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山遗址

猫山遗址位于台湾台东县台东市,因遗址所在正位于猫山下而得名。

自马亨亨大道上望向猫山南面

位置

猫山位于台东市北边,是台东平原通往花东纵谷以及花东海岸之间的地理要冲[1]。猫山遗址位于猫山南侧山脚下,与卑南遗址之间相距约2公里。

发现过程

1997年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叶美珍协助中央研究院进行内政部所委托之“台闽地区台东县考古遗址普查计画”时,于猫山南侧山脚下的一座废弃岗哨旁发现史前陶片,并将该发现处命名猫山遗址。因为猫山周围土地均已开发成稻田或旱田,十分不利于史前遗迹的探查作业,故此次探查作业中未发现文化层,仅能依靠陶片研判,猫山遗址的文化年代可能是铁器时代。[2]

1999年,台东县政府计画兴建一条由省道台11线花东滨海公路通往台铁台东新站的外环道,并以阿美族马兰部落著名的大头目马亨亨为名,命名为马亨亨大道[3]。工程期间,施工人员在当地再度发现史前遗物,工程单位遂委托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协助进行抢救发掘工作,并由馆内考古研究员叶美珍与李坤修前往主持抢救发掘工作。发掘工作于1999年8月底开始进行,直到同年10月初结束[2]

遗迹内涵

猫山遗址因受限于遗址区域大多为农田,无法实际断定遗址范围与遗物分布,但由挖开地层可观察到大范围土石沉积断面,因此推断猫山遗址的遍布面积可能从猫山南面,随著邻近卑南大圳的圳道方向往西南方延伸。预估遗址占地面积约长2公尺,宽300公尺,总面积1公顷。[2]

猫山遗址经碳-14定年法鉴定,遗址年代介于距今700到5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期晚期或金属器时期的遗址,时间上也十分接近现生民族的口述历史或文献纪载的上限年代。遗址上发现多处的食物处理场所,这些包含了灰坑火塘,上面散布贝壳、兽骨、陶片等,其中贝壳类中以夜光螺最多[3]。考古人员由出土的烧裂石头残片推断,猫山遗址居民的煮食方法为石煮法[3]

遗址出土的遗物很少,有23件简易的石器,其他还有发现少量的金属器、骨角器等,但遗物的体积都不大且已是残缺状况。陶器型态主要以三和文化晚期形式的陶器为主,另有少量使用静浦文化的陶器。[3]

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在灰坑的周围找到一处无棺墓葬。这处墓葬内的遗骸以仰身屈肢的姿势放在墓坑中,下葬后可能仅覆盖一层薄薄的覆土。遗骸的头骨发现两耳戴有铁制耳饰,右手肘下另有一支铁制武器。墓坑的上方,还可见4块砂岩砾石分布放置,可能是墓坑所在位置的标示。[3]

目前猫山遗址尚未有清楚的史前文化归属[4]

相关条目

资料来源

  1. ^ 叶美珍. 再論貓山類型與卑南社關聯性―從《熱蘭遮城日誌》中的 Marnos 社談起 (PDF). 台东县政府. 2008-11 [2017-07-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9-09)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叶美珍. 臺東縣貓山遺址發掘報告. 台东县: 台东文献. 2007年: 53–81. ISSN 1028-4605. 
  3. ^ 3.0 3.1 3.2 3.3 3.4 叶美珍. 貓山類型與卑南族之關聯性.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2008-01-15 [2017-07-19] (中文(台湾)). 
  4. ^ 刘益昌. 台東地區史前文化的詮釋與檢討 (PDF). 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2005 [2017-07-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12)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