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英文:Labelling)是教育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名词。标签效应是一个自然人、一个组织、一个地区给别人贴上标签之后所产生的效应,包括强化、自我认同、刻板印象。例如把台湾制造的商品与黑心商品划上等号,把非法移民与不守规矩、礼仪划上等号等。贴标签或使用标签是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描述某人或某事。[1] 例如,将违反法律的人描述为罪犯。标签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种理论,它将人们的标签归因于控制和识别异常行为。有人认为标签是沟通所必需的。[2] 然而,该术语的使用通常是为了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标签是从外部应用的描述,而不是被标签事物固有的东西。这样做有几个原因:
- 引发关于什么是最佳描述的讨论
- 拒绝特定标签
- 拒绝整个想法,即标记的事物可以用一个简短的短语来描述
最后一种用法可以看作是对这种简短描述过于简化的指责。
给某物贴上标签可以被看作是积极的,但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不使用标签这个词。例如,为共同身份命名在身份政治中被视为必不可少的。
标签通常等同于归类或使用刻板印象,并可能会遇到与这些活动相同的问题。
人的标签可以与参考组相关。例如,标签黑和白与黑人和白人有关;年轻和老迈的标签与年轻人和老年人有关。
艺术作品的标签可能与流派有关。例如,一段音乐可能被描述为前卫摇滚或独立或拉加丛林鼓和贝斯。但是,还有其他标签可以应用于作品,例如衍生、低或高。在艺术作品的背景下,标签这个词的使用比人们少。然而,它也常常代表拒绝一个标签。例如,艺术家可能会觉得标签制作者试图将艺术家的作品范围限制在标签所涵盖的范围内。
被标签物(部份)
参见
参考资料
- ^ Labelling on dictionary.com (definition 2). [2021-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7).
- ^ The American Oxonian, Volume 86, pp184.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Rhodes Scholars. 1999 [2021-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