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5′02.3″N 120°19′08.8″E / 36.083972°N 120.319111°E / 36.083972; 120.319111 膠海關為青島市1899年至1949年間的海關機構,其辦公樓舊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新疆路16號、18號,建於1913年8月至12月,設計師為漢斯·費特考(Hans Fittkau),與膠澳皇家法院同屬青島德租時期完成的最後一批公共建築,曾為青島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辦公大樓。現已闢為青島海關博物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的一部分。

青島德國建築群
膠澳海關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 中國青島市市北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13年-1914年
編號6-0000-5-095
認定時間2006年

歷史

海關初設

 
膠海關臨時辦公平房,左側為阿理文臨時住宅
 
位於今蘭山路的膠海關舊辦公樓

在德國占領並租借青島前,青島地區海關稅收主要由東海關於1865年在青島口、塔埠頭、金家口等地設立的常關分關負責[1]。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與德國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後,德國政府宣布青島為自由港。1898年8月15日,原宜昌關稅務司、德國人阿理文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指派赴青島籌辦設關,不久又有洋員4人、華員8人赴青島協助設關。阿理文租用了原東海關青島分關碼頭的四幢平房(位於今天后宮南側)作為臨時辦公、居住地點,隨後與東海關監督勘定了關界,同時草擬《青島設關徵稅辦法》。1899年4月17日,李鴻章德國駐華公使海靖北京簽訂了《青島設關徵稅辦法》。該辦法參考了九龍關的關稅政策,其中規定運至租借地內不再運出的貨物免徵關稅、租借地內製造的產品出口免徵關稅,而自中國內地運入、在青島裝船運出的貨物及運往中國內地的外來貨物均須徵稅。同時規定稅務司一職須由德國人擔任、海關高級管理人員也應從海關系統內的德國人中選任,來往公文也應以德文為主,中文英文為輔。[2][3][4][5]

1899年7月1日,膠海關正式對外辦公,阿理文為首任稅務司。膠海關是中國第一處租借地海關。根據與東海關監督所簽署的勘界協定,其管轄區包括整個租借地,界內原屬東海關的各常關、分關先後歸入膠海關管轄範圍內[6]。1901年8月,由阿理文親自設計,鄰近前海棧橋膠海關辦公樓、職員公寓(位於今蘭山路中山路西北角,已不存)及其南側對面的海關驗貨倉庫投入使用。同年10月,膠海關在小港設立分關,並在大趙村、流亭集設立陸路緝私分卡,在四方火車站設立徵稅處。[2][3][4][5]

稅制改革及海關新址

 
1914年4月1日的膠海關大樓遷址儀式,照片中標「O」者為麥維德,標「△」者為阿理文,標「×」者為呂海寰,呂海寰與阿理文後方為趙爾巽,該照片來自1924年出版的《接收青島紀念寫真》

1899年訂立的徵稅辦法雖然保障了租借地自由港制度的發展,但在施行後其弊端逐漸顯露。其複雜的通關手續阻礙了青島與內陸地區的貿易,並導致貿易活動轉向租借地邊界進行,同時海關把關功能被嚴重弱化,導致走私嚴重。對此,阿理文設計了一套新的稅制。1905年12月1日,德國公使穆默與總稅務司赫德簽訂了《青島關徵稅修改辦法》,規定將免稅範圍由整個租借地縮小至大港區域、所征關稅由德國膠澳當局提取20%。此次稅制改革推動了青島貿易的快速發展,並超過煙臺成為山東最大貿易口岸。[2][4]

1900年代中期,隨着膠濟鐵路的全線通車及大港各碼頭陸續投入使用,諸多洋行及港口管理機構均將辦公地點搬遷至大港一帶,海關工作重心也隨之遷移[3]。同時由於海關機構的擴大,原有海關辦公樓的位置與體量不再適應當時的狀況。1911年12月,膠海關向總稅務司申請在大港建造新的海關大樓,並於次年獲得批准。新址選定在鄰近大港入口處與大港火車站的一塊面積0.8公頃的土地上[2]。新的膠海關大樓造價約18萬金馬克(合148300兩關平銀),由廣包公司(Baufirma F. H. Schmidt)承建,德國建築師漢斯·費特考(Hans Fittkau)設計,總督府地上建設局局長卡爾·施特拉塞爾(Karl Strasser)任建築總監,於1913年12月建成,次年4月1日正式遷址。稅務司阿理文、膠澳總督麥維德(Alfred Meyer-Waldeck)及原清政府出使德國大臣呂海寰、原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出席遷址儀式[6][7]。建成後的膠海關大樓是當時青島最為現代化的辦公樓。同年5月,阿理文退休回國,德國人威禮士(A. H. Wilzer)繼任稅務司[2][3]

兩次日占時期及民國時期

 
第一次日占時期的膠海關大樓,1918年,右上角為立花政樹

1914年11月日軍占領青島後,於12月1日占領膠海關大樓,驅逐了德籍稅務司威禮士,並截留全部關稅。根據1915年8月6日北洋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的《會訂青島重開海關辦法》,德國的相關權益均為日本所取代,由原大連關稅務司、日本人立花政樹任膠海關稅務司。1915年9月1日,膠海關重新開關。[2][4][5]

根據1922年2月4日中日雙方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日本將膠澳租借地及膠濟鐵路交還中國,膠海關也應歸屬中國海關,同時《會訂青島重開海關辦法》作廢,但日本人仍保有部分權益。1922年6月29日,北洋政府收回膠海關,膠海關脫離租借地海關性質。同年12月青島回歸後,英國人李家森(J. W. Richardson)任稅務司,此後歷任稅務司多由英美籍官員擔任。12月14日,北洋政府設立膠海關監督公署。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接收膠海關。1930年代的膠海關管轄區域北起成山頭,南至連雲港以南的燕尾港[5]

1938年1月,日本再次占領青島。1月17日,根據日英雙方協定,原津海關稅務司山本恆三郎接任膠海關稅務司,此後膠海關最高長官均由日本人擔任。1942年8月1日,膠海關最高長官改稱「海關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再次接管膠海關,此後膠海關歷任關長均由中國人擔任。[5]

1949年後

1949年6月2日,解放軍接管青島,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軍代表張學禮接收膠海關,並改造海關機構[2]。1950年2月11日,膠海關更名為青島海關[8]。膠海關舊址此後長期作為青島海關辦公樓使用。1995年,青島海關遷入西陵峽二路2號的海關大廈後,膠海關舊址曾先後作為青島海關調查局、緝私局及青島大港海關辦公樓使用。2000年,膠海關舊址列入青島市第一批歷史優秀建築[9]。2006年5月25日列入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群擴展名單中[10]

2011年7月,青島海關提出將此處改為青島海關博物館,2014年11月獲國家文物局批覆立項,2015年7月獲山東省文物局批覆,並開始對膠海關舊址大修改造。2016年9月29日,青島海關博物館正式開放,僅接受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預約參觀。[11]

建築特色

 
自南側街角處北望膠海關大樓及兩側的檢查站

膠海關舊址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24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兩層,連同閣樓和地下室共四層,磚木結構,總高度22.45米。地下室採用花崗岩蘑菇石砌基,以上為黃色粉牆,屋面採用大折坡和四坡斜屋頂的組合,覆紅色牛舌瓦。大樓的設計較為注重功能性,外部僅有窗台板的花崗岩條石、牆面的縱向影線和壁柱等裝飾。建築東西兩立面中央的兩處山牆採用了德國青年派手法,山牆中央各設有一面鐘錶。北立面中央也設有一面鍾。主入口位於南側,設有門廊和26級石階,採用四根圓柱承重。[6][12][13]

膠海關建築群平面俯視如船形,主體建築位於中央,其東北、西北方各設一配樓,分別為把守大港入口與出口的檢查站[2]。主體建築主入口南側鄰近街角處立有一船桅形旗杆,高20.3米,材質為美國紅松,採用壓縮、防腐技術處理,頂部安裝風向標。兩座配樓與旗杆均與膠海關大樓同期建設[11]。東北側大港入口檢查站北側原有一棟約建於1920年代的膠海關俱樂部舊址,2011年7月至8月間因建設大港海關新樓而拆除。2013年5月膠海關舊址東側的新疆路建設高架橋時,建設單位曾計劃拆除旗杆,並稱其並非文物[14],在青島文史學者王棟、劉逸忱等人的爭取下得以保留。

膠海關舊址設計圖紙現保存於青島海關博物館內[11]

圖集

參考文獻

  1. ^ 青島市史志辦. 青岛市志·海关志·管理体制·青岛地区常关. 青島市情網. [201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劉逸忱. 胶海关:见证城市沧桑巨变. 青島畫報. 2017-02-20 [201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3. ^ 3.0 3.1 3.2 3.3 王棟. 阿理文与胶海关. 青島日報. 2018-06-17 [201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4. ^ 4.0 4.1 4.2 4.3 國恩松. 胶海关建置及其历史地位探析. 青島海關官網. 2017-05-17 [201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6). 
  5. ^ 5.0 5.1 5.2 5.3 5.4 青島市史志辦. 青岛市志·海关志·管理体制·胶海关. 青島市情網. [201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9). 
  6. ^ 6.0 6.1 6.2 李明. 大清国胶海关. 青島檔案信息網. [2009-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6). 
  7. ^ 青岛老照片53胶海关的历史宿命. 青島新聞網. [2009-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7). 
  8. ^ 青島市史志辦. 青岛市志·海关志·管理体制·青岛海关. 青島市情網. [201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9). 
  9. ^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1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7). 
  10.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青岛德国建筑群资料. 青島政務網. 2006-06-10 [201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2). 
  11. ^ 11.0 11.1 11.2 陳志偉 陳星華 姜雪麗. 胶海关旧址变身海关博物馆 今起免费开放. 青島新聞網. 2016-09-29 [201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6). 
  12.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青島市文物局. 《青岛文物志》. 北京: 中國出版社. 2004. ISBN 988-97146-6-1. 
  13.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青島建築委員會. 《青岛优秀建筑志》.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43625044. 
  14. ^ 胶海关老旗杆为高架桥“让路”, 青島晚報, 201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