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級工資制
三十級工資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5年至1985年間實行的國家機關行政人員的職務等級工資制度。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一般認為13級以上屬於「高級幹部」[1]。
歷史
建國初期,國家機關大多沿用之前供給制,之後逐步轉變為工資制。
1950年11月13日,政務院發佈了《中央人民政府各直屬機關新參加工作人員試行工資標準表》,對於中央直屬機關在1949年10月之後參加工作的人員,除自願選擇供給制待遇以外的,均採用工資制,按照25個級別發放工資。因當時物價波動較大,以小米斤數作為計算單位[2]。
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直屬機關各類工作人員暫行工資標準表》,涵蓋機關行政人員、工程技術人員、醫務人員、科研人員等10個工資標準,計算單位由小米改為「工資分」,從1951年9月執行。工資標準共分46級,最高1730分,最低91分,高低相差19倍[3]:26。
1952年3月,政務院發佈《關於全國供給制人員統一增加津貼的通知》,對供給制人員增加發放津貼,同年7月對供給制、工資制人員進行調整,改為以工資分為計算單位,一同分為29個級別[3]:137-142。
1955年,國家機關幹部中,實行供給制的人數已經由解放初期的83%降至37%,當年1月,軍隊幹部全體改為實行工資制。8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國家工作機關實行工資制和改行貨幣工資制的命令》,結束了供給制和工資制並存的局面,將行政人員的工資標準分為30個級別。[4]
1956年6月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工資進行調整,並按照各地的物價和生活水平劃分為11類工資區,相同等級的工資,逐類增加3%,11類地區比1類高30%[4]。同年,毛澤東在八屆二中全會批評工資差距過大。1956年12月18日國務院決定:行政10級以上幹部全面降薪,1-5級降低10%,6-8級降低6%,9-10級降低3%[2]。之後中共中央在1959年2月和1960年9月兩次降低17級以上黨員幹部的薪資[3]:145。
工資標準
行政人員的工資數目在1955年至1985年間經過了多次調整,但級別保持30級不變,特點是「一職數級」,「上下交叉」。具體職務和級別的對照表可以參見:
級別 | 工資標準 | 職別 | |||||||||||||||||||||||
---|---|---|---|---|---|---|---|---|---|---|---|---|---|---|---|---|---|---|---|---|---|---|---|---|---|
1類地區 | 3類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
國務院 |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 | 省轄大市人民委員會 | 市、自治州人民委員和
專員公署 |
縣、自治縣、市
人民委員會 |
區公所 | 鄉、鎮
人民委員會 | ||||||||||||||||
1 | 560 | 593.5 | 主席 | 委員長 | 總理 | ||||||||||||||||||||
2 | 505 | 535.5 | |||||||||||||||||||||||
3 | 450 | 477.0 | |||||||||||||||||||||||
4 | 400 | 424.0 | 秘書長
副秘書長 委員會主任 副主任 委員 |
部長
副部長 秘書長 副秘書長 委員會主任 副主任 辦公室主任 副主任 |
|||||||||||||||||||||
5 | 360 | 381.5 | 省長
副省長 自治區主席 副主席 市長 副市長 |
||||||||||||||||||||||
6 | 320 | 339.0 | 辦公廳主任
副主任 局長 副局長 室主任 副主任 |
秘書廳主任
副主任 局長 副局長 行長 副行長 社長 副社長 室、會主任 副主任 |
|||||||||||||||||||||
7 | 280 | 297.0 | 部長助理 | 市長、
副市長 |
|||||||||||||||||||||
8 | 250 | 265.0 | 各委員會
辦公廳主任 副主任 |
各部、委員會
辦公廳主任 副主任 司長 副司長 局長 副局長 |
各辦公室
主任 副主任 |
||||||||||||||||||||
9 | 220 | 233.0 | 秘書長
副秘書長 廳長 副廳長 局長 副局長 |
||||||||||||||||||||||
10 | 190 | 201.5 | 處長
副處長 組長 副組長 |
秘書廳及直屬
局行社室會屬 處長 副處長 科長 副科長 |
局長
副局長 處長 副處長 |
市長
副市長 州長 副州長 專員 副專員 |
|||||||||||||||||||
11 | 170 | 180.0 | 廳局屬
處長 副處長 |
||||||||||||||||||||||
12 | 150 | 159.0 | |||||||||||||||||||||||
13 | 135 | 143.0 | 局屬
處長 副處長 |
局長
副局長 處長 副處長 |
縣長
副縣長 市長 副市長 |
||||||||||||||||||||
14 | 120 | 127.0 | 處屬科長
副科長 |
廳局屬科長
副科長 |
科長
副科長 |
科長
副科長 |
|||||||||||||||||||
15 | 108 | 114.5 | 局處屬科長
副科長 |
||||||||||||||||||||||
16 | 96 | 102.0 | 處屬科長
副科長 |
||||||||||||||||||||||
17 | 86 | 91.0 | 科員 | 科員 | 局長
副局長 科長 副科長 |
||||||||||||||||||||
18 | 76 | 80.5 | 科員 | 科員 | 科員 | 區長
副區長 |
|||||||||||||||||||
19 | 68 | 72.0 | |||||||||||||||||||||||
20 | 61 | 64.5 | 科員 | ||||||||||||||||||||||
21 | 54 | 57.0 | 助理員 | 鄉長
副鄉長 鎮長 副鎮長 |
|||||||||||||||||||||
22 | 48.5 | 51.5 | 辦事員 | 辦事員 | |||||||||||||||||||||
23 | 43 | 45.5 | 辦事員 | 辦事員 | 辦事員 | ||||||||||||||||||||
24 | 37.5 | 40.0 | 辦事員 | 文書 | |||||||||||||||||||||
25 | 32.5 | 34.5 | 勤雜人員 | 勤雜人員 | 勤雜人員 | 勤雜人員 | 勤雜人員 | ||||||||||||||||||
26 | 28.5 | 30.0 | |||||||||||||||||||||||
27 | 26 | 27.5 | 勤雜人員 | 勤雜人員 | |||||||||||||||||||||
28 | 24 | 25.5 | |||||||||||||||||||||||
29 | 22 | 23.5 | |||||||||||||||||||||||
30 | 20 | 21.0 |
與其他體系工作人員對比
軍隊
1957年7月29日,國務院發佈《關於軍隊轉業幹部及復員的副排級以上幹部參加工作後工資待遇問題的通知》,規定軍隊正師以下幹部幹部轉業到國家機關工作的,一般地應按照《軍隊幹部級別與國家機關行政人員工資級別比照表》套改,軍級以上幹部轉業地方工作時按其新任職務和本人的具體條件評定。其中正師級對應行政11級。[6]
行政級別 | 軍隊級別 | 名稱 |
---|---|---|
一等一級 | 軍委主席副主席級 | |
二等一級 | 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級 | |
二等二級 | 軍委委員級 | |
三等一級 | 正兵團級 | |
三等二級 | 副兵團級 | |
三等三級 | 准兵團級 | |
四等一級 | 正軍級 | |
四等二級 | 副軍級 | |
四等三級 | 准軍級 | |
11 | 五等一級 | 正師級 |
12 | 五等二級 | 副師級 |
13 | 五等三級 | 准師級 |
14 | 六等一級 | 正團級 |
15 | 六等二級 | 副團級 |
16 | 六等三級 | 准團級 |
17 | 七等一級 | 正營級 |
18 | 七等二級 | 副營級 |
19 | 八等一級 | 正連級 |
20 | 八等二級 | 副連級 |
21 | 九等一級 | 正排級 |
22 | 九等二級 | 副排級 |
23 | 十等第一級 | 正班級 |
十等第二級 | 副班級 | |
第十一等 | 戰士級 |
其他部門
按照1964年10月發佈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與有關部門行政人員工資級別對照表》,規定了國家機關和中科院、人民警察等系統工作人員的工資等級對照,部分如下:
行政級別 | 系統 | ||||||||||||||||||||||||||
---|---|---|---|---|---|---|---|---|---|---|---|---|---|---|---|---|---|---|---|---|---|---|---|---|---|---|---|
中科院行政人員 | 人民警察 | 高校行政人員 | 中專行政人員 | 中學行政人員 | 小學行政人員 | 工人技術學校行政人員 | 文化館劇院電影院工作人員 | 文化事業企業行政人員 | 衛生事業機構行政人員 | 報社新華社廣播電視台工作人員 | 體育事業人員 | 國防體協行政人員 | 國營各級批發站公司行政人員 | 國營外貿企業行政人員 | 海關工作人員 | 商品檢驗局行政人員 | 國營糧食企業管理人員 | 縣以上供銷合作社工作人員 | 大中城市郊區基層行政人員 | 中國木材公司工作人員 | 農產品採購企業工作人員 | 農牧場管理人員 | 拖拉機管理站人員 | 林業事業行政人員 | 水利事業行政人員 | 氣象台工作人員 | |
1 | |||||||||||||||||||||||||||
2 | |||||||||||||||||||||||||||
3 | |||||||||||||||||||||||||||
4 | 1 | ||||||||||||||||||||||||||
5 | 2 | ||||||||||||||||||||||||||
6 | 3 | 1 | 1 | ||||||||||||||||||||||||
7 | 4 | 2 | 2 | ||||||||||||||||||||||||
8 | 5 | 3 | 1 | 1 | 3 | 8 | |||||||||||||||||||||
9 | 6 | 4 | 2 | 2 | 4 | 1 | 1 | 9 | |||||||||||||||||||
10 | 7 | 5 | 1 | 3 | 3 | 5 | 1 | 2 | 10 | 10 | 2 | 10 | 1 | ||||||||||||||
11 | 8 | 6 | 2 | 1 | 4 | 4 | 6 | 2 | 1 | 1 | 3 | 11 | 11 | 3 | 1 | 1 | 11 | 2 | |||||||||
12 | 9 | 7 | 3 | 2 | 5 | 5 | 7 | 3 | 2 | 2 | 4 | 12 | 12 | 1 | 4 | 2 | 1 | 2 | 12 | 1 | 3 | ||||||
13 | 10 | 8 | 4 | 1 | 3 | 6 | 6 | 8 | 4 | 3 | 3 | 5 | 13 | 13 | 2 | 5 | 3 | 2 | 3 | 13 | 2 | 4 | |||||
14 | 11 | 1 | 9 | 5 | 2 | 4 | 7 | 7 | 9 | 5 | 4 | 4 | 6 | 14 | 14 | 3 | 6 | 1 | 4 | 3 | 4 | 14 | 3 | 5 | |||
15 | 12 | 2 | 10 | 6 | 3 | 5 | 1 | 8 | 8 | 10 | 6 | 5 | 5 | 7 | 15 | 15 | 4 | 7 | 2 | 5 | 4 | 5 | 1 | 15 | 4 | 6 | |
16 | 13 | 3 | 11 | 7 | 4 | 6 | 2 | 9 | 9 | 11 | 7 | 6 | 6 | 8 | 16 | 16 | 5 | 8 | 3 | 6 | 5 | 6 | 2 | 16 | 5 | 7 | |
17 | 14 | 4 | 12 | 8 | 5 | 1 | 7 | 3 | 10 | 10 | 12 | 8 | 7 | 7 | 9 | 17 | 17 | 6 | 9 | 4 | 7 | 6 | 7 | 3 | 17 | 6 | 8 |
18 | 15 | 5 | 13 | 9 | 6 | 2 | 8 | 4 | 11 | 11 | 13 | 9 | 8 | 8 | 10 | 18 | 18 | 7 | 10 | 5 | 8 | 7 | 8 | 4 | 18 | 7 | 9 |
19 | 15 | 6 | 14 | 10 | 7 | 3 | 9 | 5 | 12 | 12 | 14 | 10 | 9 | 9 | 11 | 19 | 19 | 8 | 11 | 6 | 9 | 8 | 9 | 5 | 19 | 8 | 10 |
20 | 17 | 7 | 15 | 11 | 8 | 4 | 10 | 6 | 13 | 13 | 15 | 11 | 10 | 10 | 12 | 20 | 20 | 9 | 12 | 7 | 10 | 9 | 10 | 6 | 20 | 9 | 11 |
21 | 18 | 8 | 16 | 12 | 9 | 5 | 11 | 7 | 14 | 14 | 16 | 12 | 11 | 11 | 13 | 21 | 21 | 10 | 13 | 8 | 11 | 10 | 11 | 7 | 21 | 10 | 12 |
22 | 19 | 9 | 17 | 13 | 10 | 6 | 12 | 8 | 15 | 15 | 17 | 13 | 12 | 12 | 14 | 22 | 22 | 11 | 14 | 9 | 12 | 11 | 12 | 8 | 22 | 11 | 13 |
23 | 20 | 10 | 18 | 14 | 11 | 7 | 13 | 9 | 16 | 16 | 18 | 14 | 13 | 13 | 15 | 23 | 23 | 12 | 15 | 10 | 13 | 12 | 13 | 9 | 23 | 12 | 14 |
24 | 21 | 11 | 19 | 15 | 12 | 8 | 14 | 10 | 17 | 17 | 19 | 15 | 14 | 14 | 16 | 24 | 24 | 13 | 16 | 11 | 14 | 13 | 14 | 10 | 24 | 13 | 15 |
25 | 22 | 12 | 20 | 16 | 13 | 9 | 15 | 11 | 18 | 18 | 20 | 16 | 15 | 15 | 17 | 25 | 25 | 14 | 17 | 12 | 15 | 14 | 15 | 11 | 25 | 14 | 16 |
26 | 23 | 13 | 21 | 17 | 14 | 10 | 16 | 12 | 19 | 19 | 17 | 16 | 16 | 18 | 26 | 26 | 15 | 18 | 13 | 16 | 15 | 16 | 12 | 26 | 15 | 17 | |
27 | 24 | 22 | 18 | 15 | 11 | 17 | 13 | 20 | 20 | 18 | 17 | 17 | 19 | 27 | 27 | 16 | 19 | 14 | 17 | 16 | 17 | 13 | 27 | 16 | 18 | ||
28 | 25 | 23 | 19 | 12 | 14 | 21 | 19 | 18 | 18 | 20 | 28 | 28 | 17 | 18 | 17 | 28 | 17 | 19 | |||||||||
29 | 26 | 24 | 20 | 13 | 15 | 22 | 20 | 19 | 19 | 21 | 29 | 29 | 18 | 19 | 18 | 29 | 18 | 20 | |||||||||
30 | 27 | 25 | 21 | 16 | 23 | 21 | 20 | 20 | 22 | 30 | 30 | 19 | 20 | 30 | 19 |
舉例
以1955年的上海市為例:
人物 | 職務 | 級別 |
---|---|---|
陳毅 | 國務院副總理、上海市市長 | 行政3級 |
柯慶施 | 上海市委第一書記 | 行政5級 |
陳丕顯 | 上海市委書記 | 行政6級 |
潘漢年 | 上海市常務副市長 | 行政6級 |
穀牧 | 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 | 行政6級 |
陳望道 | 複旦大學校長 | 行政7級 |
夏衍 | 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 | 行政7級 |
馬天水 | 上海市委副書記 | 行政7級 |
劉季平 | 上海市人民政府秘書長、副市長 | 行政8級 |
張春橋 | 新華通訊社華東總分社社長、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 行政8級 |
榮毅仁 |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 行政8級 |
溫仰春 | 華東局組織部副部長,華東紡織工學院院長 | 行政9級 |
趙行誌 | 上海市政府人事處處長 | 行政10級 |
賀子珍 | 虹口區委組織部部長 | 行政12級 |
徐景賢 | 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幹事 | 行政20級 |
批評
1958年8月的北戴河會議上,毛澤東提出要考慮逐步取消薪金制,恢復供給制。柯慶施將毛澤東的講話內容傳給了在上海的張春橋。之後,張春橋寫了《破除資產階級的法權思想》一文,刊登於上海《解放》半月刊上,毛澤東將此文加了編者按語交《人民日報》轉載[7]。
參看
參考文獻
- ^ 中国30个行政级别时代-国务院1956年国家干部工资改革始末_改革大数据服务平台. www.reformdata.org. [2022-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1).
- ^ 2.0 2.1 2.2 楊奎松. 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新中国建立前后党政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PDF). [2018-12-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2-10).
- ^ 3.0 3.1 3.2 李唯一. 中国工资制度. 北京: 中國勞動出版社. 1991. ISBN 7-5045-0770-9.
- ^ 4.0 4.1 莊啟東,袁倫渠. 新中国工资史稿.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986: 69–70.
- ^ 冶金工業部勞動工資司. 工资福利文件选编 第3册 工资标准部分. 北京: 冶金工業出版社. 1981: 52–61.
- ^ 1957年7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於軍隊轉業幹部及復員的副排級以上幹部參加工作後工資待遇問題的通知》[57]議字第33號。
- ^ 張晉藩等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大辭典[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11. pp362
- 徐志高, 主編. 文革史稿:文革史料彙編 (2):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上). William Luo. 2016: 309 [2018-07-10]. ISBN 978-1-9402-661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