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属
福建龙属(学名:Fujianvenator)是近鸟龙科恐龙的一个属,仅有一个物种,即模式种奇异福建龙(F. prodigiosus)。其肩胛骨相当小,同时双腿相当修长,同时具有利于灵活抓握的指关节,可能营陆生或涉水而生。化石发现于中国福建省政和县,出土自晚侏罗世形成的湿地相沉积地层南园组,是政和动物群中已知唯一一种恐龙,亦为福建省内发现的第一种非鸟恐龙,以及地理分布最南的近鸟龙类[1][2]。
福建龙属 | |
---|---|
奇异福建龙模式标本包含的骨骼部位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兽脚亚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鸟翼类 Avialae |
科: | †近鸟龙科 Anchiornithidae |
属: | †福建龙属 Fujianvenator Xu et al., 2023 |
模式种 | |
†奇异福建龙 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 Xu et al., 2023
|
研究历史
202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共同在福建开展大规模的古生物考察。翌年10月23日,考察队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附近的南园组地层,发现一具被压印为阳模与阴模的化石。历经半年多的清修与研究,这具化石被认定属于兽脚类恐龙中的近鸟龙科,包含胸部至尾基部,以及四肢的骨骼,收藏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号IVPP V31985)[1][2]。
2023年9月6日,由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徐立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王敏,以及其他多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在《自然》期刊发表这项发现。他们依据胸骨、尾椎与附肢骨骼的形态,将这具近鸟龙类化石鉴定为新属、新物种,并命名为奇异福建龙(学名: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属名由福建的汉语拼音“Fujian”,以及拉丁文的“venator”(猎人)组合而来,种小名“prodigiosus”在拉丁文中意为“奇异的、奇特的”,形容福建龙特殊的后肢形态[1]。
形态描述
徐立明等人基于一系列特征组合,将福建龙与其他鸟翼类成员区隔开来,包含耻骨内侧具有宽而无孔的耻骨领(pubic apron);坐骨较短,长度为耻骨的三分之一,远端具有闭孔突,和一个朝后方延伸的锥形后突(posterior process);尾椎第四节后方的脉弧,前后向长度是背腹向长度的两倍;肱骨长度是肩胛骨的两倍有馀,也比股骨长,而胫骨长度是股骨的两倍;第一和第二掌骨远端内侧具有大型的髁,形成不对称的屈戍关节;第二指的第一节指骨比第二节指骨长;第二趾的跖骨比其他趾的跖骨宽。其中,第一和第二掌骨远端的大型内髁、坐骨远端向后延伸的锥形后突与特别修长的胫骨,可能是福建龙的独有特征。奇异福建龙模式标本的体重估计约641克,体型可能与现今的勺鸡相当。其胫跗骨和掌骨并未愈合,代表死亡时尚未成年,但其胸骨已经骨化,距骨和跟骨愈合,背椎的骨缝也已经闭合,因此可能已臻亚成体[1]。
古生物学
福建龙的肩胛骨长度约为肱骨的40%,而其他近鸟龙科成员,乃至其他兽脚类的肩胛骨长度至少为肱骨的60%,较小的肩胛骨代表福建龙可能不像许多鸟翼类,有壮硕的肌肉能帮助振翅飞行。第一和第二掌骨具有发达的屈戍关节,让福建龙的手指拥有相当大的弯曲幅度,能更灵活的运动,对于捕猎很有帮助。而第二指的掌骨和指骨相当纤细,不像近鸟龙和许多更进步的鸟翼类,有粗壮的掌骨供初级飞羽著生。此外,福建龙的双腿特别修长,尤其是细长的胫骨和跖骨,有助于拉大步辐,可能使福建龙非常善于奔跑,能力甚至远胜许多兽脚类恐龙,包含常被认为奔跑能力颇佳的伤齿龙科和暴龙科成员。这些生理构造显示,福建龙很不擅长飞行,反而更适合在地面生活,有别于许多同时期的鸟翼类,显示树栖并非鸟翼类生态习性演化的唯一趋势。另一方面,大腿与小腿特殊的长度比例与修长的小腿不仅见于福建龙,亦见于鹤、鹳等现今的涉禽,因此福建龙也可能涉水而生,惟碍于足部化石并不完整,目前尚无法完全确定其生活习性[1][2]。
谱系关系
徐立明等人利用最大简约法与贝氏推论法分析福建龙与相关类群的亲缘关系,结果均显示近鸟龙科是最基础的鸟类,而福建龙是近鸟龙科较晚出现的一支,如下方支序图所示[1]。他们的分析结果不完全吻合前人的研究,此前有研究认为近鸟龙科较接近伤齿龙科[3],也有研究认为近鸟龙科更接近始祖鸟科[4]。
廓羽盗龙类 |
| |||||||||||||||||||||||||||||||||||||||||||||||||||||||||||||||||||||
Pennaraptora |
古生态学
福建龙化石所在的地层为南园组的一部分,大约形成于1亿5020万至1亿4990万年前,相当于晚侏罗世提通期。不论就现代或当时的地理而言,福建龙都是分布位置最南方的近鸟龙类。与其一同出土的还有真骨鱼、龟鳖类、离龙类等水生或半水生动物的化石,地层本身的岩石组成也有湿地或海岸环境的迹象,因此福建龙很可能也生活于沼泽或湿地,加上特殊的足部构造,让它们可能具有类似涉禽的生态栖位,这是早期鸟翼类的首例,此前发现的物种都不具有这种特性。由于化石的丰富度与多样性都相当高,又有确切的年代范围,徐立明等人视福建龙与其他共同出土的动物为一个独立的动物群,谓之政和动物群(Zhenghe Fauna)[1][2]。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Xu, L.; Wang, M.; Chen, R.; Dong, L.; Lin, M.; Xu, X.; Tang, J.; You, H.; Zhou, G.; Wang, L.; He, W.; Li, Y.; Zhang, C.; Zhou, Z. A new avialan theropod from an emerging Jurassic terrestrial fauna. Nature. 2023, 621 (7978): 336–343.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23-06513-7 (英语).
- ^ 2.0 2.1 2.2 2.3 《自然》:中国发现新的鸟翼类恐龙和侏罗纪陆相动物群.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23-09-06 [2023-09-10] (中文(中国大陆)).
- ^ Shen, C.-Z.; Zhao, B.; Gao, C.-L.; Lü, J.-C.; Kundrát, M. A New Troodontid Dinosaur (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中国辽宁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伤齿龙类化石 ——柯氏辽宁猎龙(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017, 38 (3): 359–371 [2023-09-11]. doi:10.3975/cagsb.2017.03.0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英语及中文(中国大陆)).
- ^ Hartman, S.; Mortimer, M.; Wahl, W. R.; Lomax, D. R.; Lippincott, J.; Lovelace, D. M. A new paravian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North America supports a late acquisition of avian flight. PeerJ. 2019, 7: e7247. PMC 6626525 . PMID 31333906. doi:10.7717/peerj.724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