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歷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4年4月27日) |
格陵蘭歷史是一部生命在極地條件下的歷史。
早期的古愛斯基摩文化
北歐人定居
在10世紀初,歐洲人開始注意到格陵蘭的存在,維京人紅鬍子艾瑞克和其兒子雷夫為開拓此地的先鋒。北歐人在格陵蘭定居有三個分開的地區,最大的東部定居點、較小的西部定居點和更小的中部定居點。
北歐人的失敗
北歐人在格陵蘭定居了大概有500年(985-1500)。
後多賽特和拓樂文化
在北歐人定居格陵蘭的同時,一個混合的北極文化後多賽特出現。1200年左右,另一個北極文化,拓樂文化出現。
丹麥的再度殖民
極地點探險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探險家探索了格陵蘭北部地區。這些探險被認為是美國對此地區索取擁有權的依據。但至1917年美國向丹麥購買維爾京群島之後,美國放棄索取擁有權的權力。
戰略重要性
當挪威於1905年完全獲得獨立後,挪威認為由於格陵蘭在1815年前就已經是一個挪威領地,丹麥對格陵蘭的領土聲稱是不合法的。1931年,出於個人目的,挪威捕鯨者Hallvard Devold占領了無人居住的格陵蘭東部,此後這一行動便一直得到挪威政府的支持。兩年後,國際法庭支持丹麥的主張。
在二戰時期,當納粹德國將其戰線延伸至格陵蘭前,丹麥駐美國大使亨利克考夫曼拒絕承認納粹對丹麥的侵略統治,並與美國在1941年4月9日簽署了保護協議授權美軍在格陵蘭駐紮軍事基地。由於丹麥政府無法在二戰期間對其有效統治,又由於冰晶石的成功出口,格陵蘭在二戰期間享有高度獨立的狀態。它的補給主要由美國和加拿大提供。
冷戰時期,由於格陵蘭控制了部分的從蘇聯北冰洋港口至大西洋的海路,格陵蘭具有戰略重要意義。同時,它也是一個布置洲際導彈的良好基地。美國出於地緣政治利益的考慮,提出用1億美元的價格從丹麥政府手中購買格陵蘭,丹麥並沒有同意。1951年,考夫曼的協議由另一個協議所取代,新協議同意在格陵蘭西北卡納克(Qaanaaq)地區建立了一個永久的空軍基地。1953年,一些因紐特人被迫離開家園以迎合建立軍事基地的需要,這也成為丹麥政府和格陵蘭人民之間產生摩擦的主因。摩擦在1968年1月21日達到高潮:一架攜帶四枚氫彈的B52飛機墜毀並發生了核事故,整個地區都受到了核污染。儘管大多數受污染的冰蓋得到了清理,最近解密的信息表明一枚氫彈的污染並未得到清理。儘管丹麥官方實行無核政策,政府依舊對基地的核彈持續運輸保持了緘默。
近年美軍建設了洲際導彈預警系統(BMEWS),當地居民認為此舉會影響人口,因為這會成為核戰爭的打擊目標。
地方自治
2008年,格陵蘭自治政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