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莱德·金赛

美國科學家

阿尔弗莱德·查尔斯·金赛Alfred Charles Kinsey,1894年6月23日—1956年8月25日[1],中国大陆又译:金西),是20世纪美国的生物学家昆虫学动物学教授,以及人类性科学研究者。他因自身所出版的《男性性行为》和《女性性行为》——统称“金赛报告”,还有“金赛量表”而知名。金赛针对于人类的性学研究为性学这一领域奠基。他的研究影响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阿尔弗莱德·金赛
1955年11月在法兰克福的金赛
出生阿尔弗雷德·查尔斯·金赛
1894年6月23日[1]
 美国新泽西州霍博肯[1]
逝世1956年8月25日(1956岁—08—25)(62岁)
 美国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1]
国籍 美国
母校史蒂文斯理工学院
鲍登学院
哈佛大学
知名于针对人类的性学研究金赛报告金赛性、性别与生殖研究中心金赛量表
代表作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生物学
机构印第安纳大学[1]

金赛早年就读于哥伦比亚高校英语Columbia High School,其后在父亲压力下被迫升读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学习两年工程学。最后在1914年不顾父亲的反对,转学至缅因州不伦瑞克鲍登学院并在那主修生物学。两年后以优等成绩完成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学习。随即在哈佛大学的博思研究所继续他的研究生生活。1919年,他完成了关于五倍子蜂的博士论文,并被哈佛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

金赛在1920年正式获聘为印第安纳大学的动物系助理教授。在1926年时出版了一本被广泛使用的教科书——《生物学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y)。出版后3年晋升为教授。1938年时成立委员会负责并组织新开设的婚姻课,并把其中的三个讲座留给了自己讲授。这亦成为了他进行性研究的动机。在经过多年调查后,最终分别于1948年及1953年出版《男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和《女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轰动一时,亦令金赛在1953年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但该研究内容引起了不少争议。他其后于1947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设立一所性学研究所[2][1],该研究所现在被称为金赛性、性别与生殖研究中心

金赛是双性恋者,并在1921年6月娶麦克米伦为妻[3]:23[4]:131。个人兴趣包括园艺及钢琴演奏,初期他会邀请大学同事观赏他的钢琴演奏。

早期生活和教育

金赛于1894年6月23日出生在新泽西州霍博肯[5]:11,父母分别为萨拉·安(Sarah Ann)和阿尔弗雷德·贝圭英·金赛(Alfred Seguine Kinsey)[6][4]:16-17[1]。他是家中三个孩子中的长子。他的母亲只受过很少的教育[4]:17,她的文化程度只有小学四年级[3]:4;他的父亲则是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的教职人员[3]:3-4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因此,家中常常无法支付孩子的医疗费用,这直接导致了金赛在身患各种疾病时不能得到足够的医治,如佝偻病风湿热以及伤寒[5]:15。金赛的健康记录显示:他后来因在户外活动曝露于阳光下而得以好转(曝露于阳光下的时间不足是佝偻病的常见原因,比起缺乏维生素D这一原因更为常见),他的至少一部分童年住在不卫生的环境下。佝偻病导致了金赛的脊柱弯曲,因而令金赛在1917年美军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征兵时没被征召。

金赛出生于宗教气氛浓厚的家庭[7][3]:5。他的父母都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3]:5,且都是属于比较保守的加尔文教派[3]:5。他的父亲是当地教会最虔诚的教徒之一。年幼时,金赛大多数社交生活的对象是教会其他成员[4]:27。在父母讨论宗教时,金赛经常默默的旁听[8]。他的父亲管教非常之严厉,比如星期天除了与宗教相关的活动外,其他娱乐活动都因为需按教义,不能在该天使用上帝没制造出来的东西[3]:5,以及其他生活上的小细节。

1904年金赛10岁时,他们一家搬至埃塞克斯郡南奥兰治[5]:25;在那段日子,他开始对大自然感兴趣[4]:37,并热爱阅读关于自然历史的书及收集动物标本[4]:37,他还很喜欢野营,曾经与当地的基督教青年会(YMCA)一起出去野营[4]:41。他非常喜欢那里的活动,以至于学生时代结束后,他决定专职为这个组织工作。甚至他的心理学学士论文也与此兴趣有关,但其后在大学的生物学导师鼓励下放弃了基督教青年会的工作[4]:84。金赛于17岁时加入了童子军[4]:42。他的父母对此非常支持,而且自己也加入进来。因为在那个时代,童子军是根据基督教的教义成立的。金赛在那里非常勤奋,1913年就拿到了鹰级童军的等级,这使他成为最早的鹰级童军之一[9]。他早期的疾病使他的心脏受到了一些损害,不过金赛在他的大部分早期生活中,进行了大量的徒步活动,如在背上行囊的情况下步行10-20英里去考察植物和昆虫[3]:8

在他的中学时代,金赛是一个沉默并且非常用功的学生。当他在哥伦比亚高校上学时,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到学业和学习钢琴[3]:8[4]:31。他曾经考虑去做钢琴家[4]:32,但是他最终渐渐放弃了成为职业音乐家的愿望[4]:32,决定去进行科学研究。金赛能花大量的时间于学习上的能力是其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使他在学院及他的职业生涯上表现出较为出色的表现:金赛高一时每科成绩都超过90分;高二时亦因成绩优异而成为唯一获取书卷奖的学生[4]:29。金赛虽然在中学时期没有很多的社会交流[4]:39,但是他在学业上的能力使他获得了尊敬。也是在那里,他开始对生物学感兴趣[4]:29。金赛认为,他的中学生物教师娜坦莉·若丝(Natalie Roeth)对他决定成为一个科学家以及日后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3]:9。在哥伦比亚中学毕业后,金赛向父亲提出去大学学习植物学专业。他的父亲没有同意,最后还是在父亲的强迫下[3]:12,只申请了史蒂文思理工学院,并于1912年入读该校技术学院学习工程学[3]:12[4]:65。金赛因不喜工程学,故在那学习成绩不是很好[3]:12[4]:65-66,且明白工程学非其专长领域[3]:12。后来他转学至缅因州不伦瑞克的鲍登学院,并在那主修生物学。[10]

1914年,金赛进入了鲍登学院并选读生物[4]:73,在那里他在曼顿·科普兰(Manton Copeland)的指导下开始了对昆虫的研究,并被校内八个兄弟会之一的泽塔赛英语Zeta Psi兄弟会所取录[4]:81,他在大学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泽塔赛兄弟会的活动场地——泽塔赛屋[11][12]。两年后,金赛被选为美国大学优等生之荣誉学会,并且以优等成绩完成了生物学心理学的学习[13]。从鲍登学院开始,他的父亲便没再出席金赛的毕业典礼,可能是由于他反对他儿子的职业选择和研究的迹象。其后他在哈佛大学的博思研究所英语Bussey Institution继续他的研究生生活[3]:17[4]:92-93,这是一个拥有美国最重要的生物学研究项目的学院。在那里,他师从在昆虫学方面有着重要成就的科学家——威廉·莫顿·惠勒,继续进行生物学的研究[3]:17-18。惠勒对金赛的影响很大,日后金赛在教授他的研究生时仍会引述惠勒的话,在其著作中仍大量地引用惠勒的资料[4]:97

金赛的博士论文是关于五倍子蜂的,且共有250页[3]:19[5]:106,他以极大的狂热开始进行五倍子蜂的标本采集工作。金赛在这一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旅行,开展了26次的详细测查,收集了上百万只五倍子蜂个体的样本。他的这种研究方法对科学界有着很重要的贡献。1919年,他被哈佛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4]:107,并且在1920年,由设在纽约美国自然博物馆的赞助下,出版了几篇论文,将五倍子蜂介绍给整个科学界,详述了它的进化史。在金赛去世后两年,他的妻子把金赛一生所收集的750万昆虫样本都送给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其中五倍子蜂的样本便占了约150万[3]:37

教师生涯

金赛在1920年5月到了布鲁明顿的印弟安纳大学面试,在当时的印弟安纳大学研究所教务长兼动物系主任卡尔·艾根曼(Carl H.Eigenmann)的大力推荐下,金赛在同年8月1日正式获聘为该大学的动物系助理教授[4]:112-113,获聘后亦因自身坚持己见的特点跟同事发生不少冲突,如批评他的同事兼淡水生物学家威尔·史考特的教学,还在学务会议中建议撤换他[4]:142

金赛相信亲身观察自然会给到学生从课本上看不到的东西,故每学期都亲自带领修续普通生物学的学生进行1-2次的长途田野考察[4]:149。金赛亦常跟学生进行即席问答及要学生为自己的答案辩解[4]:152,在期末考时还故意拿出错误的文章以证明箱子内的五倍子蜂只有两种(实际为三种),测试学生能否坚持己见[4]:152

金赛在1926年10月曾出版了一本被广泛使用的教科书——《生物学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y[14]。该书赞同演化论并于入门级别统合之前分立的动物学植物学两领域。[15][16][17] ,他亦在1929年晋升为教授。金赛还在1943年和梅里特·林登·弗纳尔德共同出版《美国东北部的食用野生植物》(Edible Wild Plants of Eastern North America)。在1919-1920年,该书的原稿就在编写中,当时金赛还是一个在博思学院进行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梅里特则正在阿诺德树木园英语Arnold Arboretum工作[18]

婚姻课

在1938年,印弟安纳大学的新任校长威尔斯把由女学会代表提出的要求开设婚姻课的申请呈交董事会,经投票后该申请获得通过。威尔斯其后写信予金赛,充许金赛成立委员会负责并组织该课程[4]:260-261[3]:40。婚姻课的内容涵盖了生物、心理、经济、社会等各层面[3]:40。金赛把其中的三个讲座留给了自己讲授,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3]:40,包括“社会的生物学基础”[4]:262[3]:40、“生殖解剖与生理”[4]:264[3]:40以及“个体变异”[4]:266[3]:40。“社会的生物学基础”这一课中,金赛先讨论人类以外的物种的性行为,并以此质疑宗教社会对个人的约束,认为“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已经过分到危及社会自身基础的地步。”,接着批评维多利亚道德对性的忽略,令大多数新婚夫妇性知识薄弱[4]:263。他还在讲课时指出“我在这里给各位所上的生物学知识,在一个无禁忌的社会里,12岁的小孩就应知道了”[4]:263;第二堂讲课“生殖解剖与生理”中,金赛把射精分为六个阶段:刺激、润滑、勃起、更加敏感、高潮、纾解,并以此讲授予学生,再加以真实的性器官特写图片作辅助说明[4]:264;在最后的讲课“个体变异”中,金赛利用了“常态分布曲线”去说明男女性器官的个体差异,以及指出因为几乎所有性倒错很少有碍别人,故以生物学角度来看,不能把其称为异常[4]:266-267。选修婚姻课的学生其后成为了金赛报告的第一批研究对象[3]:40

当时的学生对婚姻课反应普遍不错,以至有学生认为“这是我上过最棒的课。”[3]:43、“这是数十年学校里最大的事件”[4]:271、“这是学校的课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门课”[3]:43,甚至他们凡后在性方面出现问题,都因婚姻课上金赛的表现,而找其帮忙解决[3]:46。但金赛的教授方式亦遭上保守势力的反对,当时在布鲁明顿的牧师们认为金赛毫无保留地教授学生性知识等同教唆青年犯罪,故纷纷联署要求停办课程[3]:46;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细菌学教授索曼·赖斯则认为金赛在课中所使用的幻灯片具有很大的挑逗性,令学生在性方面放纵自己[3]:47

在各方压力下,威尔斯在1940年要金赛在讲课与性史搜集中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金赛于是在1940年9月写信给他,说自己放弃了婚姻课的教学[3]:48[4]:331-332

性学研究

金赛以前在父亲对性的禁锢之下受到他日后认为不必要的折磨[3]:32-33,以及在前人的研究影响之下[3]:34-35,对性行为研究产生兴趣。并以婚姻课作契机,正式开展了对人类的性行为研究[3]:36-37:在婚姻课前来咨询的学生中,金赛常因缺乏关于性方面的统计资料而缺乏把握去给他们所问的问题作一个让人满意的回答[3]:37[4]:278

金赛在1938年7月获得最早的性史记录,到了秋季班时已搜集了62份记录,基本都是从修读婚姻课的学生中得来[4]:280。后把范围扩大至所有修读婚姻课的学生,要求他们都填写一份问及个人性史的问卷[4]:282[3]:40,再扩大至自己所教授过旧生和好友[4]:282。在过程中他发现访谈更能引出实情、更有助建立互信关系、更具互动性以及更能保障私隐,故此搜集形式从问卷转至访谈[4]:283[3]:50-52

金赛其后发展出一套记录系统,其核心是一系列的符码,它“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密码学者的帮助下”而誔生[4]:290,当中包括“数字、字母,以及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科学常用的符号,还有自行发展出来的记号”,令受访者的性史记录完全保密[4]:290。同时发展出一套访谈技巧,如从眼神和姿势中得知受访者是否说谎;一旦怀疑受访者在说谎时便会停止访谈并严加斥责;并以身体语言来传达对受访者的认同[4]:291-292

1939年下半年,金赛先后来回芝加哥达六次[3]:55,经由“中间人”去访问当地的同性恋圈子[4]:297;金赛亦接到了不少来自同性恋圈子的求援,但他对一些问题亦表示无力解决,如当中有人被捕时,他只能写一封慰问信及寄予他一些钱[4]:307。金赛在12月时已搜集了总共590个个案[4]:312。其后亦访问了妓女、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的员工等人的性史[3]:55

1940年时,金赛以他的职薪、他所编写的高中课本及手册的版税去支付他的研究费用,内容包括汽油、食宿等外出开支,以及要求妓女和年轻人进行访谈时给对方的一两块钱谢费[19]:337。1940年12月,他已搜集了1700个个案,以及正式向性问题研究委员会提出经费申请[19]:344。该申请于1941年7月获得通过,批准委员会发给金赛一个年度1600美元以用于研究[19]:348-349[3]:57,威尔斯亦在1941-1942学年给予金赛1200美元[19]:349。他其后以这笔钱聘请克莱德·马丁回来协助自己的性研究[4]:316-317[3]:57,马丁亦是印弟安纳大学的学生兼金赛的花园的园丁[3]:57[4]:316,及后雇用格连·瑞姆塞[19]:383。1942年时,金赛向委员会申请加大经费至7500美元[19]:349[3]:57,于同年4月获得通过[19]:351,在申请中他提到了自己总获得的个案已达2800件[19]:349,并已把所有记录以机器处理[19]:350。1946年4月,金赛获得洛克斐勒基金会为期3年共12万美元的资助[19]:371,其后基金会维持对金赛每年4万美元的资助直到1954年[3]:57。1946年结束前,金赛再聘请了接受几个月访谈训练的人类学博士保罗·加布海特协助研究[19]:399-403

1947年,印第安纳大学的董事之一乔治·汉利与校务长共同拟定法人组织章程,创立“性学研究所”,令金赛可以在那取得研究材料及研究个案史等[19]:374-375

金赛报告

金赛于1945年开始编写男性卷,但在起始不久后便病倒了,金赛把自己的病归因于身体的疲劳;金赛在编写男性卷时会先分析自己的数据,后再回顾二次文献,一旦文献不符自己的数据时便会弃用,他亦很少接受员工的批评——整个编写过程耗费两年[19]:417

男性卷总共有173幅图及162个图表[19]:418。他的研究被视为为性学家及大众铺平了更深入地探索性的道路,以及解放女性的性活动[20][21]。例如金赛的研究质疑了“女性一般没性欲”以及“阴道高潮多于阴蒂高潮”这些概念[20][21]。在这项工作中,他制定出了一套被称为金赛量度的体系来判断被测试者的性取向。这套体系的打分从0到6,0代表完全的异性恋,而6是完全的同性恋。后来又加上了象征无性恋的“X”。

他所写的《男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于1948年出版,《女性性行为》紧随其后,于1953年出版。金赛的书立刻登上了图书销售的榜首,并且使他迅速成名。同时,他的书的销量经久不衰。关于他的文章出现在《时代》、《生活》等杂志。金赛的报告直接导致了一场辩论的风暴,并且普遍被认为是1960年代性解放的导火索。印第安纳大学的校长Herman B. Wells为金赛的研究进行了辩护,这也引发了一场有名的关于学术自由的讨论。

争论

金赛的研究超出了理论和访谈的范围,包括对性活动的观察和参与,有时还连同事也要参与其中。金赛认为这些有关性的实验是合理且是必要的,以令他的研究有足够可信度。并鼓励他的员工参与,最终他的员工从事了广泛的性活动,目的是要研究他们感到舒服至何种程度。他认为,这将有助于他在访谈中了解被访谈者的反应。[22][23]作为研究的一环,金赛亦对性行为进行拍摄,包括在他家的阁楼的同事所进行的[24]。传记作家乔纳森·盖索恩 - 哈代英语Jonathan Gathorne-Hardy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影片的保密性,若此事街知巷闻,便会构成一单丑闻[25][26]。《阿尔弗雷德·C·金赛:公众/私人生活》(Alfred C. Kinsey: A Public/Private Life)的作者詹姆斯·H·琼斯(James H. Jones)和英国精神病学家西奥多·达尔林普尔(Theodore Dalrymple)等人推测,金赛是是受到他的性需求所躯使,才对性行为进行拍摄。[27]

一些在金赛报告的数据在科学界和精神病学界引起争议,因金赛决定采访的志愿者可能在一般人口中没有代表性[28]

金赛亦收集来自世界各地有关性的物品。当美国海关缴获了一些递给金赛的色情电影时,令他得到了海关方面的注意。在他去世前,这件事在法庭上得以解决。[24]金赛还在《男性性行为》写中利用数据记录了前青春期的高潮。这些资讯来自对超过300名2个月至15岁大的孩子性高潮时的观察。据金赛性、性别与生殖研究中心的说法,资料来自成人的童年记忆,和家长或老师的观察[29]。金赛指出他自己还采访了与儿童有过性经历的九名男子,九名男子都告诉了金赛孩子的性反应和行动。当时很少人注意到金赛研究的这一部分,但过了40年后,金赛从哪获得这些资料变成了一项问题[30]。据后来透露,金赛从单一恋童者手上获得数据,并以它作为各种参考来源。金赛为了让受访者“在这项禁忌的项目如实作答”,金赛了解并确保了他们的保密性和匿名性[31][32]。金赛研究所写道,在表31-34关于儿童的数据是从一个男人的日记得来,而有关的记录亦开始得早于金赛报告[32][33]

琼斯写道,金赛的性活动影响了他的研究工作:访问了过多的囚犯和妓女,把一些单身的人归类为“已婚”[5],并指出他所访问的男同性恋人数不与大众人口成比例,这可能令他的研究失去真实性[22][23]。虽然他的研究一直被批评忽略了非裔美国人的取样,但他的男性性行为多次提到受访者中包括美国黑人[34]。历史学家韦恩·布洛英语Vern Bullough写道,数据后来被重新诠释,剔除了囚犯和从完全的同性恋样本中得来的数据,令它不会出现已被扭曲的数据。金赛可能访问了过多的同性恋者,但布洛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同性性行为被污名化和需要详细了解。[22][23]金赛在1946年至1956年的同事保罗·格布哈特英语Paul Gebhard,他亦是第二任金赛研究所的主任[35],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保罗试图证明金赛的工作,移除一些被指偏颇同性恋的嫌犯数据[35]。之后他重新计算金赛博士的研究结果,并发现原来和更新的数字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别[36]

私人生活

婚姻和家庭

 
金赛在布卢明顿的家

金赛在1921年6月娶麦克米伦为妻[3]:23[4]:131,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间是1920年4月,金赛到印第安纳大学面试的时候[3]:24;其后于1921年的情人节订婚[4]:126。金赛的父亲就如金赛的大学毕业典礼一样,不出席他们的婚礼。他们有四个孩子。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唐纳德——在1927年死于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当时他仅仅不到五岁,只有3岁9个月[4]:189。安(Anne)1924年出生,乔安1925年出生,1928年,他们有了第四个孩子布鲁斯[4]:188

金赛是双性恋者[37]。在金赛年轻时,他会以物品插进尿道的方式来惩罚自己对同性有感觉[38][39][40]。他和她的妻子都容许对方与他人发生性行为。金赛曾与其他男性发生性行为,包括他的学生克莱德·马丁英语Clyde Martin[41]

金赛的房子是由他亲自设计[4]:196,建于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醋山英语Vinegar Hill Historic District附近的第一街1320号。在那,他可以发挥对园艺的浓厚兴趣。[42][4]:197

去世

金赛于1956年8月25日去世,享年62岁。死因据称为心脏疾病以及肺炎[43]纽约时报在1956年8月27日刊登了以下社论:

阿尔弗雷德·金赛博士的不幸逝世,令美国少了一名重要、有价值以及具争议性的人物。无论是对他的发现的反应,还是其中一些人的不正当使用-事实依然——起初还是最后,他仍是一名科学家。从长远来看,他对当代思想的贡献价值,可能比起他所使用的方法和其应用之道的价值为少。任何研究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都是极为困难,因为这个领域被道德戒律、禁忌、个人和团体的教育,以及长久以来的行为模式深深地覆盖著。其中一些本身可能是好的,但它们对能获得真相的科学和经验方法毫无建树。金赛博士以客观缜密的态度切断了这种遮掩。他的研究是认真和全面的。当然,它会因他的死亡而受到严重挫折。让我们真诚地希望,启发该研究的科学精神不会受到类似的损害。[44][45]

媒体上的金赛

1948年时,《男性性行为》的流行使媒体对金赛产生兴趣。《时代杂志》宣称“事实上,自乱世佳人后,书店再也没见过这样的事情[46]。”首个关于金赛的流行文化在《男性性行为》出版后不久便出现;玛莎·雷伊英语Martha Raye的歌曲“噢,金赛博士!”(Ooh, Dr. Kinsey!)就卖了50万份[47]。收录于获得托尼奖的百老汇音乐剧——吻我,凯特英语Kiss Me, Kate中的科尔·波特的歌曲“Too Darn Hot”,其致力把金赛性学报告的分析和“一般男人最喜欢的运动”联系起来。1949年时,梅·蕙丝回忆很少说出“性”这个单词的那段日子,对金赛说“对我而言,那个人让这(指说出“性”这个单词)变得容易。”[48]

《男性性行为》的出版更引来大量的新闻报导:金赛亦在1953年8月24日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49]。该新闻杂志以两篇文章重点介绍他:一篇侧重于他的研究、事业和新书[50],另一篇则侧重于他的背景、个性和生活方式[51]。在杂志的封面画像中,“花、鸟以及蜜蜂围绕着金赛,他的领结以女性符号装饰[52] 。”首篇文章的结论如下:“据一对热衷者所言‘金赛……为性所做的事,就如哥伦布为地理所做的事一样’……刚发现我们忘了哥伦布登陆时他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金赛的研究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50]。”同年,金赛在电视节目杰克·本尼秀的一集中(1953年9月15日)露面,其中他和他的研究被写在关于本尼对玛丽莲·梦露的幻想的草图上,她亦是该节目的嘉宾。[53]

后续影响

在《女性性行为》出版后,一位称为“金赛博士”的角色在1953年9月15日出现于电视剧杰克·本尼秀英语The Jack Benny Program中,该角色戴着蝴蝶结并在访问一名乘坐游轮离开夏威夷的年轻女子。当“金赛博士”向杰克·本尼表明身份后,本尼尴尬地走开了[54]

21世纪初,人们再次对金赛感兴趣。在2003年,剧院公司“Theatre of NOTE”放映了史蒂夫·摩根·哈斯克尔(Steve Morgan Haskell)的戏剧,该戏剧命名为“他妈的黄蜂”(Fucking Wasps),它是一部关于金赛一生的戏剧。一部名为《性博士》(Dr. Sex)的音乐剧于2003年在芝加哥首映。金赛的生活被2004年的电影《金赛性学教授》(Kinsey)重述,由连姆·尼森主演金赛,劳拉·琳尼扮演他的妻子。同年,T. C. Boyle的小说《内心的轮回》(The Inner Circle)出版。PBS电视台在2005年推出一部纪录片,亦名为《金赛》(Kinsey[55]

在2012年,金赛入选了纪念LGBT历史和人物的Legacy Walk[56]

参见

参考来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Brown, T. M.; Fee, E. Alfred C. Kinsey: A Pioneer Of Sex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July 2003, 93 (6): 896–897 [2016-10-29]. PMC 144786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2. ^ Origin of the Institute. The Kinsey Institute. [March 30,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9).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周炼红; 黄文泉. 金賽是誰:改變美國的性學大師.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633-6622-4.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詹姆斯·琼斯. 金賽的祕密花園:性壓抑的歲月. 时报文化. 1998. ISBN 957-13-2576-7. 
  5. ^ 5.0 5.1 5.2 5.3 5.4 Jones, James H. (1997). Alfred C. Kinsey: A Public/Private Life. New York: Norton.
  6. ^ American Experience | Kinsey | Timeline. PBS. [April 15,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2). 
  7. ^ 段成利. 真与爱的交错: 解读性学大师金赛. 中国性科学. 2008, 17 (2): 41–42 [2016-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8. ^ American Experience | Kinsey | People & Events. PBS. [December 4,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31). 
  9. ^ Alfred Charles Kinsey (1894–1956). American Experience: Kinsey. PBS. [November 9,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1, 2006). 
  10. ^ Newton, David E. Sexual Health: A Reference Handbook page 133
  11. ^ Weinberg, Martin S. Sex Research: Studies from the Kinsey Institu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5. 1976. 
  12. ^ Gathorne-Hardy, Jonathan. Sex,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A Life of Alfred C. Kinse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0: 37–38. ISBN 0-253-33734-8. 
  13. ^ Christenson, Cornelia V. Kinsey: A Biography. Bloomington/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9. 1971. 
  14. ^ Christenson, Cornelia V. Kinsey, A Biograph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1: 57. ISBN 0-253-14625-9. 
  15. ^ Jones, James H. Alfred C. Kinsey: A Life pages 188–189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y was unlike any other textbook on the market... Kinsey's textbook was noteworthy for the strong position it took on evolution...In his textbook Kinsey laid out the basic facts of evolution in a manner of fact matter, as though he were discussing the life cycle of the fruit fly. .. The chapter called "Further Evidence of Change" was espeically blunt...Kinsey defined evolution as "the scientific word for change", and while he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think they don't believe in evolution", he tried to show his students the folly of such reasoning. To find proof of evolution, students had only to look things they used daily...Kinsey ridiculed the man who denounced evolution but owned a new breed of dog or smoked a cigar made from a recently improved variety of tobacco, saying "When he says he doesn't believe in evolution, I wonder what he means."
  16. ^ Kinsey, Alfred Charles. William Fletcher Russell , 编.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y. Lippincott. 1927. 
  17. ^ If Kinsey’s Textbook Could Talk …. Textbook History. March 28, 2010 [December 4,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18. ^ Del Tredici, Peter. "The Other Kinsey Report." Natural History, ISSN 0028-0712, July 1, 2006, vol. 115, issue 6.
  19.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詹姆斯·琼斯. 金賽的祕密花園:豐盛的性之旅. 时报文化. 1998. ISBN 957-13-2577-5. 
  20. ^ 20.0 20.1 Irvine, Janice M. Disorders of Desire: Sexuality and Gender in Modern American Sexolog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7–43. ISBN 978-1592131518. 
  21. ^ 21.0 21.1 Charles Zastrow.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 Empowering People. Cengage Learning. 2007: 227–228 [2016-09-23]. ISBN 0495095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7). 
  22. ^ 22.0 22.1 22.2 Bullough, Vern L. Book Review "Alfred C. Kinsey: Sex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A Biography".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August 1, 1999, 36: 306–315 [2016-09-25]. doi:10.1080/00224499909552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23. ^ 23.0 23.1 23.2 Bullough, Vern L. The Kinsey biographies. Sexuality & Culture. March 1, 2006, (Vol 10, No 1). 
  24. ^ 24.0 24.1 Kinsey Establishes the Institute for Sex Research. American Experience: Kinsey. PBS. [January 3,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1, 2008). 
  25. ^ The Kinsey Institute – [Publications]. Indiana.edu. [December 4,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2). 
  26. ^ The Kinsey Institute – [Publications]. Indiana.edu. November 3, 1997 [December 4,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27. ^ Jones, James H. Alfred C. Kinsey: A Public/Private Life 1. New York: Norton. 1997. ISBN 0-393-04086-0. 
  28. ^ Boothe Cosgrove-Mather. 50 Years After The Kinsey Report. Associated Press, CBS News. January 27, 2003 [April 4,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1). 
  29. ^ Kinsey Institute statement denies child abuse in study. Kinseyinstitute.org. [December 4,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3). 
  30. ^ Brown, Mick. The bedroom and beyond. Telegraph magazine. November 2004 [December 7,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2, 2009). 
  31. ^ Welsh-Huggins, Andrews. Conservative group attacks Kinsey data on children. Herald-Times. September 1995 [2016-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There couldn't have been any research if we turned them in,' he said. "Of course we knew when we interviewed pedophiles that they would continue the activity, but we didn't do anything about that.' Providing such absolute assurances of anonymity was the only way to guarantee honest answers on such taboo subjects, said Gebhard. 
  32. ^ 32.0 32.1 Pool, Gary. Sex, science, and Kinsey: a conversation with Dr. John Bancroft – head of the Kinse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Sex, Gender, and Reproduction. Humanist. Sep–Oct 1996 [January 7,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9). 
  33. ^ Kinsey Institute director denies allegations by Reisman. Kinseyinstitute.org. [December 4,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2). 
  34. ^ Reumann, Miriam. American Sexual Character: Sex, Gender,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Kinsey Report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5, 36 (5): 294. doi:10.1007/s10508-007-9230-z. 
  35. ^ 35.0 35.1 New River Media. NEW RIVER MEDIA INTERVIEW WITH: PAUL GEBHARD Colleague of Alfred Kinsey 1946–1956 Former Director of the Kinsey Institute. PBS.org. [October 27,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36. ^ Gathorne-Hardy, Jonathan (2005). Kinsey: A Biography, p 285. London: Pimlico
  37. ^ Baumgardner, Jennifer. Look Both Ways: Bisexual Politic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8: 48–. ISBN 978-0-374-53108-9. 
  38. ^ Father of the Sexual Revolution.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 1997 [2016-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5). 
  39. ^ Alfred's brush with pleasur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November 17, 1997 [2016-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7). 
  40. ^ James H. Jones. Alfred C. Kinsey: A Life. W. W. Norton & Company. 2004: 610. ISBN 0393327248. 
  41. ^ Ley, David J. Insatiable Wives: Women Who Stray and the Men Who Love Them. Rowman & Littlefield. 2009: 59–. ISBN 978-1-4422-0032-6. 
  42. ^ Indiana Historic Sites and Structures Inventory. City of Bloomington Interim Report. Bloomington: City of Bloomington, 2004-04, 90.
  43. ^ Dr. Kinsey is Dead; Sex Researcher, 62. New York Times. August 26, 1956 [2016-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44. ^ Quoted in Pomeroy (1972).
  45. ^ Dr. Kinsey. New York Times. August 27, 1956 [2016-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2). 
  46. ^ How to Stop Gin Rummy. Time. March 1, 1948 [September 11,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7). 
  47. ^ Rich, Frank. The Plot Against Sex in America.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2, 2004 [September 11,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5). 
  48. ^ People. Time. March 7, 1949 [September 11,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7). 
  49. ^ TIME Magazine Cover: Dr. Alfred C. Kinsey – Aug. 24, 1953 – Sex – Health & Medicine. Content.time.com. August 24, 1953 [April 15,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50. ^ 50.0 50.1 5,940 Women. Time. August 24, 1953 [September 11,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9). 
  51. ^ Dr. Kinsey of Bloomington. Content.time.com. August 24, 1953 [April 15,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52. ^ Reinisch, June M. (1990). The Kinsey Institute New Report on Sex. New York: St. Martin's. ISBN 0-312-05268-5. p. xvii.
  53. ^ The Jack Benny Show from September 15, 1953. Archive.org. 
  54. ^ The Jack Benny Show from September 15, 1953. [November 6, 2011]. 
  55. ^ Imison Award 2005. Society of Authors. [September 12,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56. ^ 2012 INDUCTE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egacyprojectchicago.org (June 2, 2013). Retrieved on 2015-06-3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