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樹梨花壓海棠
《一樹梨花壓海棠》(英語:Lolita,中國大陸譯《一枝梨花壓海棠》)是一部1962年出品的美國喜劇劇情電影,由史丹利·庫柏力克執導,改編自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在1955年發表的同名小說《羅莉塔》。
一樹梨花壓海棠 Lolita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史丹利·庫柏力克 |
監製 | 詹姆斯·B·哈里斯 |
編劇 | 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 史丹利·庫柏力克(未掛名) |
原著 | 《羅莉塔》 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作品 |
主演 | 詹姆士·梅遜 雪莉·溫特斯 蘇·萊恩 彼得·塞勒斯 |
配樂 | 納爾遜·里德爾(配樂) 鮑勃·哈里斯 |
攝影 | 奧斯瓦德·莫里斯 |
剪輯 | 安東尼·哈維 |
製片商 | Seven Arts Productions |
片長 | 152分鐘 |
產地 | 英國 美國 |
語言 | 英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1962年6月13日 |
發行商 | 米高梅(原有) 透納娛樂公司(現今) |
預算 | $210萬 |
票房 | $9,250,000[1]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一枝梨花壓海棠[2][3] 洛麗塔 |
香港 | 一樹梨花壓海棠 |
臺灣 | 一樹梨花壓海棠 |
劇情敘述由詹姆士·梅遜所飾演的中年男子杭柏·杭柏特(Humbert Humbert),與當年14歲的女演員蘇·萊恩所飾演的桃樂莉·海茲(Dolores Haze,小名「羅莉塔」)之間所發生之老少戀。
電影由於其受爭議的主題在上映後造成極大的迴響,並獲得當年多項奧斯卡金像獎與金球獎獎項的提名,而蘇·麗安也靠此片贏得該年的金球獎最佳新進演員獎(Golden Globe Award for Most Promising Newcomer)。儘管參與腳本和製作電影的納博科夫緩和了許多性方面的呈現,飾演蘿莉塔的蘇·萊恩依然被影響到往後的戲路,被侷限於演出性感女性的角色,也間接影響到不順遂的感情路。在晚年時她說過:「我的人生被《一樹梨花壓海棠》毀了。」庫柏力克則於多年後表示,倘若他完全了解審查制度的限制有多嚴格,他懷疑是否還會嘗試製作這部電影。
電影中文譯名
此片港台星馬譯名《一樹梨花壓海棠》乃出自中國古代民間詩句,最早可見於明代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九十七「王寵」條中所載浙人嘲老來納妾者之詩句曰:「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當。紅綃帳裡求歡處,一朵梨花壓海棠。」[4]經學者考證,「一樹梨花壓海棠」句並非如傳言所指出自北宋蘇軾所作、用來調侃好友張先在八十歲時迎娶十八歲小妾的一首七言絕句[註 1],而只是後人比附蘇軾所致。[5]
劇情
在一座偏僻的豪宅里,克萊爾·奎迪醉醺醺地、不知所云地彈奏肖邦的A大調波蘭舞曲作品40第1號,隨後他被中年歐洲法國語言文學教授杭柏·杭柏特槍殺。
四年前,杭柏特來到新罕布什爾州的拉姆斯代爾,準備在俄亥俄州比爾茲利學院開始教職之前度過一個夏天。他尋找出租的房間,遇到了一位黏膩、性慾不滿的寡婦夏洛特·海茲,她邀請他住在她家。杭柏特拒絕了,直到看到她14歲的女兒桃樂莉,暱稱為「羅莉塔」,杭柏特立刻對她產生了迷戀。
為了接近羅莉塔,杭柏特接受了夏洛特的提議,成為了海茲家的房客。然而,夏洛特想要獨占杭柏特的時間,並告訴他她會把羅莉塔送到一個全女生的夏令營度過整個夏天。在海茲一家離開去夏令營後,女傭給杭柏特遞來了一封夏洛特的信,信中她表白了對他的愛,並要求他立即搬走,除非他也有同樣的感覺。信中寫道,如果杭柏特在她回來時還在家裡,夏洛特就會知道他的愛得到了回應,並要求他娶她。儘管杭柏特在閱讀這封既悲傷又誇張的信時大笑不已,但他還是娶了夏洛特。
在孩子不在的情況下,這對夫妻關係惡化:憂鬱的杭柏特變得更加沉默寡言,而夏洛特則越來越不滿和煩躁。夏洛特發現了杭柏特的日記,日記中詳細描述了他對羅莉塔的熱情,並形容夏洛特為「令人厭惡」和「無腦」。在一陣怒火中,她跑到外面,卻被一輛車撞死了。
杭柏特去接羅莉塔回家;她還不知道她的母親已經去世了。他們在一家酒店過夜,酒店因為接待參加一個警察大會的警察們而人滿為患。一個愛糾纏的陌生人硬是插入了杭柏特的談話,不斷把話題引向杭柏特那「美麗的小女兒」,她正在樓上睡覺。這個陌生人暗示自己也是一名警察,並反覆強調他認為杭柏特是「普通的」。杭柏特逃過了這個人的糾纏。第二天早上,杭柏特和羅莉塔玩她在營地學到的「遊戲」,暗示他們發生了性關係。第二天,杭柏特向羅莉塔坦白她的母親並不是在生病住院,而是已經去世。悲痛的羅莉塔決定和杭柏特在一起。他們開始了一次橫跨全國的旅行,在酒店到汽車旅館過夜。在公共場合,他們以父女身份相處。
秋天,杭柏特到比爾茲利學院報到,並讓羅莉塔在那裡的高中就讀。不久後,人們開始懷疑這對父女之間的關係。杭柏特擔心她參與學校戲劇和男同學的交往。一天晚上,他回到家,發現一個愛糾纏的陌生人澤姆夫醫生坐在他黑暗的客廳里。澤姆夫帶着濃重的德國口音聲稱自己是羅莉塔學校的心理學家,並想討論她對「生活真相」的了解。他說服杭柏特允許羅莉塔參加學校的戲劇,她被選為主角。
在觀看演出時,杭柏特得知羅莉塔在謊報她周六下午的去向,她聲稱自己在練琴。他們吵了一架,杭柏特決定離開比爾茲利學院,再次帶羅莉塔上路。羅莉塔起初反對,但突然改變了主意,並表現得非常熱情。一上路,杭柏特意識到他們被一輛神秘的車跟蹤,這輛車從未消失,但也從未趕上。當羅莉塔生病時,他把她送到醫院。然而,當他回去接她時,她已經不見了。護士告訴他,她和另一名聲稱是她叔叔的男人離開了。杭柏特心碎不已,沒有她失蹤或下落的任何線索。
幾年後,杭柏特收到一封署名理查德·T·席勒夫人的信,羅莉塔的婚後名字。她寫道自己現在嫁給了一個名叫迪克的男人,懷孕了,急需錢。杭柏特前往他們的家,要求她告訴他三年前是誰綁架了她。她告訴他是克萊爾·奎迪,就是跟蹤他們的人。奎迪是一個著名的劇作家,曾與她的母親在拉姆斯代爾有過一段情。她表示奎迪也是假扮成澤姆夫博士的那個愛糾纏的陌生人,那個總是與他們糾纏不清的人。羅莉塔承認她曾對奎迪迷戀,並在比爾茲利學院與他有過一段情,然後當他承諾給她一個好萊塢合同時,她就跟他離開了醫院。然而,他隨後要求她加入他的波西米亞生活方式,還要參與他的「藝術」電影,她拒絕了。
杭柏特請求羅莉塔離開席勒,和他一起走。她拒絕了,並提醒他還有三個月孩子要出生,但仍為曾經的欺騙行為感到抱歉。杭柏特給了羅莉塔$13,000,並解釋這是她母親房屋出售所得。他離開羅莉塔去找奎迪對峙。字幕說明杭柏特在等待奎迪謀殺案審判時因冠狀動脈血栓去世。
主要演員
製作
斯坦利·庫布里克和詹姆斯·哈里斯獲得了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小說《羅莉塔》的拍攝權,這是一部被認為無法拍攝成電影的小說。該小說於1955年9月首次在巴黎由莫里斯·吉羅迪亞斯的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專門出版色情文學作品。最初被視為「淫穢書籍」的《羅莉塔》,在文學審查制度盛行的時代,出版商可能會因此面臨監禁和罰款,直到1958年8月才由G.P.普特南之子出版社在美國出版,此時它已逐漸建立了文學聲譽。
納博科夫在主流出版社拒絕後將小說提交給吉羅迪亞斯。直到格雷厄姆·格林在《倫敦星期日時報》將其評為1955年三大最佳書籍之一,這本書才獲得了評論回應。《倫敦星期日快報》編輯約翰·戈登回應格林,稱其為「我讀過的最污穢的書籍」和「純粹的無節制色情作品」。內政部認定該書為色情作品,並指示英國海關官員扣押所有進入英國的副本。法國禁書兩年(1956-58)。《羅莉塔》直到1959年才在英國出版[6]。
1958年11月,當馬龍·白蘭度將庫布里克從《龍虎恩仇》項目中解僱時,導演發布新聞稿稱他「深感遺憾」地辭去了白蘭度的電影,以便「開始拍攝《一樹梨花壓海棠》」[7]。庫布里克受柯克·道格拉斯聘請,接替導演安東尼·曼執導史詩片《風雲羣英會》;他和哈里斯直到1961年才將《一樹梨花壓海棠》投入製作。庫布里克導演的《風雲羣英會》由勞倫斯·奧利維爾和皮特·烏斯蒂諾夫主演,他曾考慮讓他們在《一樹梨花壓海棠》中擔任角色。部分影片在英國和紐約奧爾巴尼拍攝[8][1]。
導演
在納博科夫的同意下,庫布里克改變了事件發生的順序,將小說的結局移到電影的開頭。庫布里克認為雖然這樣犧牲了一個很棒的結局,但有助於保持觀眾的興趣,因為他認為小說在杭柏特「誘惑」羅莉塔之後興趣減弱了[9]。
後半部分有一次橫跨美國的旅程,雖然小說設定在1940年代,但庫布里克賦予其當代背景,在英國拍攝了許多外景,並在美國拍攝了一些背投場景,包括紐約州東部的阿迪朗達克山脈沿NY 9N公路的景色,以及從哈德遜河東岸的倫斯勒俯瞰奧爾巴尼的山頂景色[來源請求]。
一些次要角色由加拿大和美國演員扮演,如塞克·林德、洛伊絲·馬克斯韋爾、傑瑞·史托文和黛安娜·德克,他們當時都在英國。庫布里克必須在英國拍攝,因為電影的許多資金是在那裡籌集的,條件是也必須在那裡花費[9]。此外,自1961年以來,庫布里克一直住在英國,並且有嚴重的飛行恐懼症[10]。希爾菲爾德城堡在影片中作為奎迪的「恐懼莊園」出鏡。
選角
詹姆士·梅遜是庫布里克和製片人哈里斯心目中扮演杭柏·杭柏特的首選,但他最初因百老匯的演出而拒絕,同時推薦他的女兒波特蘭來扮演羅莉塔[11]。庫布里克的《風雲羣英會》主演勞倫斯·奧利維爾被提議擔任這個角色,但他在經紀人的建議下拒絕了這一角色[來源請求]。
庫布里克隨後考慮了皮特·烏斯蒂諾夫,他因《風雲羣英會》獲得奧斯卡獎,但最終決定不選他。哈里斯建議大衛·尼文,他接受了這個角色,但因擔心電視節目《四星劇場》的贊助商會反對這一題材而退出。諾埃爾·科沃德和雷克斯·哈里遜也被考慮過[12]。
當梅遜退出舞台劇時,他得到了杭柏·杭柏特的角色[來源請求]。
克萊爾·奎迪的角色比小說中大大擴展,庫布里克允許塞勒斯在整部電影中採用各種偽裝。影片早期,奎迪以自負的前衛劇作家的身份出現,表現出優越感。後來他在旅館的門廊上扮演了一個好奇的警察,在那裡杭柏特和羅莉塔住在一起。接下來他是一個愛糾纏的比爾茲利高中的心理學家澤姆夫醫生。他說服杭柏特讓羅莉塔在放學後有更多的自由活動[13]。他還作為攝影師出現在羅莉塔的戲劇後台。後來他又是一個匿名的電話調查員。
吉爾·霍沃思被邀請扮演羅莉塔的角色,但她與奧托·普雷明格簽訂了合同,他說「不」[14]。海莉·米爾斯被邀請扮演這一角色,但她的父母拒絕了[15]。喬伊·希瑟頓、桑德拉·狄和塔斯黛·韋爾德也都是潛在的候選人[來源請求]。
儘管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最初認為蘇·萊恩是扮演羅莉塔的正確人選,但幾年後納博科夫表示,理想的羅莉塔應該是法國年幼女演員凱瑟琳·德蒙若,她在路易·馬盧1960年的電影《地鐵里的莎姬》中扮演了莎姬一角。德蒙若比萊恩小四歲[16]。
萊恩的年齡
製片人詹姆斯·哈里斯解釋說,14歲的蘇·萊恩,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大,被選中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必須讓[羅莉塔]成為一個性感的對象……這樣觀眾才能理解為什麼所有人都想撲向她」[17]。他還在2015年的《電影評論》雜誌採訪中說:「我們在選角時確保她絕對是一個性象徵,而不是可以被解釋為變態的對象。」[18]
哈里斯說,他和庫布里克透過選角改變了納博科夫的書,因為「我們希望它成為一個愛情故事,並且對杭柏特非常同情。」[19]
審查
在電影上映時,分級制度尚未實施,1930年代的《電影製作守則》規範着電影製作。當時的審查制度限制了庫布里克的導演創作;庫布里克後來評論說,「由於當時的製作法典和天主教正派軍團的壓力,我認為我沒有充分地將杭柏特與羅莉塔關係的情色方面改編成劇本。如果我能重新製作這部電影,我會像納博科夫那樣強調他們關係的情色成分。」[9]庫布里克通過雙關語和視覺暗示間接暗示了他們關係的性質,比如杭柏特為羅莉塔塗腳趾甲。1972年的《新聞周刊》採訪中(1968年末評級系統推出之後),庫布里克表示,如果事先知道審查問題有多難,他「可能不會製作這部電影」[20]。
影片對羅莉塔的年齡故意模糊。庫布里克評論說:「我認為有些人心目中有一個九歲的形象,但羅莉塔在書中是十二歲半;蘇·萊恩十三歲。」實際上,萊恩在開拍時已經14歲,拍完時15歲[21]。儘管無需刪減便得以通過審查,《一樹梨花壓海棠》還是在1962年英國電影審查委員會的評級中被評為「X級」,即不允許16歲以下觀眾觀看[22]。
旁白
杭柏特用「性感少女」(nymphet)一詞來形容羅莉塔,這在小說中有所解釋和使用;影片中出現了兩次,但沒有解釋其含義[23]。在拉姆斯代爾高中舞會後的第二天早上,杭柏特在日記中用旁白說道:「讓我瘋狂的是這種性感少女的雙重性,或者說每個性感少女的雙重性,我的羅莉塔在這種溫柔、夢幻的孩子氣與一種怪異的庸俗之間的混合。我知道寫這個日記是瘋狂的,但做這件事讓我感到一種奇怪的興奮。只有一位深愛的妻子才能解讀我微小的字跡。」
劇本改編
劇本的署名是納博科夫,儘管他提供的內容(後來以縮短版出版[24][25])很少被實際用於電影中[26]。納博科夫在小說成功後,搬到好萊塢,並在1960年3月至9月期間為電影改編撰寫了劇本。初稿非常長——超過400頁。製片人哈里斯評論道,「你拍不了。你都拿不動它。」[27]納博科夫在公開場合對這部電影保持禮貌,但在1962年觀看這部電影之前的一次採訪中評論道,這可能會變成「像臥在救護車上的乘客看到的風景般的曲折」[28]。
重拍
這部電影在1997年時又再次被翻拍,導演為艾崔恩·林恩(Adrian Lyne)。
註釋
參考資料
- ^ 1.0 1.1 Box Office Information for Lolit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Numbers. Retrieved June 13, 2013.
- ^ https://vip.1905.com/play/1524982.shtml
- ^ https://film.sohu.com/album/9374348.html
- ^ 陳, 福康. 也來談“一樹梨花壓海棠”. 鳳凰網. 2013-10-19 [2019-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9).
- ^ 祝, 淳翔. 也談“一樹梨花壓海棠”. 書城. 2013-09-05, (9): 73–77.
- ^ Boyd, Brian. Vladimir Nabokov: The American Yea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691-06797-1.
- ^ Hughes, David. The Complete Kubrick. London: Vrigin Pub. 2013: Paperback [3 August 2023]. ISBN 978-0753512722.
- ^ Lolita. Catalog -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November 27, 2020].
- ^ 9.0 9.1 9.2 "An Interview with Stanley Kubrick (1969)" by Joseph Gelmis. Excerpted from The Film Director as Superstar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0).
- ^ Rose, Lloyd. "Stanley Kubrick, at a Distance" Washington Post (June 28, 1987)
- ^ Portland Mason. [March 5,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November 3, 2012).
- ^ Lolita (1962).
- ^ "Kubrick in Nabokovland" by Thomas Allen Nelson. Excerpted from Kubrick: Inside a Film Artist's Maz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60–81)
- ^ Lisanti, Tom, Fantasy Femmes of Sixties Cinema: Interviews with 20 Actresses from Biker, Beach, and Elvis Movies, McFarland: 71, 2001, ISBN 978-0-7864-0868-9
- ^ Vagg, Stephen. Movie Star Cold Streaks: Hayley Mills. Filmink. March 19, 2022.
- ^ Boyd, Brian. Vladimir Nabokov: the American year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415 [30 August 2013]. ISBN 9780691024714.
- ^ The troubling legacy of the Lolita story, 60 years on. www.bbc.com. [2024-05-29] (英國英語).
- ^ Interview: James B. Harris (Part One). Film Comment. [2024-05-29] (英語).
- ^ Green, Steph. The troubling legacy of the Lolita story, 60 years on. bbc.com.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 [3 August 2023].
- ^ 'Lolita': Complex, often tricky and 'a hard sell'. CNN. [March 6,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3, 2005).
- ^ Graham Vickers. Chasing Lolita: How Popular Culture Corrupted Nabokov's Little Girl All Over Again . Chicago Review Press. 1 August 2008: 127–. ISBN 978-1-55652-968-9.
- ^ Lolita (X).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November 1, 2011].
- ^ "Lolita (1962)" A Review by Tim Dirks—A comprehensive review containing extensive dialogue quotes. These quotes include other details of Humbert's narration.
- ^ Bailey, Blake. Vladimir Nabokov's Unpublished 'Lolita' Screenplay Notes. Vice. 11 June 2014 [1 September 2023] (英語).
- ^ Nabokov, Vladimir. Lolita: A Screenplay.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6 August 1997. ISBN 978-0-679-77255-2 (英語).
- ^ Leonard Maltin's Movie Guide 2013 Edition (edited by Leonard Maltin}, a Signet Books paperback published by New American Library, a division of Penguin Group), p. 834: "Screenplay for this genuinely strange film is credited to Vladimir Nabokov, who wrote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but bears little relation to his actual script, later published"
- ^ Naremore, James. On Kubrick. Bloomsbury. 2019. ISBN 978-1838717469.
- ^ Nabokov, Strong Opinions, Vintage International Edition, pp.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