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東尼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
聖安東尼(英語:St. Anthony)是加拿大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一個小鎮,位於大北方半島的北部。聖安東尼是紐芬蘭島北部和拉布拉多南部的主要服務中心。聖安東尼在2016年的人口數為2,258。[2]相比之下,2011年為2,418人,2006年為2,476人,2001年為2,730人。
聖安東尼 St. Anthony | |
---|---|
鎮 | |
坐標:51°22′30″N 55°36′59″W / 51.37500°N 55.61639°W | |
國家 | 加拿大 |
行省 | 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 |
建立 | 16世紀早期 |
政府[1] | |
• 類型 | 城鎮議會 |
• 市長 | Brad Johannessen |
面積[2] | |
• 陸地 | 37.02 平方公里(14.29 平方英里) |
人口(2016)[2] | |
• 總計 | 2,258人 |
• 密度 | 61.0人/平方公里(158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NST(UTC−03:30) |
• 夏時制 | NDT(UTC−02:30) |
電話區號 | 709 |
公路 | 省道430 |
網站 | www.stanthony.ca |
歷史
歐洲人發現聖安東尼並定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6世紀初,當時法國殖民者和巴斯克人利用這個天然良港從事捕魚業,而聖安東尼就作為一個季節性捕魚站。最早發現良港的是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埃,他於1534年發現這個良港,取名為聖安東尼港。
由於漁業的發展,在19世紀開始有大量的人湧入,根據1857年的人口普查,小鎮有居民71人,10戶家庭;而在1891年,人口數達到了139人。而在1900年威爾弗雷德·格倫費爾博士抵達後,城鎮人口呈爆炸性增長。
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鹹魚廠和冷庫為小鎮提供就業機會,對緩解大蕭條造成的經濟危機起到了一定的復甦。
聖安東尼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美國軍方的前哨站。1951年,松樹線系列雷達站建立在城鎮附近的一座山上,到1962年,有250名軍人於此地駐紮,站點由第921AC&W中隊(英語:921st AC&W Squadron)運營。
由於漁業的衰退,旅遊業逐漸成為小鎮的支柱產業。遊客主要參觀與格倫費爾相關的歷史遺蹟,而小鎮附近的維京遺蹟蘭塞奧茲牧草地也是一個重要的景點。
威爾弗雷德·格倫費爾博士
在聖安東尼,最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是威爾弗雷德·格倫費爾博士。
格倫費爾於1865年2月28日在英格蘭北部出生,在1883年進入倫敦醫學院學習。在倫敦生活期間,他聆聽美國傳教士德懷特·萊曼·穆迪的福音,這是他之後開始從事基督教的慈善事業。
作為皇家國民深海漁民傳教團的成員,格倫費爾於1893年被派遣前往拉布拉多地區去調查當地漁民的情況[3][4]。據說他是第一個到達該地區的醫生,他後來在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的偏遠城鎮為當地人建立了一系列的醫院[5]。1900年,他選擇紅灣作為格倫費爾傳教團的總部。然而,在後來的幾年裡,組織的總部遷至聖安東尼,於是他開始負責為紐芬蘭北部和拉布拉多南部的三萬多名居民提供醫療保健,而這種保健責任一直持續到1981年,直到後來政府託管為止。格倫費爾的事業經歷改變了紐芬蘭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
格倫費爾於1940年去世,他的骨灰和他妻子安妮·格倫費爾夫人(英語:Lady Anne Grenfell)的骨灰合葬在小鎮附近的茶館山(英語:Tea House Hill)。當地人為了紀念格倫費爾博士對聖安東尼鎮的貢獻,建立了格倫費爾故居博物館、格倫費爾口譯中心和格倫費爾手工藝品商店[6]。
人口統計
年份 | 人口 | ±% |
---|---|---|
1857 | 71 | — |
1874 | 110 | +54.9% |
1891 | 139 | +26.4% |
1991 | 3,164 | +2176.3% |
1996 | 2,996 | −5.3% |
2001 | 2,730 | −8.9% |
2006 | 2,476 | −9.3% |
2011 | 2,418 | −2.3% |
2016 | 2,258 | −6.6% |
[2] |
氣候
聖安東尼的氣候類型屬於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歸類為Dfc型,冬季嚴寒漫長,夏季短暫溫暖。由於受到拉布拉多寒流的影響,使得全年都非常濕潤,其中全年降雪量為276公分(108.7英寸);此外又由於受到冰島低壓的影響,全年降水量為1,300公釐(51.2英寸)。相反,處於同一緯度的倫敦由於受到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年平均氣溫比聖安東尼高出11.4 °C(20.5 °F)。極端最高氣溫是1995年8月11日的30.0 °C(86.0 °F),而極端最低氣溫是1971年1月13日的−32.8 °C(−27.0 °F)。
聖安東尼(1981-2010年平均數據,1970年至今極端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濕熱指數 | 5.7 | 4.1 | 8.6 | 10.6 | 23.0 | 30.6 | 36.6 | 34.5 | 28.5 | 21.0 | 14.4 | 7.3 | 36.6 |
歷史最高溫 °C(°F) | 6.0 (42.8) |
6.7 (44.1) |
9.4 (48.9) |
14.1 (57.4) |
22.8 (73.0) |
27.4 (81.3) |
28.2 (82.8) |
30.0 (86.0) |
24.3 (75.7) |
20.0 (68.0) |
13.2 (55.8) |
8.3 (46.9) |
30.0 (86.0) |
平均高溫 °C(°F) | −7.5 (18.5) |
−8.0 (17.6) |
−3.7 (25.3) |
1.1 (34.0) |
6.4 (43.5) |
11.6 (52.9) |
16.5 (61.7) |
16.8 (62.2) |
12.7 (54.9) |
6.5 (43.7) |
1.0 (33.8) |
−3.8 (25.2) |
4.1 (39.4) |
日均氣溫 °C(°F) | −11.8 (10.8) |
−12.1 (10.2) |
−7.4 (18.7) |
−1.9 (28.6) |
2.8 (37.0) |
7.1 (44.8) |
12.0 (53.6) |
12.6 (54.7) |
8.8 (47.8) |
3.5 (38.3) |
−1.9 (28.6) |
−7.5 (18.5) |
0.3 (32.5) |
平均低溫 °C(°F) | −16.1 (3.0) |
−16.2 (2.8) |
−11.1 (12.0) |
−4.9 (23.2) |
−0.8 (30.6) |
2.7 (36.9) |
7.4 (45.3) |
8.4 (47.1) |
4.9 (40.8) |
0.4 (32.7) |
−4.8 (23.4) |
−11.3 (11.7) |
−3.5 (25.7) |
歷史最低溫 °C(°F) | −32.8 (−27.0) |
−31.7 (−25.1) |
−31.6 (−24.9) |
−22.5 (−8.5) |
−11.7 (10.9) |
−3.1 (26.4) |
−2.0 (28.4) |
−0.3 (31.5) |
−2.5 (27.5) |
−10.7 (12.7) |
−17.5 (0.5) |
−30.6 (−23.1) |
−32.8 (−27.0) |
歷史最低風寒指數 | −51.1 | −50.0 | −48.5 | −35.7 | −23.3 | −11.3 | −4.4 | 0.0 | −8.7 | −22.2 | −28.7 | −47.8 | −51.1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113.9 (4.48) |
94.6 (3.72) |
98.0 (3.86) |
81.9 (3.22) |
82.7 (3.26) |
123.5 (4.86) |
106.3 (4.19) |
107.6 (4.24) |
119.8 (4.72) |
125.3 (4.93) |
115.7 (4.56) |
138.1 (5.44) |
1,307.3 (51.47)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7.6 (0.30) |
5.5 (0.22) |
17.8 (0.70) |
34.1 (1.34) |
64.4 (2.54) |
119.2 (4.69) |
106.3 (4.19) |
107.6 (4.24) |
119.6 (4.71) |
111.8 (4.40) |
65.3 (2.57) |
29.2 (1.15) |
788.3 (31.04)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115.1 (45.3) |
94.8 (37.3) |
84.3 (33.2) |
49.1 (19.3) |
18.9 (7.4) |
4.6 (1.8) |
0.0 (0.0) |
0.0 (0.0) |
0.2 (0.1) |
14.1 (5.6) |
51.4 (20.2) |
111.3 (43.8) |
543.7 (214.1) |
平均降水天數(≥ 0.2 mm) | 19.4 | 16.6 | 17.5 | 15.7 | 15.6 | 16.9 | 17.2 | 15.3 | 15.4 | 17.7 | 17.9 | 21.2 | 206.5 |
平均降雨天數(≥ 0.2 mm) | 2.2 | 2.1 | 4.7 | 8.0 | 11.8 | 16.5 | 17.2 | 15.3 | 15.4 | 15.6 | 9.2 | 4.9 | 122.9 |
平均降雪天數(≥ 0.2 cm) | 18.8 | 15.7 | 14.9 | 10.3 | 5.5 | 1.4 | 0.0 | 0.0 | 0.2 | 4.5 | 11.9 | 19.7 | 102.7 |
數據來源:[7] |
交通
城鎮位於紐芬蘭與拉布拉多430號公路的終點,除此以外小鎮也有一座機場,是城郊的聖安東尼機場。
景點
威爾弗雷德·格倫費爾博士在聖安東尼的事業被當地的博物館和歷史展覽館所紀念,包括以下景點:
- 格倫費爾故居博物館(英語:Grenfell House Museum):房屋建於1909年至1910年,是格倫費爾博士和他的妻子安妮以及他們的三個孩子的家。格倫費爾退休到佛蒙特州後,這所房子成為傳教士的住所。1981年,它被改建成為一座博物館,並向公眾開放。
- 格倫費爾口譯中心(英語:Grenfell Interpretation Centre):通過解釋性鑲板和展示的畫廊來詮釋威爾弗雷德·格倫費爾博士生活的那個年代。該中心旨在為自助旅遊提供方便,並為遊客提供更好的解說體驗。
- 茶館山(英語:Tea House Hill):擁有一條20分鐘的步行道,沿途有解釋性的展板。這條小徑通向山頂,格倫費爾博士、他的妻子和其他同事的骨灰被埋葬在那裡。
其他景點包括:
流行文化
在2014年的視頻遊戲《刺客信條:叛變》中,聖安東尼作為一個可玩區域出現在遊戲畫面中。
動漫《刀劍神域》曾在此地取景。
著名人物
參考文獻
- ^ Town of St. Anthony - Official Website. Town of St. Anthony. [November 9,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英語).
- ^ 2.0 2.1 2.2 2.3 Census Profile, 2016 Census: St. Anthony, Town [Census subdivision],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Statistics Canada. [October 13,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census2016」的
<ref>
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 ^ Wilfred Thomason Grenfell (1865 - 1940). Grenfell Family History Site. [26 Novem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7).
- ^ Labrador: The Inuit Experience. The Arctic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Newsletter (Barrow, Alaska: North Slope Burough). February 1978, 9 [19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9).
- ^ Blair, Louisa. Dr. Wilfred Grenfell and the forgotten people of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Ottawa, Ontario, Canada: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15 December 1991, 145 (12): 1633–1635. ISSN 0820-3946. PMC 1336097 . PMID 1742705.
- ^ Grenfell Historic Properties. www.grenfell-properties.com. [2021-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4).
- ^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1981–2010 (CSV). Environment Canada. [2016-05-09].[失效連結]
- ^ Properties, Grenfell. The Jordi Bonet Murals. Province of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22 June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4).
- ^ Dooley, Danette. Meet the first female mayor of St. Anthony: Howell dedicated to making a difference in her community | The Telegram. www.thetelegram.com. [2021-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