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桓侯廟

張桓侯廟,又稱張飛廟,位於重慶市雲陽縣,是長江三峽中一著名景點。2001年6月25日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張桓侯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重慶市雲陽縣
坐標30°54′44.986″N 108°41′56.558″E / 30.91249611°N 108.69904389°E / 30.91249611; 108.69904389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5-380
認定時間2001年6月25日
保護歷史

歷史

據史料記載,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年,已有1700多年歷史。原址位於雲陽老縣城的對岸——長江南岸飛鳳山麓,離重慶市區382公里,是為紀念三國名將張飛而建的祠宇,據傳,張飛頭顱葬於此,而身體葬於四川閬中張桓侯祠,因此民間有說法張飛「身在閬中,頭在雲陽」[4]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張飛廟受到空前損壞,廟內的泥塑張飛像被破壞,張飛之妻夏侯氏的塑像也被當作「牛鬼蛇神」清掃[4][5][6]。後來,在恢復張飛廟文物過程中,1981年泥塑的張飛像重新出現在張飛廟中,但並未重塑夏侯氏的像,而是將「娘娘殿」改為了「偏殿」[4][5][6]

此後,因修建三峽工程,張飛廟的最低海拔只有330米,因此張飛廟整體搬遷至長江南岸的盤石鎮龍安村,此地地理特徵與原址相似,並仍然與新雲陽縣城隔江相望。張飛廟是三峽庫區最大的地面文物搬遷項目,它的保護方案採用「原物搬遷」,就是儘可能地使用建築物原物,另外也必然會補充一些輔料。新張飛廟的主體工程於2003年6月完工,2003年7月19日正式向遊人開放。在張飛廟遷移「新居」之時,文物工作者藉助「移民」之機,為恢復歷史本來面目,決定重修「娘娘殿」[5][6]

結構

張飛廟一座文武合廟,廟裡的建築主要有七座,其中正殿、旁殿、結義樓、望雲軒、助風閣是為紀念張飛而建,杜鵑亭和得月亭是為紀念唐代詩人杜甫在此客居兩年而建。

參見

參考資料

  1. ^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重新公布全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川府发〔1980〕154号). 維基文庫. 1980-07-07 (中文). 
  2. ^ 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渝府发〔2000〕83号). 維基文庫. 2000-09-07 (中文). 
  3.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1-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8). 
  4. ^ 4.0 4.1 4.2 讲述云阳张飞庙鲜为人知的故事. 搜狐. 新華網. 2003-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9-22) (中文). 
  5. ^ 5.0 5.1 5.2 文革时被当作牛鬼蛇神清扫 张飞庙将迎张夫人. 中國新聞網. 2002-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6) (中文). 
  6. ^ 6.0 6.1 6.2 张飞庙迁移新居 受文革“迫害”的张夫人将入住. 新浪. 中國新聞網. 2002-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