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楊家胡同

小楊家胡同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東北部的一條胡同。作家老舍出生於該胡同,後來又多次將該胡同寫入作品中。

小楊家胡同

簡介

 
小楊家胡同8號

小楊家胡同西起新街口南大街,曲折向北到大楊家胡同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的《詳細帝京輿圖》中,此處與今大楊家胡同統稱「羊圈」。大楊家胡同的南側是小楊家胡同,小楊家胡同平均寬3米,大楊家胡同平均寬4米。中華民國時期,將「羊圈」諧音為「楊家」,再根據胡同的寬窄分別定名為「大楊家胡同」、「小楊家胡同」,沿用至今。[1]

 
小楊家胡同9號
 
小楊家胡同10號
 
小楊家胡同

小楊家胡同形狀很特別,口小內大,很像一個葫蘆。小楊家胡同開在新街口南大街東側的西口非常窄小隱蔽,連接大楊家胡同的北口也很狹窄,但在胡同在胡同內有兩個相互分離的空場,較為寬闊。[1]如今,老舍筆下的「葫蘆肚」小廣場上加蓋了一些平房。[2]小楊家胡同內均為平房民居,其北側稍寬的胡同為大楊家胡同。作家老舍清朝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生於今小楊家胡同8號院。[1]

老舍之子舒乙稱,「老舍成了作家以後,曾三次大規模地把小羊圈和誕生了他的小院子寫進自己的小說。最早的一次是1937年,小說叫《小人物自述》;第二次是1944年,小說叫《四世同堂》;第三次是1962年,小說叫《正紅旗下》。老舍讓它們把小羊圈當作地理背景和活動舞台,演出一幕又一幕20世紀上半葉苦難中國的悲壯史劇。」[2]

小楊家胡同2號已被西城區人民政府列入西城區四合院掛牌保護院落名單。[3]

老舍筆下的小楊家胡同

老舍在《四世同堂》裡描寫這條小胡同稱:[4]

說不定,這個地方在當初或者真是個羊圈,因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樣直直的,或略微有一兩個彎兒,而是頗像一個葫蘆。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蘆嘴和脖子,很細很長,而且很髒。葫蘆的嘴是那麼窄小,人們若不留心細找,或向郵差打聽,便很容易忽略過去。進了葫蘆脖子,看見了牆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膽往裡面走,像哥倫布看到海上漂浮着的東西才敢向前進那樣。走了幾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見了葫蘆的胸:一個東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的圓圈,中間有兩棵大槐樹,四周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個小巷———葫蘆的腰。穿過『腰』又是一塊空地,比『胸』大着兩倍,這便是葫蘆的『肚』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

老舍在自傳體小說《小人物自述》是這麼描寫自家的小院的:[4]

街門門樓是用瓦擺成了一些古錢的,到我記事的時候,可是那些古錢已然都歪七扭八的,在錢眼裡探出些不十分綠的草葉來……兩扇門的破舊是不易形容得恰到好處的,大概的說,它們是瘦透玲瓏,像畫中的石頭那麼處處有孔有縫。自然這一點也無礙乎我們天天晚上把它們關好……影壁是不值得一提的,它終年的老塌倒半截,漸漸地,它的磚也都被撤去有它用,於是它也就安於矮短,到秋天還長出一兩條瓜蔓來,像故意率俏似的。 院裡一共有三棵樹:南屋外與北房前是兩株棗樹……兩株棗樹是非常值得稱讚的,當夏初開花的時候,滿院都是香的,甜梭梭的那麼香。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北京地名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第158頁
  2. ^ 2.0 2.1 小杨家胡同:《四世同堂》见证抗战悲欢,新浪,2005年07月04日.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6). 
  3. ^ 西城区四合院挂牌保护院落名单,北京市文物局,2009-01-09.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 ^ 4.0 4.1 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华夏经纬网,2004-12-22.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1-29).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