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艾滋病
艾滋病曾于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新闻动态”栏位。 |
本条目有内容译自英语维基百科页面“HIV/AIDS”(原作者列于其历史记录页)。 |
艾滋病属于维基百科生物学和健康科学主题的基础条目。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此条目已经由新闻、媒体机构作为内容来源所引用。引用这篇条目的文章是: 季平于2011年5月13日所发表的《研究:爱滋病早治疗 传染率低 (引用条目内图片)》,出自中央广播电台。 请同时到Wikipedia:新闻报导引用维基百科的内容处加入有关资料。(为免自我提及,本模板仅限于放在条目讨论页的页顶。) |
Patient Zero
"有一种误解认为,北美的艾滋病是由一个叫做Patient Zero的人带入的。" 这句是否应该删除?"Patient Zero" 应译为"第一号感染者" 或 “带菌者一号“, 是对不知名的首名带菌者的称呼,而并非确实人名,实看不出对"Patient Zero" 会有何“误解“。--Powermac 20:55 2004年10月28日 (UTC)
- 我同意你的观点,不知道这句话是怎么加上去的,patient zero明明是最初携带病源者的意思,英文wiki也没有这句话,所以我给删了-_,-如果删错了请知情者解释一下啦。--wooddoo (talk) 20:05 2005年3月29日 (UTC)
文中关于中医的理论真的是这样的吗,怎么看都是胡说八道的样子 -_- --Namume 18:25 2005年6月5日 (UTC) 关于英国一例艾滋病病人痊愈的消息属实,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删除?Seancong14:23 2005年11月14日(UTC)
科学家证实艾滋病病毒起源于野生黑猩猩
在很早的版本中我曾写道“艾滋病病毒起源于野生黑猩猩”,该报道是新华网发出的[1]我相信这对正确认识艾滋病会有一个很好的作用,但是被删除了,我想请撰写者再加上去。或者写上你的意见及建议。谢谢。--I know I can. 11:15 2006年7月20日 (UTC)
艾滋病的各地不同翻译
艾滋病是大陆的标准翻译,香港的翻译是爱滋病,大陆以前也这样翻译,不过因为有人抗议说这样翻译会让人觉得艾滋病是由爱滋生的病,所以就改成了艾滋病了。另外大家别忽略了新加坡的翻译,新加坡叫爱之病好像哦,至少联合早报是这么翻译的。我认为这个条目有必要使用地区译名转换。—冰封沙漠 2007年5月13日 (日) 03:47 (UTC)
- (!)意见 个人看法,条目直接用英文Aids比较好,国际上通用的英文名,大家都明白,于是没必要用地区译名转换了—我是火星の石榴 2007年5月13日 (日) 05:42 (UTC)
- AIDS在中文使用中的并不见得比爱滋、艾滋用得多,故应以中文命名为主。--Hawyih 2007年5月13日 (日) 08:43 (UTC)
- 反对使用AIDS,中文维基尽量使用中文,只是是否要使用地区译名转换的问题而已。
- 香港也有人使用艾滋病,只是比较少而已,早就说过“以地区分类”并不可取。2014 2007年5月13日 (日) 09:42 (UTC)
- 我是香港人。我可以说绝大部份情况下香港是使用“愛滋病”的,也是官方对该病症的称呼。“艾滋病”只是受中国大陆的用词影响。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4日 (一) 09:14 (UTC)
- 非常同意。--Moonian‧♨一盅两件‧贡献 主要 全部 2007年5月14日 (一) 11:58 (UTC)
- (!)意见:我爸爸虽然是台湾公民,但我也香港出生成长的。首先我想问一下,新移民是不是香港人?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但手写繁体字的香港人,是否属于“港澳繁体区”的人?其次,Kevinhksouth也点出了,用语是互相影响的,地域分歧非不可破。2014 2007年5月15日 (二) 10:59 (UTC)
- (:)回应:由于人口流动,当然不能要求一个地区全数人口都使用同一套完全一样的用语标准。可是,在一个地区中,绝大部份用语都会有一个最广泛使用的主流。例如“港澳繁体区”中,“愛滋病”一词就是主流,也即是区内绝大部份人口的习惯用语。这就是“以地区分类”存在的原因,虽然这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但至少也可以满足最多人的需要。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5日 (二) 13:35 (UTC)
- (:)回应这个逻辑有点吊诡。如果我们只需要照最主流的人口,那我们直接使用“中国大陆简体区”词汇就可以,因为大陆人口最多,影响力最广。2014 2007年5月15日 (二) 15:17 (UTC)到底我们是真的不明白/不习惯其他地方/文化圈的用字,还是要标奇立异,显示自己的地区本位?如果是前者的话,就应该再提高思考的高度,不要以为将用字以地区分类就是解决问题。2014 2007年5月15日 (二) 15:28 (UTC)
- (:)回应:由于人口流动,当然不能要求一个地区全数人口都使用同一套完全一样的用语标准。可是,在一个地区中,绝大部份用语都会有一个最广泛使用的主流。例如“港澳繁体区”中,“愛滋病”一词就是主流,也即是区内绝大部份人口的习惯用语。这就是“以地区分类”存在的原因,虽然这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但至少也可以满足最多人的需要。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5日 (二) 13:35 (UTC)
- 我是香港人。我可以说绝大部份情况下香港是使用“愛滋病”的,也是官方对该病症的称呼。“艾滋病”只是受中国大陆的用词影响。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4日 (一) 09:14 (UTC)
- 香港也有人使用艾滋病,只是比较少而已,早就说过“以地区分类”并不可取。2014 2007年5月13日 (日) 09:42 (UTC)
- 中文汉字命名,可加上或不加上地区转换。--✉Hello World! 2007年5月13日 (日) 12:01 (UTC)
- (!)意见在这儿顺便提一个新问题,很多条目,强制中文wiki条目用中文命名不可取,在很多条目上,日文/英文标题,更合适,也不会产生歧义,用中文反而因为地区译名的不同,会引起不必要的歧义问题。—我是火星の石榴 2007年5月13日 (日) 12:15 (UTC)
- 不慎重地使用外文命名才是不可取的,相反相当程度的(不是绝对)强制中文命名更是必要的。您可以参考下删除投票,随意使用外文的命名而被删除的记录历历在目。--Hawyih 2007年5月13日 (日) 13:51 (UTC)
- 事实上英文百科也几乎没有以中文命名的条目啊。毕竟这里是中文百科,以中文命名是基本的。--Jnlin(讨论) 2007年5月13日 (日) 15:17 (UTC)
- 也对,不过中文译名版本太多太乱,例如火影忍者、狐忍在香港都通用,所以将译名的分歧界定为“地区差异”,是十分落后的想法。2014 2007年5月13日 (日) 16:35 (UTC)
建议使用全称后天性免疫不全症候群。67.103.245.50 2007年5月13日 (日) 17:07 (UTC)
- 其实使用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这个全称也是好的,至少听起来较专业(应该是学名)。“愛滋病”也好“艾滋病”也好,顶多也只算是坊间常用名称。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4日 (一) 09:14 (UTC)
- 百度和google上似乎“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远超“后天性免疫缺乏综合症”。--lastman(Talk) 2007年5月14日 (一) 11:47 (UTC)
- (!)意见 由于中文维基百科有自动字词转换,所以你要搜寻的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是的,不要“性”这个字的话,你会获得更多结果),而非“后天性免疫缺乏综合症”。--Moonian‧♨一盅两件‧贡献 主要 全部 2007年5月14日 (一) 11:58 (UTC)
- 是我自己看弄错了,我重搜了一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52,000/35,900(google),37,800/4,890(baidu)。--lastman(Talk) 2007年5月14日 (一) 13:35 (UTC)
- (!)意见 由于中文维基百科有自动字词转换,所以你要搜寻的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是的,不要“性”这个字的话,你会获得更多结果),而非“后天性免疫缺乏综合症”。--Moonian‧♨一盅两件‧贡献 主要 全部 2007年5月14日 (一) 11:58 (UTC)
- 百度和google上似乎“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远超“后天性免疫缺乏综合症”。--lastman(Talk) 2007年5月14日 (一) 11:47 (UTC)
提示:大陆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综合症。—Mukdener|留言 2007年5月14日 (一) 12:25 (UTC)
- 这倒是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地区用词受到其他地区用词影响所发生的变化如何处理?尤其是在转换处理时?例如香港“艾滋病”的使用 --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5月14日 (一) 13:26 (UTC)
- 照旧是中文;停止地区转换 --✉Hello World! 2007年5月14日 (一) 15:06 (UTC)
- 解决命名分歧,我认为只有两个方法:
- 1.建立非地区分类的手动字词转换。
- 2.干脆甚么都不转换。
- 我支持前者。2014 2007年5月14日 (一) 17:33 (UTC)
- 解决命名分歧,我认为只有两个方法:
- 照旧是中文;停止地区转换 --✉Hello World! 2007年5月14日 (一) 15:06 (UTC)
- 完全看不懂什么叫‘非地区分类的手动字词转换’,能说明一下吗?—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5月14日 (一) 19:11 (UTC)
- 我不懂 Server-side scripting,但估计都是抽取“noteA”中的字词替换下去,所以不一定要利用“香港”、“台湾”、“马星”、“大陆”作为分类,可以变为“变数1”、“变数2”、“变数3”、“变数4”......这样的话可以全面包容所有命名,例如“医学界常用”、“台湾官方”、“台湾常用1”、“台湾常用2”.....如此类推。在条目右边建立统一的“命名分歧表”,让读者自己点击一套想使用的名词。2014 2007年5月15日 (二) 09:10 (UTC)
- 听起来像是一个得耗费大规模人力、做出一个与目前差异没多少的复杂机制,老实说有点不了解这样做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别忘了百科全书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方便阅读,弄得太复杂用户看不懂不会用,到头来等于是做白功。目前的地区别用语转换机制最基本的立意,就是方便让来自不同中文使用地区的读者能轻松看懂内文所表达的意思,如果出现一些译名的差别不是起因于地区差别的情况,可以个别在条目内容中说明,但为了这原因大幅改变编辑规则或系统格式,感觉有点本末倒置!—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5月16日 (三) 07:05 (UTC)
- 我相信不会比现时的技术复杂很多,结构跟“noteA”应相差无几,当然我没有能力做到。如果要“系统简单”,我反对转换。'难道大部份香港人都不明白“艾滋病”是甚么意思?不会吧?所以不用改。'2014 2007年5月16日 (三) 19:02 (UTC)
- 我不懂 Server-side scripting,但估计都是抽取“noteA”中的字词替换下去,所以不一定要利用“香港”、“台湾”、“马星”、“大陆”作为分类,可以变为“变数1”、“变数2”、“变数3”、“变数4”......这样的话可以全面包容所有命名,例如“医学界常用”、“台湾官方”、“台湾常用1”、“台湾常用2”.....如此类推。在条目右边建立统一的“命名分歧表”,让读者自己点击一套想使用的名词。2014 2007年5月15日 (二) 09:10 (UTC)
- 完全看不懂什么叫‘非地区分类的手动字词转换’,能说明一下吗?—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5月14日 (一) 19:11 (UTC)
我反对‘非地区分类的手动字词转换’这个建议,因为繁杂和并不比现时系统有效。但我支持2014的反对转换“艾滋病”一词,香港地区并无“爱滋病”是标准的情况下,统一为艾滋病的解决方式是可取的。— fdcn talk 2007年5月18日15:07 (UTC+8 5月18日23:07)
中立性问题
“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这将导致政府对性工作者和同性恋者的宽容。” 这句话存在中立性上的问题,或者是用词不当,希望添加者能修改。—川一 2007年10月16日 (二) 15:11 (UTC)
大陆的汉语语境中,“导致”一词往往后接负面性的结果,个人建议改为“伴生”。上官大夫 (留言) 2008年11月10日 (一) 13:52 (UTC)
- (:)回应,该部分内容已被转至中国艾滋病疫情,但目前未作修改。-奔流沙 (留言) 2009年8月9日 (日) 06:27 (UTC)
病毒有细胞膜?开什么玩笑
6.4节,不知道是不是编辑者没有看懂文章的意思,给人的理解是艾滋病病毒是有含胆固醇的细胞膜的(众所周知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另外引用来源的文章对于非报纸订户也无法查看,希望可以找到资源者补充更好来源。----老猫tg (留言) 2011年12月8日 (四) 14:28 (UTC)
HIV的蛋白外壳外有磷脂双层,但也不能叫细胞膜。 ----2013.12.6
感染概率表格翻译存在歧义的可能
英文版中,Average per act risk of getting HIV by exposure route to an infected source 表格的标题翻译应该慎重。这个表格在国内媒体被多次引用,原翻译没有强调 exposure route to an infected source,被很多人误解。我翻译后,强调与感染源接触。该研究并没有强调国别,故删除“(以美国为例)”。
U=U
在我的认知中:如果AIDS患者坚持定期服药半年以上,病毒持续在检测水平以下=不具有传染性。和现在条目中“只是降低感染概率”是不是不兼容。tanuki(留言) 2020年6月5日 (五) 08:21 (UTC)
欢迎提出参考文献,再编辑条目。医学上要证明完全不具有传染性,通常需要有较大规模的人体试验或研究。--Hjh474(留言) 2020年6月6日 (六) 05:32 (UTC)
我认为引文中
HIV以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 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为攻击目标。在急性感染阶段,HIV通过gp41与gp120组成的复合体侵入CD4+ T细胞,导致CD4+ T细胞的数量开始下降。侦测到HIV存在的免疫系统很快会作出反应,杀死大部分的HIV,令CD4+ T细胞的数量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但HIV病毒通过高频率的突变,最后能逃过免疫系统的追捕,转为潜伏状态。在HIV处于潜伏状态的潜伏期,CD4+ 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最后,当CD4+ T细胞数量下降到极低水平、HIV病毒上升到一定水平后,艾滋病也随之进入症状期。没有CD4+ T细胞辅助的后天免疫系统几乎失灵,免疫系统将难以杀灭侵入机体的病原体以及体内发生癌变的细胞,患者很快就会死于感染或恶性肿瘤。
一段略显细琐,建议并入下文并补充来源或删除。
--Kcx36(留言) 2021年12月1日 (三) 13:38 (UTC)
- 请问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的血常规查CD4+ T细胞吗?花600元了解真相不难。--Ustczzs(留言) 2023年3月7日 (二) 20:1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