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印度人
马来西亚印度人(马来语:Orang India Malaysia,坦米尔语:மலேசிய இந்தியர்கள்),也称印裔马来西亚人,是马来西亚的本地民族之一。
马来西亚印度人 மலேசிய இந்தியர்கள்(淡米尔语) Orang India Malaysia(马来语) | |
---|---|
总人口 | |
2,012,600(2015年)[1] 占大马人口7.5% (2016)[2] | |
分布地区 | |
西马 (雪兰莪、 森美兰、霹雳、槟城、吉隆坡、吉打、柔佛) | |
语言 | |
淡米尔语 (主要语言) 马来语、英语(通用于学校和政府机关) 其他印度语言(马拉雅拉姆语、泰卢固语、孟加拉语、旁遮普语、印地语、信德语 [3]) | |
宗教信仰 | |
主要为印度教 其他:伊斯兰教、基督宗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琐罗亚斯德教、巴哈伊 | |
相关族群 | |
新加坡印度人、印度尼西亚印度人、仄迪人(土生印度人)、中印混血儿、印巫混血儿 |
马来西亚印度裔大多是在英属马来亚时期从印度移居马来半岛,这可能是印度人第一波往东南亚迁徙的时期──阿育王对卡林加的南征和之后沙摩陀罗·笈多对东南亚各地的入侵,势力远及爪哇和马来半岛──从此开始,有印度人移居于此。如今,本土印度人已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族群,人口规模在马来人和马来西亚华人之后。
马来西亚印度人约占马来西亚人口的7%,总人口约200万。印度裔有大量专业人士,尤其在医学领域表现卓著,超越其人口比例。根据1984年调查,印度裔医疗专业人员占国家人口的38%。[4]尽管如此,印度裔在马来西亚仍然有相当数量的贫穷人口。[5]
历史
英国殖民时期
马来西亚印度人大多是1786年至1824年海峡殖民时期,英国征服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逐步引入印度劳工,当中包括商人,警察,园丘工人和殖民士兵。除此之外,还有大部分印度人因熟练英语,移民到英国殖民地工作。
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凯加耐工头为了招募廉价劳工开拓园丘,大量引进印度人。[6]凯加耐工头制度于20世纪初废除后,有些印度人还自费进来马来亚。这些移民工人主要是坦米尔人(约80%),其次是泰卢固人,马拉亚利人以及来自印度北部的其他族群。[7]移民工人主要是成年男性,家人留在印度和斯里兰卡。
随着移民流入,独立前的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印度人口大幅增加。早在1901年,海峡殖民地和马来联邦的印度人口约为12万人。到1931年,马来亚和新加坡有64万印度人,当年在雪兰莪州的印度人数甚至超过马来人。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印度男女作为印度国民军的一部分前往缅甸而估计成千上万人战亡。结果至1957年,印度人口只增至82万人。印度移民是国家在独立之前人口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但随着英国政府机构和公司撤离,公务员和种植业白领阶层也离开,印度人口出现负成长。之后就像马来西亚华人一样,除了出生率降低,一部分人为了寻求更好的教育和经济机会前往新加坡,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导致印度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比例继续下降。 目前在马来西亚的印度人约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7%(约200万人),在新加坡约占9%(45万人)。
当代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也有少数印度人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从事各行各业,包括建筑工程,餐馆,科技,教学和金融。许多印度人在新加坡永久居住,占新加坡人口的近四分之一。非熟练劳动工人主要在印度餐馆工作。 来自印度次大陆的外国人也与当地印度人结成配偶。
人口
州属 | 人口 | |||
---|---|---|---|---|
2010[8] | 2015[1] | |||
柔佛 | 217,058 | 7.1% | 230,700 | 7.0% |
吉打 | 136,482 | 7.3% | 143,200 | 7.2% |
吉兰丹 | 3,849 | 0.3% | 4,800 | 0.3% |
马六甲 | 49,037 | 6.2% | 51,400 | 6.2% |
森美兰 | 146,214 | 15.2% | 154,000 | 14.9% |
彭亨 | 63,065 | 4.4% | 66,300 | 4.3% |
霹雳 | 281,688 | 12.3% | 293,300 | 12.2% |
槟城 | 153,472 | 10.4% | 166,000 | 10.6% |
玻璃市 | 2,745 | 1.2% | 3,100 | 1.3% |
沙巴 | 7,453 | 0.3% | 12,200 | 0.5% |
砂拉越 | 7,411 | 0.3% | 7,900 | 0.3% |
雪兰莪 | 679,130 | 13.5% | 712,000 | 13.2% |
登嘉楼 | 2,397 | 0.2% | 3,000 | 0.3% |
吉隆坡 | 156,316 | 10.3% | 163,000 | 10.1% |
纳闽 | 641 | 0.9% | 800 | 0.9% |
布城 | 869 | 1.5% | 900 | 1.0% |
民族及语言群
马来西亚印度人使用马来语、英语,及其他印度语言,下表为截止2016年,马来西亚印度人的民族、语言组成。[3]
民族 | 总人口 | 比例 |
坦米尔语 | 983,215 | 45.4% |
英语 | 889,914 | 41% |
泰卢固语 | 148,236 | 6.8% |
马拉雅拉姆语 | 113,901 | 5.3% |
旁遮普 | 25,683 | 1.2% |
印地语 | 7,000 | 0.3% |
教育
马来西亚印度人的经济状况不同,财富分配不均衡。虽然许多马来西亚印度裔属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也有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专业人士。在马来西亚的医疗和法律领域中有许多印度裔,马来西亚大部分英语教师也由印度裔担任。传统上,法律和医学一直是印度裔的首选职业,尽管越来越多的年轻马来西亚印度人正在尝试进入其他领域,如工程,金融和创业。 Ananda Krishnan 和安东尼·弗朗西斯·费南德斯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印度裔富豪。淡米尔小学由马来西亚联邦政府资助,使用坦米尔语作为教学语言,而马来语和英语则为强制性教学科目。
政治
马来西亚印度国民大会党(MIC)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印度政党,也是国民阵线的主要成员之一。
希望联盟的成员公正党(PKR)和民主行动党(DAP)为多元种族政党,拥有印度党员,在2018年马来西亚大选中,有16名印度人当选下议院议员,创史上最多印度人入选议会的记录。[9]希盟执政期间,马来西亚印度社群曾有4名部长和1名副部长。[10][11]
兴权会(Hindraf)成立于2007年,旨在解决对马来西亚印度人的种族歧视,同年在吉隆坡举行大规模的反政府集会后被禁止,目前是希望联盟的盟友。[12]
传媒与表演艺术
Astro卫星电视提供几台淡米尔电视频道。Astro Vaanavil和马来西亚国有电视频道RTM TV2都有淡米尔语的节目播出。印度传媒在马来西亚的频道包含Sun TV、Jaya TV和ChuttiTV。Thanga Thirai为淡米尔电影频道,马来西亚印度社区是淡米尔电影业淡米尔电影业(可莱坞)取景的重要市场。马来西亚印度人也为马来西亚主流娱乐业做出了贡献。印度淡米尔古典舞蹈婆罗多舞是淡米尔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马来西亚很受欢迎。Ramli Ibrahim和Mavin Khoo是两位非印度裔马来西亚人,他们两位是世界知名的印度古典舞蹈婆罗多舞表演者。
料理
印度文化对马来西亚料理有深远影响。对马来西亚的传统料理的马来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使咖哩在马来西亚受到欢迎。印度料理餐馆受到来自各种族文化和宗教背景的马来西亚人好评。印度餐馆已经成为马来西亚人生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观看电视足球赛现场转播的首选场所。
其中嘛嘛档为印裔淡米尔裔穆斯林所经营的餐馆。印度煎饼、扁担饭、美极炒面和鲜鱼印式沙拉是马来西亚独有的印度料理。扁担饭为淡米尔裔穆斯林餐馆的独特料理,其做法不外传。由于马来西亚印度人大多为来自南印度的坦米尔人,马来西亚的印度菜主要为南印度料理,而不像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印度菜倾向于北印度料理。然而一些北印度料理的菜肴如印度烤鸡和馕在马来西亚的印度餐馆也很常见。在马来西亚印度坦米尔裔家庭 ,阿榜糕为最常食用的早餐菜肴。印度餐馆贩售的羊肉(山羊肉)手抓蕉叶饭是非常受欢迎的,以羊肉作为主菜,并佐以各种(咖哩浓汁)酱料和蔬菜。
宗教
主要由坦米尔人组成的马来西亚印度裔社群主要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和佛教在公元前二世纪从印度次大陆传播到马来半岛,出现了受印度文化影响的王国古吉打、三佛齐和朱罗王朝。早期的印度人通过婚姻和马来世界的马来人结合。后来印度教势力衰弱消失,逐渐被伊斯兰教所取代。印度教为最多坦米尔人信仰的宗教,由印度和斯里兰卡移居马来西亚的坦米尔人大部分信仰印度教。锡克教主要由旁遮普人所信仰。基督宗教由少数坦米尔人信仰。在马来西亚,绝大多数印度裔基督徒属于天主教、圣公会、卫理会、路德会和福音派。马来人与坦米尔人的贸易早于伊斯兰教创立时期(公元570-632年),或伊斯兰教创立时期。印度尼西亚人和马来人最初通过古吉拉特商人接触到伊斯兰教,并由借由阿拉伯商人进一步发展。印度裔穆斯林社群大多数融入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人社群中。印裔穆斯林和马来人社群之间的同化和通婚比率相当高。在马来西亚,坦米尔穆斯林经常被称为“嘛嘛(马来语:Mamak)”,而马拉雅拉姆穆斯林被称为“卡卡”或“马拉巴尔人”。
节庆
马来西亚最大的印度节日之一是大宝森节,时间为淡米尔历的“泰月”(第十个月)满月时举行,时间在公历的一月或二月。在乔治市、怡保和吉隆坡的印度寺庙中以盛大的活动庆祝三天。排灯节,俗称“光明节”,是印度裔社群所庆祝的另一个重要的印度教节日。马来西亚印度基督徒庆祝基督宗教节日包含复活节、圣诞节和诸圣节(主要由公教基督徒庆祝)。印度穆斯林则会过斋戒月、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对马来西亚文化的影响
现代马来西亚文化以及传统的马来文化都可以看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力。 印度文化的传播通过以下例子来证明:
海外移民
在澳大利亚的海外领土圣诞岛有来自马来西亚的印度裔移民社群,他们通常归类为印度裔澳大利亚人,并和同样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和马来人及欧裔澳大利亚人聚居在一起。[14][15][16]
著名人士
未来挑战
虽然马来西亚印度人的平均收入超过马来西亚人的平均收入,但仍有大部分贫困人口,其中40%的印度裔据称仍然处于所得最低层。[17]尽管其贫困人口有所需求,也不得享有为土著保留的特权和扶佐计划。印度社会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由于伊斯兰教日益提升,印度人和马来人之间发生的宗教冲突,例如2001年的甘榜棉兰骚乱,[18]以及2007年兴权会对种族歧视和寺庙拆除的集体抗议活动。[19][20]这些因素一部分导致许多高技能的马来西亚印度人移居海外,2017年的调查发现42%完成中学或大学教育的印度裔想要移民。[21]
延伸阅读
- "Tragic Orphans: Indians in Malaysia" by Carl Vadivella Belle, Publisher: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SBN 978-981-4519-03-8
参考文献
- ^ 1.0 1.1 Population by States and Ethnic Group.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Malaysia.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February 2016).
- ^ Current Population Estimates, Malaysia, 2014 - 2016.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August 2016).
- ^ 3.0 3.1 Joshua Project. People Groups. joshuaproject.net. [2017-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 ^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Managing Ethnic Tensions in Malaysia (PDF). profile.nus.edu.sg.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09).
- ^ Forgotten Community - Many of Malaysia's poor are Indians. www.indianmalaysian.com.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 ^ 当今大马. 漂流與抵達之痛:南印度移工遷徙大馬的歷史.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6-10-13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中文(繁体)).
- ^ Malaysian Indians. Wikipedia. 2018-12-25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2) (英语).
- ^ 201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 (PDF).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11, 62–8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5 February 2013).
- ^ Malaysia Gets 16 Indian-Origin Members of Parliament. Little India: Overseas Indian, NRI, Asian Indian, Indian American. 2018-05-15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美国英语).
- ^ 新内阁29部长.将委3上议员任部长. 星洲网 Sin Chew Daily. 2018-07-02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中文(简体)).
- ^ 12華裔人民代議士受委為正副部長. 东方网.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中文).
- ^ Malaysian Indians have dropped MIC, opt for multiracial parties. www.nst.com.my.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 ^ 2010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of Malaysia (PDF).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Malaysia. [17 June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2 May 2014) (马来语及英语). p. 97
- ^ 存档副本. [201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 ^ Simone Dennis. Christmas Island: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Cambria Press. 2008: 91– [2017-08-12]. ISBN 9781604975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31).
- ^ Jupp, James. The Australian People: An Encyclopedia of the Nation, Its People and Their Origi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25. ISBN 9780521807890.
- ^ May 2015, Published 3 years ago on 15. 40pc of Malaysian Indians still at bottom rung of the income ladder. www.malaymail.com.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英语).
- ^ Ethnic strife shakes Malaysia. 2001-03-18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英国英语).
- ^ Malaysian Indians: a disadvantaged community. The Hindu. 2007-12-07 [2018-12-25]. ISSN 0971-75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英语).
- ^ Indian protest rocks Malaysia ahead of polls. Reuters. 2007-11-25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英语).
- ^ Malaysia 'must address issue of brain drain'. CIPD Asia. [2018-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