東周

周朝的後半部分,約前8世紀至前3世紀

東周(前770年至前256年),是自周平王東遷以後對周朝的稱呼,相對於之前國都在鎬京的時期即西周東周也是「春秋時代」的開始。

前770年—前256年
東周王畿與諸侯國的疆域(春秋時期
京城雒邑
國君姓氏姬姓周氏
君主25
• 前770-前720
周平王(開始)
• 前314-前256
周赧王(亡國)
語言上古漢語
興衰
• 前770年
平王東遷
• 前256
秦滅周之戰
前身
繼承
西周
秦朝
今屬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古國時代
三皇五帝
銅石並用時代
黃河文明長江文明遼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紀—前17世紀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東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紀
戰國 前5世紀—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漢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權 23年—25年
東漢 25年—220年
三國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漢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晉 266年—316年
東晉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國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東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齊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後梁
907年—923年
十國
南唐
吳越
前蜀後蜀
荊南
南漢北漢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遼
1124年—1218年
後唐
923年—937年
後晉
936年—947年
後漢
947年—951年
後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國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後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歷史年表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遷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傳25王,前後515年。 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劇烈轉變的時期,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誌。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1][2]。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擾,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3]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戰國時代徐州相王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發生「子帶之亂」,襄王不能平,求救於晉文公,文公誅叔帶,遂為伯而得河內地[4]。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為晉文公所迫,於河陽踐土會盟[5]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欲觀九鼎。定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人遂去[6]

周赧王時,東周國勢益弱,同時內部爭鬥不休,以至分為東周國西周國,赧王遷都西周國[7]。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兩周之間攻韓,周人兩邊都不敢得罪,左右為難[8]。東西兩周位於諸強國之間,不能同心協力,反而彼此攻殺[9]。至赧王六十年(前256年),西周國為秦所滅,赧王死[10],七年後,東周國亦為秦所滅[11]

歷史

春秋時代是東周前半段時期的史稱,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

一般而言,春秋時代從周平王五十年(前722年)起,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春秋時代應到三家滅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前403年),原因是即使到三家分晉,除秦、楚、齊等國外,還有其他大小王國。

平王東遷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犬戎推翻周幽王,擁立宜臼為周天子,史稱「周平王」前770年,為避犬戎的威脅,加上原國都鎬京因內亂而毀,周平王將國都東遷至雒邑,是為東周的開端。

 
春秋戰國古劍

大約自三家分晉起,春秋時代結束,直到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這段時間,一般稱為戰國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東周王朝在戰國後期(前256年)即已被秦所滅,所以戰國時代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裏面。

政治

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一轉變是以鐵器的使用增加為標誌的,東周逐漸地進入了鐵器時代

在東周時期,鐵器的使用逐漸增加,但仍以青銅器為主體。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從整體上來看人口不斷成長,原來各諸侯國之間的無人地帶,已不存在。各國因爭奪土地或者水利資源,衝突時起。銅錢開始流行,甚至在楚國還出現了金幣—郢錢,出現一定的商品經濟商人階層。教育向平民普及。貴族與平民間的界限也被衝破。社會產生了一種革命性的變化,周王朝建立的宗法封建制度,已經不能適應這一變化[12]

君王

主要卿士

藝術

東周與西周的地理位置差異反應在藝術表現上,尤其是東周晚期的藝術作品,展現了多元的風貌與高水準的技術。或許受到諸子百家普遍批評人殉現象[13][14]的影響,俑殉逐漸取代人殉[15],而以低溫燒製的陪葬塑像(明器,又稱「冥器」、「盟器」)也數量增加。

東周時期亦出現低溫綠色鉛釉器皿、質地鬆的打磨黑色器皿、高溫釉器皿等。有些陶器仿效最新流行的漆器,色彩鮮明,有些則仿效青銅器。另有模製與裝飾的陶瓦、陶磚。商代流行而西周時期較少見的玉雕再次成為重要的陪葬品與個人飾物。青銅的應用不限於宗教禮儀用途,變得較為世俗,常用作結婚贈禮之居家裝飾。青銅鐘及青銅鏡逐漸流行,動物和怪獸圖騰則由色彩繽紛而樣式化的裝飾圖案所取代。東周墓葬出土有最早繪於絲絹上的畫作。此外,亦發現了漢代及唐代陪葬陶器的前身。[16]

相關作品

參考文獻

  1. ^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
  2. ^ 《清華簡·系年》:幽王起師,回平王於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
  3. ^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平王立,東遷於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4. ^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初,惠后欲立王子帶,故以黨開翟人,翟人遂入周。襄王出餎鄭,鄭居王於氾。子帶立為王,取襄王所絀翟後與居溫。十七年,襄王告急於晉,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為伯,以河內地與晉。
  5. ^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河陽、踐土,諸侯畢朝,書諱曰「天王狩於河陽」。
  6. ^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次洛,使人問九鼎。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兵乃去。
  7. ^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赧王徙都西周。
  8. ^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秦借道兩周之間,將以伐韓,周恐借之畏於韓,不借畏於秦。
  9. ^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
  10. ^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餎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周赧王卒,周民遂東亡,東周王朝就此覆滅,不過原本西周公的附庸東周國暫未滅亡。
  11. ^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
  12. ^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13. ^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14. ^ 《墨子·節葬下》:「今天下之士君子,將猶多皆疑惑厚葬久喪之為中是非利害也······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細計厚葬,為多埋賦之財者也;計久喪,為久禁從事者也。財以成者,扶而埋之;後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猶禁耕而求獲也,富之說無可得焉。」
  15. ^ 黃展岳《東周俑葬與人殉》,《文物天地》1997年05期
  16.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東周[永久失效連結] 於2011年3月18日查閱

研究書目

參見

前朝
周朝西周
中國朝代 後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