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之奇
戴之奇(1904年—1946年×),原名戴光珍,又名子奇,祖籍江西省撫州府六興門十字街,明末先祖遷往貴州以種麻為營生。生於貴州省興義縣納省鄉,國民革命軍副軍長、整編師中將師長、三青團中央主委。1946年12月19日在宿北戰役中戰敗自戕。一般被認為是蔣中正培養的心腹。
生平
自幼讀私塾孔孟之道。1916年進城接受新式教育。1923年考入國立武昌師範大學(今武漢大學前身)國文系預科,到舅舅家借了10塊大洋作為旅費。1926年5月輟學,南下廣東,考入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二期。1926年12月畢業,與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同等待遇。
畢業後,隨東路軍參加北伐,先後參加過鬆口、鎮江、龍潭、徐州等戰役。1928年4月,隨軍參加了二次北伐。
1928年冬,考入陸軍大學正則班第九期深造。這是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陸軍最高學府之首期,校長由蔣介石親自兼任。據同期與戴一起參加複試並考取入學的韓文源回憶,「當時籌劃者頗有重新光大發展新猷之企圖,對軍學鑽研,不惜重資,分聘德、日兩國教官擔任教學指導,洵屬陸大有史以來之創舉。而德日兩國教官亦無形中有教學競賽之現象,同學等亦因此倍加勤奮」。1930年陸大正則班第九期畢業後,戴之奇曾歷任團長、副師長兼旅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整編師(相當於軍)師長等職,履歷相當完整。據戴之奇日記,其「以成績卓越升為九軍副軍長」。
1932年5月,任陸軍第14師步兵第83團團長。1933年8月,調任陸軍第94師593團團長,率部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在南豐戰役中負傷。1935年l0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七軍107師少將副師長兼第一旅旅長。
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調任國民革命軍第103師(黔軍)少將副師長,103師在1937年9月抵達上海參加松滬會戰、防守江陰要塞、南京保衛戰,後在南京淪陷後突圍。1938年1月,戴之奇調離103師,轉任籌備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工作;1938年7月,先後擔任三青團中央幹事會訓練處副處長,併兼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訓練團三民主義青年團工作人員訓練班」少將副主任、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政治部主任兼學生總隊長、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軍少將參謀長等職務。1940年,調任湘鄂邊區挺進總隊參謀長。1942年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九十四軍第121師師長。1943年5月,參加鄂西會戰。11月,參加常德會戰。1944年夏,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副軍長。1945年初,中國青年軍成立,青年軍計畫成立9個師,戴之奇調任青年軍201師少將師長,駐防四川壁山。
抗戰勝利後,青年軍在1946年編遣會議重編;青年軍201師番號取消,併入青年軍203師成為203師第二旅。青年軍第二○一師、二○二師、二○四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戴之奇任副軍長。1946年7月升任整編第六十九師(相當於軍)中將師長,替換在朝陽集戰役及蘇中戰役接連敗戰遭撤職的梁漢明中將,1946年9月到任。1946年12月,戴之奇率該師第四十一旅、第六十旅、預備第三旅及整編十一師的第九十二旅一個團,由江蘇宿遷向沭陽解放區進攻,12月13日至19日,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發動宿北戰役,在宿遷縣以北的嶂山、仁和圩、曉店子地區,將戴之奇指揮的三個旅又一個團全部殲滅,戴之奇向部隊發出最後一道命令:「解圍之希望已斷絕,余受友鄰之欺,各部設法相機突圍。」高呼國民黨萬歲,向太陽穴開槍自戕。宿北戰役,華野全殲國民黨軍整編第69師,共2萬餘人,副師長饒少偉被生擒。陳毅聞訊大喜,遂賦詩一首,詩曰:「敵到運河曲,聚殲夫何疑?試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紀念
1947年,南京國民政府追贈戴之奇中將。
高雄鳳山黃埔軍校的第一棟宿舍,命名為之奇樓。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以戴之奇在抗日戰爭中,戰功卓著,有效抵禦了日軍的全面進攻,授予抗日戰爭勝利紀念70周年紀念章。
家人
- 父親戴占坤
- 母親趙氏(興義鍋底塘人氏)
- 兄弟六人行二
- 妻趙澤芸:其父為戴之奇在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二期的教官。
- 兒子戴明哲
- 大女兒戴毓坤
- 二女兒戴捷芬
- 三女兒戴曼意
- 四女兒戴麗娟
- 五女兒戴貽慧
- 六女兒戴雲南
參考資料
- 《民國軍事史4》,姜克夫著,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2009年11月,ISBN 978722900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