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化東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張化東(1914年6月26日—1996年8月),原名張保中遼寧省西豐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生平

民國時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1932年在西豐中學讀書時經同學趙一鶴介紹參加抗日救國會,從事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1933年夏,該組織被日偽偵知進行大搜捕,張化東逃出後去北平,與宋黎聯繫繼續參加東北學生抗日救亡活動。1934年,考入在北平的東北大學政治經濟系。在一二九運動中,他擔任突擊隊員。加入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6年8月和部分同學到西安,加入了東北軍學兵隊。與郭峰同學。主要學習軍事、政治理論、抗日形勢。1936年8月,他由傅紀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底,被派到張學良的衛隊二營第七連任指導員。因張學良不同意指導員的名義,後改任副連長,仍負責政治工作。西安事變前夕,張化東所在的七連部分士兵奉命改扮成學生模樣參加西安學生遊行示威,張化東帶短槍暗中保護。隨後,七連開赴西安壩橋鎮待命。12月12日凌晨4時,七連奔赴臨潼驪山華清池與蔣介石的衛隊展開激戰,約8時左右在一塊大石頭後面抓到了蔣介石逮解送西安城[1]。因他捉蔣有功,受到了張學良的傳令嘉獎,並獎勵150塊銀元,同時提升為衛隊營營副。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被扣留,東北軍被瓦解,分別調往安徽、江蘇等地。原學兵連也被迫調離東北軍。中共地下組織決定他回到北平由北方局重新分配工作。

1937年6月,張化東受黨組織派遣到內蒙西部的五原巴斯蒲隆墾區(今屬巴彥淖爾盟)以僱工身分為掩護,做農牧民工作。七七事變爆發後,1937年10月,奪取武器成立東北抗日先鋒隊,白乙化擔任隊長、王德任政委,張化東任排長、騎兵隊長。1938年春,這支部隊開赴河北密雲懷柔一帶。張化東被留在晉西北區黨委做地方工作。不久,張化東被派到靜樂縣崞縣任縣委常委武裝部長和組織部長。1939年初,調任中共嵐縣縣委書記,領導當地軍民開展抗日鬥爭。1940年,張化東調任中共晉綏分局岢嵐地委常委兼武裝部長。在艱苦的抗日鬥爭中,張化東患病,於1941年初去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2年2月,在延安成立了東北幹部訓練班,4個月後,韓光、張化東、張召率領干訓班的學員離開延安前往晉察冀中央分局所在地——河北省平山縣聶榮臻報道,研究向東北進發開闢抗日新區問題。1942年7月,組成東北工作委員會,張化東擔任組織委員。1942年9月,張化東等從河北平山縣出發長途跋涉4個月,經平西、平北抗日根據地到冀東遷安縣的長城一帶找到中共冀東區黨委代理書記李運昌。李運昌兼任冀東區東北工作委員會書記,趙濯華為副書記,楊雨民任宣傳委員。然後,人分兩路向東北進發。楊雨民率一支武裝工作隊開往熱河圍場縣一帶,趙濯華和張化東帶領幾名幹部和一個班的武裝組成武工隊到秦皇島、山海關向東北挺進。在此同時,組建了臨(榆)、撫(寧)、昌(黎)、凌(源)、青(龍)、綏(中)聯合縣黨工委,張化東任書記,宋國祥張仲三為委員。又成立了聯合縣行政辦事處(即縣抗日政府),張化東兼任辦事處主任,宋國祥任副主任。長城內外的抗日活動開展起來,從臨榆、撫寧的北部逐漸向青龍、建昌、凌源一帶發展,以武裝鬥爭和組織民眾開闢大片新區。花廠峪是塞外燕山老嶺東側的深山老峪,地勢險要,張化東、信修等八路軍幹部帶領精悍的武工隊以這裡為中心地帶同日偽軍隊展開了武裝鬥爭。1943年初,日軍加緊了「滿洲國西南邊境的肅正」,大搞「治安強化」,調集大批軍隊清剿在長城一帶堅持抗戰的武工隊和游擊隊。強制推行集家並村,劃定「無住禁作地帶」,對抗日游擊區實行三光政策,不斷擴大無人區,長城抗戰處於極為艱苦的階段。冀東十三地委決定撤銷臨撫凌青綏聯合縣,在關外成立了凌青綏聯合縣黨工委和行政辦事處,臨榆和撫寧劃入關內組成聯合縣。張化東擔任了凌青綏聯合縣黨工委書記,信修任聯合縣辦事處主任。張化東領導的凌青綏工委不斷派出戰鬥組到建昌縣的和尚房子、凌源縣的刀爾登、喀左縣的山嘴子等地活動,開闢新區,秘密建立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壯大抗日力量。凌青綏工委領導的抗日武裝部隊頻繁出擊痛殲日偽軍隊,開闢了一大片抗日游擊區,而且不斷地鞏固擴大。[2]。1945年春,根據抗日鬥爭形勢的需要,冀東第十六地分委成立,張化東任地委組織部長。

抗戰勝利後,1945年8月曾克林率領冀東十六分區部隊挺進東北,張化東任黨委組織委員。盤踞在葫蘆島的1000多名日軍還未繳械,張化東和蘇軍代表帶部隊前去繳械受降。到瀋陽後,9月任瀋陽衛戍區司令部副司令員併兼做東北地下黨人員的組織關係接轉工作。10月,瀋陽市人民政府成立,兼任瀋陽市公安總局副局長。11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瀋陽,中共黨、政、軍撤出。1945年11月下旬東北局決定成立遼西第一軍分區,任司令員兼地委常委和專員公署專員,孫原為地委書記兼第—軍分區政治委員[3]。1946年3月調到吉遼省軍區司令員周保中處報到。4月14日,解放軍攻克長春後,東北局以及所屬機關進駐長春後,張化東擔任長春市委社會部部長兼公安總局副局長。1946年5月23日,他負責掩護各機關的撤退工作,是最後一批撤離長春的人員之一。6月,張化東抵達哈爾濱,按照東北軍區的指示,肖勁光朱理治、張化東率代表團與北朝鮮交涉大連和丹東的軍用物資調用問題,達成協議後將大批軍用物資運往北滿。1946年底,東北局決定由東北軍區後勤部長葉季壯和東北軍區參謀長劉亞樓以及張化東組成代表團赴前蘇聯與蘇遠東軍區司令部談判,用東北大豆、豬肉等換回蘇軍帶走的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彈藥、火車頭、飛機、汽車、軍裝等,為裝備東北野戰軍圍殲國民黨軍隊起到了一定作用。1946年底,為了鞏固東北根據地建設,東北局決定成立東北貿易總公司葉季壯任總經理,張化東任副總經理。1948年9月,東北貿易總公司改名為東北貿易總局,他任總局副局長。解放軍攻占瀋陽後,他任東北貿易部(部長王興讓)副部長兼東北財經委員會委員,後又兼任東北海關總局局長[4]

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張化東跟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赴莫斯科,參加中蘇友好條約的談判和中蘇貿易協定的簽訂。代表團其他成員有葉季壯、伍修權、呂東、歐陽欽,談判歷時4個月的時間。中蘇貿易協定由葉季壯和張化東代表中國政府簽字。1950年3月10日中央政務院第23次會議通過《關於統一全國國營貿易實施辦法的決定》,為統一全國國營貿易,完成國家進出口計劃,領導國內市場,調節全國和地方的物資供求,促進國家生產事業的迅速恢復與發展,設立全國範圍的對外貿易專業總公司——中國進口總公司,任命盧緒章為經理。1951年1月8日,中國進出口公司(簡稱「中進出」)籌備組成立,人員來源以原中國進口總公司及其華北區公司為基礎。2月13日,中國進出口公司接受中央貿易部委託,代為領導香港機構有關進出口公司的業務。3月1日公司在天津正式開業,主要任務是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張化東任公司經理,副經理倪蔚庭。中國赴東歐5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亞)政府貿易代表團團長。1952年,任對外貿易部進口局局長。1956年8月,任中國駐蘇聯大使館首席商務參贊,參與談判並核定156項蘇聯援助中國的建設項目[5]。1959年2月,隨周恩來總理赴蘇簽訂中蘇兩國政府協定。1960年12月,任外貿部二局局長。1963年4月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任副主席、代理主席。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倒,關進秦城監獄兩年多。1972年10月,在周恩來直接干預下,結束牢獄生活。1975年5月,經黨中央審查,冤案得以平反。1979年底,任中國進出口商品檢驗總局局長。1996年3月,離職休養。他曾被選為第三、四、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96年8月,張化東因病逝世,享年82歲[6]

參考

  1. ^ 章冼文主編. 民国高级将领档案解密 第1卷. 黨史研究出版社. 2011.02: 15–16. ISBN 978-7-85125-675-6. 
  2. ^ 董硯國主編;朝陽市史志辦公室編. 朝阳党史人物. 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2.10: 219–222. ISBN 7-80644-702-4. 
  3. ^ 董硯國主編;朝陽市史志辦公室編. 朝阳党史人物. 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2002.10: 222. ISBN 7-80644-702-4. 
  4. ^ 董硯國主編;於超等撰稿;朝陽市史志辦公室編. 朝阳市志 第3部. 瀋陽:瀋陽出版社. 2004.06: 620. ISBN 7-5441-2485-1. 
  5. ^ 張克江主編;鐵嶺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編. 铁岭市志 人物志. 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1999.09: 285. ISBN 7-110-04387-8. 
  6. ^ 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吉林党史人物传略.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06: 946. ISBN 7-206-026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