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
《明鏡》(德語:Der Spiegel,英語:The Mirror[1]),常譯作《明鏡週刊》[2],是一份在德國發行的中左翼(center-left)週刊[3],每週的平均發行量近110萬冊。該雜誌與《亮點》、《焦點》一起,是德國發行量最大的三份週刊[4]。自2019年4月16日起,克萊門斯·霍格斯(Clemens Höges)擔任該雜誌主編[5]。
明鏡 Der Spiegel | |
---|---|
主編 | 克萊門斯·霍格斯 |
類別 | 新聞雜誌 |
發行周期 | 每週(週六) |
發行量 | 1,050,000份/週 |
發行者 | 明鏡出版社 |
首發日期 | 1947年1月4日 |
創刊地區 | 德國 |
總部所在地 | 漢堡 |
語言 | 德語 |
網站 | www.spiegel.de |
ISSN | 0038-7452 |
《明鏡》首期於1947年1月4日出版發行[6],自稱是「德國最重要的且在歐洲發行量最大的新聞週刊」[7],辦刊主旨是政治批評與嚴肅的政治評論[8]。該雜誌以時事新聞、圖片以及對不法行為以及政治醜聞的揭露而聞名於世[9],是德國最重要的時事政治週刊[10]。英國《經濟學人》稱《明鏡週刊》是歐洲大陸最具影響力的雜誌之一[11]。
該雜誌創辦人魯道夫·奧格斯坦(Rudolf Karl Augstein)曾經表示,「明鏡」是民主社會的狂熱捍衛者[12]。英國《泰晤士報》稱《明鏡週刊》是「德意志的民主堡壘」[13]。
發展歷史
《明鏡》雜誌於1946年由英國占領軍在漢諾威創辦,時名《本週》(Diese Woche)[9]。1947年,德國人接手這份雜誌,1月4日,《明鏡》借鑑英美的新聞雜誌,取代原來的《本週》,在德國漢諾威正式發行了第一版《明鏡》雜誌。奧格斯坦擔任該雜誌第一任主編[14]。
雜誌創刊初期,年青的編輯們就確立了《明鏡》雜誌的主旨:政治批評與嚴肅的政治評論。當時,《明鏡》雜誌的主管駐紮在倫敦再加上週刊的政治傾向,當時德國的其它三個占領國對週刊的發行給予了極大的壓力,所以雜誌不得已還是用以前的《本週》作為雜誌名出版發行。
從1947年1月4日第一版《明鏡》出版以來,奧格斯坦一直是週刊的總編輯和發行人。即便過世之後,他依然掛名發行人。1952年,《明鏡》週刊遷至漢堡[15],並發行《經理雜誌》(Manager Magazin)。
從《明鏡》創刊開始就充滿了壓力與爭論,其與英國的主管一直在發行權的問題上糾纏不清。當《明鏡》還沒有成為德國的大眾傳媒領導者之前,該雜誌就開始影響者公眾的觀點。經歷過1950年—1960年十年「民主突擊炮」事件之後,《明鏡》在德國傳媒界站穩腳跟,成為真正的主流雜誌。
之後,《明鏡》最大的競爭對手《焦點》雜誌開始出版,《焦點》以其中性的觀點贏得了不少的讀者群。但是即便這樣,《明鏡》雜誌自始以來都沒有改變自己的宗旨,還是以其批判性的特點擁有着大量的讀者群。
1994年10月25日,《明鏡》網絡版「明鏡在線」(Spiegel Online,簡作SPON[16])上線[17]。據SPIEGEL-Verlag Rudolf Augstein GmbH & Co. KG介紹,《明鏡》是世界上第一本網絡新聞雜誌,比《時代》週刊網絡版早上線一天[18]。讀者可以在該網站看到部分文章。
2002年起,如果讀者繳交一定的費用,就可以看到從第一版以來所有的《明鏡》。2004年10月,「明鏡國際」(Spiegel International)上線,它是「明鏡在線」的官方英語版本[19]。
民主堡壘
在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當中,作為與現有政治體制制衡的力量,由奧格斯坦率領的《明鏡》週刊首先批評政府,寫了大量十分尖銳的政治評論,奧格斯坦與聯邦政府抗爭的十年在德國歷史上被稱做後納粹德國(Post-Nazi Germany)的「民主突擊炮」(Sturmgeschuetz der Demokratie,the assault gun of democracy[20])。前德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漢斯-迪特里希·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曾這樣評價奧格斯坦:「如果沒有他,我們國家會完全不同,絕對不會如此自由開放」[21]。《泰晤士報》稱《明鏡週刊》是「德意志的民主堡壘」。
調查報導
《明鏡》雜誌在揭露政治不端行為和醜聞方面有着獨特的聲譽。《大英百科全書》網絡版認為,「該雜誌以其對政府瀆職和醜聞的積極、有力和精心撰寫的揭露而著稱」[22]。早在1950年,該雜誌便得到了德國聯邦議會的認可。該議會就對《明鏡》的指控——指控受賄的國會議員推動波恩而非法蘭克福成為西德政府所在地,進行了調查,並證實了它的指控屬實。
在1962年的「明鏡事件」中,《明鏡》對聯邦國防部進行報道,批評其應對蘇聯的軍事威脅準備不足。為此,時任德國國防部長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以叛國罪動用執法力量拘捕多名明鏡記者編輯實施,並通過私人關係聯絡德國駐西班牙外交官將《明鏡》週刊創始人和總編奧格斯坦從西班牙跨國抓捕回國。這一事件引發西德民主危機。隨後,西德境內各界人士發動抗議,報界人士超越政見不同聯合表達抗議,逼迫康拉德·阿登納改組內閣,施特勞斯下台,使得德國戰後的民主制度經受住了首次重大考驗。這一事件被普遍認為是西德政府打壓新聞自由。此後,《明鏡週刊》多次在揭露包括「弗利克事件」(Flick affair)在內的政治冤情和不法行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明鏡醜聞事件」讓德國人尤其是西德人銘記於心,它是西德歷史上的一個根本轉折點,民眾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遊行示威與抗議,它改變了戰後德國的政治文化——順從的公民溫順地聽從上級命令的傳統完全被打破,是西德從一個從舊的專制國家(alter Obrigkeitsstaat; authoritarian state)到現代民主國家的轉折點[23]。
2010年,《明鏡》雜誌與《衛報》、《紐約時報》、《國家報》、《世界報》一起支持維基解密公布美國國務院的泄密材料[24],並於2013年10月在前美國國家安全局承包商愛德華·斯諾登的幫助下,揭露了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私人手機在10多年的時間裡被特殊搜集服務(Special Collection Service,SCS)系統性竊聽的真相[25]。
隨着《南德意志報》、《圖片報》、ARD和ZDF等德國媒體開始涉足政治醜聞領域並有效處理此類新聞後,《明鏡》雜誌在調查報導(Investigative journalism)方面的領導角色與壟斷地位在2013年被打破[26]。
批評與爭議
2018年12月19日,《明鏡》週刊爆出醜聞,稱該雜誌社一名獲獎記者克拉斯·雷洛蒂斯在過去數年大規模製造假新聞。[27][28][29]該刊發現,最近數年由該名記者所撰寫的多篇新聞,內容都是假的[30]。《明鏡》向讀者道歉,自2011年由該記者所寫的大約60篇報道中,有一些是準確的,但其他都是杜撰、錯誤引述的。
自2011年起,雷洛蒂斯為《明鏡》工作,最初以自由記者身份為該雜誌供稿,2017年被聘為編輯,共有近60篇稿件在《明鏡》週刊上登載或在線發表,他承認當中最少有14篇含有部分虛假內容、虛構人物、對話和引述內容,部分報道曾經獲獎,包括2014年CNN年度最佳記者、德國記者協會舉辦的年度最佳記者。《明鏡》在網站發表聲明,宣布革除記者雷洛蒂斯的職務。該事件也沉重打擊《明鏡》的聲譽,震動了德國新聞界。雜誌主編斯蒂芬·克魯斯曼(Steffen Klusmann)為首的總編部承認,這可能是《明鏡》最大的新聞危機[31]。
中國大陸網路封鎖
依據GreatFire測試,其網站在中國大陸被當局的網墻封鎖,即當地網民無法正常訪問該網站,2019年7月或更早起持續遭受封鎖至今。[32][33]
參考文獻
- ^ Joanna Witkowska; Uwe Zagratzki. Ideological Battlegrounds – Constructions of Us and Them Before and After 9/11 Volume 1: Perspectives in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16 October 2014: 1– [2020-06-29]. ISBN 978-1-4438-691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Noah Flug). 认识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从古到今的纷争. 商周出版. 2015年5月19日: 120– [2020年6月29日]. ISBN 978-986-272-79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7日).
- ^ Maryellen Boyle. Capturing Journalism: Press and Politics in East Germany, 1945-199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1992: 326– [202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Focus, Spiegel, Stern: Die Großen im tiefen Wandel, Nordkurier, 2014-08-27: 25
- ^ Clemens Höges wird Teil der "Spiegel"-Chefredaktion. Süddeutsche Zeitung. 16 April 2019 [202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L. I. T. Verlag LIT Verlag.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History Winter 2010. LIT Verlag Münster. 17 February 2011: 76– [2020-06-29]. ISBN 978-3-643-9990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德《明镜》记者被曝十数篇假新闻 曾得CNN年度记者奖. 觀察者網. 2018年12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0月2日).
- ^ 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周末報社. 2006: 36– [202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9.0 9.1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4: 11– [2020-06-29]. ISBN 978-0-85229-4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德国国家概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0年4月13日 [2020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23日).
- ^ Der Spiegel and Germany's press: His country's mirror. The Economist. [2020-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2).
Mr Augstein's success in making Der Spiegel one of continental Europe's most influential magazines annoyed people.
14 November 2002. - ^ 明镜周刊事件改变了德国. 德國之聲. 2012年10月26日 [2020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7日).
- ^ “明镜新闻学”. 國際新聞界. 1982年3月21日 [2020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7日).
- ^ 《明镜》周刊记者造假丑闻震动德国新闻界. 光明日報. 2019-01-03 [202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2).
- ^ Alexander Onysko. Anglicisms in German: Borrowing, Lexical Productivity, and Written Codeswitching. Walter de Gruyter. 2007: 99– [2020-06-29]. ISBN 978-3-11-01994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Vincent, Dominique. Evolution von Relationen in temporalen partiten Themen-Graphen. KIT Scientific Publishing. 16 April 2015: 51– [2020-06-30]. ISBN 978-3-7315-03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Bereits am 25. Oktober 1994 konnte man auch den SPIEGEL im Internet finden. [31 Jul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3).
- ^ Tina Grant.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Company Histories. St. James Press. 2002: 402– [2020-06-30]. ISBN 978-1-55862-4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Micaela Muñoz-Calvo; Maria del Carmen Buesa Gómez.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Selected Essays on Transla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19 February 2010: 109– [2020-06-30]. ISBN 978-1-4438-203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The Economist. Economist Newspaper. 1997: 47– [202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写过二十世纪-DISCOURSE16. 三民書局. [2020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7日).
- ^ Christina Schäffner. Bringing a German Voice to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Spiegel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05, 5 (2): 154–167. doi:10.1080/14708470508668891.
- ^ Martin Kitchen. A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1800 to the Present. John Wiley & Sons. 25 January 2011: 485– [2020-06-30]. ISBN 978-1-4443-968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WikiLeaks FAQ: What Do the Diplomatic Cables Really Tell 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er Spiegel. 28 November 2010.
- ^ Embassy Espionage: The NSA's Secret Spy Hub in Berli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er Spiegel. 27 October 2013.
- ^ Eric Pfanner. As One German Weekly Falters, Another Celebrates Big Gains. The New York Times. 29 April 2013 [1 Nov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 ^ Der Spiegel reporter Claas Relotius sacked over 'invented' stories. BBC News. 2018-12-19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9) (英國英語).
- ^ Fichtner, Ullrich. Claas Relotius Reporter Forgery Scandal. Der Spiegel. 2018-12-20 [2021-09-25]. ISSN 2195-13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英語).
- ^ 林育立. 明鏡週刊造假醜聞:德國最嚴謹的媒體如何被騙. tw.news.yahoo.com. 中央通訊社. 2018-12-23 [2021-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5) (中文(臺灣)).
- ^ 《明镜》周刊记者新闻造假案的最新细节. 半島電視台. 2018年12月30日 [2020年6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7日).
- ^ 《明镜》遭遇最大危机 记者造假震惊德国. 德國之聲. 2018-12-20 [2020-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www.spiegel.de 在中国 100% 被封锁. zh.greatfire.org. [2022-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6).
- ^ https www.spiegel.de 在中国的审查情况. zh.greatfire.org. [2022-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