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衛隊,正式名稱國民警衛隊芬蘭語Suojeluskunta, fi; 瑞典語Skyddskår; 直譯「護衛隊」[a]),是一支志願民兵組織,是白色芬蘭的武裝力量。在1918年的芬蘭內戰中戰勝了社會主義赤衛隊。因為他們大多反對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所以在西方,他們被稱為「白衛隊」(英語:White Guard)。芬蘭白軍的許多成員都是新兵、應徵入伍者和受過德國訓練的獵兵英語Jäger Movement,而不是準軍事組織的一部分。中央組織被稱為白衛軍組織,該組織由市鎮的地方分會組成。  

芬蘭政府機構
國民警衛隊
Suojeluskunnat
Skyddskår
徽章
機構概要
成立時間1918年8月 (1918-08)
前身機構國民軍
解散時間1944年11月 (1944-11)
後繼機構芬蘭國防軍
機構類型志願民兵
上級部門芬蘭國防軍
影像資料

由於芬蘭是沙皇俄國統治下的大公國,所以1905年俄國革命導致了芬蘭的社會和政治動盪以及安全崩潰。民兵組織起來應對,但很快它們就沿着政治(左右)路線而分裂。1917年俄國革命和隨後的芬蘭獨立(1917 年 12 月宣布)也導致該國衝突。1918 年 1月27日,芬蘭政府下令白衛軍解除所有剩餘的俄國在芬蘭的駐軍的武裝,同一天紅軍宣布革命,並推翻了位於赫爾辛基右翼芬蘭政府,進而導致了一場全面內戰。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將軍是白衛隊的總司令

內戰結束後,芬蘭國防軍和正規警察部隊成立。1919年至1934年,白衛軍被視為軍隊的志願組成部分,單獨的衛隊編隊作為預備隊服役,但在1934年,所有國防都併入正規軍,衛隊成為僅作為志願防禦訓練組織。政治上保持中立,但非官方立場上,它保守、反左,明顯反共,遭到勞工運動左翼政治勢力的極大排斥。1932年,白衛軍部隊成為拉普阿運動的主力,但只有一小部分衛隊參與,大多數人忠於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白衛軍在正規軍中服役。根據1944年莫斯科停戰協定,白衛軍在繼續戰爭結束後解散。

歷史背景

二十世紀初,沙皇俄國一直在致力於廢除芬蘭的自治地位。1905年,沙俄在日俄戰爭中的失敗導致了1905年俄國革命,革命在芬蘭所造成的衝擊以1905年芬蘭總罷工的形式體現出來。在罷工期間,芬蘭警察部隊實際上被解散,因為他們與占領俄羅斯當局關係密切。市政安全警衛隊大多由與立憲黨和社會民主黨有聯繫的個人自發組織,他們沒有攜帶武器。起初,所有政治團體都能夠一起工作,但到了1906年,南方大城市的國民警衛隊開始按照黨派劃分。[1]

 
1917年,沙皇俄國武裝部隊紀律崩塌,導致權力真空。這張照片拍攝於1917年夏。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照片中的是無政府主義的俄國水兵。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導致沙俄在芬蘭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總崩潰。與俄國有關聯的芬蘭警察再次被有效解散。1917年夏天,人們為了維持秩序成立了準軍事組織——「消防隊」(芬蘭語palokunta)。雖然這些「消防隊」的成立通常是非黨派的,但它們在1917年秋天分裂成兩個政治上對立的派系,紅軍和白軍都開始努力獲得武器。紅軍通常能夠從俄國革命部隊那裡獲得武器,而白軍則能夠從國外的瑞典和德國支持者那裡獲得武器。[2]

內戰中的白軍

佩爾·埃溫德·斯溫胡武德領導的參議院提出了《芬蘭獨立宣言》,芬蘭議會於1917年12月6日通過了該宣言。但當時的芬蘭右翼政府並沒有完全掌握芬蘭全境,其領土上仍有大量俄國駐軍。1918年1月13日,芬蘭右翼內閣要求曼納海姆在白衛兵的基礎上新建一支芬蘭軍隊。1月15日,白衛軍正式成為政府軍。[3]1月27日到28日夜間,白衛軍開始解除位於波赫揚馬區的俄國駐軍武裝,並進行逮捕。同一時間,控制了芬蘭南部城市的芬蘭人民代表團發動武裝革命,奪取政權,逮捕右翼內閣及政府成員,並宣布成立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芬蘭內戰正式開始。

紅軍和白軍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戰鬥訓練,雙方都必須極度倉促地建立軍隊。但白軍在這方面擁有更好的基礎,因為它接收了芬蘭獵兵部隊英語Jäger Movement,約1,900名士兵自1915年以來由德國訓練。[4]經過四個月的戰鬥後,白衛隊取得了內戰的勝利。但由於接受了德國獵兵訓練,更關鍵的是白衛兵的勝利是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取得的,因此芬蘭在國際環境中飽受爭議。

 
托爾尼奧戰役後的白衛隊士兵

內戰後的白軍

 
1919年3月,赫爾辛基遊行中的白衛隊騎兵

內戰後,白衛軍的職能並不明確。在一些城市,當地白衛軍被認為是市政當局的一部分。而在其他一些城市,該組織被認為在維護戰爭結果方面發揮政治象徵作用。1918年8月2日,芬蘭國務委員會頒布法令,為該組織提供了合法基礎,並完善了組織結構。[5]白衛軍被認為是芬蘭軍隊的志願部隊。

1921 年後,白衛軍組織由總參謀部、白衛軍區和當地白衛軍分會組成。每個城市至少有一個分會。白衛軍活躍於芬蘭人生活的許多領域。它組織體育活動,尤其是越野滑雪、射擊、定向運動芬式棒球[6]為了籌集資金,各分會組織了許多非正式活動和彩票。據估計,芬蘭大約五分之一的聚會是由白衛軍組織的。為此,白衛軍分會擁有數百個合唱團、管弦樂隊和劇團。[7]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白衛隊成員大多在前線服役。1944年9月19日,芬蘭政府與蘇聯簽訂1944年莫斯科停戰協定,白衛軍在繼續戰爭結束後解散。

兵力

 
內戰期間白軍使用的武器[來源請求]
1917年底 30,000人
內戰開始時 35,000–40,000人[8][9]
內戰結束時 70,000 人[8]
1920年 100,000人

服飾和徽章

 
1924年白衛隊軍官制服
 
精選白衛隊徽章

白衛隊第一個臨時標誌是一條白色臂章和一根插在帽子裡的三枝雲杉枝。基本徽章是一枚繡有白色「S」的徽章,頂部有三根雲杉枝。徽章和「S」繡有金色邊框。曼納海姆將軍佩戴的徽章有藍色底色。但在各省,底色被分成兩部分(每部分為一色),每個省有兩種或三種顏色代表。白色臂章上還印有市鎮名稱。每個分會都有自己的旗幟,但一般來說,它是現代芬蘭國旗的對稱變體,十字延伸出小納粹十字臂,州內有「S」符號。[10]

白衛隊軍銜徽章與現代芬蘭徽章有很大不同。原則上,士兵沒有軍銜制度,只有一個軍官軍銜(芬蘭語:suojeluskuntaupseeri),由領子上的一根金屬雲杉樹枝標記。但他們使用特定任務的徽章。下級軍官佩戴向下的V形臂章,地方分會的首領佩戴1到4條橫槓,數量取決於分會的規模。由於白衛隊在芬蘭內戰後是一個民間組織,許多成員沒有接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因此他們沒有軍銜。那些曾在軍隊服役的成員在預備役中擁有單獨的軍銜。

白衛隊的制服是瑞典和德國風格的,顏色為「原野灰」。

相關條目

注釋

  1. ^ 其他可能的翻譯包括白軍、農民軍、自耕農軍隊、民兵或白色民兵。

參考資料

  1. ^ Roos, Sigurd. Suomen kansallislakko : Helsinki. Helsink: Alex F. Lindberg. 1907: 355,375 and 435. 
  2. ^ Tiihonen, Seppo. 1917-1919 年芬兰权力颠覆. Otava. 2019年3月25日: 芬蘭和電力網絡,第 157-162 頁. ISBN 9789511338277. 
  3. ^ 國民警衛隊歷史I(芬蘭語:Suojeluskuntain historia)I, 第205頁
  4. ^ Jalonen, Jussi. From Underground Terrorism to State Terrorism and Beyond: The Question of Terrorism in the Finnish Jäger Movement during and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2018年9月3日, 30 (5): 812–827. S2CID 150067166. doi:10.1080/09546553.2018.1445397. 
  5. ^ 白衛隊的歷史(芬蘭語:Suojeluskuntain historia)III, 第431頁
  6. ^ (芬蘭語)Selén, K. and Pylkkänen, A. (2004). Sarkatakkien armeija – Suojeluskunnat ja suojeluskuntalaiset. WSOY, Juva. ISBN 951-0-29418-7. Chapter Pitäjän paras urheiluseura (pp. 84–94).
  7. ^ (芬蘭語)Selén, K. and Pylkkänen, A. (2004). Sarkatakkien armeija – Suojeluskunnat ja suojeluskuntalaiset. WSOY, Juva. ISBN 951-0-29418-7. pp. 53–54, 95).
  8. ^ 8.0 8.1 Inboerdeskriget < Uppslagsverket < TWiki. [2014-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3 February 2014). 
  9. ^ Palasuomenhistoriaa.net. 
  10. ^ https://portti.kansallisarkisto.fi/fi/aineisto-oppaat/suojeluskuntien-lippupiirustuskokoelma
    另請參閱國家檔案館Myrskylä suojeluskunta 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