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占谷马来语Tok Janggut;1853年—1915年6月25日;中国大陆译为托章古特[1],又称督央谷督江谷,意译胡须公),原名为哈芝莫哈末哈山·慕那斯[注 1],是一名于1915年在英属马来亚吉兰丹发动吉兰丹叛乱英语Kelantan rebellion的马来武士。他因蓄有及胸的长须而人称为“督占谷”,在马来语中意思为胡须公。

生平

督占谷于1853年在吉兰丹巴西富地县甘榜冷令(Kampung Nering)出世。早期在麦加接受教育的督占谷在当时是马来武术师傅。其父亲慕那斯是邦里玛英语Panglima,曾奉侍于吉兰丹皇宫[2]

吉兰丹叛乱

1909年英国殖民地政府通过和暹罗签署英暹条约,将吉兰丹纳入其殖民地的一部分后,开始对吉兰丹的行政进行改革。这使督占谷感到不满并带领当地的马来人对抗英殖民政府。[3]:9

起因

英殖民政府后来于1915年4月29日任命拉蒂夫(Encik Latiff)取代恩姑勿刹(Engku Besar)成为吉兰丹的地方领袖,虽然他是马来人,但因其非道地吉兰丹马来人,而吉兰丹当地的语言和文化又与其它马来区域迥异,当地人视他为外人,他自己又认为自己比当地农民的身份来的高,结果因傲慢的态度以及严厉的推行税务制度而不受欢迎。[4][3]:78

于是遭解职的恩姑勿刹召集督占谷、哈芝赛益(Haji Said)、仄沙哈美宝(Che Sahak Merbol)和彭古鲁阿当(Penghulu Adam)讨论吉兰丹的紧张局势。在会议上,与会者签署了一项协议,禁止其中任何一人与英国人合作。他们之后发起的独立斗争获得了多数吉兰丹居民的支持并开始拒绝缴税,使英国在巴西富地县的岁入在一年内减半。[3]:57

1915年,拉蒂夫发现督占谷是这项斗争的幕后推手,便派遣苏莱曼中士(又称仄万“Che Wan”)和六名警察逮捕他。警察发现督占谷身边有2,000名追随者持械保护。督占谷并没有逃跑,而是站在原地拒绝逮捕。双方激烈争执之际,督占谷用马来短剑(keris)刺死苏莱曼,群众将警察缴械,让他们逃回拉蒂夫处。[3]:58

叛乱

拉蒂夫试图在周围的村庄集结兵力对付督占谷,但因督占谷已带领其追随者进攻巴西富地而失败。拉蒂夫为避开督占谷逃离巴西富地,并前往哥打峇鲁觐见吉兰丹苏丹申诉。督占谷的部队在巴西富地打败英国部队,并控制当地长达三天,宣布巴西富地脱离英国独立。恩姑勿刹登基为巴西富地苏丹(Sultan of Pasir Puteh),而督占谷则成为首席大臣。当吉兰丹苏丹从拉蒂夫得知督占谷的叛乱后,便宣布督占谷为叛徒,并召集州内的官员开会。[3]:59随后苏丹下令反叛者须在七天内投降,否则他们将被逮捕并判处死刑。他们拒绝投降,苏丹便悬赏500元酬劳以逮捕恩姑勿刹、督占谷、哈芝赛益、哈芝依斯哈(Haji Ishak)、彭古鲁阿当等人。[3]:61

 
督占谷死后被倒挂在架子上面准备在哥打峇鲁游街示众

英国决定派遣一艘战舰从新加坡载送1500英国士兵去吉兰丹平乱。1915年5月10日登陆哥打峇鲁后,英军指挥官会见苏丹。2日后向巴西富地开拔进军,13日夜,英军进入巴西富地。督占谷此前得知消息后,为避免正面冲突。和其他反叛领导者躲进森林军。英军在14日完全找不到叛军,连续4天找不到对手后,于5月17日返回哥打峇鲁,一周后即登舰返回新加坡;因这时正值一战,传言有德国海军在区域出没,对新加坡有威胁。探知英军撤离的消息后,督占谷等人便离开森林。哥打峇鲁政府知晓后,与英国顾问官商量,再次向新加坡求援,这次新加坡决定派遣由英籍军官率领,含小股新加坡马来裔志愿军的印度军团,再度往吉兰丹平乱。叛军便再次躲藏起来。愤怒的印度军团将而榄镇烧成白地,也把督占谷等人的屋子烧毁,并掠夺他们的财物和恩姑勿刹的大象。1915年6月25日夜,督占谷带领他的1,000名追随者手持火器和传统武器,从而榄镇进攻印度军团驻扎的巴西富地,但在一阵交火和叫战后即撤退。次日印度军团沿着撤退方向进攻。虽然叛军势众,但是印度军团训练和装备占优,督占谷的支持者和同乡纷纷阵亡后,督占谷的其他追随者见此开始溃散四逃,督央谷负隅顽抗召来印度军团的猛烈攻击后阵亡。[3]:61-62

结束

所有死者获得埋葬,惟独督占谷的尸体在哥打峇鲁和巴西富地被拖尸示众,并在哥打峇鲁倒吊尸体,以儆效尤。最终督占谷也和其他丧生的追随者一样被埋葬起来,只不过督占谷是单独埋葬于道北县吉兰丹河旁的的巴西北根。[5][3]

注释

  1. ^ 原文为马来语Haji Mohd Hassan bin Munas,大辞典中沿用新华社对外国穆斯林的标准翻译,即哈吉·穆罕默德·哈森·本·穆纳斯[1]

参考

  1. ^ 1.0 1.1 郭国荣.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 2767. ISBN 7-5001-0221-6. 
  2. ^ Abdul Latip Talib. Tok Janggut. PTS Litera Utama. 2011. ISBN 96-740-8079-1.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Cheah Boon Kheng. To' Janggut: Legends, Historie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1915 Rebellion in Kelantan. NUS Press. 2006 [2019-03-14]. ISBN 9971-69-316-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4. ^ Sejarah Malaysia. web.archive.org. 2009-01-20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0. 
  5. ^ Makam Tok Janggut. 道北县议会. [2019-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马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