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

位于中国上海市的公立大学

上海理工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縮寫USST),簡稱上海理工上理,是一所位於中國上海公立大學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國防特色高校,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上海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工學為主,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上海市屬重點大學,享有中國「製造業黃埔軍校」的美譽。[1]

上海理工大學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上海理工大學校徽
上海理工大學校徽
校訓信義勤愛 思學志遠
創辦時間1906年(滬江大學)追溯概況請見下文「校史接續」
學校標識碼4131010252
學校類型公立大學 市屬重點大學
黨委書記王凌宇
校長丁曉東
教師人數1000多人
學生人數24000多人
校址 中國上海
31°17′24″N 121°33′08″E / 31.290124°N 121.552256°E / 31.290124; 121.552256
校區市區及郊區約1500畝
隸屬上海市
網站http://www.usst.edu.cn
位置
地圖

學校有軍工路與復興路2個校區。軍工路校區位於上海中環城市高架路與黃浦江之間,原為美國弗吉尼亞州浸會創辦的滬江大學校址。1952年秋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停辦,在軍工路原址改辦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上海機械學院,1994年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復興路校區位於上海城市繁華地帶的徐匯區,緊鄰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是原同濟醫工學堂和中法國立工學院舊址,後發展為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1996年5月,同屬機械工業部的華東工業大學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上海理工大學。

概況

主校區(軍工路校區)坐落於上海市東北部、中環線和黃浦江之間,毗鄰復興島共青森林公園。校園綠樹環抱,紅牆暉映,擁有上海高校規模最大的市級優秀歷史建築群。軍工路校區,原屬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滬江大學被撤銷;位於徐匯區的復興路校區,源於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學堂。1960年在滬江大學的舊址上建立了上海機械學院,1994年改名為華東工業大學,1996年5月,華東工業大學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上海理工大學。 1999年,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併入學校。7月,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兩所學校仍為獨立招生)。2015年,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與其他醫科院校合併組建上海健康醫學院,不再受上海理工大學管理。

現狀

學校設有18個學院、2個教學部,30個研究所,12個研究中心和4個研究院。在校生24000餘人,其中研究生6300餘人,本科生17700餘人。2013年在校國際生1000餘人。學校根據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進行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造 ,現有59個本科專業;有3個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3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含自設);22個一級學科、9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工商管理碩士(MBA)、工程碩士等6個碩士專業學位種類,17個領域具有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有「工業過程自動化」(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共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光學儀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經濟管理實驗中心」、「現代出版印刷實驗教學中心」和「能源動力工程實驗中心」三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基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光學工程」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學校有「微創醫療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光學儀器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數字印刷工程研究中心、「現代光學系統」上海市重點實驗室、「數字傳播科學」新聞出版總署重點實驗室;「精密磨削技術」、「環保製冷劑應用研究」、「汽車底盤機械零部件強度與可靠性評價」、「精密光電測試技術與儀器」、「數控機床優化技術」5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重點學科(第三期)4個、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第五期)5個、機械工業重點學科7個。上海理工大學目前成立了美國文化中心,德國文化中心,日本文化中心等國際交流中心。

校園環境

上海理工大學坐落於上海市東北部、中環線和黃浦江之間,毗鄰復興島和共青森林公園。校園綠樹環抱,紅牆暉映,擁有目前上海高校中規模最大的市級優秀歷史建築群。校園內有31幢單體建築(其中復興路校區1幢)被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錄,10幢同時列入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滬江大學於1906年至1948年間共建有校舍及教職員工住宅、宿舍和各種輔助用房50餘幢,大部分建於1937年前。解放以後因學校基建的需要,陸續拆除了一些滬江大學建築物,但仍保留了滬江大學主要的建築36幢,是目前上海保存較為完好的教會學校建築群。這批具有西洋建築風格的滬江大學歷史建築或處於綠樹濃蔭之中,或與現代建築相暉映,成為上海理工大學一道靚麗的景觀。

  • 大禮堂思魏堂(Auditorium and White Chapel)
    • 今上海理工大學大禮堂,為慶祝滬江大學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為紀念滬江大學第二任校長魏馥蘭博士募建思魏堂,上層為禮拜堂,下層設教會辦公室、教員休息室,並在此舉行30周年校慶活動。大禮堂與思魏堂為聯體建築,呈L形,大禮堂東西向,思魏堂位於大禮堂東北側。整座建築於1937年5月全部竣工,外觀為後羅馬風格,是滬江大學標誌性建築之一。
  • 科學館(Science Hall)
    • 1918年美國加州的特里特夫婦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資13.67萬美元,1921年落成,鋼混機構,樓高4層並建有地下室,是當時滬江大學最有價值的建築物之一。因配備的理科實驗設備為當時國內最完善者,被譽為「國內僅見之建築物」,使得在文科基礎上發展理科的滬江大學,得以躋身於一流大學行列。
  • 圖書館(Library)
    • 建築費大部分由滬江大學教職員、學生與校友捐資,部分由美國西門基金會資助,耗資約2萬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為紀念劉湛恩校長,向東擴建,並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擴建工程耗費美金54832元,由滬江大學校友及全體師生在國內募集。
  • 體育館(Haskell Gymnastum)
    • 由美國波士頓的哈斯科上校(Coloned E. H. Haskell)於1917年捐資1.81萬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樓高2層。
  • 思伊堂(Franklin-ray Hall)
    • 美國芝加哥伊文斯頓的哈里斯先生捐資4.35萬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樓高4層,為學生宿舍。因其臨江而立,浦江美景盡收眼底,曾有文這樣描述:「每值暮潮初斂,夜闌人靜,月光如水,波平如鏡,風景絕勝。」
  • 思裴堂(Breaker Hall)
    • 由滬江大學校長魏馥蘭向美國墨疏利浸會募捐0.94萬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樓高4層,為學生宿舍。取名思裴為紀念美國墨疏利浸會第一任書記裴理克博士(Dr. Manley J. Breaker)。
  • 思雷堂(Richmond Hall)
    • 由美國南浸禮會差會撥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資3.21萬美元,為中學部上院。
  • 思孟堂(Melrose Hall)
    • 由美國人士捐資建造,1920年落成,耗資4.91萬美元,樓高4層,為中學部下院。
  • 思晏堂(Yates Hall)
    • 建於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滬江大學第一座大建築,耗資2.13萬美元。取名思晏為紀念浸會第一位到中國的傳教士晏馬太。
  •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
    • 建於1936年,取名思福為紀念美國弗吉尼亞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稱弗吉尼亞堂。
  • 懷德堂(Women's Hall)
    • 1921年,科學館落成後,特里特夫婦第二次捐款建造,為女生宿舍,耗資5.02萬美元,1923年落成,樓高5層。女生宿舍的建成,為滬江大學在國內首次招收女大學生奠定了基礎。曾有文描述此樓:「建築精美,華麗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場而面黃浦,紅照掛林,白練橫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燈影,歌聲悠揚,裙履聯翩,笑語雜聞,滬大男女學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為集中焉。」
  • 健身房(Gymnasium)
    • 由美國人Edmands捐資建造,耗資1.08萬美元,1932年落成,為女生體育館,樓高2層,內設有膳廳、音樂室。
  • 音樂室(Music Hall)
    • 建於1935年,樓高2層,初為中學部禮堂(Academy Assembly),上層為禮堂,下層為辦公室、理科實驗室,後改作滬江大學音樂室。

院系設置

科研教學

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 上海張江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
  • 陸家嘴人才金港
  • 無錫物聯網人才金港

國家大學科技園

附屬學校

附屬醫院

1952年院系調整

位於楊浦區的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1951年2月,滬江大學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辦,校務由余日宣、蔡尚思主持。1952年秋季,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滬江大學各科系分別併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相關院校,而校址移歸上海機械學院(今上海理工大學)。

校史

上海機械學院是上海理工大學的主要前身,上理在2006年舉辦百年校慶,正式追溯民國時期的滬江大學為最早前身。部分人士認為上海理工大學與滬江大學的唯一聯繫是啟用了原有的滬江大學校舍而並非繼承者(滬江大學的實際繼承者為國民政府時代13所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於1950年代大陸易幟後在香港續辦的香港崇基學院-也即現在的香港中文大學的一部分)。滬江大學原檔案在1952年秋的院系調整後悉數歸入上海市檔案館,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只收藏有部分海內外滬江大學校友和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的捐贈。上海機械學院的直接前身可追溯到1953年在滬江大學原址設立的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機器製造學校上海工業管理學校,1958年兩校合併升格為上海機械專科學校,1960年升格為上海機械學院。上海機械學院在新中國科學界影響範圍頗廣,諸多教科書今編者仍沿用該校名。

1985年1月20日,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成立。1985年4月,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被民政部正式追認為革命烈士。

滬江大學在台灣的校友於1958年在台北市成立滬江高級中學;滬江大學香港同學會亦在1986年為紀念母校八十周年校慶而於港島東區康山創辦滬江小學。

1988年,台灣、香港、上海三地滬江校友聯合上海機械學院在滬江大學原址設立上海機械學院滬江城中區商學院(暨復辦滬江大學商科);滬江人奔走相告,慶祝滬江自此有了「商科」一脈得以存世,滬江大學校友捐款、捐設備甚至派員擔任教師。滬江大學以文理商著稱於世,城中區商學院也是滬江大學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學院,歷屆校友非但在商業財經界頗多建樹,而且遠及港台歐美也不乏名家和實業巨子,影響遍及五洲。值得一提的是,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抗日烈士劉湛恩之女劉光坤及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副總幹事喻超等多位滬江大學校友,都曾受聘滬江城中區商學院擔任過教職。這個商科,後來發展為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從而延續了滬江的文脈,堪稱滬江大學和今日上海理工大學間的一「脈」相承和接續。

1991年11月10日,時值滬江大學85周年校慶,300多位海內外滬江校友重返校園(上海機械學院),深情緬懷劉校長的堅貞品格和光輝業績。是日,圖書館再度被命名為「湛恩紀念圖書館」(1948年至1952年曾被命名),並舉行劉湛恩塑像暨湛恩紀念圖書館揭幕典禮。首先,新老校友齊唱滬江大學英文校歌《Shanghai will shine to night》。接着,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謝希德、陸增鏞、徐雅玲、司徒金城等七位知名校友為典禮剪綵。謝希德和上海機械學院常務副院長陳康民等為「湛恩紀念圖書館」揭幕,一塊黑底綠字的「湛恩紀念圖書館」匾額赫然呈現於眾人眼前,這次它是由著名書法家、上海圖書館原館長顧廷龍先生題寫。揭幕儀式上,有滬江大學校友會會長、校友代表、劉湛恩的子女等先後發言。他們面對安放在圖書館大廳內的劉校長塑像,深情緬懷其畢生的豐功偉績,重提其所倡導的「滬江大家庭」精神,並寄語全體在校學生,踏着前人足跡,發揚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銳意進取,開創未來。之後,新老校友再次詠唱滬江大學校歌。其情之切,其意之濃,讓人感覺仿佛回到了昔日劉校長主政滬江時的歲月。

1993年3月,上海機械學院《滬江青年》雜誌改版為《滬江青年報》,出版至今。作為學校團委機關報、學生官方媒體,滬江青年報以「思想、良知、責任」為報銘、「自由思想,活力滬江」為口號,傳承滬江文化,致力成為校園主流聲音。

1994年3月18日,原滬江大學校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1994年,上海機械學院更名為華東工業大學。1996年,華東工業大學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上海理工大學,英文校名為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校名開頭用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為了傳承前身滬江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的文脈底蘊。

2001年,台灣滬江高級中學代表團訪問上海理工大學。

2005年,上海理工大學設立滬江學院,開設大學預科漢語、商務漢語、基礎漢語、HSK考試輔導等課程,為港澳台及海外留學生提供國際教育及文化交流服務。2005年11月8日,由上海理工大學學生自主管理,學校黨委宣傳部對其進行指導的官方論壇「尚理滬江」BBS論壇正式開通。

2006年,在原滬江大學校址辦學的上海理工大學,得到國家教育部的認可,正式將滬江大學作為學校前身;10月28日,上海理工大學舉辦盛大慶典,喜迎100周年校慶,上海市市長韓正出席校慶典禮並致辭;海內外滬江校友齊聚上海理工大學慶祝建校100周年,香港校友還捐給滬江學院100萬元港幣。滬江大學校訓為「信義勤愛」,上海理工大學百年校慶時定校訓為「信義勤愛,思學致遠」,學校四條幹道也分別被命名為「之信大道」、「之義大道」、「之勤大道」、「之愛大道」。

2007年,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和香港滬江小學結為姊妹學校;2008年,上海理工大學代表團應邀出席台灣滬江高級中學50周年校慶。

2008年4月7日,上海理工大學前身滬江大學第一任中國籍校長劉湛恩殉難70周年紀念日,學校檔案館舉辦劉湛恩烈士生平圖片展。

2010年3月29日,傑出校友、畢業於滬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的原中國駐美大使李道豫為上海理工大學滬江文化研究所成立揭牌並被聘請為滬江文化研究所顧問。該所和檔案館、校史研究室合署辦公。

2011年3月22日,經上海市社團局批准,「上海滬江大學校友會」正式變更登記為「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滬江大學校友會全部檔案資料悉數歸入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滬江校友通訊》的編輯也改由上海理工大學校友會為主,滬江大學校友會為輔。10月29日,上海理工大學建校105周年校慶當天,以若干幢滬江大學教授別墅為依託,位於軍工路北校區核心位置的滬江國際文化園正式開園;該園重現了原滬江大學歷史保護區風貌,園內設德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北歐七大文化交流中心,將成為面向全校師生開放的國際文化學習、體驗基地。

2012年12月8日,滬江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革命烈士劉湛恩之女,校名譽教授劉光坤女士將珍藏多年的劉湛恩革命烈士證明書捐贈給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學校舉行隆重的受贈儀式。劉湛恩烈士墓位於上海龍華烈士陵園,在軍工路校園中則保存有烈士故居,每年清明節開展紀念劉湛恩烈士的活動已經成為學校的一項傳統項目。

2013年,上海理工大學代表團訪問台灣滬江高級中學。

上海理工大學歷史上經歷過多次合併和改名,該校最近一次合併是1996年華東工業大學、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上海理工大學。

與該校相關的四所高校為:

傑出校友

學術界

  • 邱式邦:昆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滬江大學生物系)
  • 涂長望: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滬江大學地理系)
  • 沈之荃: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滬江大學化學系)
  • 戴立信: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滬江大學化學系)
  • 劉元方:放射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滬江大學化學系)
  • 汪爾康:電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滬江大學化學系)
  • 紀育灃: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滬江大學化學系)
  • 郭慕孫:化學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滬江大學化學系)
  • 王序:藥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滬江大學化學系)
  • 黃葆同 :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滬江大學化學系)
  • 田炳耕:電子學家,電機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法國立工業專科學校)
  • 錢令希:工程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法國立工學院)
  • 蘇定強:天文學家、光學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工業部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
  • 閔乃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工業部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
  • 徐志摩:1915年(18歲)夏杭州一中畢業後,考入上海滬江大學
  • 侯祥麟:石油化學工程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滬江大學附屬中學)
  • 鍾惠瀾:內科學家、熱帶病學家、醫學寄生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滬江大學理學院醫預系)
  • 張宏建——浙江大學副校長
  • 呂培明——同濟大學副校長
  • 胡小唐——天津大學副校長
  • 李兆敏——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副校長
  • 唐鎮松——北京大學電子學系教授
  • 周俊虎——現浙江大學教授

政府

  • 雷潔瓊——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歷任政協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
  • 孟建柱——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長
  • 黃奇帆——重慶市市長
  • 林貝聿嘉——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8屆執行委員,香港特區政府籌委會委員,香港特區首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等[2]
  • 李道豫——原中國駐美大使
  • 李成雲——原四川省副省長,現任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 周國雄——中共上海市普陀區委員會書記
  • 陳元——國家開發銀行黨委書記、行長
  • 孫家羱——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成都市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商業界

  • 童夫堯——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總裁、計算機專業85級校友
  • 柴永森——海爾集團常務副總裁
  • 伏彩瑞——滬江網創始人及現任CEO
  • 朱曉輝——北電網絡(中國)有限公司大中國區副總裁
  • 馬純濟——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
  • 韋志海——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
  • 鄒孟奇——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荀逸中——上海華域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樊高定——合肥通用機械研究所所長
  • 何木雲——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理事長
  • 顧海濤——中國成套設備進出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 王志強——大連冰山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文化界

參考文獻

  1. ^ 存档副本. [2016-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2). 
  2. ^ 林贝聿嘉. [2013-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