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巨頭 (汽車製造商)
在汽車行業, 「三巨頭」一詞是指一個國家最大的三家汽車製造商,特別是指以多個品牌進行銷售的公司。
該術語來源於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是第一個組建大型多品牌汽車公司的公司(20世紀10 年代),隨後是福特汽車公司和克萊斯勒公司,這些公司都是在二戰之前成立的。
此後,「三巨頭」一詞有時被用來指代以下的幾家汽車製造商(不同的國家):
美國
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和克萊斯勒集團通常被稱為 "三巨頭",是美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它們也曾經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三家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和福特仍然是前五名中的中流砥柱。三巨頭的特點不僅在於它們的規模和地理位置,還在於它們的商業模式。三家公司的總部都設在底特律地區[3];它們的大部分都加入了聯合汽車工人工會。
在2007年被豐田超越之前,福特一直穩坐北美汽車製造商第二把交椅,但是之後福特的北美銷量跌至第三。這一年,豐田汽車的產量超過了通用汽車,但通用汽車的銷量仍然超過了豐田汽車。當時,通用汽車已連續 77 年銷量名列前茅。2008 年第一季度,豐田汽車的銷量終於超過了通用汽車[4][5]。在美國本土市場,底特律三大汽車製造商一直穩居前三名[6]。2008 年,本田汽車的銷量超過克萊斯勒,位居第四。[7] 此後,由於豐田汽車因意外加速故障召回引發的爭議,其銷量跌回第四位[8],本田則落後於豐田,位居第五,這使得底特律三強重新奪回三巨頭的頭銜。2021 年,豐田再次超越通用汽車成為美國最暢銷的汽車製造商,這也是美國汽車製造商首次未能在一整年內保持美國汽車銷量領先地位[9]。
加入工會的工人可能會導致比其他跨國汽車製造商(包括在北美設有工廠的製造商)更高的勞動力成本[10]。 2005 年港口報告估計,豐田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的比美國製造商的領先地位相當於每輛車具有 350 美元至 500 美元的成本優勢[11]。1999 年從通用汽車拆分出來的德爾福在工會拒絕削減工資後申請破產保護,通用汽車因此承擔 70 億美元的資金缺口[12][13]。
為了提高利潤,美國的汽車製造商與工會達成協議,在降低工資的同時做出養老金和醫療保險方面的承諾。例如,通用汽車曾一度承擔了其員工、員工遺屬和通用汽車退休人員的全部醫療保險費用,因為當時美國還沒有全民醫保體系[14]。20 世紀 90 年代末,由於大部分計劃資金不足,這些公司向年長的資深員工提供了退休計劃,並與工會( UAW )達成協議,將養老金義務轉移到一個獨立的信託基金[15]。 2009 年,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報道稱,未加入工會的日本汽車製造商的美國員工更年輕、工資更低、退休人員更少,與三大汽車公司相比,它們將繼續享有成本優勢。
日本
豐田、日產和本田這三家日本汽車製造商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小型節油汽車領域的領導者。它們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它們生產的汽車從 1973 年的石油危機中受影響較小[16],當時的石油危機極大地改變了市場形勢,並對汽車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本田旗下的「思域」連續 22 年成為加拿大同級別最暢銷的汽車[16]。
此外,與當時的其他外國跑車(如捷豹、寶馬、保時捷等)相比,日產的240Z的價格相對較低,但性能、可靠性和外觀都很出色。這使日本汽車製造商的形象超越了其經濟型轎車的範圍,同時也被認為是促進了進口高性能零部件行業的發展。
在本田於 1986 年推出 Acura 之前,日本出口的汽車主要採用經濟型設計,面向低成本消費者。但在此之後,日本三大汽車巨頭紛紛打造自己的豪華品牌,向老品牌發起挑戰。繼本田之後,豐田推出了以雷克薩斯命名的 LS 400,該車在美國的首次亮相售價為 38,000 美元(在某些市場,其售價與中型六缸梅賽德斯-奔馳和寶馬車型相當)[17] ,並被《汽車與駕駛》雜誌評為在駕駛、操控和性能方面優於售價 63,000 美元的梅賽德斯-奔馳 W126 和售價 55,000 美元的寶馬 E32[18]。人們普遍地認為這對歐洲品牌是一個重大衝擊,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在美國的銷售數字分別下降了 29% 和 19%,時任寶馬董事長的 Eberhard von Kuenheim 還指責豐田雷克薩斯在該市場傾銷[19]。日產旗下的英菲尼迪之所以能在豪華車市場嶄露頭角,主要得益於其廣受歡迎的 Q45。該車配備了當時領先於同級的 278 馬力(207 千瓦)V8 發動機、四輪轉向系統,以及首款汽車主動懸掛系統和眾多的豪華內飾。這些都使其在與奧迪、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等德國進口車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而在英菲尼迪發布之時,這些德國進口車的銷量已經超越凱迪拉克和林肯,成為美國豪華車市場的主導。
德國
在一般印象里,德國的汽車製造商奧迪、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和寶馬經常被稱為 "德國三巨頭"[20],但實際的主要汽車製造商是大眾集團(奧迪股份公司的主要所有者)、梅賽德斯-奔馳集團和寶馬。
其他主要的德國汽車製造商有歐寶和美國控制的福特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的子公司),但不被視為該集團的一部分,儘管它們是歐洲最暢銷的品牌之一 ——但它們都是外資企業。歐寶自 2021 年起成為 斯特蘭蒂斯有限公司(Stellantis) 的子公司,在此之前它一直由 PSA 集團和通用汽車所有,而福特德國(Ford Werk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是福特汽車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主要總部位於德國,並在德國進行大部分的研發。
大眾集團長期以來一直是歐洲最大的汽車製造商。截至 2007 年,大眾集團超越福特汽車,僅次於通用汽車和豐田,位居世界第三。它還是一系列汽車品牌如奧迪、保時捷、SEAT、斯柯達、布加迪、蘭博基尼和賓利的母公司。
戴姆勒股份公司持有包括三菱扶桑在內的其他汽車製造商的主要股份。
寶馬還生產 Mini 品牌汽車,並從 1998 年起成為勞斯萊斯汽車的母公司。
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和奧迪約占全球豪華車市場的 80%[21]。
法國
雷諾、標緻和雪鐵龍通常被稱為法國汽車三巨頭[22],儘管後兩者是 Stellantis N.V. 的附屬品牌。
因為上述的原因,法國的汽車製造公司主要有兩家:
法國是汽車工業的先驅,按 2015 年單位產量計算,法國是世界第 11 大汽車製造商,歐洲第三大汽車製造商(僅次於德國和西班牙)。從二戰結束到 2000 年,法國一直是世界第四大汽車製造國[22]。
總部設在法國的雷諾卡車公司是一家主要的商用車生產商,由沃爾沃公司控股。斯泰蘭特和雷諾都在法國以外生產大量車輛。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Dvorak, Phred. "Japan's Big Three Car Makers Show Different Corporate Styles - Japan Real Time - WSJ". WSJ. 2017-02-22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英語).
- ^ Speedmonkey. "Why the German Big Three could become the European Big Five". 2016-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2) (英語).
- ^ Palmer, Brian. Why are all the big American car companies based in Michigan?. Slate.com. 2012-02-29 [2017-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1).
- ^ Bunkley, Nick. "G.M. Says Toyota Has Lead in Global Sales Race". 紐約時報. 2008-04-18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3) (英語).
- ^ Toyota Claims World's Best-Selling Automaker Title. USNEWS.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9) (英語).
- ^ "Big Three automakers retain U.S. positions". NBC News. 2005-01-04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4) (英語).
- ^ Ohnsman, Alan,Mike Ramsey. "Honda Passes Chrysler as Asia Brands Widen U.S. Share". Bloomberg. 2008-09-04 [2023-08-17] (英語).
- ^ 踏板门“峰回路转” 丰田汽车淡定走出召回阴霾——中新网 - 中国新闻网. 中新網. 2010-08-10 [2023-08-17] (中文(中國大陸)).[失效連結]
- ^ Taylor Telford. Toyota overtakes GM as America’s top-selling automaker --The Japanese brand’s navigation of the global chip shortage helped it dethrone General Motors, marking the first time a U.S. company has not held the title. 華盛頓郵報. 2022-01-05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3) (英語).
- ^ Van Praet, Nicolas. "CAW Girds For War". Financial Post. 2008-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6) (英語).
- ^ CBC. The not-so-Big Three. CBC News. 2008-06-03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2) (英語).
- ^ Carty, Sharon. "Delphi files Chapter 11 after union, GM talks break down". US TODAY. 2007-03-02 (英語).
- ^ Shepardson, David. Parting shot: Delphi exec Steve Miller blasts UAW in new book. Detroit News. 2007-04-09.
- ^ Henning, Dietmar. German auto union head suggests GM cut US costs. World Socialist Web Sites. [2023-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31) (英語).
- ^ "UAW, General Motors Temporarily Table Health Care Trust Negotiations After Five-Day Deadlock on Issue". Kaiser Daily Health Policy Report (英語).
- ^ 16.0 16.1 CBC. "The not-so-Big Three". CBC News. 2008-7-2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2) (英語).
- ^ "Lexus LS 400, LS 430 and LS 460 Generations: Setting the Standard in the Most Comfortable Way Possible". 2003-03-13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4-01) (英語).
- ^ S.C. GWYNNE DETROIT. New Kid on The Dock. Times. 1990-09-17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英語).
- ^ S.C. Gwynne. "Zen and the Art of Automotive Maintenance". CNN TIME. [2023-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3) (英語).
- ^ "Global Luxury Car Market Report 2017 - Research and Markets". PRNewswire. 2017-06-19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8) (英語).
- ^ Global Luxury Car Market Report 2017 - Research and Markets. CISION PR Newswire. 2017-06-19 [2023-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8) (英語).
- ^ 22.0 22.1 automotive industry. 不英顛百科全書. [2023-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9)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