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日知
康日知(—789年),字日知,粟特人,唐朝軍閥,用計策平定李惟岳叛亂,二帝四王之亂時堅守孤城,歷任三鎮節度使,封郡王。[1]
生平
本為西域康國人,內遷先後定居於靈州、京師長安。[2][3]祖父康植在開元九年(721年),曾隨朔方大總管王晙征討突厥康待賓部,立有戰功,升為左武衛大將軍,封天山縣男。父康孝義,萬安軍府折衝都尉。[1]
康日知青年從軍,在成德節度使李寶臣帳下效力(可能加入過安史叛軍),侍奉其子成德軍行軍司馬李惟岳,[1]官至節度押衙、左廂步軍都使、同節度副使、[4]趙州刺史。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寶臣死,李惟岳請求唐廷許其繼承成德節度使之位,唐廷不准,惟岳遂叛。康日知忠於唐廷,與州別駕李濯及將校等百人歃血為盟,堅守趙州,惟岳命令成德軍先鋒兵馬使王武俊等率部攻打趙州,康日知派使者告誡王武俊說:「賊軍實力十分孱弱,怎能與之犯險?我趙州城池堅固,將士團結,即使長時間也不能被攻下,而且賊所依靠的只有田悅(魏博節度使),田悅的部隊在邢州城下死傷慘重,血水流入護城河裡可以讓人漂起,卻連邢州城半面女牆都未能破壞,又何況像我們這樣堅固的城池。」又偽造唐廷公文,展示給王武俊,說:「朝廷的使者帶來詔書告訴中丞(王武俊時官御史中丞),中丞為什麼辜負天子,追隨一小兒做跳梁小丑呢?」這讓王武俊明白了利害,便回軍殺李惟岳,將惟岳的首級獻給朝廷,李惟岳之叛平定。[1]
唐德宗對康日知的計策甚為嘉許,建中三年(782年)二月,升授他為御史大夫、趙州刺史、深趙都團練觀察處置使,封榆林郡王,賜實封食邑二百戶。[3]
建中四年(783年),二帝四王之亂,恆冀觀察使王武俊反,遣將張鍾葵攻打趙州,康日知將其擊敗,並把俘虜獻往京師。但孤守趙州,獨木難支,有棄守之心。興元元年(784年)正月,為了打敗朱滔。唐廷以深、趙併入成德軍為條件,換取王武俊進攻朱滔,調康日知為奉誠軍節度使、同州刺史,又任晉慈隰節度使,還未到任,三州已降於河東節度使馬燧,唐廷就將晉慈隰節度使授給馬燧。八月,在唐廷允許下,康日知接受馬燧讓與的晉慈隰節度使一職(按照慣例應還有節度的首州即晉州刺史一職),又見府庫完整,且其父就曾任職於晉州萬安府,大喜過望。[5][6]累加至檢校兵部尚書、左威衛上將軍,[7][8]改封會稽郡王。[註 1]
貞元元年(785年)十一月,陪唐德宗於長安南郊祀昊天上帝。[9]貞元五年(789年)十二月,康日知病故,[10]贈尚書左僕射,後贈太子太師。[11]
家庭
注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新唐書·康日知傳》:康日知,靈州人。祖植,當開元時,縛康待賓,平六胡州,玄宗召見,擢左武衛大將軍,封天山縣男。日知少事李惟岳,擢累趙州刺史。惟岳叛,日知與別駕李濯及部將百人啐牲血共盟,固州自歸。惟岳怒,遣先鋒兵馬使王武俊攻之,日知使客謝武俊曰:「賊孱甚,安足共安危哉?吾城固士和,雖引歲未可下,且賊所恃者田悅耳,悅兵血衊邢,壕可浮,不能殘半堞,況吾城之完乎?」又紿為臺檢示曰:「使者賫詔喻中丞,中丞奈何負天子,從小兒跳梁哉?」武俊悟,引兵還,斬惟岳以獻。德宗美其謀,擢為深趙觀察使,賜實封戶二百。會武俊拒命,遣將張鐘葵攻趙州,日知破之,上俘京師。興元元年,以深趙益成德,徙日知奉誠軍節度使,又徙晉絳,加累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貞元初卒,贈太子太師。
- ^ 榮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遷徙及其聚落》
- ^ 3.0 3.1 3.2 3.3 《全唐文補遺》第六輯,三秦出版社,1999年,第466頁《唐故中散大夫、河州別駕、安公(文光)夫人康氏墓誌銘並序》(康日知姑母)夫人姓康氏,其先會稽人也。祖校尉,隋左武衛大將軍。父石,皇朝左金吾衛大將軍、開國男、長州刺史。江山孕靈,德慶鍾美。天與柔懿,是生夫人。笄年有行,移天於河州別駕安公文光。冀畦如賓,梁案可舉。溫柔肅睦,閨閫軌範。別駕天不與壽,夜臺先閉。夫人孀輟膏沐,於玆十年,況歸心釋教,先於晝哭。雖衣不緇祴,而心弛諸緣。及良人既終,每賦船葦。咸陽東望,百舍不遙。御史大夫、趙深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榆林郡王,則夫人之令姪也。遂車輿遠迎,俯就榮祿。慈撫孫息,於今數年。清心歸道,眉壽不倦。少或多夭,人誰不終。生既有涯,福□不假。春秋七十有七,以建中三年二月廿二日,終於觀察之別第。歸路雖長,遺語返葬。不敢違志,靈轜旋發。大夫慟哭,家人銜淚。又以嗣子萬州司馬忠信,先秋而凋,已祔舊兆。今者遠涉,行無喪主。靈車發軔,丹祧孑孑。近出邯鄲之陌,遠歸京兆之阡、又遺理言,合葬非古。以終之明月八日發全趙,取四月廿日窆於長安縣西北二十里平原,志也。嗚呼!淑德若休,柏塗長夜。銘以不朽,實徴於文,文曰:懿哉夫人,德被六姻。長州之子,安氏之嬪。孀居息妄,蠲志修真。俾我眉壽,皇天無親。既非短折,豈痛窮塵。發引全趙,遠窆亟秦。千年萬祀,逢春不春。哀哉!
- ^ 4.0 4.1 《唐成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尚書右僕射、兼御史大夫、恆州刺史、充管內度支營田使、清河郡王、李公紀功載政頌並序》(《李寶臣紀功碑》)
- ^ 《冊府元龜卷四百九·將帥部·退讓第二》馬燧為河東節度,興元元年加晉慈隰節度。初,王武俊自魏州還兵,雖去偽號,而攻逼趙州,觀察使康日知窘蹙,欲棄趙州。德宗用燧計,欲令與昭義軍同擊朱滔,以深趙隸武俊,而改授日知為晉慈隰節度使。日知未授命,而三州已降燧,則又加燧晉慈隰節度,乃復讓三州於日知,且言因降而授,之後有功者恐後踵以為常,帝嘉許之。燧乃遣使迎日知,既至,籍府庫而歸之,日知喜且過望。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一·唐紀四十七·興元元年八月》
- ^ 《寶刻叢編卷七·陝西永興軍路一京兆府上·康日知墓誌》
- ^ 8.0 8.1 8.2 《全唐文補遺》第五輯,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431頁《唐故幽州盧龍節度衙前兵馬使、朝散大夫、光祿卿、兼監察御史、贈莫州刺史、會稽康公墓志銘並序》(《康志達墓誌》)刻石以紀,始終景行也。康公以長慶元年(821)五月十日終於長安永樂里官舍,其年其月二十五日葬於長安龍首鄉興台里 先代瑩之東北。嗚呼哀哉!公諱志達,字志達,本會稽人也。自曾祖曰延慶, 皇朝左威衛大將軍,徙居為長安人也。 祖曰孝義,皇朝萬安府折衝、累贈戶部尚書。考曰日知,皇朝兵部尚書,左威衛上將軍,贈尚書左僕射。以忠信奉上竭誠,建中三年將趙州,拔城赴闕,拜晉、慈、隰等州節度使。公即僕射第四子也。溫恭其德,謹信在躬,未嘗虧儀也。貞元末(804),范陽劉侍中濟以金帛邀公,慕其才也。況非獨弧矢之能,兼謀略,可則授職焉。今年本軍選能,薦於朝。朝以軍臨戎虜,藉舊將,拜檢校光祿卿,還使授天子命之日,已遇疾,未及朝謝而終。詔贈莫州刺史,春秋五十四。娶河南元氏,父志寬,皇涿州范陽縣丞之女也。早年先逝,有子一人曰元質,一女適隴西李繼宗。噫!古人有誄,今銘曰:昔為他鄉之職,今還先人之域。行可紀,名可傳。銘石埋土,日月在天。 辭城郭兮掩原野,去人間兮歸大夜。
- ^ 《舊唐書·德宗本紀》
- ^ 高文文:《唐河北藩鎮粟特後裔漢化研究——以墓誌材料為中心》
- ^ 榮新江:《安史之亂後粟特胡人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