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709年—757年),[1],又稱張中丞鄧州南陽縣[1]人,祖籍蒲州河東縣(今山西永濟[2]唐朝縣令天寶十五年(755年)在安史之亂中,張巡以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的身分,起兵駐守雍丘(今河南杞縣),抵抗安史之亂的胡人部隊,至德二載(757年),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與太守許遠共同作戰,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城破被俘,被胡人處決。張巡後被追贈揚州大都督

張巡像,載於《晩笑堂竹莊畫傳

生平事跡

早年

舊唐書[2]稱張巡為蒲州河東縣(在今山西省永濟市境)人,《新唐書[1]稱,鄧州南陽縣人。或稱蒲州河東為其祖籍,或稱生於鄧縣,即今河南省鄧州市彭橋鎮寺北張[3]

史籍記載,張巡從小博覽群書,曉通戰陣兵法,年輕時就志氣遠大,不拘小節,結交的都是理想遠大者或寬厚長者,而討厭和庸俗之輩交往。在開元末年(741年),張巡中進士。當時,他的兄長張曉已是監察御史,兄弟二人皆以文名稱頌一時[2]。之後張巡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今河北清河縣縣令。由於在其任內治績優良,任滿後張巡被召回長安。當時正值楊國忠當權,有人勸他投靠楊國忠,定會被重用,但他卻拒絕,答曰:「是方為國怪祥,朝宦不可為也。」於是被調到真源縣再當縣令[1]

當時真源縣轄地很多土豪劣紳。其中以大吏華南金為首最猖狂,時時欺壓百姓,當地流傳:「金南口,明府手」的歌謠。張巡到任不久,就把華南金繩之以法,依法處死。張巡為政簡約,很受民眾擁護[1]

雍丘抗敵

起兵真源進駐雍丘

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數月後,安祿山就攻陷東都洛陽,稱帝,國號為「大燕」。由於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祿山早有反意,聲勢浩大,於是一些州縣的太守、縣令早被燕軍的氣勢嚇得手足無措,望風而降。

天寶十五年,燕軍將領張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譙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楊萬石投降燕軍,而真源縣正是在譙郡的轄地內。楊萬石降敵後,又逼張巡為長史,並令其向西接應燕軍。張巡得知後很氣憤,率吏民大哭於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後起兵對抗燕軍,響應的有千餘人。

這時候,玄宗任命吳王李祗為靈昌(今河南滑縣東)太守,河南都知兵馬使,統合河南兵馬以抗擊安祿山。單父(今山東單縣)尉賈賁閬州刺史等人,帶領官兵先到,稱為吳王兵,對宋州展開反攻。張通晤敗走襄邑(今河南睢縣),被頓丘盧韺所殺。之後,賈賁領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兩千餘兵。這時的雍丘令令狐潮已經率全縣投向燕軍。燕軍任令狐潮為軍將,率兵向東馳援襄邑。令狐潮擊敗在襄邑的淮陽軍,俘虜了百餘官兵,並將他們囚禁在雍丘,準備殺害,然後又去見燕軍大將李庭望。淮陽兵俘虜乘機殺掉守衛,雍丘城內頓時大亂。賈賁、張巡等得以乘亂攻入雍丘。令狐潮棄城逃跑,張巡擄獲了令狐潮的妻、子,把他們全部處死。

被圍雍丘奇襲敵軍

肅宗至德元年(756年)二月,令狐潮又率領燕軍一萬五千意圖奪回雍丘,而雍丘城內唐軍總共不過三千餘人。賈賁出戰,因兵力懸殊,不敵,兵敗而死。張巡馳騎決戰,身上被創無數,但仍然力戰退敵。退回城後,兵士們推張巡為主將,從此張巡兼領賈賁的部隊,自稱河南都知兵馬使吳王李祗的先鋒使。在張巡指揮下,擊退燕軍多次衝鋒,累計殺傷近萬人,而唐兵也死傷一千餘人;面對唐軍的抵抗,令狐潮不得已退兵。吳王李祗聞之,舉薦張巡為巡院經略。

同年三月,令狐潮會同燕軍將領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率兵四萬餘人蜂擁來到城下,企圖一舉攻下雍丘城。這時雍丘城內約有兩千守軍,而對手則有四萬大軍,城內軍民大為恐懼。於是,張巡對眾將士分析到:「敵知城中虛實,有輕我心。今出不意,可驚而潰也,乘之,勢必折。」眾將士聽後,大為鼓舞。於是,張巡派一千人負責守城,親自率一千人,分數個小隊,突然從城中殺出。張巡身先士卒,直衝殺向燕軍陣中。敵軍雖眾,但事出突然,驚懼無措,頓時大亂,燕軍後撤。

次日,燕軍再集結攻城,環城安置百門石炮(投石機)轟擊,城樓及城上矮牆全被毀壞。張巡於城上立木柵,抵禦燕軍進攻。燕軍紛紛緣城攀登,張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燕軍士兵害怕被燒,不敢登城。張巡時而待燕軍鬆懈之際,出城突襲;時而趁夜深人靜之際,偷襲敵營。就這樣,張巡身先士卒,帶甲而食,裹傷戰鬥,堅守雍丘達六十多天,共經歷大小數三百餘戰。令狐潮見在短期內不能取下雍丘,只好撤兵而去。張巡得知燕軍要撤退,便率兵乘勝追擊,果然大有所獲,俘虜叛兵兩千多,幾乎活捉令狐潮。雍丘守軍士氣大振。[4][5]

舌戰敵將穩定軍心

 
古聖賢像傳略》張巡像

令狐潮因為撤退而失利,十分憤怒,於是回頭再次圍攻張巡。令狐潮本來與張巡是鄰縣縣令,素來相熟。他知道強攻是不易取下雍丘的,便想誘降張巡。令狐潮在城下像平時見面那樣和張巡互相問候,並趁機在城下勸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堅守危城,欲誰為乎?」張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令狐潮聽後,慚愧而走。

到五月,張巡與令狐潮已經攻守相持了四十餘天。令狐潮因久攻不下,又添兵加將。這時候,長安已經失守,唐玄宗已逃往四川。由於雍丘與外界早已失去了聯繫,張巡並不知道這些情況。令狐潮趁機送信招降張巡,說是大局已不可挽回,不如早降。

張巡接到信後,將情況告訴了眾將官。有六名將官動搖了,要求率兵投降燕軍。六人認為敵我兵力懸殊、形勢不妙,既然皇上生死不明,不如早降。六人都官至開府特進,在軍中都有相當影響。六人要降,軍心勢必動搖。於是,張巡假裝許諾,稱明日再具體商議。第二天,張巡在堂上放置皇上的畫像,率領將士朝拜,然後宣布六人的投敵計劃。全軍上下有感於國破家亡,遂群情悲憤,紛紛指責六人無恥行徑。張巡把六人帶到前面,責其不忠不義,擾亂軍心,當即推出斬首。此舉堅定了軍心。[6][7]

智盜敵糧草人借箭

雍丘被圍日久,城中糧食日漸缺乏。這時,恰好有數百艘為燕軍補給的運糧船,剛停靠在河邊,仍未卸糧。張巡從城上發現這個情況,便在夜間把軍隊集中到城的南面,裝出好像要出戰的樣子。令狐潮見巡軍集中到城南,也把軍隊調到城南來抵拒巡軍。張巡知燕軍完全調到城南後,便派遣勇士靜靜的到達河邊,把燕軍運糧船上的糧食奪走千多斛,然後放了一把火,把剩下的糧食通通燒光。

張巡智盜敵糧,令狐潮大怒,下令全力進攻。連日來,為了抵抗燕軍進攻,雍丘守軍很快就把準備的箭都射光了。在此危急之際,張巡在晚上,令士兵們把事先準備好的稻草人穿上黑衣,用繩子綁好,從城上慢慢放下。燕軍隱隱約約看見有成百上千個穿着黑衣服的士兵,沿着繩索爬下牆來,報知令狐潮。令狐潮斷定是張巡派兵偷襲,於是命士兵向城頭放箭,射殺唐軍。一時間,燕軍兵士爭相施射,一直放到天色發白。待到天色大亮,燕軍這才發現城牆上所掛的全是草人。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白天一數,共得敵箭數十萬隻,這解決了軍中缺箭的問題。

之後一連幾天,還是像前次夜裡一樣,城牆上都出現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見狀,都嘲笑張巡故伎重演,貪得無厭。於是只箭不發。逐漸,圍城的燕軍對張巡夜縋草人以為常,不再防備。

幾天後,張巡挑選了五百勇士,並在夜裡把他們放下城去。燕軍士兵以為這次城上吊下來的仍是草人,沒有防備。五百勇士乘敵毫不防備,突然殺向令狐潮的大營。燕軍頓時大亂,自相衝撞踐踏,不辨敵我。令狐潮下令集合人馬,但倉皇之中,已不及組織抵抗,被唐軍殺得四散走避。令狐潮縱馬一直逃到十幾里之外,才穩住陣腳。 [6][7]

出城取木詐降退敵

不久,令狐潮又糾合兵馬,加緊圍城。

期間一日,張巡讓郎將雷萬春在城頭上與令狐潮對話,燕軍乘機用弩機射雷萬春,雷萬春臉上被射中了六處,仍舊巍然挺立不動。令狐潮懷疑是木頭人,就派兵去偵察,得知確實是雷萬春,十分驚異,遠遠地對張巡說:「向見雷將軍,方知足下軍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剛才看見雷將軍,才知道您的軍令是多麼森嚴了,然而這又怎能改變天道?)」張巡答:「君未識人倫,焉知天道!(你連人倫都不懂,還要來談論甚麼天道?)」

這時,由於被圍日久,雍丘城中木材已經用盡,水源也十分枯竭。於是,張巡故意裝出棄城的樣子,對令狐潮放話道:「欲引眾走,請退軍二舍,使我逸。」(我想率軍棄城撤退,請你軍隊向後退出六十里,以便我逃逸)令狐潮久攻不下,不知是計,便答應了。張巡見令狐潮軍一退,便率領所有城中軍隊一起把城外三十里範圍內的燕軍營房完全拆掉,將木材帶回城,以作為護城的工具。令狐潮大怒,立刻下令重新包圍雍丘。

不久,張巡又向令狐潮傳話:「君須此城,歸馬三十匹,我得馬且出奔,請君取城以藉口。」(如果你要得到這城,可以送馬三十匹,我得到馬之後,就要出奔了,到時你就可不血刃而得道雍丘)令狐潮取城心切,照數送了三十匹馬給張巡。張巡得到馬後,挑選出三十位驍勇將士,將馬分給他們,相約道:「敵至,人取一將。」(敵軍若來,每人殺一敵將)第二天,令狐潮率兵來到城下,責備張巡失約。張巡答道:「吾欲去,將士不從,奈何?」(我想逃,但將士們不讓我走,有什麼辦法?)令狐潮知又中計,大怒,正想攻城。未等軍陣排好,城內突然有三十驍騎率兵殺出。燕軍因為軍陣未成,一時大亂。三十鐵騎率兵,左挑右殺,擒獲十四名叛將,斬百餘首級,還繳獲不少兵械牛馬。令狐潮退到陳留郡(今河南開封),一時不敢再攻雍丘。[7]

屢破敵軍穩守不失

令狐潮退兵後,張巡又探知有燕軍步、騎兵七千餘人進駐白沙渦(今寧陵北),想切斷雍丘後路。於是張巡在夜間率兵突襲,大敗燕軍。當張巡迴軍經過桃陵(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東南十里)時,又與四百餘名燕軍救兵相遇,全部將其俘虜,並把當中的脅從兵釋放,令其各歸其業。在這來回十日裡,張巡威名遠播,民眾脫離燕軍前來雍丘歸附張巡的達一萬餘戶。這時為止,張巡在雍丘被圍已有四月,圍城燕軍常有幾萬人,而張巡僅有千餘士兵,但每戰皆捷。於是,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進駐彭城(今江蘇徐州),授張巡為先鋒。[7]

同月,令狐潮率領叛將瞿伯玉再次攻城。令狐潮先派四人,假裝朝廷使者,說皇帝要詔見張巡,要求張巡前往。四人被張巡識破,經逼問招供後被殺。其餘隨從被壓往吳王李祗處。不久,令狐潮撤退。[7]

八月,燕軍將領李庭望率領蕃漢兵二萬餘人向東襲擊寧陵與襄邑,夜裡在雍丘城外三十里處宿營。結果,遭到張巡率領的三千士兵,手持短兵器夜襲。燕軍大敗,死傷大半。李庭望只得收兵連夜而逃。[6]

十月初四,令狐潮又與叛將王福德一同率領步、騎兵一萬餘人進攻雍丘。張巡再領兵迎擊,大敗燕軍,殺敵千人。燕軍敗逃而去。[8]

十二月,令狐潮率兵一萬餘人紮營於雍丘城北面,張巡領兵邀擊,大敗燕軍,燕軍逃走。[8]

轉戰寧陵

 
三才圖會》張巡像

到了十二月,由於數月來令狐潮、李庭望對雍丘屢攻不下,燕軍遂在雍丘北面的杞州,構築杞州城以斷張巡的糧食補給。此月,魯郡(今山東兗州)、東平郡(今山東東平西北)相繼被燕軍攻陷,濟陰郡(今山東定陶西南)太守又高承義獻郡投降燕軍。虢王李巨便守彭城(今江蘇徐州),領兵退守臨淮。叛將楊朝宗率步、騎兵二萬意圖攻取寧陵,以斷張巡後路。於是,張巡主動放棄雍丘,率馬三百匹、將士三千餘人移師向東,堅守寧陵,始與睢陽太守許遠、城父令姚誾等在寧陵合兵。

當日,楊朝宗率兵進至寧陵城西北後,張巡、許遠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領兵迎戰,經過一晝夜激烈廝殺,大破楊朝宗部,殺叛將二十員,斬首萬餘級,死屍塞滿汴水,頃流而下。楊朝宗收集殘部,連夜逃去。因戰功顯赫,唐肅宗下敕書任命張巡為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為有功的部下們請功,派遣使者向虢王李巨請求給予委任狀以及賞賜物品,而虢王李巨只給了折衝都尉與果毅都尉的委任狀三十通,沒有給予賞賜的物品。張巡就寫信責備李巨:「宗社尚危,圍陵孤外,渠可吝賞與貲?」李巨竟一直不予以理睬。[8][7]

死守睢陽城

馳援睢陽肅清內奸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慶緒殺其父安祿山,接掌大權。安慶緒又命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進攻睢陽,妄圖向江、淮方向發展,奪取富庶的江淮財賦重地。

正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領媯州檀州同羅突厥奚族等兵,與楊朝宗部會合,共十幾萬大軍向睢陽進攻。睢陽太守許遠探知後,忙向在寧陵的張巡告急。睢陽地處進入江淮的要衝,萬一失守,江淮一帶便不保。於是,張巡聞訊後,決定放棄寧陵,率兵與許遠合兵,共守睢陽。張巡僅有三千餘士兵,到睢陽與許遠合兵後,共有六千八百兵。

燕軍全力攻城。張巡親自督戰,激勵將士,晝夜苦戰,有時一日二十餘戰,仍然精力不減。許遠見張巡智勇兼備,請求張巡主理一切軍務,自願處其下。張巡接受了請求。從此以後,二人分工,許遠負責調軍糧、修戰具等後勤工作,作戰指揮權都交給了張巡。兩人密切配合,使燕軍久攻不下,只能圍而不攻。

守城期間,城中大將田秀榮與燕軍私通。有人把消息告知許遠。經許遠核實,告知張巡。張巡將田秀榮召至城上,斬首示眾。

最後,燕軍攻城不下,乘夜退去。尹子奇連夜遁逃,張巡初戰告捷,全軍士氣大振。睢陽守軍連戰十六日,擒獲燕軍將領六十餘名,殺敵兩萬餘人。勝利後,守軍獲車馬牛羊甚多,張巡將之全部分給將士,自己絲毫不要。城中守軍對他更加忠心,殺敵更用命。

唐肅宗聞得捷報,下詔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侍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7]

一鼓作氣鳴鼓擾敵

張巡想乘勝襲擊陳留郡。尹子奇得知後,於三月再次圍攻睢陽。張巡對部下說:「吾蒙上恩,敵若復來,正有死耳。諸君雖捐軀,而賞不直勛,以此痛恨!」將士們聽後,情緒激動,奮勇請戰。張巡殺牛宰羊,犒勞全軍,然後再率兵出戰。燕軍嘲笑唐軍兵少,都不以為意。這時,許遠親在城樓擂鼓助威,唐軍士氣大振。張巡手執戰旗,親率將士直衝燕軍營壘,一鼓作氣把燕軍擊潰。唐軍斬敵將三十餘人,殺傷燕軍三千餘人,又乘勝追擊幾十里。

第二天,燕軍又集兵逼臨城下。張巡屢次率兵出戰,時而晝夜交戰數十次,屢屢挫敗了燕軍進攻,但燕軍仍然不停圍城攻打。 五月,正是麥子成熟的時候。尹子奇知道睢陽短期內難以攻下,於是下派兵把睢陽郊外的麥子全部割去,以斷守軍糧源。

之後,尹子奇不斷增兵,攻城也更猛烈。張巡為了疲憊敵人,經常於夜間在城內鳴鼓整隊,假裝將要出擊。燕軍以為,張巡又要夜襲,通宵達旦不敢休息,處於戒備狀態。天亮後,張巡卻停鼓息兵。燕軍在了望塔上了望城中,見毫無動靜,因一夜未睡,就解甲休息。這時,張巡就乘敵懈怠鬆弛之際,與將軍南霽雲、郎將雷萬春等十餘將,各領五十鐵騎從城門突然殺出,直衝燕軍兵營。唐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殺至尹子奇戰旗下,燕軍頓時兵營大亂。該役,巡軍斬叛將五十餘人,殲敵五千餘人。燕軍銳氣大挫。[8]

城壕設伏箭射敵將

有一燕軍胡人酋長,率領一千胡兵想招降張巡。於是,張巡先暗中用繩吊下幾十名勇士在護城壕中,各持鈎、陌刀強弩,並和他們約好:「聞鼓聲而奮。」胡人恃其兵多,未加防備。當胡人行至牆下時,城上鼓聲突然響起,城壕下的伏兵突然殺出,將胡兵一舉擒獲。後面的燕軍不知前面的胡人因何出事,想要救人,但都被強弩射退,無法前行。過了一會兒,藏在胡城壕內的勇士又拉着繩索攀回城內。燕軍這才知道發生什麼事,大為驚諤,從此小心謹慎、按兵不動,圍而不攻。[7]

張巡明白被圍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張巡想出了一條計策:擒敵先擒王,射死燕軍主將尹子奇,燕軍群龍無首,必將會退兵。但問題是將士們都不認識尹子奇,無法辨認主將。

張巡就命令用蒿草削作箭頭,射向燕軍。被射中的燕軍士兵,十分高興,以為張巡他們的箭頭已射完,就去報告尹子奇。張巡因此認出了尹子奇,即命手下大將南霽雲拉弓射殺尹子奇。南霽雲本來就是名神箭手。尹子奇正得意間,不料南霽雲一箭正中尹子奇左眼。主將重傷,燕軍陷入混亂。張巡便率唐軍將士趁勢出城掩殺過去,大破敵軍,差點生擒尹子奇。尹子奇帶傷敗逃,睢陽之圍遂解。[7]

糧盡援絕奇謀迭出

七月初六,尹子奇徵兵數萬,又來圍攻睢陽。

本來,許遠在睢陽積存了六萬穀物,可以支持軍民一年之用,但虢王李巨堅持要把其中一半份給濮陽郡濟陰郡二郡。許遠堅決反對,但也無濟於事。濟陰得到糧食後,隨即投降燕軍。這時,睢陽城中糧食已經吃盡。將士每人每日給米一(10合為1升),並夾雜着茶紙、樹皮而食。睢陽守城將士因為死傷得不到援兵,又得不到糧食救應,所以士兵損耗很大,這時的城內僅剩下一千六百士兵,而且大多都因飢餓疾病而戰鬥力不足,以致射箭都射不準。後來,守軍只好羅雀掘鼠,煮盔甲、烹弓弦來充飢。

尹子奇得知城中糧盡,加緊攻城。燕軍先是製造一座高大如同半個彩虹的雲梯,上面安置了二百精兵,推至城下,想令士兵跳入城內。於是,張巡事先在城牆上鑿開三個洞,等待雲梯臨近時,先從一洞中伸出一根大木,木頭末端上設置一鐵鈎,鈎住雲梯使不得退去,又從另一洞中出一根木頭,頂住雲梯使不得前進;在最後一洞中再伸出一大木,木頭上安置了一個鐵籠,籠中裝着火,焚燒雲梯,雲梯從中間被燒斷,梯上的士卒全部被燒死。

之後,尹子奇又造鈎車攻城。燕軍用鈎車的鈎子破壞城上的敵樓,鈎子所經之處,敵樓無不崩陷。於是,張巡準備一根大木,在大木的末端安置個連鎖,並在鎖末安裝一個大鐵環。當鈎車又攻城時,守軍就用大木末端的鐵環套住鈎車的鈎頭,將鈎車拔入城內,折斷鈎車的鈎頭,再把車放掉。

其後,燕軍又造木驢車攻城。於是,張巡就用熔化的高溫鐵水灌入木驢。木驢全部被燒毀。

後來,燕軍在城的西北角不斷堆砌沙土袋和木材,企圖構築成台階,再登上城去。張巡沒有與燕軍正面衝突,而在每天晚上把松明、乾草等易燃物扔到尚在堆砌中的階道上。一連扔了十多日,燕軍也始終沒有發覺。張巡見時機成熟,選了一個風向有利的日子,出城與燕軍大戰,同時派人順風縱火焚燒台階,於是熊熊大火沖天燃起,燕軍無法救火,經過了二十多天大火才熄滅。

張巡守城,隨機應變,雷厲風行。連燕軍也被他深深折服,不敢繼續攻城,而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溝,並圍城設置木柵,想長期圍困守軍。而張巡也在城內挖了壕溝以防燕軍攻入。[8]

睢陽城告急南霽雲借兵

到八月,睢陽守軍僅剩六百多士兵。多數士兵都是飢餓而死的,仍然生存者大都傷病乏力。於是,張巡、許遠分區守城。張巡守城的東北面,許遠守東南面。兩位主將皆和士兵一樣,吃的是茶紙。守軍不再出城襲擊,只在城上死守。對於前來攻城的燕軍,張巡常常曉以大義。結果,先後有二百多人向張巡投誠,為張巡死戰。張巡前後說降了很多叛將,無不為張巡死戰。其中,有燕軍將領的李懷忠等人。[7]

這時候,御史大夫賀蘭進明接替李巨任河南節度使,並屯兵在臨淮,許叔冀譙郡尚衡彭城,三人皆對睢陽戰況擁兵觀望,不施援手。張巡見城中狀況日益危機,命南霽雲率三十騎兵突圍而出,到臨淮向節度使賀蘭進明告急。

南霽雲出城後,數萬燕軍前來阻擊,南霽雲直衝敵眾,左右施射,所向披靡,突出重圍後僅損失兩名騎兵。南霽雲先到較近的譙郡向許叔冀求援。許叔冀居然送南霽雲幾千匹布,而拒絕出兵。南霽雲怒不可遏,在馬上大罵許叔冀,要與之決戰。許叔冀不敢回應。

南霽雲又到臨淮找節度使賀蘭進明。賀蘭進明竟說:「今日睢陽不知存亡,兵去何益!」霽雲答:「睢陽若陷,霽雲請以死謝大夫。且睢陽既拔,即及臨淮,譬如皮毛相依,安得不救!」賀蘭進明一來妒忌張巡的功名,二來與許叔冀有隙,怕分兵出戰後,自己遭許叔冀偷襲,所以百般推託,拒絕出兵。但他欣賞南霽雲的勇猛,於是不但不發兵,反而想將南霽雲留為己用。他強行留下南霽雲,並設歌舞宴會款待。南霽雲含着淚說:「昨出睢陽時,將士不粒食已彌月。今大夫兵不出,而廣設聲樂,義不忍獨享,雖食,弗下咽。今主將之命不達,霽雲請置一指以示信,歸報中丞也。」南霽雲說完,用佩刀將一節手指切下。席間眾人大都被南霽雲感動而泣。南霽雲知賀蘭進明無出兵之意,就上馬而去;將出城時,抽箭射向佛寺浮圖,那箭射進佛塔磚面半箭之深,喊道:「吾歸破敵,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出城後,南霽雲又到真源,李賁送給南霽雲一百匹馬。八月初三夜晚,南霽雲到達寧陵,與寧陵城使廉垣一起率領步騎兵三千人,突入叛軍重圍圈,且戰且行,回到了睢陽城下,再與燕軍大戰,又破壞敵軍營帳。因為大霧,張巡這時才聽到戰聲,喊道:「此霽雲等聲也。」於是打開城門,南霽雲趕着從燕軍手上劫得的幾百隻牛進城,而能從外面進入城中的士兵只有千餘人。回到城後將士們得知援軍無望,抱頭痛哭。叛軍得知睢陽已經斷絕援軍,圍攻得更加緊迫。[7][8]

城破被俘以及處決

睢陽被圍日久,城中可食之物已經吃盡。有人建議放棄睢陽,向東撤退。張巡和許遠商議,認為:「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敵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且我眾飢羸,走必不達。古者戰國諸侯,尚相救恤,況密邇群帥乎!不如堅守以待之。」(睢陽是江、淮地區的屏障,若棄城撤退,燕軍必然長驅南下,侵占江淮地區。再說我軍士兵飢餓勞累,撤退必定走不脫。戰國時各諸侯還會還互相救援,況且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朝廷軍隊的將帥!不如固守待援)

十月初九,燕軍攻上城頭,將士們已經疲病得不能戰鬥了。張巡向西面拜了兩拜,道:「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敵!」隨後,睢陽終於被燕軍攻破。

張巡、許遠都被俘虜。部下見到張巡,無不慟哭,張巡說:「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尹子奇見到張巡後,問道:「聞公督戰,大呼輒眥裂血面,嚼齒皆碎,何至是?」張巡答道:「吾欲氣吞逆敵,顧力屈耳。」尹子奇大怒,用刀撬開張巡的嘴巴,只見嘴裡僅有牙齒三四顆。張巡罵道:「我為君父死,爾附敵,乃犬彘也,安得久!」尹子奇佩服張巡的氣節,本想不殺他,但有部下勸止道:「彼守節者也,終不為用。且得士心,存之,將為後患。」於是,尹子奇用刀子脅迫張巡投降。張巡始終不肯屈服。其餘大將三十六人,無一願降。於是尹子奇把張巡與南霽雲、雷萬春、姚誾等三十六人全部殺害。張巡臨刑前,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時年四十九歲。許遠則被押送往洛陽,在途中被殺。[9][7]

守一城而捍天下

在睢陽城破前,唐肅宗已詔中書侍郎張鎬代賀蘭進明為河南節度使。張鎬得知睢陽危機,率兵日夜兼程,趕往睢陽救援,並同時發文書往浙東李希言、浙西司空襲禮、淮南高適、青州鄧景山四位節度使以及譙郡太守閭丘曉,共同發兵救援睢陽。閭丘曉在譙郡,距離最近,但卻不從軍令,沒有出兵。等張鎬趕到時,睢陽已被攻陷三日。張鎬一怒之下,召來閭丘曉,用杖刑將其斃命。

睢陽破城七天後被唐軍收復。十天以後,唐軍組織大反攻,廣平王李俶一舉收復東都洛陽(當時為安史燕軍的大燕都城)。

睢陽之戰,張巡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之下,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張巡用不足萬人守軍,在睢陽苦守了十個月,有力地牽制了燕軍;若算上在雍丘之戰、寧陵之戰,則共與燕軍共對抗了二十一個月。期間共經歷大小四百多戰,斬叛將三百餘人,累計消滅燕軍十餘萬。由於張巡的堅守,阻擋了燕軍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區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稅賦重鎮;此外牽制了大量燕軍,又為唐軍組織戰略反攻贏得了寶貴時間。當時的翰林學士李翰等人認為:巡蔽遮江淮,沮敵勢,天下不亡,其功也。

張巡死後,唐肅宗下詔,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追封其為鄧國公,史稱張中丞;贈張巡妻為申國夫人,賜帛百;又寵張巡子孫,拜張巡兒子張亞夫為金吾大將軍;又免除雍丘、睢陽徭役、兵役兩年。大中年間,更將張巡的畫像置於凌煙閣上。此後,歷代仍有對張巡加封。

特徵

張巡身高七尺,須髯長得如同神像一般,每當發怒會須髯盡張。他記憶力超群,閱讀書籍不超過三遍,終身不忘;與人見一面,問過姓名,就能記住對方的名字。

張巡寫文章從不打稿,年紀輕輕就進士及第,與他兄長張曉當時都是以「文行知名」。

張巡如得知朋友生活困窘,他必會傾資周濟。

用兵特點

  • 張巡用兵靈活,不拘泥古法,善於臨敵應變,出奇制勝。他命令部下的將領,按各自的戰術教習戰法,認為:「古者人情敦樸,故軍有左右前後,大將居中,三軍望之以齊進退。今胡人務馳突,雲合鳥散,變態百出,故吾止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上下相習,人自為戰爾。」(古人戰法樸素,所以部隊分前後左右軍,主將在中軍,全軍都聽主將號令調動。現在面對的胡人,擅長突襲,行軍忽散忽合,變化不定。所以要求部隊能夠臨敵應變,我讓士卒了解將領的意圖,將領熟悉士兵情況。這樣兵、將都相互了解,部隊各自為戰,不也很好嗎!)
  • 死守孤城的部隊,補給往往不能保證。張巡以「取之於敵」的方法解決被圍孤城的後勤補給問題。自從與燕軍交戰,張巡部隊所用的軍械、盔甲、武器,都是從敵軍中繳獲,從來沒自己修理製造過。
  • 每次作戰,張巡都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有將士要後退,張巡就立在陣地上對說:「我不去此,為我決戰。」(我絕不離去,你們回去為了我與燕軍決戰)戰士們被他感動,沒有再敢後退的,無不奮力死戰,以一擋百,直到擊退敵人的進攻。
  • 張巡平常待人誠懇,胸懷坦蕩,同時也號令嚴明,賞罰分明,能與部下士兵們同甘共苦,所以全軍上下無不拼死效力。

評價

  • 據史書記載,張巡防守睢陽,城被圍日久,守軍無糧,曾被迫吃人充飢:

「茶紙既盡,遂食馬;馬盡,羅雀掘鼠;雀鼠又盡,巡出愛妾,殺以食士,遠亦殺其奴;然後括城中婦人食之,繼以男子老弱。」(出自《資治通鑑第二百二十卷唐紀三十六》)

「巡出愛妾曰:『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坐視士飢?』乃殺以大饗,坐者皆泣。巡強令食之,遠亦殺奴僮以哺卒……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人知將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遺民止四百而已。」(出自《新唐書卷二百五十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巡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曰:『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年乏食,忠義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坐視危迫。』將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出自《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四》

平叛後,就有人議論此事,認為:與夫食人,寧若全人?(與其人吃人,還不如投降以保存人的性命

如〈柏楊曰〉:「美國墨西哥戰爭時,大衛·克拉克先生,曾經死守阿拉姆城,但他先疏散沒有戰鬥力的老弱婦孺,然後徵求『與城共存亡』的志願軍,經過一場慘烈的攻守戰,全城被屠,跟睢陽之圍的故事,中國家喻戶曉一樣,阿拉姆之圍的故事,美國也家喻戶曉。然而,阿拉姆之圍,可歌可泣,睢陽之圍,我們沒有歌,只有泣,那是已瘦成一把骨頭的女人和孩子們,被暴官們宰殺時痛徹骨髓的哀泣。國人沒有生命的尊嚴,在惡君凶臣、強盜匪徒眼中,一文不值;就是在所謂聖君賢相、忠臣義士,以及高級知識份子眼中,也不過是使他成功的一種手段。每一思及,悲憤交集。」[10]

當時的翰林學士李翰等人則認為:張巡率兵以少敵眾,以弱制強,保住江淮地區,以等待陛下派出援軍,但援軍到達,張巡已被殺害。他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但有的人認為張巡殺人而食有罪,死守睢陽城是愚蠢行為,對於這種貶善揚惡,只寫缺點而拋棄功績的行為,我暗自痛心。張巡固守睢陽城的原因,是想等待其他的軍隊來救援,救兵不到但城中糧盡,只好殺人而食人,這是違背他意願的。假如張巡在當初守城已有殺人而食的意願,殺害了幾百人而來保全天下,我還認為他是功過相當。何況現在是違背他意願呢![11]

日本著名作家田中芳樹在其著作《中國武將列傳》中認為,未能保證糧食補給,對此朝廷也應負有責任。 文天祥正氣歌作 : 為張睢陽齒 。

家庭

  • 兄:張曉監察御史
  • 姐:嫁陸氏,號「陸家姑」,先張巡被害[1]
  • 妻:賜申國夫人
  • 子:張亞夫,拜金吾大將軍
  • 子:張去疾,貞元時受官[1]

信仰

 
圖為主祀護國尊王張巡的三重護山宮

張巡就義後,其殉國事跡很快沿大運河長江淮河一帶傳開,各地紛紛為之建廟立祠。其後,道教又尊張巡為「保儀大夫」(或保儀尊王),張巡成為收災降福,懲惡揚善,統領神兵的大神。

河南商丘睢陽區建有張巡祠安史之亂平定後,唐朝為紀念張巡、許遠建的「雙廟」。後又改建為「五王廟」,加了南霽雲雷萬春賈賁三人。北宋時,添加了姚誾,改稱「協忠祠」。後黃河決堤,祠堂被大水沖毀。明朝正德年間重建,稱為「六忠祠」。1991年,又遷往商丘城南門外改稱「張巡祠」。

蘇浙、台灣新加坡等地,相當尊崇張巡,單是浙江桐廬就有張巡廟九座,福建省泉州安溪縣人,則視之為茶葉保護神,稱之尪公。相傳農曆五月廿五日為「尪公誕」,一些地方的廟宇會在這天會祭祀張巡,舉行「迎尪公」儀式。

明清時期,福建安溪縣張巡信仰,隨著移民傳入台灣,在台各地奉祀。台灣民間稱之為「張王爺」、「張千歲」、「尪公」,在台灣則一般與許遠共祀,稱為雙忠,張巡也有保儀尊王(少數廟宇與清水祖師同稱為護國尊王)等尊稱。臺北市文山區集應廟奉祠「保儀尊王」張巡,木柵忠順廟奉祠保儀大夫亦為「張巡」,當地老一輩仍稱自己為河洛人,使用河洛話,稱「集應廟」為「尪公廟」(河洛指的是河南洛陽[需要解釋][來源請求]。其他縣市主祀張巡的,還有高雄市岡山區廣德宮程香尪公寺三重護山宮等。

軼事

清朝王漁洋池北偶談》記載:張巡安史之亂中被圍困,城中無糧食,遂殺一妾,以肉分食諸軍士。後來,張巡一直轉世為名臣,其妾的冤魂終於在等待一千年後,殺了張巡轉世的後身-徐藹

元朝陶宗儀所著《說郛‧十八卷下》記載南宋紹興三十一年冬季時,張巡許遠曾奉天帝之命顯聖退敵,史稱造角林之捷。金門地區則傳說此次大捷後,張巡被追封「厲王」,因此金門地區稱呼張巡為「厲王爺」。

註釋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忠義
  2. ^ 2.0 2.1 2.2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忠義下
  3. ^ 康熙二十年《鄧縣誌》
  4. ^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七》三月,乙卯,潮復與賊將李懷仙、楊朝宗、謝元同等四萬餘衆奄至城下;衆懼,莫有固志。巡曰:「賊兵精銳,有輕我心。今出其不意擊之,彼必驚潰。賊勢小折,然後城可守也。」乃使千人乘城;自帥千人,分數隊,開門突出。巡身先士卒,直衝賊陳,人馬辟易,賊遂退。明日,復進攻城,設百礮環城,樓堞皆盡;巡於城上立木柵以拒之。賊蟻附而登,巡束蒿灌脂,焚而投之,賊不得上。時伺賊隙,出兵擊之,或夜縋斫營,積六十餘日,大小三百餘戰,帶甲而食,裹瘡復戰,賊遂敗走。巡乘勝追之,獲胡兵二千人而還,軍聲大振。
  5. ^ 《新唐書.忠義傳.張巡傳》:潮以賊眾四萬薄城,人大恐。巡諭諸將曰:「賊知城中虛實,有輕我心。今出不意,可驚而潰也,乘之,勢必折。」諸將曰:「善。」巡乃分千人乘城,以數隊出,身前驅,直薄潮軍,軍卻。明日賊攻城,設百樓,巡柵城上,束芻灌膏以焚焉,賊不敢向,巡伺隙擊之。積六旬,大小數百戰,士帶甲食,裹瘡鬥,潮遂敗走,追之,幾獲。
  6. ^ 6.0 6.1 6.2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新唐書.忠義傳.張巡傳》. 
  8. ^ 8.0 8.1 8.2 8.3 8.4 8.5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九》. 
  9. ^ 《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 
  10. ^ 《柏楊版/資治通鑑》第五十三冊〈睢陽之圍〉
  11. ^ 《全唐文》卷430〈進張巡中丞傳表〉:巡以寡擊眾,以弱制強,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師,師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而議者或罪巡以食人,愚巡以守死,善遏惡揚,錄瑕棄用,臣竊痛之。巡所以固守者,以待諸軍之救,救不至而食盡,食既盡而及人,乖其素志。設使巡守城之初已有食人之心,損數百之眾以全天下,臣猶曰功過相掩,況非其素志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