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型驅逐艦

松型驅逐艦平假名:まつがたくちくかん)(官方文件中稱為丁型驅逐艦[4])是太平洋戰爭大日本帝國海軍從1944年(昭和19年)起建造的戰時量產型驅逐艦,被分類為一等驅逐艦。它和第一代神風型驅逐艦日語神風型駆逐艦 (初代)並列成為日本海軍建造量最多(32隻)和建造天數最少(約5個月)的驅逐艦。也是帝國海軍的最後一種量產驅逐艦。

松型(丁型)驅逐艦

竣工時的松型驅逐艦「桃」

戰後的橘型驅逐艦「初櫻」
艦級概況
艦種 一等驅逐艦
艦名 草木的名字
前級 島風型
次級 -
技術數據 (松型/橘型)
排水量 基準:1,262/1,350英噸[1]
公試:1,530噸/1,580噸
全長 100.00公尺
全寬 9.35公尺
吃水 常備:3.30公尺/3.40公尺
動力 號艦本式重油鍋爐2座+
艦本式蒸汽渦輪主機2座2軸
最大功率 19,000馬力
最大航速 27.8
續航距離 3,500(18節)
燃料 重油:370噸
乘員 211名
裝備
計劃時:[2] 1座聯裝八九式127公厘高射炮,同單裝1座
4座三聯裝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同單裝8座[3]
1座61厘米4聯裝九三式魚雷發射管(無預備魚雷)
二式深彈36枚
椿新造時:
(1944年)
1座聯裝12.7厘米高射砲,同單裝1座
4座三聯裝25毫米高射機炮,同單裝12座
1座61厘米4聯裝魚雷發射管(無預備魚雷)
二式深彈36枚

從橘號以後,本級艦又有被區分成橘型/改松型/松型改/改丁型/丁型改等,[5]但是在帝國海軍的艦艇類型等級標中只有松型、橘型兩種類別,如果是艦型表中則全部列為松型驅逐艦。

概要

日本帝國海軍在大正天皇時代尚有二等驅逐艦這個類別的軍艦,但是在華盛頓海軍條約規範驅逐艦噸位,由用兵想定需要大量可遠航驅逐艦構成水雷戰隊,二等驅逐艦這個級距的軍艦就逐漸消失,帝國海軍在1941年開戰前,驅逐艦隊幾乎全部都已經是噸位較大且火力頂尖的艦隊型驅逐艦構成。

1942年(昭和17年)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因島上戰場陷入膠著,加上制空權不在日軍手上,逼使日軍大規模運用高速驅逐艦利用夜色掩護執行運補任務,這個稱之為東京快車的任務主要使用原本作為艦隊決戰的一線戰力:艦隊型驅逐艦。但在運補任務每每有作戰損失,同噸位級別的艦隊型驅逐艦,包括「夕雲型」、「秋月型」建造速度不足以彌補耗損,尤其在美軍逐漸掌握南太平洋制空權後,驅逐艦執行任務的安全性日趨堪慮;且帝國海軍在開戰初期幾波交火後,始察覺除秋月級外的現役驅逐艦損管設計上有著無可挽回的缺陷,就是鍋爐室、輪機室艙間配置不良。日軍當時除1941年才動工的秋月級驅逐艦外,在1930年代完成設計的陽炎級、夕雲級等主力現役驅逐艦種均採輪機單一艙間配置;就是鍋爐室放置了所有鍋爐、輪機室放置所有引擎,只要當中任何一個船段戰損進水,整艘船動力系統就通通報銷。

日本海軍在1942年底決定設計一款構造較簡單,改進防禦配置缺陷;主要用於艦隊船隊補給、護航,以防空與反潛為設計重點的驅逐艦,也就是松級。1942年12月7日成案時,艦政本部以特型驅逐艦(夕雲級・朝潮級・白露級)為基礎設計了A-C案;12月19日時,以「睦月級」・「鴻級」為基礎勾勒D-F案;12月27日,彙整了各單位收斂構想推出G-I案。松級的基礎設計從1943年2月在海軍艦政本部內以「基本計畫番號『F55』假稱第5481號型艦」的項目開始在繪圖板上繪製。

A-C案的構想與快速造艦構想牴觸,因此很快地就被撤除;D-F案除了確定以睦月級艦體為基礎設計架構外,也再度否決了過於複雜的技術項目,像量產技術較為複雜的秋月級用蒸氣渦輪主機及8公分高射炮;在G案之後則是確立了主機型號,雖然秋月級的鍋爐輸出足夠,但是單軸推進生存性堪慮,最終以鴻級魚雷艦的整套主機設計配套、H案原本是定案稿,但是在流體力學測試時判斷延長艦艉段1公尺、減少艦寬對減少阻力較為有利;這個設計後來稱為I案,但是最終還是以H案微修採納部分I案艦體細節設計作為新驅逐艦草稿。

F55驅逐艦概要一覧表
計畫項目 水線長 最大船寬 基準排水量 航速 動力輸出 渦輪主機設計 鍋爐數量 推進軸 續航力 燃料 主炮 機槍 魚雷 深水炸彈 需求建造工時
A 109公尺 10公尺 1,620噸 29.5節 26,000 秋月級渦輪 2 單軸 18節/6,000海里 610噸 2座雙連裝127公厘高射炮 5座3連裝25公厘高射機炮 6連裝610公厘魚雷管1座 36 12個月
B 110公尺 10.2公尺 1,720噸 31節 37,500 V7型渦輪 588噸 6座3連裝25公厘高射機炮 4連裝610公厘魚雷管2座
C 1,820t 32kt 35,000 新型渦輪 3 雙軸 634噸 13個月
D 100公尺 9.8公尺 1,480噸 30節 26,000 秋月級渦輪 2 單軸 18節/3,000海里 285噸 5座三連裝25公厘高射機炮 4連裝610公厘魚雷管1座 11個月
E 92公尺 9.1公尺 1,085噸 28.3節 19,000 鴻級主機 雙軸 335噸 2座雙連裝8公分高射炮 4座三連裝25公厘高射機炮 10個月
F 95公尺 9.3公尺 1,175噸 28節 380噸 1座雙連裝127mm高射炮
1座單裝127mm高射炮
5座三連裝25公厘高射機炮
G 1,190噸 18節/3,000海里[6] 360噸 1座雙連裝127mm高射炮 6座三連裝25公厘高射機炮
G' 1,180噸 340噸
H 97公尺 9.4公尺 1,235噸 27.8節 366噸 1座雙連裝127mm高射炮
1座單裝127mm高射炮
4座三連裝25公厘高射機炮
I 98公尺 9.35公尺 1,260噸 360噸 三連裝533公厘魚雷管一座 8個月

松型驅逐艦的命名均來自原本用於二等驅逐艦(排水量1000噸以下)的樹木名,所以又被戲稱作「雜木林日語雑木林[7]。但是就服役過該級軍艦的軍官回憶,松級的航海設備較戰爭爆發前完工的艦隊型驅逐艦更新且更完整。

雖然噸位與定位上松級和美國護航驅逐艦近似,但日本研究者認為松級並不是護航驅逐艦[8]。一來,日本在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驅逐艦總噸位前,即因預算受限之故在艦隊編成中同時有一等驅逐艦二等驅逐艦的編制,藉以滿足數量層面要求[9][10]。一等驅逐艦與二等驅逐艦的差別在於二等驅逐艦性能可靠、但戰力一般;而一等驅逐艦會因要求戰力而使用較前銳的技術。只是在過去艦隊決戰戰略導向為主的日本海軍[11],為了決戰需求而將造艦重點放在高階驅逐艦的整備。所以在日本海軍的思考中,松級只是重拾二等驅逐艦的角色。

二來,日軍尚有更低階版的簡裝軍艦,稱為海防艦;該艦艇的地位較松級更類似於護航驅逐艦。

特點

 
建造中的「樺」。本型的直線船體形狀非常容易識別。

軍艦設計

為滿足日軍對量的需求,松級大幅簡化設計優化部分,以縮減工期為主要設計導向,同時也接受削減對艦火力、以強化防空、反潛性能任務為導向的武裝配置思路;過往日本軍艦為了追求性能優勢,會整合諸多曲線構造去符合流體力學降低船體阻力,但在松級上幾乎放棄,因此在同等動力輸出時松級的極速會劣於前級艦;除此之外,為了降低阻力特型驅逐艦會刻意控制吃水深度,松級則沒有這個顧慮,以操艦靈活性為優先設計。

松級艦體材質上不使用韌度較高的杜科爾低錳合金結構鋼(Ducol steel、デュコール鋼,日本介紹簡稱DS鋼),而決定使用替代材質;上船殼結構運用高張力鋼英語High-strength low-alloy steel板(HT鋼)、水面下的雙重船底部分則換用普通鋼板。為了符合設計安全係數,運用較簡易的材質會增加船體結構重量,但考慮鋼料取得來源較為簡易、加工技術較容易讓其它非軍艦造船廠快速上手,後採取較容易量產的方式造艦[12]。造艦工藝也大量運用過改良的焊接工法,減少造艦時間;不過松級的龍骨、肋骨之主要結構件仍然是以傳統鉚接工序施工,只有在外殼等部分使用焊接工藝技術。

動力設置

松級動力來源考慮過三種方案:

  1. 運用甲型驅逐艦的高功率輪機(單部出力26,000匹軸馬力),但只裝一部採單軸設計
  2. 鴻級魚雷艦的主機,雙軸總出力19,000匹軸馬力
  3. 新型主機、雙軸輸出

因設計方案動力有其落差,所以松級的航速設計落於28-32節,續航力則是3,500-6,000海里不等;評估製造複雜度與抗戰損觀點[13],松級運用技術已經成熟的鴻級魚雷艦主機,到橘級量產時為了加快生產速度取消了中壓渦輪、巡航渦輪,[1]但松級的減速機與鴻級不同,因此在螺旋槳最大每分鐘轉速從520轉降低為400轉。[14]松級也採納最新的艦體設計概念,讓鍋爐、動力室間隔的單元布局[15]

本型的動力配置也與傳統的日本艦艇,更著重受創後生存性。[16]一般情況下,日本海軍艦船的標準動力配置從艦艏順序看是「鍋爐-主機-減速機」。然而本型在國產艦中首次採用「單元間隔設計」。將動力室分開前後兩座,前室為右舷用「鍋爐+主機+減速機」,後室為左舷用「鍋爐+主機+減速機」交替擺放,因此在外觀有前後分開兩座細長的煙囪。相較於限制動力區的前後長度以縮短船體,但出現單點故障導致完全無法航行的傳統設計而言,這種新的設計方案提高了建造難度,但單舷動力即使遭到破壞依舊可以靠另一邊的動力保持航行,提高整艦的生存性[12](「竹」號曾有機械室中彈後依靠另一邊舷的動力保持航行的教訓)。當時這種動力設置方法已在法國、美國的驅逐艦至戰列艦中廣泛採用,成為法、美海軍艦船生存能力高的一大要因。[17]

武裝

火炮

在特型驅逐艦上,日軍主要使用的是射程長、初速快的三年式12.7公分艦炮,但是該型炮是以對水面目標為導向設計,射速及射控裝置都尚未整合對空功能;因應防空要求,松級換用1930年代以來普及的八九式127公厘高射炮,雖然炮身短,射程不如三年式,但射速更快,且有專用之高射裝置實施對空射擊,也由於八九式可以擔負對空與對水面,雖然損失的射程但增加了作戰彈性,作戰軍官多半是滿意這種調整。[18][19]本級配備一座雙連裝、一座單裝炮,單裝炮為配備防盾的改良型。[12]

也因為防空任務需求增加,松級艦在設計階段便被要求配備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12門以上,[16]松級設計時是4座三聯裝機炮,[3]隨後在煙囪後方與探照燈臺座又增加單裝機炮槍座,[14]實際服役時光單裝機炮就會裝到12挺以上。[4]這些改變的設計在後續量產的松級艦上也有續裝。[20]


魚雷

松級的原始目的便非對艦作戰考量,原始設計是希望比照現役艦,最後只是聊配一格搭載現役魚雷裝備。[21][22][23]

偵蒐裝置

原始設計松級搭載九三式水聽器九三式聲納[12]但量產時配備帝國海軍當時最先進的四式水下聽音器/三式聲納。[24][5]水下聽音器裝設在艦艏艦底,佔約3公尺長的空間,[1]由於日本戰爭末期電子零件或是機械零件都有品質劣化等問題,無論是聲納還是聽音機實際操作評價都不好。[25]

艦橋上方原始設計設有22號雷達一座,前桅杆還裝有E-27電偵裝置(逆探),[1]在9號艦後在艦體中後段桅杆增裝13號雷達[14]

勤務艦艇

一般驅逐艦為了通聯等勤務需求會配發自帶動力的小艇(內火艇)或無動力的獨桅縱帆船,松級為了配合兩棲登陸、運補任務等灘岸勤務之需,因此船上配備2艘日軍稱為小發動艇英語小発動艇機械化登陸艇。一部分在南太平洋長期奔波的陽炎級驅逐艦則採用應急改造,讓船上可搭載13公尺級的大發動艇。


橘型驅逐艦

 
竣工時橘型艦示意圖。箭頭部分為和松型不同的部分。

船體變化

從暫定名第5491號艦(八重櫻)開始將基本計劃號改為F55B(之前為F55),進行了如下幾點簡化[12]

  • 艦艉從上半為橢圓型的驅逐艦型艉改成方艉
  • 不使用甲板外傾角
  • 船底從二層船底變為單層
  • 上甲板材料HT鋼變為普通鋼材
  • 全面使用焊接技術
  • 艦艏船體向外反向曲面改成直線形狀
  • 採用多用於海防艦建造中的模塊化設計

經過以上簡化設計,日本當時得以在5個月內建造完成(如「榧」、「楢」)。其中累積的經驗後來沿用至海防艦,確立了現代造船技術,支持日本發展。

另外,本型沒有採用日本海軍慣用的雙曲型艦艏,取而代之使用直線型簡易廉價的艦艏,對航速基本沒有影響[26][27]

搭載回天

 
搭載回天一例。下面為終戰時(1945年8月)的「竹」號。單裝高射機炮與回天的設置為推測。

1945年(昭和20年)4月時,海軍行動方針改為特攻作戰。接受命令後5月20日,本型所屬的第三十一戰隊將松型驅逐艦與同屬秋月型驅逐艦,輕巡洋艦北上波風編為「海上挺身部隊」。松型驅逐艦於尾部搭載一艘自殺式人操魚雷回天,試圖在同盟國軍隊接近日本本土登陸時的夜戰中,對登陸部隊實施特攻。

所屬於第四一驅逐隊的「竹」、「槙」、「桐」、「榧」、「蔦」、「椎」與所屬於第五二驅逐隊的「杉」、「樫」、「楓」、「榆」、「梨」、「萩」各艦從6月起於吳海軍工廠進行改裝[28]。目前已沒有正確的施工記錄,無法知曉哪艘在何時進行改裝。從戰後照片看當時約有10艘艦進行了改裝。其中「梨」號在1954年(昭和29年)進行打撈,照片中可以看到搭載回天用的架子。在艦艇引渡記錄里「椎」,「榧」均有搭載回天的書面記錄[29]。在缺乏重油燃料壓力下進行了少數幾次訓練;7月後更是為了溫存戰力將「竹」、「榧」、「槙」、「桐」、「蔦」隱藏在山口縣屋代島。一個月後在和其他艦同樣未投入實戰的情況下迎來終戰。

艦歷

1944年(昭和19年)4月28日,首艦「松」號竣工,隨後松型驅逐艦相繼完工。完成訓練後開始投入運輸行動。8月8日「松」號沉沒。在10月萊特灣海戰中「桑」號、「槙」號、「桐」號、「杉」號4艘編入小澤治三郎中將指揮航母護航部隊。25日空襲時「槙」號中彈輕度受損,「桑」號因近失彈受損。「桐」號與「杉」號在前一天落伍,因燃料不足先行後退至台灣,途中「桐」號因近失彈受損。

日軍在萊特灣海戰失敗後,仍不斷向萊特島輸送增援部隊,這個運輸行動稱為多號作戰,松型驅逐艦「竹」號參加其中第5次作戰。於11月24日同3艘運輸船從馬尼拉出港,途中受到空襲導致2艘運輸船沉沒,留下1艘與「竹」號受損不得不掉頭返回馬尼拉。

「桑」號、「竹」號參加第7次運輸作戰。兩艦護航運輸船3艘於11月30日從馬尼拉出港。安全抵達萊特島奧爾墨克灣,正實施登陸作業時「桑」號與「竹」號與3艘美國驅逐艦展開戰鬥。戰鬥中「桑」號被擊沉,「竹」號使用魚雷把美國艾倫·薩姆納級驅逐艦「庫珀」號送進海底。此役中丁型驅逐艦動力配置設計挽救了動力受損的「竹」號。

「梅」號、「桃」號、「杉」號參加第8次運輸作戰。三艦攜2艘驅潛艇護航船隊於12月5日從馬尼拉出港。7日,在萊特東北部以西的聖伊西德羅登陸時受空襲,「梅」號、「杉」號不同程度受損。之後12月14日「桃」號在馬尼拉灣受空襲,15日撤退至台灣途中被美國潛艇擊沉。

「桐」號同2艘驅逐艦、2艘驅潛艇參加第9次運輸作戰。5艦12月9日護航船隊從馬尼拉出港,途中受空襲其中2艘運輸船中彈無法航行。部隊指揮澤村成二大佐將部隊兵分兩路,「桐」號與「夕月」號護航2艘運輸船向奧爾墨克灣,登陸中和來襲美國驅逐艦交戰。返回途中「桐」號受空襲近失彈損傷,「夕月」號則嚴重受損無法航行,由「桐」號艦炮處分。 之後日軍計劃的第10次作戰因美軍攻占民都洛島而取消。

12月9日「槙」號護航隼鷹號航空母艦時中雷受損。12月15日美軍於民都洛島南側聖荷西英語San Jose, Occidental Mindoro附近登陸。日軍為阻止登陸立刻令艦隊出擊,行動代號禮號作戰,艦隊由足柄號重巡洋艦大淀號輕巡洋艦等組成,其中有3艘松型驅逐艦,「榧」號、「杉」號、「樫」號。艦隊於12月24日從金蘭灣出發,雖在途中損失「清霜」,而作戰行動成功。

1945年1月4日「檜」號與「樅」號從聖雅克護航「生田川丸」進入馬尼拉,第二天2艦在馬尼拉灣受空襲,造成「樅」號沉沒,「檜」號無法航行;「檜」號在緊急修理後返回馬尼拉港,7日再度出港遭遇4艘美國驅逐艦,在交戰中被擊沉。1月31日「汐風」號、「梅」號、「楓」號前往菲律賓救援船員,途中在台灣南方海域受空襲,3艦均受損。因「梅」號無法航行而由「汐風」號艦炮處分,剩餘2艘返回高雄。

4月「榧」號與「槙」號同「花月」號一起跟隨「大和」號出動前往沖繩。 在此以後,松型驅逐艦再無機會出擊,在本土周邊海域行動中因水雷、空襲等接連被害。5月25日,「櫻」號在下關灣觸雷,7月11日在紀淡海峽附近再次觸雷,沉沒。6月5日,「椎」號在豐後水道觸雷。6月26日「榎」號在小浜燈台附近觸雷坐沉。6月30日「楢」號在下關灣觸雷。

6月22日在瀨戶內海空襲中,「榆」號中度受損。7月14日「橘」號在函館港內被空襲炸沉。「柳」號在津輕海峽轟炸嚴重受損。24日「樺」號、「萩」號、「椿」號在瀨戶內海空襲中受損。28日「梨」號中彈沉沒。

終戰後

戰爭結束時本型有18艘仍在可以航行狀態,於是被徵用用於戰後復員運輸,後來作為賠償引渡至其他國家。中國、蘇聯等國家將接收後的軍艦編入自國海軍。此外一部分未建成艦被用於防波堤。

橘型中沉沒的一艘「梨」號在戰後打撈起來,作為海上自衛隊護衛艦若葉」就役。是戰後日本海軍中唯一一艘驅逐艦。改名的原因是漢字「梨」對應的假名「なし」易被誤解為「無し」(無、沒有的意思)。

同級艦

括號內為造船廠。舞鶴=舞鶴海軍工廠、橫須賀=橫須賀海軍工廠、藤永田=藤永田造船所、川崎神戶=川崎重工業神戶工廠(艦船工廠)。

松型
  1. 日語松 (松型駆逐艦)まつ):1944年4月28日竣工(舞鶴)。同年8月4日於父島附近沉沒。
  2. たけ):1944年6月16日竣工(橫須賀)。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英國。
  3. 日語梅 (松型駆逐艦)うめ):1944年6月28日竣工(藤永田)。1945年1月31日在台灣南方沉沒。
  4. 日語桃 (松型駆逐艦)もも):1944年6月10日竣工(舞鶴)。同年12月15日於林加延灣西方沉沒。
  5. 日語桑 (松型駆逐艦)くわ):1944年7月25日竣工(藤永田)。同年12月3日於奧爾默克灣沉沒。
  6. 日語桐 (松型駆逐艦)きり):1944年8月14日竣工(橫須賀)。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蘇聯。
  7. 日語杉 (松型駆逐艦)すぎ):1944年8月25日竣工(藤永田)。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中國。
  8. 日語槇 (松型駆逐艦)まき):1944年8月10日竣工(舞鶴)。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英國。
  9. 日語樅 (松型駆逐艦)もみ):1944年9月3日竣工(橫須賀)。1945年1月5日於馬尼拉附近沉沒。
  10. 日語樫 (松型駆逐艦)かし):1944年9月30日竣工(藤永田)。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美國。
  11. 日語榧 (松型駆逐艦)かや):1944年9月30日竣工(舞鶴)。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蘇聯。
  12. 日語楢 (松型駆逐艦)なら):1944年11月26日竣工(藤永田)。終戰時艦艉損傷。
  13. 日語桜 (松型駆逐艦)さくら):1944年11月25日竣工(橫須賀)。1945年7月11日於和泉灘沉沒。
  14. 日語柳 (松型駆逐艦)やなぎ):1945年1月18日竣工(藤永田)。終戰時嚴重受損。
  15. 椿日語椿 (松型駆逐艦)つばき):1944年11月30日竣工(舞鶴)。終戰時中度受損。
  16. 日語檜 (松型駆逐艦)ひのき):1944年9月30日竣工(橫須賀)。1945年1月7日於馬尼拉附近沉沒。
  17. 日語楓 (松型駆逐艦)かえで):1944年10月30日竣工(橫須賀)。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中國。
  18. 日語欅 (松型駆逐艦)けやき):1944年12月15日竣工(橫須賀)。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美國。
橘型
  1. 日語柿 (橘型駆逐艦)たちばな):1945年1月20日竣工(橫須賀)。同年7月14日於函館港內沉沒。
  2. 日語樺 (橘型駆逐艦)かき):1945年3月5日竣工(橫須賀)。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美國。
  3. 日語橘 (橘型駆逐艦)かば):1945年5月29日竣工(藤永田)。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美國。
  4. 日語蔦 (橘型駆逐艦)つた):1945年2月8日竣工(橫須賀)。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中國。
  5. 日語萩 (橘型駆逐艦)はぎ):1945年3月1日竣工(橫須賀)。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英國。
  6. 日語菫 (橘型駆逐艦)すみれ):1945年3月26日竣工(橫須賀)。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英國。
  7. 日語楠 (橘型駆逐艦)くすのき):1945年4月28日竣工(橫須賀)。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英國。
  8. 初櫻日語初桜 (駆逐艦)はつざくら):1945年5月28日竣工(橫須賀)。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蘇聯。
  9. 日語楡 (橘型駆逐艦)にれ):1945年1月31日竣工(舞鶴)。終戰時中度受損。
  10. なし):1945年3月15日竣工(川崎神戶)。同年7月28日於山口縣柳井附近沉沒。戰後打撈修復後作為若葉號護衛艦再就役。
  11. 日語椎 (駆逐艦)しい):1945年3月13日竣工(舞鶴)。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蘇聯。
  12. 日語榎 (橘型駆逐艦)えのき):1945年3月31日竣工(舞鶴)。同年6月26日於小浜燈台附近嚴重受損擱淺。
  13. 雄竹日語雄竹 (駆逐艦)おだけ):1945年5月15日竣工(舞鶴)。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美國。
  14. 初梅日語初梅 (駆逐艦)はつうめ):1945年6月18日竣工(舞鶴)。終戰時倖存。作為賠償引渡至中國。
中止建造
  1. 八重櫻(やえざくら):1945年3月17日下水(橫須賀)。6月23日中止。
  2. 矢竹(やだけ):1945年1月2日起工(橫須賀)。4月17日中止。
  3. 葛(くず):1945年3月20日起工(橫須賀)。4月17日中止。
  4. 桂(かつら):1945年6月23日下水(藤永田)。同日中止。
  5. 若櫻(わかざくら):1945年1月15日起工(藤永田)。5月11日中止。
  6. 梓(あずさ):1944年12月29日起工(橫須賀)。1945年4月17日中止。
  7. 栃(とち):1945年5月28日下水(舞鶴)。5月18日中止。(為留出船台而下水)戰後船體用於構築秋田港防波堤,在1975年(昭和50年)伴隨擴港施工而拆除。
  8. 菱(ひし):1945年2月10日起工(舞鶴)。4月17日中止。
  9. 榊(さかき):1944年12月29日起工(橫須賀)。1945年4月17日中止。
未成艦
  1. 早梅(はやうめ
  2. 飛梅(とびうめ
  3. 藤(ふじ
  4. 山桜(やまざくら
  5. 葦(あし
  6. 篠竹(しのだけ
  7. 蓬(よもぎ
  8. 葵(あおい
  9. 白梅(しらうめ
  10. 菊(きく
  11. 柏(かしわ
  12. 黃菊(きぎく
  13. 初菊(はつぎく
  14. 茜(あかね
  15. 白菊(しらぎく
  16. 千草(ちぐさ
  17. 若草(わかくさ
  18. 夏草(なつくさ
  19. 秋草(あきくさ
  20. 薄(すすき
  21. 野菊(のぎく
  22. 4821號艦
  23. 4822號艦
  24. 4823號艦
  25. 4824號艦
  26. 4825號艦
  27. 4826號艦
  28. 4827號艦
  29. 4828號艦
  30. 4829號艦
  31. 4830號艦
  32. 4831號艦
  33. 4832號艦

其他

1943年末曾計劃以丁型為基礎建造一等運輸艦。在設計階段流用了船體前半部分[30]

注釋

  1. ^ 1.0 1.1 1.2 1.3 解説・東清二、作図・石橋孝夫「図で見る駆逐艦『松型・橘型』変遷史」◇橘型◇#寫真日本の軍艦第11巻pp.190-191
  2. ^ 《駆逐艦―その技術的回顧》P253
  3. ^ 3.0 3.1 堀、1977、P253
  4. ^ 4.0 4.1 #主要々目及特徴一覧表p.11「(艦種)駆逐艦|(艦名):(丁)竹|(基準△)1,260|(公試△)1,530|(主要寸法)(LWL)98.0/(B)935/(D)5,70/(d)3,30|(速力)27,8|(SHP)19,000|(航續力)18k-3,500|(主要兵裝)/(砲)12,7(高角連裝)×1、12,7(高角単裝)×1/(機銃)25(三連裝)×4 25(単裝)×12/(魚雷)四連裝×1(4)|(爆雷)36/(探信)九三式×1/(水聴)九三式×1/(電探)二二號×1/(其他)小発×2|(機関)タービン×2 缶×2|(軸數)2|(防禦)/|(隻數)18|摘要(特徴)(略)」
  5. ^ 5.0 5.1 #主要々目及特徴一覧表p.11「(艦種)駆逐艦|(艦名):(丁改)橘|(基準△)1,350|(公試△)1,640|(主要寸法)(LWL)98.0/(B)9,35/(D)5,80/(d)3,41(速力)27,3|(SHP)19,000|(航續力)18k-3,500|(主要兵裝)/(砲)12,7(高角連裝)×1、12,7(高角単裝)×1/(機銃)25(三連裝)×4 25(単裝)×12/(魚雷)四連裝×1(4)|(爆雷)36/(探査)三式一型×1/(水聴)四式×1/(電探)二二號×1 一三號×1/(其他)小発×2|(機関)タービン×2 缶×2|(軸數)2|(防禦)/|(隻數)19年度16 20年度40|摘要(特徴)(略)」
  6. ^ 巡航:3,500海里
  7. ^ 文藝春秋臨時增刊《目で見る太平洋戦爭史》(昭和48年12月增刊號)174-175頁。中垣義幸海軍上尉訪談。中垣上尉在戰爭中擔任竹號驅逐艦、雪風號驅逐艦的航行官,曾參加坊之岬海戰
  8. ^ 《日本駆逐艦物語》(新裝版)P180。「松型雖為戰時緊急建造的軍艦,不過作為驅逐艦仍舊裝備了魚雷發射管。」
  9. ^ 《日本駆逐艦物語》(新裝版)P49。
  10. ^ 《駆逐艦―その技術的回顧》P146。
  11. ^ 《海軍水雷史刊行會》、1979、P419。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ハンディ版日本海軍艦艇寫真集18》P50
    關於本型的完整解說。以海防艦為例說明模塊化設計。
  13. ^ 《駆逐艦―その技術的回顧》P252。
  14. ^ 14.0 14.1 14.2 鈴木範樹「松型/橘型 煙突、後檣&艦載艇」#軍艦メカ4日本の駆逐艦pp.125-129
  15. ^ 《ハンディ版日本海軍艦艇寫真集18》P49-50
  16. ^ 16.0 16.1 堀、1977、P252。
  17. ^ 《ハンディ版日本海軍艦艇寫真集18》P45
    在提及關於單元間隔設計提升生存性時,以法國、美國海軍舉例。
  18. ^ #S1906第30駆日誌(4)p.37「(二)兵裝ハ十分備ハレリ 現裝備ノ主砲ハ對空對水上戰斗共射程並ニ威力ニ於テ十分ノモノト認ム 今次作戰行動中三回ニ亙ル對空戰斗並ニ「オルモック」灣內ニ於ケル對駆逐艦夜間戰斗ニ於テ實認シ得タリ 又発射管ハ四聯裝一基ニテ十分目的ヲ達シ得ルモノト認ム」
  19. ^ 海軍兵科將校139-140頁
  20. ^ #日本駆逐艦物語pp.278-279,281「あ號作戦後の兵裝増備の狀況調査」
  21. ^ 海軍水雷史刊行會、1979、P428。「軍令部要求緊急建造小型驅逐艦,在昭和18年2月決定以下性能標準『基準排水量1,260噸,最大航速29節,續航距離3500浬(18節),12.7厘米高射炮聯裝、單裝、53厘米六連裝魚雷發射管各1座,沒有預備魚雷,具有強大的機炮火力與對潛武裝。』」
  22. ^ 《日本駆逐艦物語》(新裝版)P180。「當初想定使用2座四聯裝或1座六聯裝,考慮到沒有時間設計新的發射管,故最終定為1座四聯裝。」
  23. ^ 《駆逐艦―その技術的回顧》P253。「(選擇武器時)最初選定使用1座53厘米六聯裝,但根據實踐經驗看53厘米射程不足,有觀點認為夜戰中更需要長射程魚雷,故中途變更設計方案。」
  24. ^ 東 (1997) P51
  25. ^ #駆逐艦入門328-329頁
  26. ^ 《日本駆逐艦物語》(新裝版)P181。「丁型在後期進一步簡化構造,使用類似戰時標準船的平面與直線構造;事實上並沒有原本擔心增加海波抵抗。」
  27. ^ 《駆逐艦―その技術的回顧》P259。「松型在後期設想伴隨着船底直線型構造需要解決航行阻力問題而不得不增設動力。然而實際建造出來後發現簡易化後的直線船體並沒有想象中損失多少航速。反而顯得原先固執地使用既定設計有些鑽牛角尖。」
  28. ^ 中川寬之《第三十一戰隊與丁型驅逐艦部隊全史》「松型驅逐艦」P157。
  29. ^ 遠藤昭《丁型、改丁型回憶錄》「松型驅逐艦」P107。
  30. ^ 《造船士官の回想(下巻)》P171

參考文獻

  • 海軍水雷史刊行會《海軍水雷史》海軍水雷史刊行會、1979年
  • 片桐大自《聯合艦隊軍艦銘銘伝》光人社、1993年。 ISBN 4-7698-0386-9
  • 《造船士官の回想(下巻)》朝日ソノラマ新戦史シリーズ 1994年8月
  • 本文:東清二,図:石橋孝夫「図で見る駆逐艦『松型』・『橘型』変遷史」《ハンディ版日本海軍艦艇寫真集18》 光人社 1997年11月
  • 鈴木範樹「被害にしぶとい丁型駆逐艦」『ハンディ版日本海軍艦艇寫真集18』 光人社 1997年11月
  • 福井靜夫《日本駆逐艦物語》(新裝版)光人社、2009年
  • 堀元美《駆逐艦―その技術的回顧》原書房、1977年
  • 雑誌「丸」編集部《寫真 日本の軍艦 第11巻 駆逐艦II》光人社、1990年。 ISBN 4-7698-0461-X
  • 「歴史群像」編集部《歴史群像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Vol.43 松型駆逐艦》學習研究社、2003年。 ISBN 4-05-603251-3
  • 「歴史群像」編集部《<歴史群像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Vol.62 帝國の艦船》學習研究社、2008年。 ISBN 4-05-605008-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