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
隱士,又稱隱者,指素有才名、賢名而不出仕之人,常處隱居、隱遁、蟄居狀態。《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又曰:「高尚其事。」……乃「天地閉」而「賢人隱」,是以、並非一般人隱。不仕,卻並非不出名。或歸隱山林,或遁跡江湖,或居山據險,或居於岩穴……
詞源解釋
《辭海》釋「隱士」為「隱居不仕的人」。《南史·隱逸》云:隱士「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前者不強調其「士」的身份,後者則強調隱居須是有名的「士」,即「賢者」。《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再曰:「高尚其事。」……是「賢人隱」而不是一般人隱。質言之,即有才能、有學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方稱「隱士」。《南史·隱逸》謂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雲以為氣」。因而「隱士」本身具備非凡的資歷。
代表人物
終南捷徑
有兩種人,是否屬於隱士是有爭議的:
其一,出仕之前,並無刻意追求功業之意;決意入世,方才韜光養晦,等待明主徐圖進取的名士。如姜尚、諸葛亮、李泌;
其二,沽名釣譽,企圖不做任何實事而受人尊重的投機分子。如東漢的嚴子陵,因為有故意作秀的嫌疑而被清代人作詩諷刺:「一襲羊裘便有心,虛名傳誦到如今。當時若着蓑衣去,煙波茫茫何處尋?」這首詩是說嚴子陵反穿羊裘去釣魚,分明是沽名釣譽,要等光武帝來找他,以此為成名的手段。如果真想逃名避世,只穿一般漁人的蓑衣斗笠即難以暴露身份,因此而批評嚴子陵是有意弄噱頭,求虛名,不是一個真正的隱士。
隱士一向是歷朝朝廷徵召的對象。西漢淮南王劉安作有《招隱士》篇,後收入《楚辭》。劉宋豫章人雷次宗隱居在廬山,被徵召到首都建康雞籠山開館授徒。雷次宗曾為皇太子諸王講《喪服經》。唐代有所謂的終南捷徑,裝出不出仕的樣子來,其實是巴不得早點當官,「終南捷徑」就是諷刺假隱士。[1]
相關詩作
- 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己忘言。」
- 劉安《招隱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山氣巃嵷兮石嵯峨。谿谷嶄巖兮水曾波。猿狖群嘯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坱兮軋,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叢薄深林兮人上慄。嶔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骫。青莎雜樹兮薠草靃靡,白鹿麇麚兮或騰或倚。狀貌崟崟兮峨峨,淒淒兮漇漎。獼猴兮熊羆,慕類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鬥兮熊羆咆,禽獸駭兮亡其曹。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 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 賈島《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 王堅《嚮往》:「隱居的心,俗世中人誰會懂,恍夢中身在九嶺。一輪明月,的故事歷古彌新,清幽的光輝,投在森林木屋上。靜坐撫琴,傾聽心的聲音,廣陵散息山水情。元子羽劍,有情有義,護佑着一方平安。自由自在的野豬野蠻的紅毛獸人,同在九嶺我和你們就是鄰居,危險的五步蛇請不要傷害我,我在俗世一直以屬蛇感到驕傲。同女媧把酒同平等王交杯,古今的事情沒有一點不明白,隱士生活是快活樂哉,俗人請勿來擾。
- 陳晨《九嶺隱士傳奇》:「月亮嫫嫫,小時候這麼稱呼你,你依然年輕,我們已白髮鬢鬢。然而你不再,遙不可及,不用科技,我們也能踏足月地。月海月湖,月山月谷,沒有月宮,文人墨客杜撰加工。然而再美的神話,也沒九嶺隱士傳奇,且看我們這一個多月 的戰天鬥地。月亮隕石,頻頻撞擊;大地上洪水肆虐。九嶺隱士,無所畏懼,將那一座座環形山,作為盛水的容器。」
基督教隱士
在基督教修道主義中,將與世俗獨立、單身修行的修行者也稱為「隱士」,或「修士」。
評價
魯迅對隱士沒什麼好感,他寫有〈隱士〉一文,以為隱士「歷來算是一個美名,但有時也當作一個笑柄。」最顯著的,則有諷刺陳眉公的「翩然一隻雲中鶴,飛去飛來宰相衙」的詩,至今也還有人提及[2]。
相關條目
參考
- 《辭海》解釋「隱士」是「隱居不仕的人」。
- 《南史·隱逸》:隱士「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又謂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雲以為氣」。
- 張正田,〈唐代澤潞區的「從舊貫葬」與「不仕」〉,《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7(臺北),2005.07,頁33-66。
- 貴州衛視-當代隱士之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注釋
研究書目
- Aat Vervoorn 著,徐克謙 譯:《岩穴之士:中國早期隱逸傳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 王堅 著:《九嶺隱士傳奇》(無錫:江南出版社,2010)。
- Peter France 著,梁永安 譯:《隱士:透視孤獨》(台北:立緒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