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邦(1934年7月26日—2004年5月30日),广东顺德人,反应堆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高级工程师[1]、核反应堆工程技术专家。

马福邦
出生(1934-07-26)1934年7月26日
逝世2004年5月30日(2004岁—05—30)(69岁)
奖项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反应堆工程

生平

1951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1952年9月转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1954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毕业后,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管部门)原子能研究所,从事中国第一座从苏联引进的研究性重水实验堆的建造、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工作。历任重水堆研究室操纵员、值班主任、技管组组长、总工程师、室主任。1960年代初,创造了堆外在役诊断堆内部件破损的“瞬态流量法”,该方法后推广应用于其他反应堆的检测。1978年“重水反应堆重大技术革新与技术改进”获中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主持了重水研究反应堆的改建工程,延长了反应堆的寿命,功率由10兆瓦提高到15兆瓦,最大中子通量增加了一倍,成为当时中子通量最高的以低浓铀做燃料的研究堆。1980年10月,任原子能研究所堆工部副主任。1983年,重水研究堆全部改用他主持研制的锆包壳U02燃料组件,提高了堆的安全性;6月任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在向阿尔及利亚出口重水反应堆的工程项目中,任技术负责人[2]。1984年7月,任核工业部科技核电局副局长。1985年,“重水反应堆的改建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6年6月任核工业部核电局局长。1988年6月任核工业总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助理兼核电局局长。1993年5月,任核工业总公司总工程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

1999年7月,任中国核工业集团顾问。曾担任核电集团秦山联营公司董事长、广东核电合营公司董事。他积极探索直接利用核电站乏燃料元件建造低温供热反应堆,用于城市居民供热或海水淡化方面的工作,在有关研究设计院的配合下,在技术方案、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他在出差时,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于2004年5月30日在杭州逝世。他为浙江秦山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以及在军用核动力科学研究工作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4][5]

参考文献

  1. ^ 中国工程院-马福邦. www.cae.cn. [2017-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1). 
  2. ^ 《中国工程院院士》编委会编.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1995/1996 2.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05: 446–447. ISBN 7-04-008380-9. 
  3. ^ 刘国新,贺耀敏,刘晓等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 第7卷 人物卷.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02: 209–210. ISBN 978-7-201-06469-7. 
  4. ^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辑. 中国人物年鉴 2005. 中国人物年鉴社 ,. 2005.08: 448. 
  5. ^ 贾利军,赵瑾璐,王智辉著. 后危机时代我国省域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12: 191. ISBN 978-7-5130-1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