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形樹袋鼠

哺乳动物物种

熊形樹袋鼠Dendrolagus ursinus),又名擬熊樹袋鼠黑樹袋鼠,是印尼一種特有的樹袋鼠

熊形樹袋鼠[1]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演化支 有袋類 Marsupialia
目: 雙門齒目 Diprotodontia
科: 袋鼠科 Macropodidae
屬: 樹袋鼠屬 Dendrolagus
種:
熊形樹袋鼠[1] D. ursinus
二名法
Dendrolagus ursinus
Temminck,1836)
分佈範圍:新畿內亞島西北部

擬熊樹袋鼠也叫熊形樹袋鼠,因其全身的毛都是黑褐色,僅略帶一些白色的針毛,所以又被稱為黑樹袋鼠。它的身體較小,體長僅有55—60厘米,但尾巴卻很長,其長度竟與體長几乎相等。

擬熊樹袋鼠是一種樹棲動物,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樹上度過的。與地棲袋鼠相比較,它在形態結構上出現了很多重要的變化,因而能夠很好地適應樹棲的生活。它不像地棲袋鼠那樣,明顯地前肢短後肢長,以便在地面上迅速地跳躍前進,而是前肢和後肢的長短大體相等。雖然它的後肢仍屬於跳躍型,但已變得較短、較粗,在地面上的跳躍能力自然也就比不上地棲的袋鼠了。它的腳掌粗糙而富有顆粒,而且生長着強大而略彎的爪,握力很強,也有利於沿着樹幹上下攀援。它的尾巴雖然也像地棲袋鼠一樣又粗又長,但整條尾巴從前到後的粗細大體一致,而不似地棲袋鼠那樣前粗後細。另外,尾巴的下面的毛甚少,甚至完全赤裸,從而有利於緊緊盤握樹枝,並且當其在樹上攀緣時起一定的支撐作用。

擬熊樹袋鼠僅分布在大洋洲新幾內亞的西北部,喜歡棲居於茂密的熱帶常綠雨林中,在林中上下攀援非常靈活,其敏捷的動作甚至可以同熱帶雨林中的各種猿猴相媲美。在林中迅速地跳躍前進時,它可以從一棵樹縱身跳到10米開外的另一棵樹上,最大的跳躍距離竟達到15—18米遠,甚至還能從離地20多米高的樹梢上輕鬆地跳下來而安然無恙。有時它也下到地面活動,在下樹的時候,經常是頭朝上腳衝下,倒退着下來。在地面上也是跳躍着前進,上身略向前傾,尾巴略向上彎,以便保持平衡,但步伐很小,速度也不快,根本不能和大袋鼠等地棲袋鼠相比。

擬熊樹袋鼠常常結成小群棲息,白天隱藏於枝葉茂密地林中,早晨和黃昏活動最為頻繁,在樹枝上或地面上尋覓各種野果、樹葉為食,尤其喜歡吃羊齒類植物。由於它同其他各種袋鼠一樣,在食管、胃和小腸上部都有大量能使植物發酵的細菌,有助於迅速消化食物,所以它取食的植物種類也非常多。它的壽命最長可達20年左右。

同其他袋鼠一樣,擬熊樹袋鼠雌獸的腹部生有一個像口袋一樣的皮褶,遮住裡面的4個乳頭,被稱為育兒袋。它雖然也是胎生動物,但妊娠期很短,僅為32日左右,每胎只產1仔。由於胎兒在雌獸子宮裡的時間並不長,以至於剛出生幼仔的發育很不完全,渾身上下赤裸裸地,一點毛也沒有,而且雙眼緊閉。但奇妙的是,幼仔出生以後並不用雌獸的幫助,而是全靠自己的力量沿着雌獸腹部緩緩地爬到育兒袋中尋找乳頭,找到乳頭後就叼住不放。由於雌獸的乳頭周圍生有一種特殊的肌肉,不僅可以使乳頭的末端深深地塞到幼仔的口內,而且通過這些肌肉有規律的自動收縮,把乳汁噴射出來。這時,幼仔的口緣緊裹着乳頭,喉部上升,直抵鼻腔,乳汁可以暢通無阻地流進食道。擬熊樹袋鼠的幼仔就這樣一直掛在雌獸的乳頭上,以雌獸分泌的乳汁為營養進行生長發育,直至數月後發育完全的時候,才將乳頭鬆開,但仍要在育兒袋中生活1年以上,才能離開雌獸,獨立生活。

擬熊樹袋鼠因失去棲息地而受到威脅。[2]牠們被列入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的保護範圍。

參考

  1. ^ Groves, C.P. Wilson, D.E. & Reeder, D.M. , 編.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3rd ed.).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61. ISBN 978-0-8018-8221-0. LCCN 2005001870. OCLC 62265494. OL 3392515M.  NLC 001238428.
  2. ^ 2.0 2.1 Leary, T., Seri, L., Wright, D., Hamilton, S., Helgen, K., Singadan, R., Menzies, J., Allison, A., James, R., Dickman, C., Aplin, K., Salas, L., Flannery, T. & Bonaccorso, F. Dendrolagus ursi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8 December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