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介(1909年—1947年9月18日),白族,本名施汝顯,筆名劍塵,號介庵雲南洱源縣鳳羽鎮鳳翔村元士充人[1]。中共政治人物。

施介

生平

自幼家境貧寒,6歲時父母早亡,兄弟二人由三嬸撫養[2]

1916年起在鄉中讀私塾,三年後入風翔小學,1927年考入雲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今大理一中)初級部[2]。1928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3][註 1]。1930年,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今昆明師範學校)高級部[2]。在校期間,他組織洱源旅省同學會,刊印《洱源》會刊,並以筆名「劍塵」撰文,宣傳革命思想[1]。1932年冬,因領導學潮被校方開除[3]。之後經貴州到四川、湖南、湖北、上海等地從事革命活動[3],還曾到北京參加一二·九運動[2]。1936年被派回雲南,到阿迷(今開遠市)中學,以教員身份作掩護,暗中開展滇南地下黨工作[2]西安事變後,他組織學生上街遊行,宣傳團結抗日。七七事變後還組織了阿迷中學抗敵後援會,開展抗日募捐活動,並創辦《心聲》校刊,廣泛分發[3]。1937年11月,與劉林元組織領導了滇越鐵路全線工人大罷工,並發動沿線商人罷市、學生罷課,聲援罷工,最終迫使當局妥協[3]

1938年,帶領王錫令等數名學生赴延安,當年3月入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第五大隊學習[2][3]。施介和劉林元經中央組織部審查,接轉了組織關係,施介先後介紹了王錫令、陳開明和朱家璧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在中共中央組織部總務處長,1940年,施介調任陝北公學教育處副處長,1941年起任延安大學黨總支書記,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初期,他擔任該校整風運動組織負責人。[1]

1945年10月,受派前往東北,任中共阜新工委(後改稱地委)委員兼組織部長。1945年底,阜新地委黨政機關撤至阜北根據地;次年2月下旬,撤至通遼,改稱通遼中心縣委,施介任中心縣委組織部長兼通遼縣委書記[3]。1947年4月,哲里木盟工委成立,施介任工委組織部長[4]。1947年9月18日,施介積勞成疾,肺病急發並髮結核性腦膜炎,雖經醫院全力搶救,不幸逝世,享年38歲[1][3]。安葬於白城烈士陵園。時任中共遼吉省委書記陶鑄題寫碑文:「我們最好的同志為工作而停止了最後的呼吸」[3]。其墓地位於今白城市烈士陵園[5]

紀念

內蒙古通遼縣的施介人民公社(現為施介街道[6]等19處單位以施介的名字命名[7]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一些機關、街道、學校、工廠、醫院、商店等都以他的名字命名。至今仍有19處之多。

「施介街道施介烈士紀念館」,以施介烈士生平和革命奮鬥歷程為主線,陳列着施介烈士生前用過的衣物、書籍以及記錄施介烈士事跡的書籍和畫冊等,擺放着附有施介烈士的相關照片、工作來往信件和施介學習及工作過的學校、住過的宅院的照片展板。

位於洱源縣鳳羽鎮的施介故居現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鳳羽古建築群子項)[8]

注釋

  1. ^ 一說1931年加入。[2]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李德洙, 楊聰主編. 中国民族百科全书 13 白族、傈僳族、纳西族、怒族、独龙族. 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2015: 262. ISBN 978-7-5100-3217-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雲南省洱源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 洱源县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7-222-02018-7.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国共产党辽宁英模大典.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2001: 545–547. ISBN 7-205-05076-6. 
  4. ^ 科爾沁區政協提案文史學習委員會, 科爾沁區文化暨莫力廟傳統文化研究會編著. 风云100年. 通遼: 內蒙古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8: 208. ISBN 978-7-5312-4368-7. 
  5. ^ 吳喜才主編. 白城地区文物古迹.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502. ISBN 7-80528-313-3. 
  6. ^ 黃樹賢總主編, 蘭恩華本卷主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 内蒙古自治区卷.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8: 735. ISBN 978-7-5087-5726-1. 
  7. ^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的革命英烈——施介. 中國通遼網. 2021-06-23 [202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2). 
  8. ^ 关于洱源县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公告公示. 洱源縣文化和旅遊局. 2022-01-28 [2022-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