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非殖民化
非洲的非殖民化是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者和地方精英为了从宗主国独立获得国家主权所导致的非殖民化,最终结果是大部分殖民地脱离欧洲殖民者的管理而获得独立和主权。[1]
背景
1870年至1900年间流行的瓜分非洲浪潮将几乎大半部分的非洲被置于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统治之下。欧洲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确保能拿到较多的殖民地并且避免可能的随之而来的殖民战争,因此,欧洲国家于1885年签订的柏林协定,即《柏林西非会议》加速了欧洲国家对非洲的殖民统治和分割,而他们的瓜分殖民地等是不顾当地的传统文化之差异的。[2][3]到了1905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非洲领土都置于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之下,唯一的例外是利比里亚(由非裔美国人的前奴隶所定居)和埃塞俄比亚(1936年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后被意大利占领)。[4]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控制了非洲大量的殖民地,但是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和葡萄牙也有殖民地。由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非洲大部分的地区都失去了主权和对诸如黄金和橡胶等自然资源的控制主权。围绕着对非洲自然资源剥削性的地方经济政策的出台,至今,依旧有观点认为,非洲如今的贫穷是来自于列强的殖民剥削。[5]直到20世纪中期,非洲各国独立的进展一直很缓慢的进行。但到1977年,已有54个非洲国家脱离了欧洲殖民者的统治。[6]
时间线
1847年 | 利比里亚 |
---|---|
1910年 | 南非联邦 |
1922年 | 埃及[note 1] |
1941年 | 衣索比亚[note 2] |
1951年 | 利比亚 |
1956年 | 摩洛哥 苏丹 突尼西亚 |
1957年 | 加纳 |
1958年 | 几内亚 |
1960年[note 3] | 喀麦隆 多哥 马达加斯加 刚果民主共和国 索马里 贝宁 尼日尔 布吉纳法索 科特迪瓦 乍得 中非 刚果共和国 加彭 塞内加尔 马里 毛里塔尼亚 奈及利亚 |
1961年 | 塞拉利昂 |
1962年 | 阿尔及利亚 布隆迪 卢旺达 乌干达 |
1963年 | 肯尼亚 坦桑尼亚 |
1964年 | 马拉维 尚比亚 |
1965年 | 冈比亚 |
1966年 | 博茨瓦纳 赖索托 |
1968年 | 赤道几内亚 模里西斯 斯威士兰 |
1974年 | 几内亚比绍 |
1975年 | 安哥拉 佛得角 科摩罗 莫桑比克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1976年 | 塞舌尔 西撒哈拉[note 4] |
1977年 | 吉布提 |
1980年 | 辛巴威[note 5] |
1990年 | 纳米比亚 |
1991年 | 索马利兰[note 6] |
1993年 | 厄立特里亚 |
2011年 | 南苏丹 |
参考资料
- ^ Birmingham, David. The Decolonization of Africa. Routledge. 1995. ISBN 1-85728-540-9.
- ^ Berlin Conference of 1884-1885. www.oxfordreference.com. [11 January 2015]. ISBN 978-0-19-5337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Berlin Conference. teacherweb.ftl.pinecrest.edu. [11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February 2018).
- ^ Evans, Alistair. Countries in Africa Considered Never Colonized. africanhistory.about.com. [11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2).
- ^ Hunt, Michael. The World Transformed 1945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264. ISBN 9780199371020.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COLONISATION OF AFRICA. (2017). HISTORY AND GENERAL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