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註和談話

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註和談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1998年出版的書籍,其內容來自1960年前後毛澤東和其他人一起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期間的批註和談話。[1]該書討論兩本蘇聯著作:斯大林1951年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於1957年出版的官方出版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歷史

1958年11月9日,毛澤東給中央、省市自治區、地、縣領導寫信,提倡他們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社會》,將來有時間,還可以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2]1959年12月10日至1960年2月9日,毛澤東組織讀書小組,先後在杭州、上海和廣州,邊讀邊議,通讀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修訂第三版下冊(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讀書小組成員有田家英胡繩鄧力群陳伯達[3]談話由鄧力群記錄。[4]鄧力群和梅行整理完毛澤東談話記錄後,周恩來讓胡繩編一選本,印發中央、地方各級。[1]

文化大革命前期各群眾組織編纂的《毛澤東思想萬歲》,有的收入了毛澤東談話內容,題為《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閱讀筆記》等。1967年,相關內容以《對蘇聯經濟學的批評》(A Critique of Soviet Economics)為名在美國出版(翻譯自某版本《毛澤東思想萬歲》),[5]1977年每月評論出版社再版。[6]談話內容被收入《毛澤東文集》第八卷,題為《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節選)》。

1995年,鄧力群經六次系統整理,最後定稿《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談話記錄稿》。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以國史研究學習資料清樣本的名義出版《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註和談話》,鄧力群《記錄稿》是這本書的主要部分。2000年,國史學會出版《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註和談話》(簡本)上下兩冊,簡本是原書的縮編。[7]

內容

《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註和談話》一書包括《關於讀書的建議》、《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批註》、《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談話記錄》、《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談話記錄稿》四篇文獻。[7]

毛澤東發表了如下觀點:

  1. 教科書所謂「從富農那裡沒收來交給貧農和中農的土地」,「這說明他們的辦法是政府沒收,然後由政府把土地分給農民,這是一種恩賜的觀點,不搞階級鬥爭,不搞群眾運動。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右傾觀點。」
  2. 「斯大林的缺點是過分強調了重工業的優先增長,結果在計劃中把農業忽略了。」
  3. 「蘇聯的蘇維埃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都是代表會議,只不過是名稱不同。」[7]
  4. 「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證。……我們不能夠把人民的權利問題,理解為國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勞動、教育、社會保險等等權利。」[7]:139-140
  5. 「首先製造輿論,奪取政權,然後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律。……首先造成輿論,進行革命,奪取政權,才有可能消滅舊的生產關係。消滅了舊的生產關係,確立了新的生產關係,這樣就為新的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道路。」[7]:142-143

參考文獻

  1. ^ 1.0 1.1 鄧力群. 和毛泽东一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黨的文獻. 2011, (5): 27–30. 
  2. ^ 霞飛. 毛泽东组织的一次特殊读书活动. 黨史博採(紀實). 2011, (1): 4-8 [2018-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6). 
  3. ^ 劉正妙.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研究 (博士論文). 湘潭大學: 1. 2012. 
  4. ^ 胡繩.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有关回忆. 中共黨史研究. 2002, (5): 8–10;51. ISSN 1003-3815. 
  5. ^ 5.0 5.1 Gilbert Rozman, The Chinese Debate about Soviet Socialism, 1978-1985.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pg. 145.
  6. ^ Mao Tse-tung, A Critique of Soviet Economics. Moss Roberts, tran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7 (157 pages).
  7. ^ 7.0 7.1 7.2 7.3 7.4 毛澤東.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简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 20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