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環形山

普朗克環形山(Planck)是位於月球背面南半部的一座巨大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創始人馬克斯·普朗克(1858年-1947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普朗克環形山
克萊門汀號拍攝的照片,坑壁幾乎難以辨別的普朗克環形山。
緯度57.27°S
經度135.34°E
直徑319.46公里
深度3.21公里
余經日出時234°
命名來源馬克斯·普朗克

描述

 
普朗克環形山地形圖
 
克萊門汀號拍攝的圖像
 
月球軌道器3號拍攝的朝南斜視圖

該隕坑位於巨大的南極-艾托肯盆地內,西側部分被費希納環形山所覆蓋、西北分別毗鄰希爾德加德環形山皮克爾納隕石坑,更大的龐加萊環形山位於它的東面、東北偏北和東南偏東分別坐落了采拉斯基環形山卡耶環形山,較小的范維克隕石坑橫亙在它的西南,而它的東南坑壁上則重疊了直徑87.5公里的普朗特環形山[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57°16′S 135°20′E / 57.27°S 135.34°E / -57.27; 135.34,直徑319.46公里[3],深度約3.21公里[1]

如同許多此類尺寸的隕石坑一樣,普朗克環形山也已被後續的小型撞擊侵蝕、瓦解,其坑壁現已變成一圈由嶙峋、斷裂的山丘和山脊組成的環,沿西側壁重疊着長約451公里的普朗克月谷,並徑直往南伸向了薛定諤環形山

該環形山坑內最突出的特徵是坐落在北半部,由衛星坑"普朗克 W"、"普朗克 Y"、"普朗克 Z"、"普朗克 B"和"普朗克 A"構成的一些多坑結構,其中"普朗克 Y"內部幾乎完全已被熔岩淹沒,只剩一圈淺淺的壁沿露出在表面;"普朗克 Z"同樣也已淹沒,只是壁沿稍微更突出一些;"普朗克 B"坑內部分被一座更小的同心環坑所占據,坑底布滿了網狀的縫隙。普朗克環形山其餘部分坑底較周邊相對更平坦,特別是靠北側內壁的弧形區,但南半部地表則較不規則,儘管也有一些小平原區。此外,坑內還分布有許多小撞擊坑以及數座幽靈坑殘跡。

衛星隕坑

 
LAC-130, LAC-131, LAC-140, LAC-141拼接圖

按慣例,通過在最靠近普朗克環形山的衛星隕坑中心點旁放置字母,以在月圖上標示它們。

普朗克環形山[3] 緯度 經度 直徑
A 54.7° S 137.3° E 19 公里
B 56.0° S 137.4° E 46 公里
C 53.4° S 141.3° E 43 公里
J 62.9° S 145.3° E 26 公里
K 65.0° S 146.2° E 23 公里
L 66.9° S 141.8° E 23 公里
W 56.0° S 131.2° E 17 公里
X 54.3° S 129.5° E 25 公里
Y 55.0° S 132.0° E 40 公里
Z 56.4° S 135.2° E 72 公里

參考文獻

  1. ^ 1.0 1.1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Crater Lewis on the map LAC-105. (PDF). [2016-03-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9-29). 
  3. ^ 3.0 3.1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6-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4).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