璦琿(滿語:ᠠᡳ᠌ᡥᡡᠨ,穆麟德轉寫:aihūn)是中國東北的黑龍江省黑河市的舊地名,作為地名,曾有「艾滸」、「艾虎」、「艾呼」、「愛呼」、「艾渾」、「璦琿」、「愛輝」等多種寫法。1683至1685年指薩布素在達斡爾族聚居地璦琿村所建的璦琿舊城(今格羅傑科沃遺址),1685至1900年指清代在明忽里平寨建立的軍事重鎮璦琿新城(舊稱「黑龍江城」),1912至1956年指今黑龍江省黑河市區,2015年起復指璦琿新城所在的黑河市愛輝區璦琿鎮。清代時璦琿為久切爾人聚居地,因中俄《璦琿條約》在璦琿新城簽訂而廣為人知。「璦琿」之名含義眾說紛紜,一說是蒙語「可畏的武士」的意譯(「璦」意「可畏的」,「琿」解「武士」;另有誤稱其為達斡爾語「可畏」之說載於《龍沙紀略》[1]);二是滿語「母貂」(滿語:ᠠᡳᡥᡡ,穆麟德轉寫:aihū)音譯;第三種按文言文解釋為「美玉」[2]。
歷史
璦琿城是15世紀建立的一個中國東北的城鎮。璦琿在清代是黑河副都統府駐地,設有黑龍江城水師營。1858年5月28日,俄羅斯帝國和黑龍江將軍在這個城鎮簽訂了《璦琿條約》。1900年俄軍大舉入侵滿洲,不久璦琿城陷落,被俄軍焚毀,原城址只餘一顆松樹,名為「見證松」。民國時,設置為璦琿縣。璦琿縣駐地改為距古璦琿以北三十多公里的黑河鎮,即為現在的黑河市愛輝區的前身。1956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漢字運動中,「璦琿縣」被視為生僻字地名,改稱愛輝縣。60年後,2015年5月,為保存歷史記憶,愛輝區下轄的愛輝鎮名稱又被恢復為「璦琿」[3]。
參考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