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2突击步枪

英國犢牛式突擊步槍

EM-2,也被称为“No.9 Mk 1步枪”(Rifle No.9 Mk1)或“詹森步枪”(Janson Rifle)是一款实验性质的英国制突击步枪。该枪曾于1951年获英军短暂采用,但在装备该枪不久后英国政府却为了配合北约统一各成员国制式武器及弹药的计划而撤回采用该枪的决定。EM-2可以说是英国人对二战期间的战斗经验和德国人的先进武器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分析下的产物,并具备著许多创新的特征,包括采用了紧凑的犊牛式布局及在机匣顶部的提把上方装有光学瞄准镜,同时发射中间型威力枪弹

9号犊牛式步枪
No9 bullpup rifle
EM-2,9号步枪
类型突击步枪
原产地 英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51年
生产历史
研发者斯特凡·肯尼思·詹森(Stefan Kenneth Janson)
研发日期1948—1950年
生产商皇家轻兵器工厂英语Royal Small Arms Factory(RASF Enfield)
加拿大军械厂公司
香波公司(Chambons)
伯明翰轻兵器公司英语Birmingham Small Arms Company[1]
制造数量59把
衍生型卡宾枪
重管自动步枪
基本规格
重量3.49公斤
长度889毫米
枪管长度623毫米

子弹7×43毫米(.280英式弹
7.62×51毫米
6.25×43毫米
.30-06春田
7×49毫米
7×51毫米
枪机气动式
鱼鳃式闭锁英语Flapper locking
发射模式半自动、全自动,可击发调变
射速450—600发/分钟
枪口初速771米/秒
有效射程700米
供弹方式20发弹匣
瞄具光学瞄准镜

该枪采用一种高效率的实验性质中间型威力子弹,是为.280英式弹,这种弹药是以取代英军自20世纪初以来便开始使用的.303英式弹李-恩菲尔德步枪为前提下设计。然而美国政府却认为.280英式弹的威力太弱,不适合作为步枪机枪子弹。他们决定采用威力更强的7.62×51毫米全尺寸步枪弹为制式弹药。由于EM-2在设计上较难被改膛至发射更长和更强的7.62×51毫米子弹,英国人又为了跟随美国人的决定,于是只好把EM-2撤装。他们随后改以改良自比利时FN FAL的L1A1半自动步枪作制式武器。不过,英军在1980年代起采用至今的SA80枪族跟EM-2一样为犊牛式设计,由此可见EM-2及其他英国制实验型突击步枪在某程度上影响了英国的轻武器发展。

背景

在二战才刚刚结束后不久,英国陆军跟其他国家的军队一样正在专注于研发自己的突击步枪。他们早在一战前就已经有著以一种新的弹药替换.303英式弹的打算。但由于在时间和财政上的限制,这种弹药一直被使用了超过30年。

当这些约束不再存在后,英国人研发了一种全新的.280英寸(7.1毫米)口径中间型威力子弹,同时正在开发适应这种新弹药的步枪及机枪。

另一方面,比利时FN公司已对英国研发的弹药展现出兴趣,并开始研发能够发射这种弹药的步枪。加拿大陆军也同样对英国人的新弹药表示有兴趣。除了考虑到现代化因素外,英加双方都希望能够令大家的军队统一口径,以方便战时后勤。

 
EM-1步枪

位于恩菲尔德镇皇家轻兵器工厂英语Royal Small Arms Factory开始对4种武器进行开发,这些武器的名称均以“EM”开头,是为“实验型”(Experimental Model)的缩写。头两种分别是由斯坦利·索普开发的EM-1“眼镜蛇”,以及EM-2“曼巴”[2][3][4]。另外两种武器只存在绘图,分别为埃里克·霍尔少校开发的EM-3及丹尼斯·伯尼开发的EM-4英语EM-4 rifle[2] 。英国官方于1948年1月6日给EM-1和EM-2正式命名[5],而它们也分别地被非官方命名为“索普步枪”和“詹森步枪”。其中“詹森”是来自EM-2的波兰裔设计师,卡齐米日·贾努瑟夫斯基上尉的英语化名,斯蒂芬·肯尼斯·詹森。

EM-1和EM-2都采用了犊牛式布局,弹匣膛室均设置在扳机和手枪握把后方。这令它们的整体长度比起采用传统布局的枪械短20%,同时可令枪管和武器两者的长度有著更好的比例。与美国M14自动步枪作对比,EM-2的整体长度比起前者短9.5寸,但枪管则比其长2.5寸[2]

 
一人以EM-2射击

EM-1和EM-2都以20发容量的可拆式弹匣供弹,射手可使用桥夹装填。枪械的机匣顶部设有提把,上面装有一个使用锥型分划的光学瞄准镜,它能够让射手作快速瞄准。两种步枪都是击发调变枪械,能够透过拨动快慢机从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模式之间进行更换,而.280英式弹的有效射程约800码(730米)。EM-1和EM-2在表面上十分相似,但内部结构却完全不同[2]。两者之间除了瞄准镜以外没有其他可互换的零件。为了方便生产,EM-1是使用金属冲压的方式制成,重量比EM-2稍高。后来BSA公司也提交了自己的设计,一款发射.280英式弹的传统布局突击步枪,BSA 28P[2]。最后,EM-2被英国陆军选中,并于1951年4月25日采纳为制式步枪,他们把该枪命名为“9号.280口径自动步枪”(Rifle, Automatic, Calibre .280, Number 9)[6],该定名自1950年美国武器测试中已被英国陆军部所采用[7]

因应英国陆军重视士兵枪法的传统,EM-2与其他20世纪的英国步枪一样,在设计时尤其重视高水平的射击精度。

北约制式化

在1949年北约成立后,各成员国需要统一自己的武器和弹药规格,以方便后勤。故每个成员国研制的武器除了要得到自己政府的批准外还需考虑到其他北约成员的意见和利益。当中美国极力推崇自己的7.62×51毫米口径步枪子弹和发射该弹药的T25及T44原型步枪。在阿伯丁试验场的实射测试中美方认定英方的.280英寸口径子弹威力不足,而英方则反指美方的子弹用在步枪上太强,不利作全自动射击。与此同时,一款.280口径的FN FAL也参与了该场试射。

英美对制式步枪子弹的意见各执一词,两国的官员甚至展开了一系列冗长的辩论。后来加拿大宣布自己只会在美方愿意采用.280口径子弹作为前提下采用这种弹药。然而很明显地美国并不会采用该弹药。时任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认为北约的制式化进程比起已装备的新武器更为重要,故决定向盟友作出让步,推翻前任国防部长曼尼·辛威尔英语Manny Shinwell已经打算将.280口径的EM-2作为制式步枪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EM-2的原型枪被以多种口径推出,包括由香波公司推出的两把7×49毫米“次选”口径型号和另外两把7.62×51毫米口径型[1]。其中一把香波的样枪还被改膛为.30-06春田口径[1]。皇家轻兵器工厂和BSA则分别生产了15把和10把7.62×51毫米口径的样枪[8]。另外,加拿大军械厂公司也制作了10把7×51毫米“妥协”口径的步枪[9]

事实证明,EM-2很难被改膛至适应更强的7.62×51毫米子弹,因此英国人认为最实际的做法是直接采用由FN公司生产的FN FAL自动步枪。FAL是一款由迪厄多内·塞弗英语Dieudonné Saive把FN公司制作的.280口径原型枪改良而成的武器。这款步枪比起EM-2更容易地改膛为7.62×51毫米口径,而且比起前者更加适合使用这种更长和更强的弹药。不过,采用7.62毫米口径子弹也意味著武器的重量和长度都会显著的增加,故这个决定等同于英国人忍痛地推翻自己原本的先进概念,令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轻兵器方面倒退了一大步,从而在制式步枪的领域上被苏联领先至少20年。

丘吉尔希望其他英联邦及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约成员国会一同采用FN FAL,但结果美军却选择了以M1加兰德步枪改良而成的T44,并在制式采用后将其命名为“M14”。后来,美军在越南战争的实战经验证明他们使用的7.62×51毫米子弹太强大,在全自动射击时难以控制,故认为有必要地改用一种小口径子弹来解决问题。为此,美国于1960年代中期采用了发射5.56×45毫米小口径子弹的AR-15自动步枪,并把它命名为“M16”,以取代10多年前采用的M14。

数年后,北约也同意改用小口径步枪子弹,认为有助于全自动射击的控制及减低武器重量,故最终决定把5.56×45毫米SS109弹列为制式步枪弹。在决定采用5.56毫米子弹前,英国陆军也曾对小口径子弹展开额外的研究。

 
由左到右分别为SA80A2、XL60和EM-2

在1970年左右,英国人把两把.280口径的EM-2改膛为6.25×43毫米实验口径[10],但他们后来又再研发了一款更小口径的4.85毫米子弹,还开发了全新的XL64/65步枪,最终更演变成英军现在使用的5.56毫米口径SA80枪族。因此英国军方对EM-2计划的重开实际上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尽管SA80在外观上与EM-2有少许相似,两者的内部结构已完全不同,唯一相同的只是两者均为犊牛式设计。SA80是把美国AR-18突击步枪的英国授权生产型史特林SAR-87的内部结构放置在一个由英国人设计的犊牛式外壳里面,而非从EM-2衍生而来。不过,EM-2的“步兵个人武器”概念则被SA80系列所继承[2]

使用国

流行文化

电子游戏

另见

参考

  1. ^ 1.0 1.1 1.2 Dugelby (1980), p. 259-261
  2. ^ 2.0 2.1 2.2 2.3 2.4 2.5 Hobart (1972), p. 109
  3. ^ British Thorpe E.M.1 automatic rifle, armamentresearch.com, 6 July 2017.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8). 
  4. ^ British Janson E.M.2 automatic rifle , armamentresearch.com, 12 July 2017. [202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5. ^ Dugelby (1980), p. 27
  6. ^ Dugelby (1980), p. 149
  7. ^ Dugelby (1980), p. 55
  8. ^ Dugelby (1980), p. 260
  9. ^ Dugelby (1980), p. 261
  10. ^ Dugelby (1980), p. 258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