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善地區

泰国地区

泰國將位於該國東北部的20個府統稱為依善地區伊森地區(泰語:อีสาน皇家轉寫Isan,意為「東北」),中文又有譯為伊善地區伊森地區

依善/伊森,位於泰國東北部地區

歷史

曾是南掌領土,19世紀被暹羅佔領。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南半島上爆發戰爭。由於依善人民長期以來在泰國處於貧困階層,加上與泰國中部人民有文化意識形態差異,常倍受污名化與歧視。有些人受共產主義思潮影響,主張跟隨越南老撾等鄰國施行社會主義革命等目的。因而企圖透過私運武器打游擊恐怖行動來達成目的。

為此泰國政府採用了很多辦法,如在本地區大力推行泰化政策,興辦教育給予貧困家庭的孩童獎學金,並加強經濟建設,最後漸漸化解了意識形態中的矛盾,在此地區風行了將近二十年的共產主義運動於1980年代中期消失。


人口

 
依善地區

依善地區人口約為2,300萬,占泰王國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這裡的人口組成與泰國中部略有不同,北伊善的主體族群為伊森人伊森人寮國佬族有十分濃厚的親緣關係,兩地的語言文化相似,有許多共通的民謠曲,伊森人與老族的語言皆屬於泰語系,但泰國不承認伊森作為一個獨立民族。而南依善(武里南府素林府四色菊府)人則與柬埔寨人文化上較相近,多數人操屬於南亞語系高棉話[1]


泰國東北地區的民族組成[2]
所屬語族 民族 人口
泰語系 伊森人 13,000,000
泰語系 泰族 800,000
泰語系 呵叻泰人 600,000
泰語系 Thai-Loei 500,000
泰語系 Phu Thai 500,000
泰語系 Nyaw 500,000
泰語系 Kaleung 200,000
泰語系 Yoy
泰語系 Phuan
泰語系 老松人
泰語系 總計 16,103,000
南亞語系 北高棉人 1,400,000
南亞語系 Kuy / Kuay 400,000
南亞語系 So 70,000
南亞語系 Bru
南亞語系 京族 20,000
南亞語系 Nyeu 10,000
南亞語系 Nyah Kur / Chao Bon / Khon Dong 7,000
南亞語系 Aheu people 1,500
南亞語系 孟族 1,000
南亞語系 總計 1,909,000
其他/不明 3,288,000
總計 總計 21,300,000

飲食

飲食的文化也與泰國其他地區不同,比如依善人最喜愛食用糯米(泰語:ข้าวเหนียว),而其他地區的則喜愛茉莉香米(泰語:ข้าว หอมมะลิ),菜式也普遍比中部的更加麻辣,還有將某些蔬菜不經煮熟即食用也是當地的民風。

經濟

依善地區由於氣候怪異,多年來風雨不調,交替,加上人口增加過快,往往造成糧食緊缺,該地區是全泰國最貧困的地區。但是泰國王室一向十分重視該地區的脫貧問題,詩麗吉王后詩琳通公主還經常親臨視察並指示地方官員努力為百姓尋找增收途徑,政府近年也大力開展地區內各府間公路等基本設施建設。

 
磐山山脈(Phu Phan)——依善地區的分水嶺

地區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但產量偏低,與工業和服務業相對的重要性減少。大部分人口生活貧窮和教育程度低下。[3]許多工人因貧窮而在國外或泰國其他地區尋找工作。 依善佔泰國總人口和面積的三分之一,但只生產國內生產總值的8.9%,經濟在1990年代每年增長6.2%。 1995年28%人口被歸類為貧困線以下,比例高於泰國中部的7%。2000年,人均收入僅26,317泰銖,遠低於曼谷的208,434泰銖。依善地區的農村和城市存在鴻溝,在1995年該國十大最貧窮的府份全部位於該地區,最貧窮的是四色菊府。然而大多數財富和投資集中在呵叻、烏汶叻差他尼、烏隆他尼和孔敬四大城市,這四個府份佔該地區總人口的40%。泰國政治環境相對不穩,也造成投資者的擔憂。

地理

 
流經伊善地區的河流:

依善地區幅員為160,000平方公里/168855.47km²。該地區包含中部呵叻高原(Khorat Plateau)的全部,地區內有四條主要河流:黎河松琴河齊河濛河(見右圖)。而東南亞第一大河湄公河則構成了該地區的東部及北部與寮國之間邊界。

其實呵叻高原並不是單一的地理體制,而是由中部的磐山山脈(Phu Phan Mountains)將其一分為二。所以也有一些地理學者主張按地理將依善分為南依善地區和北依善地區(註:本文作者同意此分法並已使用標示於下文列表中)。南部蘊育了齊河和濛河這兩大湄公河的支流,而北部則蘊育了兩條比較小的支流:黎河和松琴河。

依善地區土壤多為帶鹽鹼且疏鬆的沙質土。
1. 黎河─The Loei
2. 松琴河─The Songkhram
3. 齊河─The Chi
4. 濛河─The Mun


行政區劃

 

  1. 安納乍倫府 (南)
  2. 武里南府 (南)
  3. 猜也蓬府 (南)
  4. 加拉信府 (北)
  5. 孔敬府 (北)
  6. 黎府 (北)
  7. 馬哈沙拉堪府 (北)
  8. 穆達漢府 (北)
  9. 那空拍儂府 (北)
  10. 那空叻差是瑪府,俗稱呵叻府 (南)
  11. 農磨蘭普府 (北)
  12. 廊開府 (北)
  13. 黎逸府 (北)
  14. 沙功那空府 (北)
  15. 四色菊府 (南)
  16. 素林府 (南)
  17. 烏汶府 (南)
  18. 烏隆府 (北)
  19. 益梭通府 (南)
  20. 汶干府 (北)

參考文獻

  1. ^ Chandler, David P.; Roff, William R.; Smail, John R.W.; Steinberg, David Joel; Taylor, Robert H.; Woodside, Alexander & Wyatt, David K. (1987) [1971].
  2. ^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Reports submitted by States parties under article 9 of the Convention : Thailand (PDF). 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n the Eliminat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28 July 2011: 3,5,95 [8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0-09) (英語及泰語). 
  3. ^ Søren Ivarsson, Creatinng Laos: Making of A Laos Space Between Indochina and Siam (2008), 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