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奔馬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8月14日) |
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馬踏飛廉等(參見「名稱爭議」一節)[1],1969年出土於中國甘肅武威雷台古墓的一件東漢青銅器。現藏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的形象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的識別標誌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標誌的主體形象,是國家一級文物。
銅奔馬 | |
---|---|
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公布 | |
銅奔馬 | |
時代 | 東漢 |
出土 | 甘肅省武威市(1969年) |
現藏 | 甘肅省博物館 |
入錄 | 2002年 |
出土
1969年初秋,中國甘肅省原武威縣新鮮公社社員在雷台地區挖防空洞時,意外地發現了墓室內的銅車馬。但由於缺乏文物常識,農民們破壞了考古現場,並把裡面的銅車馬放到了庫房裡。當年10月,武威文化館工作的黨壽山看到墓室和倉庫里的銅車馬後向上級報告,這些文物在第二年被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青銅奔馬就在其中。由於出土時隊陣的順序遺失,只能按照史料記載來重排車馬隊。在車馬隊的最前統領全軍的就是這匹青銅奔馬。後來的考證表明,雷台一帶為一張姓將軍的家族墓地[2]。
揚名天下
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賓訪問蘭州,在參觀甘肅省博物館時見到了這件青銅奔馬,被這件文物的藝術魅力所傾倒,說「他是這批文物中的寶中之寶!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藝術珍品。」立刻為其命名馬踏飛燕,雖然後來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隻燕子,如尾巴形狀是齊展的,並非開叉的燕尾,此作品是比喻馬跑得很快,連獵鷹也趕不上的意思,故此有人提出銅雕作品應正名為馬踏飛鷹而非馬踏飛燕。但由於這個名稱十分傳神,被廣泛地使用。1973年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國和法國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此後該文物巡展歐美14國,由於文物集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超的工藝技術水準、且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被西方藝術家譽為「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3]。
1983年12月,青銅奔馬被定為中國旅遊的標誌。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教授把多勛認為,「馬超龍雀」在旅遊行業中是規範定義,寓意着「中國旅遊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義,對中國旅遊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還象徵着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國文化在當代全球文化中有着相當重要的體量和位置[3]。
造型
青銅奔馬由通體青銅鑄成,表面有一層青綠色的銅鏽,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0.1厘米,重約7.15公斤。銅馬昂首嘶鳴,三足騰空,右後足踏在一隻飛鳥的背上,飛鳥驚詫地回頭觀望,喻意神速[2]。這一構思巧妙而科學,整體的支撐點很小,但重心穩定。青銅奔馬的塑造靈感可能源自於古代相馬術[4]。關於該造型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是說馬的速度極快,另一種解釋是該馬為神話中的天馬,因此在鳥之上。
爭議
銅奔馬出土後,在各方面均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議。
奔馬爭議
關於奔馬的造型,有四種說法。
- 第一種說法是天馬:中國考古中發現的早期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馬形象,即頭大,頸粗,軀長,四肢短壯,但騎行速度相對不快。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馬、陝西秦兵馬俑出土的陶馬等;而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則不同,其體型高大,騰空飛馳,與漢武帝時從西北引進的「天馬」相似。
- 第二種說法是騎行神速的「神馬」:唐代詩人杜甫《魏將軍歌》稱:「星纏寶校金盤陀,夜騎天駟超天河。」而「天駟」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亦稱「馬祖神」。
- 第三種說法則是騎行速度快,如飛燕般的紫燕騮:騮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紅色駿馬。銅奔馬蹄踏飛燕的造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紫燕騮。
- 第四種說法則是唐太宗所擁有的「六駿」之一「特勒驃」:它與銅奔馬扯上關係是因為其奔跑的姿勢,一側前後腿同時凌空騰踔,即「對側步」;而常見的都是兩側前後腳同時抬起,即「對角步」。能跑「對側步」的馬是特種良馬,非常稀少[2]。
飛鳥爭議
關於飛鳥的造型,有諸多說法。
- 第一種說法是郭沫若所稱的燕子。但不少學者認為,這隻「鳥」不是燕子,因為尾部沒有分叉。
- 第二種說法是這是「龍雀」的造型,龍雀即古代的風神,即飛廉(一作「蜚廉」)[5]。東漢張衡在《東京賦》中寫道「龍雀蟠蜿,天馬半漢」,龍雀指秦漢神話傳說中的風神「飛廉」,但龍雀鳥身鹿頭,又與銅奔馬蹄下的「鳥」造型不符。也有的專家從飛鳥的形體推斷,認為是燕隼。
- 另一種說法是烏鴉。此說系從浙江龍游石窟中的天馬行空圖中找到的靈感:「天馬」前蹄正好在「烏」背上方,好像在追趕着烏鴉。而雷台出土的銅奔馬蹄正好踏在烏鴉背上,表示已經超越或逮住了烏鴉,遂又多了一個「天馬逮烏」的叫法[2]。
年代與主人爭議
關於文物出土地點雷台古墓的所屬年代,也有諸多說法。出土文物的所在道觀始建於明代,系在古墓封土的基礎上壘土成台。當地人更習慣把這裡叫做「張家大墳」,是當地姓張人家的祖塋地,現已考古發掘出了兩座古墓,出土銅奔馬的古墓定為「一號墓」。而雷台古墓斷代目前已出現東漢、漢魏、西晉、晉末前涼、前涼等五種說法,其中西晉墓一說影響最大。至於銅奔馬的主人,考古報告認為是「張某將軍」,有學者認為應該是曾任武威郡左騎千人官的東漢人張君。另外,還有「張江」、「張繡」、「張軌」、「張駿」等說法[2]。
名稱爭議
銅奔馬的名稱一直存在爭議,出現了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的現象。目前,該文物有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等名稱,其中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而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說法反而難覓蹤影。至於最早提出「馬超龍雀」稱名的文化學者則是牛龍菲,他根據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天馬龍雀」或「馬超龍雀」,意為「行空天馬漫步神遊星漢銀河,風神龍雀蟠蜿蜷曲回首驚視」。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辭典》裡,也收錄了「馬超龍雀」主詞條,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馬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而起初提出「馬踏飛燕」、「奔馬」稱名的人士,之後也對命名進行了修正,例如1982年第2期《考古與文物》發表的論文《雷台東漢墓的車馬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師賓、張朋川專門在「附註2」中說明:「雷台銅奔馬問世後,最初稱『馬踏飛燕』,後經筆者改訂為『奔馬』。但其步法為同側二足一齊進退,兩側交替,馴馬術稱之為『對側步』,與通常所謂『飛奔』不同。稱『奔』不甚確切。」。有不少專家學者提出,雜亂不一的稱謂不利於文化的精準傳播,也不能確切表達其中蘊含的中國旅遊標誌的意味,為此權威機構應對此做出權威規範說明[3]。
參考文獻
引用
- ^ 陳一鳴. 西河天马考. 華夏地理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2011年, 106: 55 [2011-08-10]. ISSN 1673-69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
- ^ 2.0 2.1 2.2 2.3 2.4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北京晚報. 聯合早報. 2017-05-19 [2018-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3).
- ^ 3.0 3.1 3.2 叫了这么多年的“马踏飞燕” 竟然叫错了. 參考消息網. 鳳凰網. 2018-05-21 [2018-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2).
- ^ 雷志華; 高策. 铜奔马姿势的研究.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14, 31 (6): 81–86 [2020-12-16].
- ^ 【涨姿势】其实马踏飞燕踏的并不是燕子. [202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