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主义
福田主义(日语:福田ドクトリン(ふくだドクトリン)),是指1977年8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出访东南亚时在马尼拉提出的对东南亚外交三原则。
分别是[1]:
- 不做军事大国,要为东南亚以致世界的和平和繁荣作贡献;
- 构筑心连心的信赖关系;
- 以对等的立场,积极支援配合加强亚细安各国的团结和坚韧性,并致力推动和印支各国的相互理解,促进东南亚全域的和平和繁荣。
背景
197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很大转变,东南亚的南越、柬埔寨、老挝等非共产政权纷纷崩溃,中南半岛的这三国都成立了共产政权,并且威胁到其它东南亚邻国的安全,尤其是泰国、马来西亚。而东南亚诸国国内的非体制、非政府势力也因为共产党在印支的胜利而备受鼓舞;苏联也趁美国撤出印支之际及时填补了东南亚的势力真空,东南亚各国都害怕现有的体制会被推翻。
与此同时,东南亚五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在1960年代已经成立了东南亚国家协会(ASEAN),加强区域合作联系,东南亚的经济开始发展。而日本和东南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东南亚成为日本其中一个重要的出口市场。而日本和东南亚在应对共产主义的威胁问题上亦必须携手合作。日本的ODA(政府开发援助)有近一半是拨给东协五国的。
不过随著日本对东南亚的出口剧增,东南亚各国的本土产业变得步伐艰难;日本在东南亚投资过猛、观光客的大量涌入,也遭到东南亚民众的抵触,引发了双方的贸易摩擦。1974年田中角荣首相访问东南亚时就遇到前所未有的反日暴动,视为民众围堵日本大使馆、日本企业,焚烧日本车以示不满。而随著日本的国力迅速提高,东南亚各国也有担心日本重走军事大国的道路。[2]
过程
1977年8月,福田赳夫出访东南亚,在马尼拉出席东协扩大首脑会议,发表了《我国的东南亚政策》的演说,提出了以上三条对东南亚外交的原则。同时他会见东协五国领袖时,提出日本拿出100亿日圆建立“文化交流基金”,并且同意东协提出的“共同工业化合作项目”(预订合作金额1,000亿日圆),还严肃承诺日本不会成为军事大国,指出国家的安全,不是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民生安定才是根本支柱。他还提出印支三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很强,应该同情和尊重他们,不要把他们逼到苏联或中国的怀抱。
影响
福田主义是日本战后首次具体阐明了对东南亚的外交政策,以后的日本政策对东南亚的政策基本维持福田主义的原则。日本提出在“对等”的基础上与亚细安建立“心连心”的信赖关系,全面促进交流,这个表态在东南亚获得广泛的好评,大为改善了日本原来在东南亚民众心中仅仅是经济合作关系的形象。“不做军事大国”虽然不是首次对提出,却是战后日本首相最为清晰和详细表明日本的这项和平主义原则,这个表态使亚洲各国对日本可能的军事威胁的担心大为降低。自此日本的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得到深化,推动了双方的经济发展和互助,日本在东南亚事务的影响力也因此大大提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