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6战斗机
P-36战斗机、或称为鹰式-75型战机,是柯蒂斯-莱特公司在1930年代中叶设计的一款战斗机,也是西方航空业界第一波全金属制可伸缩起落架单翼战斗机的开创机型之一。P-36的优异性能奠定其在1930年代的外销主力地位,P-36战机与它的衍生机种多达3/4外销到世界各国,而较为人所知的是它的改良型P-40战斗机。
概观 | |
---|---|
类型 | 战斗机 |
代号 | 莫霍克 |
乘员 | 1 |
首飞 | 1935年5月6日 |
服役 | 1938年 |
退役 | 1954年(阿根廷) |
设计 | 唐纳文·瑞斯·柏林 |
生产 | 1936 - 1939 |
产量 | 1115 (涵盖全部鹰75系机型,P-36生产215架) |
单位造价 | 23,000美金[1] |
现况 | 已退役 |
主要用户 | 见使用国家 |
衍生机型 | P-40战鹰战斗机 |
技术数据 | |
长度 | 8.7公尺 |
翼展 | 11.4公尺 |
高度 | 2.6公尺 |
翼面积 | 21.92 m² |
空重 | 2,076公斤 |
正常起飞重量 | 2,560公斤 |
最大起飞重量 | 2,732公斤 |
发动机 | 1具普惠R-1830-17型双黄蜂 星型气冷14汽缸活塞发动机 |
功率 | 1,050匹马力 |
性能数据 | |
最大速度 | 时速500公里 (高度2,950公尺状态) |
巡航速度 | 时速432公里 |
爬升率 | 每秒17公尺 |
最大升限 | 9,967公尺 |
最大航程 | 1,385公里(时速321.8公里状态) 1,006公里(时速419公里状态) |
翼负荷 | 116.8公斤/m² |
武器装备 | |
机枪 | 机鼻 1挺0.5英吋机枪 1挺0.3英吋机枪 外销型因应顾客要求可在主翼上增配2-4挺0.30英吋机枪 |
炸弹 | 100磅,或3枚50磅,或5枚30磅及20磅 机腹硬点可挂载 |
研发简史
P-36起源于寇帝斯竞标美国陆军航空队于1935年提出的战斗机设计需求,公司编号75型(Model 75),希望引起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注意以赢得生产合约。飞机设计则是由寇帝斯自诺斯洛普公司网罗的飞机工程师唐纳文·R·柏林在1934年开始进行,这是一架全金属机壳、低单翼、纺织物飞行控制面、可伸缩起落架设计,武装配置则是按1930年代美国陆航标准装设(机首机枪2挺),且不具自封油箱与防护装甲。其可伸缩起落架则在当代独树一格,轮胎可旋转90度平贴在机翼内,采半埋式配置收入直径较薄的机翼中,以兼顾当时战斗机尚未大型化的容积需求,该设计专利并非寇蒂斯工程师开发,而是波音公司的技术,寇蒂斯为此向波音支付专利使用费。在Hawk-75原型机开发之际,该机动力来源是采用同公司在1934年研发的XR-1670-5气冷式发动机(输出功率800匹马力)。
Hawk-75原型机在1935年5月6日首飞,试飞成绩达到时速452公里(高度3,000公尺状态),同年5月27日飞抵莱特-派特森空军基地和XP-35竞争。然而XP-35在半途坠毁,使得竞标案因此延期,寇蒂斯在赛维尔斯基重新打造原型机之际更换动力为XR-1820-39发动机(950匹马力),取代可靠性与动力输出都大失所望的XR-1670;同时更换后方座舱罩改善视野。改良后的原型机称为Hawk-75B,之前的原型称为Hawk-75D。在两边重整之后竞标测试于1936年4月开始,虽然参与竞标的XP-35在部分性能上不如75型,生产成本也比较高,陆军还是决定采用XP-35作为新一代的战斗机,美国陆军航空队并与赛维尔斯基签订77架的量产合约。
虽然寇帝斯输了竞标,但陆军航空队同样密切观察欧洲蠢动的趋势,且也担心P-35交货不及,因此提出备用战斗机方案和寇厂接洽;在1936年6月16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寇厂签订生产3架Hawk-75原型机生产契约,寇厂代号Hawk-75E,军用编号Y1P-36。Hawk-75E与Hawk-75B的差别在于发动机更换成输出功率更大的14汽缸普惠R-1830-13,并微修座舱罩与气动力细节。1937年3月,第一架Y1P-36递交军方进行试飞,参与测试的人员对于新飞机的性能,尤其是运动性相当欣赏,无论是在各速度范围下操作面的控制与反应,稳定性与地面操控性都有很好的评价,当年7月,陆军对寇帝斯提出210架生产合约,Y1P-36也改代号为P-36A,这也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军签订数量最大的军用机生产合约。
第一架量产型P-36A于1938年4月出厂缴交美军,随后因应美军要求在210架订单中持续有装备调整而衍生多种子型号;P-36虽然在转向、控制、加速性上均极为优异,但发动机增压器只有一级机械增压,因此大幅压缩其飞行优势空域空间;且发动机动力只能说差强人意,也限制了极速与俯冲速度的表现,这些不理想成为后续寇蒂斯推销液冷引擎发动机版本的P-36(即日后的P-40)伏笔。
XP-42
为了降低气冷活塞发动机正面大直径衍生的空气阻力问题,寇蒂斯调用了量产型P-36A(38-004,P-36A的4号机)作为测试机,赋予代号XP-42。XP-42在任务结束前测试了12种发动机整流罩,使用时极速虽然优于P-36A,但低于P-40,且整流罩流线化后发动机排热不良问题并无根治,因此实验在P-40正式量产后也告终止。
莫霍克战斗机
在1937年赢得美军合约后,寇蒂斯随即以Hawk-75B架构为基础改良出简装版外销型;简化版换用输出更好的莱特R-1820-G105(1,100匹马力),但起落架使用固定式降低维护成本,武装则增加了机翼机炮;外销型最初代号为XP-36F,又名“莫霍克”(MOHAWK),但随后外销仍以Hawk-75名义销售,首种外销型称Hawk-75H。但在1939年外销的Hawk-75A系列虽然仍使用莫霍克名称,但技术规格上已较相似于P-36系列,不再是1937年时的简化版本。
1939年2月和同为寇帝斯的CW-21战斗机被运到中国云南作飞行测试,结果证明优于苏制战斗机,中国空军立了50架订单,但由于在中国的飞机组装厂经常被日机轰炸和日军地面部队渐渐迫近,此批莫霍克被运往印度。
设计特点
机身结构
P-36采低单翼,全金属半硬壳设计,起落架位于机翼下方,直接向后收起,但是机轮会旋转90度之后平贴于机翼。机翼外侧结构完全密封,以便迫降水面时提供浮力。尾轮也是可伸缩式,向后收起在机身内部。
动力
原型机采用XR-1670-5气冷式发动机,出力900匹马力,量产型P-36A改用R-1830-13,出力1050匹马力,驱动以液压操作的恒速螺旋桨。
武装
P-36最初的武装是美国陆军航空队标准:0.50英吋与0.30英吋机枪各一挺,稍后改为两挺0.30英吋M1919机枪。
实战
欧洲战场
P-36在欧战爆发前已外销法国、荷兰和挪威等国,当法国被德军打败和占领后,还未交货的P-36被英军接收,已交货的被德军掳获,以至当盟军飞行员初遇上Fw 190战斗机时还以为就是这些被德军掳获的P-36,德国人也把这些P-36外销给芬兰去和苏联红军作战。
中国战场
中国使用的是P-36的外销型,鹰-75(又名霍克-75),使用固定式起落架,初期被称为鹰-75H,1937年6月出厂后不久来华,之后不久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8月25日在南京作飞行表演后宋美龄以35,000美元买给陈纳德。
淞沪会战期间国军的鹰-75H曾对上海作多次空中侦察,1938年5月7日,蒋介石命令空军第五大队第25中队飞行员汤卜生驾驶一架鹰-75H从汉口起飞,飞去已被日军占领的南京去遥祭中山陵,他在中山陵上空飞了三个圈后从驾驶舱投下一束白玉兰,他以这样的方式记念孙中山。
同年再有30架鹰-75M(鹰-75H的量产型)运抵广州组装,7月9日起驻湖南衡阳机场的第5大队第25中队开始接收,但发现飞机性能和美方宣称的有所下降了20英里,甚至经常发生机械故障。寇帝斯知道后派出专家小组来华后证实是中方机械士对其不甚了解所致,等技术问题解决后,此批鹰-75M负责衡阳地区的空防,8月18日,27架日机来犯,国军3架鹰-75M和7架I-153战斗机起飞迎敌,空战中国军击落和击伤日机各一架,而国军一架鹰-75M被击落(汤卜生队长机),另外两架鹰-75M迫降,8月24日,第25中队移防广西柳州,9月18日,日军轰炸机24架和22架战斗机空袭柳州,在地面上分别炸毁和炸伤鹰-75M各一架,之后第25中队回到湖南,和第16中队(同样使用鹰-75M)一起驻在芷江,11月6日和7日,日机空袭芷江和衡阳,第25和16中队的鹰-75M升空迎敌,国军击落日机两架和击伤一架,一架国军鹰-75M被地面防空炮火击落,1939年1月11日,第25中队驾驶鹰-75M到重庆交给第18中队,但在乘运输机回航时发生空难,无人生还。
之后鹰-75M负责重庆地区的防空任务,1939年尾至1940年初的昆仑关战役期间,有6架鹰-75M在飞越广西南宁上空时发现在地面上有大批日军士兵和重炮辎重,它们随即低飞并以机头的两挺M1919机枪扫射日军,日军伤亡惨重而令国军阻挡了日军进攻昆仑关的通路和时间。
随著同年日军偷袭珍珠港而令美国正式对日作战,1942年美国人杜立特派B-25轰炸机轰炸东京,事成后国军派出两架鹰-75M负责搜寻来华的美国轰炸机的合适紧急降落场地,而由于租借法案,国军的鹰-75M渐被其他美制战机取代而,国军的鹰-75M很多改为飞行训练用机,当中第3大队仍使用鹰-75M负责成都的防空。
太平洋战场
到了1941年P-36的性能已经被认为落伍,同时逐渐由P-40与P-39取代作为第一线战斗机。珍珠港受到攻击时,一共有39架P-36A在夏威夷,只有4架第46中队的P-36有机会起飞攻击第二波轰炸的日本鱼雷轰炸机的编队,并且击落其中两架。其他大部分都损失于空中攻击下。
荷兰原本也购买了一批P-36,但由于后来荷兰被德军攻下,此批P-36唯有运往印尼给驻当地的荷兰守军使用,此外驻印度英军也使用原本给中华民国空军使用的莫霍克战斗机。
参见
使用国家
- 阿根廷空军采购了使用固定式起落架的Hawk 75O型,换用R-1820-G5发动机(与马丁139WAA相同型号发动机),武器转用1挺麦德森重机枪(口径11.35公厘)与3挺麦德森轻机枪。寇蒂斯厂生产了30架,并授权200架的生产额度给阿根廷飞机制造厂,但最终只生产20架即无后续采购,Hawk 75O最后一架在1954年11月退役。
- 1942年3月自美国陆军航空队接手10架二手的P-36A。
- 芬兰的P-36并非自美国采购,而是自德国获得;冬季战争停战后,曼纳海姆元帅和德国空军元帅戈林致信,希望从德国取得一些武器补充战争耗损。德国在1940年10月1日自法国与挪威缴获了29架寇蒂斯鹰75系列战机,这批飞机在1941年6月-8月间移交给芬兰,由于这批飞机来源自不同国家、不同生产批次取得,运回国内后由芬兰国家飞机制造厂翻整到适合芬兰运用;第二批战机是1943年春天由德国在北非缴获的15架自由法国所属鹰75系列战机,从1943年6月至1944年1月分批运回国内。
- 芬兰拿到的鹰75系列战机共有五种批次:6架A-1(R-1830 SC-G发动机、4挺7.5公厘机枪)、9架A-2(R-1830 SC3-G发动机、6挺7.5公厘机枪)、9架A-3(R-1830 S1C3-G、6挺7.5公厘机枪)、7架A-4(R-1820 G205A发动机、4挺7.5公厘机枪)、13架A-6(R-1830 SC3-G发动机、4挺7.9公厘机枪),A-6自挪威缴获因此武装较为不同;它们从德国采购时也一并换用了德制FuG 7A无线电、Revi 3D或C/12D瞄准具,因发动机型号批次过于繁复,芬兰在1941年11月统一将发动机更换为R-1830 S1C3-G,技术手册内告知该发动机应使用辛烷值100之航空汽油,但芬兰因输入问题在服役期间只使用辛烷值87的航空汽油,在性能上并没有完整发挥。
- 芬兰空军的鹰75系列大约在1948年转为训练用,最后使用的单位为芬兰空军第11中队、第13中队。服役期间号称击落190架战机、空战损失8架、6架被地面防空炮击落、1架在地面被炸毁、9架因事故坠毁。芬兰空军驾驶鹰75的飞官中击坠成绩最佳者为凯斯蒂·卡希拉,他在换乘Bf-109G之前以鹰75缔造击坠13又1/4架的纪录。
- 在P-36A量产之前,法国已经和寇蒂斯谈论采购战机之事宜。法国虽然备战迫在眉睫,但是得到寇蒂斯的报价也有诸多抱怨:寇蒂斯战机的造价是M.S.406的两倍,而且不能保证快速交货,美国陆军航空队也以优先供给国内订单之理由向政府施压否决出售P-36给法国。最后是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命令干预下才让法国试飞员米歇尔·德托亚在1938年3月试驾Y1P-36,这位试飞员则对P-36的性能高度赞赏。
- 由于试飞员的评价,MB.150战斗机的研发延误,且纳粹德国的军事压力与日俱增,法国最后屈服,在1938年5月17日决定采购100架P-36与173具引擎。法国订购的Hawk 75A-1第一批在1938年12月14日运抵法国,由法国中央飞机制造公司组装测试,1939年3月成军服役,第一批在1939年4月完成交机。法国的P-36正式名称为寇蒂斯H75-C1,配备普惠R-1830 SC-G引擎(起飞输出1,050匹马力,4,000公尺高度输出900匹马力),采用公制仪表、法国需求的油门布局(法国飞机的油门加大输出是朝后扳动、英美飞机则是朝前扳动)与法国乐梅西埃(Lemercier)公司制降落伞、埃斯塔勒国营工厂制造使用7.5×54mm法国步枪弹的白朗宁机枪、法国巴耶-勒梅尔公司制造的瞄具。在法国投降德国前,共采购了416架Hawk-75,有100架A-1、100架A-2、135架A-3、265架A-4(实际交货53架、另外有30架为尚普兰号邮轮运输,在未抵达港口前即于1940年6月遭德国潜舰击沉)。
- 法国采购的A-1至A-3的规格大抵雷同,A-3版本强化火力为6挺机枪(机鼻2挺、机翼4挺),后期版本的R-1830有改良化油器,改善高空性能,其性能约等同于美军使用的XP-36D。A-4换用怀特R-1820-G205A引擎(输出功率1,200匹马力),由于怀特发动机生产延宕,因此A-4型来不及赶上与德国的作战,法军的P-36空战纪录都是前335架Hawk-75所缔造。在1939年至1940年法国投降前,Hawk-75以损失29架的代价取得了81架击落纪录,战争初期法军创造的11位王牌飞行员中,有7位是使用Hawk-75缔造战功。
- 伊朗在1940年订购了10架Hawk-75 A-9,原定在1941年服役,在1941年8月运抵伊朗。但是因为英苏入侵伊朗,这批飞机大部分在未拆箱的情况下被英国掳走,运至印度组装,改名为莫霍克Mk.IV,在1942年后编入英国皇家空军运用。
- 荷兰在1939年底订购了35架Hawk-75 A-7,最后因荷兰战役本土沦陷,由荷属东印度在1939年10月接收24架,该批机型使用怀特R-1820发动机(输出功率1,200匹马力),1挺12.7公厘机枪(机鼻)、3挺.303英吋机枪(机鼻、机翼),机翼强化可挂载100磅炸弹。这批鹰75全数编入空军第四大队所属之第1中队(1. afdeling, vliegtuiggroep IV),驻地爪哇。
- 挪威订购了24架Hawk-75 A-6,第一批12架在1939年7月下订,总价430万瑞典克朗,第二批12架是在同年9月订购。第一架运抵是1940年1月,随后在2至3月有18架战机分别由5艘船次运抵奥斯陆,最后一船次在3月22日离开纽约,但是在抵达挪威前挪威已投降,因此该船改至英国柯克沃尔,并将最后的5架移交英国皇家空军使用。在挪威战役爆发时运到了19架Hawk-75中只有7架组装完成,没有任何1架来得及投入作战。在挪威政府投降前组装工程师破坏了所有仪表及电路,德国清点整修后将可用的Hawk-75全部被卖给芬兰。
- 挪威流亡政府在1940年下半年订购了36架使用怀特R-1820-G205A发动机的Hawk-75 A-8,1941年2月全数交机。这批战机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处由挪威政府设立的空军训练单位作为训练机。由于这批飞机被认为超过训练所需,在1942年7月先有18架Hawk-75被回售给美国,12架在1943年6月回售美国(6架在训练中损毁),美国称这批Hawk-75为P-36G,并以租借法案名义转卖给秘鲁。
- 由租借法案在1943年取得28架P-36G。
- 这批飞机原本为挪威订购的Hawk-75A8,但是因挪威被纳粹德国占领,完成的飞机被转运到加拿大多伦多一处由挪威政府设立的空军训练单位作为训练机。在后来这批飞机被回售给美国,被称为P-36G。
- 英国虽然没有采购P-36,但是以各种方式接收与掠劫到约229架不同型号的Hawk-75系列。在英国皇家空军中,它们被命名为莫霍克,型号包括了I-IV,使用英国规格的.303机枪弹,以及传统油门控制机制(推杆往前为增加动力)。
- 在法国投降后,从撤往英国的法军提供的Hawk-75A,英国使用喷火Mk.I进行对抗测评。英军发现在时速超过300英里(480公里)时,Hawk-75的控制稳定性会比喷火更好,这使得该机种在俯冲攻击时会具有较好的控制表现。此外Hawk-75的驾驶舱视野与起落控制也优于喷火。虽然在大部分性能不如最新颖的战斗机,但仍属堪用。主要使用莫霍克的部队除了在印度与缅甸。
- 第一架量产型P-36在1938年4月拨交驻扎路易斯安那州的第20驱逐机大队,但该批量产机美军发现有若干机械问题,包括引擎排气、起落架蒙皮变形、机身结构存有瑕疵等,等到机械问题解决时,P-36已经被认为不适合作战,并被调往更次要的巴拿马运河区以及夏威夷等海外国土以及训练单位。
- 美军所操作的P-36并没有拨交给欧洲战场使用,唯一的参战记录在太平洋的珍珠港。在日军偷袭珍珠港前,1941年2月陆军委托海军的企业号航空母舰运输39架P-36A到珍珠港加强该地防御,有别于以往装箱运输的转运模式,陆军将整机P-36在加州港口吊挂上舰后,接近夏威夷近海便让陆航飞行员驾机起飞降落夏威夷机场,节省运输的相关转运时间。在珍珠港事件当日,美国陆航仅有5架P-36A成功起飞与日军接战,以损失1架P-36A的成绩击落2架零式战斗机,这也是美国陆军航空队在正式参战后第一次空战胜利。
参考资料
- ^ "Curtiss P-36 Hawk fact shee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11-24.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Retrieved: 7 March 2009.
- 天马蹄痕--我的战斗日记,徐华江和翟永华著,ISBN 978-986-6958-18-2
- David Donald,American Warplanes of World War II,Airtime Publishing USA,ISBN 1-88058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