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因果,包含六因、一果,簡稱「七因果」,大乘佛教術語,由四無量心衍生出的修行方法,傳自阿底峽,與自他交換法,合稱兩大生起菩提心教授。以知母、念恩、報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樂為六因,修行六因之果為菩提心,合稱七因果[1]

歷史

修行方法

先憶念自己的父母,或對自己有大恩情的人,稱為知母。由憶念他們,想起他們的恩德,為知恩。知道他人對我的恩德,升起想要報恩的心。經由知母、念恩、報恩的觀想次序,產生慈心,將慈心由你的父母,擴展到身邊的人,再逐步擴展到所有的有情眾生。因此而產生大悲心,希望能救濟一切眾生,因此升起增上意樂,希望自己以及一切眾生都能夠成佛。

經由此順序觀修,就可升起菩提心。

註釋

  1.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恩由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為七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