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迦陵
羅迦陵(Liza ,R,1864年3月28日—1941年10月3日)是近代上海的英國籍猶太裔房地產大亨哈同的中國籍妻子,本名儷蕤(Liza),號迦陵、慈淑老人,法名太隆。
身世
按照羅迦陵自己的說法,她是一名中法混血兒。父親路易·羅詩是一名法國水手,母親沈氏,原籍福州閩縣。1864年,羅迦陵出生在上海縣城內九畝地(今黃浦區露香園路、大境路一帶)。羅迦陵出生不久,父親回國,六七歲時母親也去世,因此她是由親戚撫養長大。羅迦陵雖然識字不多,但她自幼聰明伶俐,機智多謀。她曾經做過外僑女傭,許多書報都說她在虹口做過專門接待外國水手的「鹹水妹」,但並無實質證據。不過,羅迦陵閱歷豐富,會說英語和法語。
猶太大亨的中國妻子
羅迦陵在幫傭期間,結識了一名新沙遜洋行地產部職員,出生在巴格達,在印度孟買長大,隻身來滬的猶太人哈同。不久哈同發現,羅迦陵雖然只是一名出身低微的中國女子,但她擁有過人的機智,性格大膽潑辣,相信她有「旺夫運」,正是幫助他事業發達的理想配偶。1886年9月24日,哈同和羅迦陵在閘北青雲里用猶太教儀式舉行了婚禮。
自從與羅迦陵結婚後,哈同的事業就開始蒸蒸日上。結婚的次年,哈同就擔任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的董事,1898年又改任更重要的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董事。1901年,哈同脫離新沙遜洋行,自己獨立創辦哈同洋行,專營房地產業。在哈同經營房地產業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行動無疑是他對南京路的開發。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租界內的商業中心還位於南部靠近舊城的廣東路和福州路,南京路當時還很冷清。不過,隨着1899年公共租界向西、北、東三面大規模拓展後,從宏觀角度來看,不久這裡必將成為全上海新的商業中心。南京路和福建路口有一座虹廟,羅迦陵經常到那裡燒香,聽信該廟住持的勸說,便鼓動丈夫多多購進南京路兩側的地產。隨後又出資60萬兩,用名貴的鐵藜木鋪設南京路的路面,使這馬條路成為上海最為平整的道路,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博取了做善事的好名聲,提升了哈同洋行的社會形象;同時也使其在南京路的房地產大為增值。不久,在1908年,東西橫貫上海的該市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走向也正是沿着南京路,那裡成為上海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很快店鋪雲集,又成為上海商業最繁華的黃金地段,在數年間地價上漲千倍以上。一首民謠這樣稱讚他:「哈同哈同,與眾不同。看守門戶,省吃儉用;攢錢鋪路,造福大眾。築路,築路,財源亨通。」哈同去世前,占有南京路地產的44%,永安公司、新新公司、慈淑大樓(今東海大樓)的地皮都是哈同的產業,兩側凡是「慈」字頭的房產,如慈裕里、慈慶里、慈順里、慈豐里、慈永里等,也都是哈同的產業。
1904年,哈同開始在滬西靜安寺路購地300畝,花費70萬兩銀元,由羅迦陵聘請烏目山僧人黃宗仰設計,到1910年建成了上海最大最豪華的一座私人花園,並以羅迦陵的名字命名為愛儷園(哈同花園),園內亭台樓閣、假山湖沼,完全是典型的中國式園林,據稱是模仿了《紅樓夢》中大觀園的設計,因而號稱「海上大觀園」。整個園林共有景點60餘處,每處均冠以美麗的名字,是當時上海最大、最為豪華的私家花園。
太隆居士
由於羅迦陵篤信佛教,在愛儷園內建有佛教建築頻伽精舍,按照佛經中極樂世界的說法,設計七重行樹,七重羅網,七寶蓮池,八功德水,成為上海的佛教聖地。到抗日戰爭爆發以前,這裡曾經招待了無數南來北往的僧侶。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江南地區的佛教受到了毀滅性打擊。1909年,她出資20萬元,聘請黃宗仰主持,歷經四年,刊印了全套《大藏經》40帙(帙號為"天"至"霜")414冊1916部8416卷,稱為《頻伽精舍校刊大藏經》,簡稱《頻伽藏》。這是中國近代出版的第一部鉛印本《大藏經》。
1913年,羅迦陵聽從康有為的建議,在愛儷園內創辦了僧侶學校華嚴大學,聘請從湖北來滬的月霞法師主講。招生規模六十人,訂為預科三年、正科三年,方可畢業。這是中國近代佛教復興的重要事件。不過,華嚴大學僅在哈同花園上課一學期,羅迦陵提出要求,要全體學僧於每月朔望,為羅迦陵頂禮問安。學僧無法接受,月霞法師乃率領全體師生離開愛儷園,遷往杭州海潮寺。
哈同夫婦熱衷於中國古典文化,還在園內開辦了倉聖明智大學,這是一所從小學到大學的全日制學校,學生的膳食、住宿和學雜費全部由園內提供。課程則側重於中國古代文字、古董和典章制度,聘請的學者包括王國維、章一山、費恕皆、鄒景叔等。他們還曾出巨資收集河南安陽出土的大批甲骨,並請著名學者羅振玉等在愛儷園進行整理,所以中國的不少甲骨文專家是從這裡走出去的。國畫大師徐悲鴻也曾經在這裡工作和生活過。學校鼎盛時亦曾有學生1600餘人。
滿清王朝的皇親國戚
1909年,羅迦陵應邀前往北京,被隆裕太后的母親認為義女,於是羅迦陵與隆裕太后成了乾姐妹。後來,宣統皇帝的弟媳又認哈同為義父。民國初年,哈同夫婦又去北京給乾娘拜壽,受到清宮款待,封羅迦陵為正一品夫人,又賜給60名太監回上海使喚。全盛時期園內有管家、警衛、僕人、和尚、尼姑、教師、學生近800人。據與羅迦陵親近的人回憶,她在家中頗有賈母和慈禧太后的風範,頗為講究排場。花費最巨的是她的兩次祝壽,一次是1922年71歲的哈同與59歲的羅迦陵做「百卅大壽」,一次是1933年哈同去世後羅迦陵做七十大壽,這兩次祝壽當時均轟動了整個上海。
哈同夫婦終其一生都非常相愛。哈同大量的產業均以羅迦陵的名字命名:愛儷園、南京路迦陵大樓、慈淑大樓、杭州西湖別墅羅苑等,其名下的里弄名稱也都以「慈」字冠名,如慈安里。
哈同夫婦一方面以吝嗇節儉著稱,另一方面又熱衷於參與當時上海的各項慈善活動。他們沒有自己的親生子女,但收養了20名中外孤兒,全都住在愛儷園中。由哈同領養了11名外國孤兒為養子女,均從父姓;羅迦陵則領養了9名中國孤兒為內侄子女,均從母姓,他們是:羅友良、羅友蘭、羅友三、羅友啟、羅友仁、羅友翔、羅馥貞、羅慧秀、羅岫梅、羅轉坤和羅補乾。
1931年6月19日,哈同在愛儷園病故,留下土地450餘畝,房屋1200餘幢,30萬平方米以上,1931年英國領事估計,哈同財產值400萬英鎊。英國駐華法庭鑑證了哈同生前所立的遺囑,決定把其全部遺產歸其妻羅迦陵繼承;又根據英國法律向遺產繼承人羅迦陵徵收了稅金達1700餘萬銀元的遺產稅。
哈同病故後,羅迦陵終日臥床,不理家事,致使愛儷園逐漸呈現荒蕪的景象。1941年10月3日,羅迦陵去世,11月12日葬於愛儷園。葬禮耗費約20萬元。但因哈同夫婦二人留下的2份遺囑有很大出入,引發曠日持久的哈同遺產案。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哈同花園被日軍占領作為營地,又遭受數次火災,園內建築被破壞殆盡。1949年以後,新政府徵用了愛儷園,在舊址上建造了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中心)。
至今,哈同夫婦的房產仍屬於法律上未了訴訟的標的物,按滬房(1987)第548號文精神由房管機關代管。
參考
- 唐培吉等:《上海猶太人》,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