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核劫持

急速及壓倒性的情緒反應

杏仁核劫持 (英语:Amygdala hijack)是一个迅速且压倒性的情绪反应,往往情绪反应都是过大及过敏,导致更严重的情绪威胁。[1]这个名词是心理学家丹尼尔·高尔曼于1996年,在他的畅销书 情商:为何它比智商更重要英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中所创。[2]

杏仁核劫持 - 把情绪刺激,感知为有害、一种攻击或有生存威胁而做出的反应。



定义

感知器官输出首先会由丘脑接收。部分丘脑的刺激会直接进入杏仁核(或情绪/非理性脑),其他则会传送至皮质层或理智大脑。如果杏仁核收到的感智与刺激匹配,即海马体中的经验记录告诉杏仁核,这是一个战斗或逃跑反应, 杏仁核会触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并劫持或操控理性大脑的功能。[3]

由于情感脑处理讯息比理性脑快几毫秒,杏仁核可能在皮质层(理性脑)还未收到信息时已经行动。如果杏仁核错误判断为威胁或紧急状态(有时可能只系情绪上的威胁或情绪上的紧急状态),便可令一个人作出非理性及破坏性的反应。[4]

高尔曼认为情绪是“让我们注意现在的紧急情况,及让我们迅速,在不作出任何反思及不作理性思考下作出行动,这可能是因为情绪发展都是很早期的活动:是我吃掉对方,不然就是被对方吃掉”。“如果杏仁核判断为威胁,情绪反应会在毫秒内接管整个脑部。”[5][6]杏仁核劫持有三个讯息:强烈情绪反应、突然发作、发作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5]

高尔曼后来强调无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在私人生活中“当面对一个处于杏仁核劫持发作中的时候......自我控制变得非常重要”[7]以避免产生对应的劫持。譬如“一种维持婚姻的重要能力是让伴侣学会自己抚慰本身的痛苦情绪……当丈夫或妻子处于情感劫持中时,事情无法得到正面解决。”[8]而危险在于“当我们陷入“杏仁核劫持”的情境时,我们大脑边缘系统的情绪记忆在没有逻辑或理性的情况下去控制我们的反应,让我们把伴侣当成是敌人,导致我们的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的反应。”[9]

劫持的正面影响

高尔曼指出,“并非所有的边缘系统劫持都会令人痛苦。当一个笑话让某人大笑,以至于笑声几乎震耳欲聋的时候,这也是一种在强烈快乐时刻所发生的劫持作用。”[10]

他还引用一个男人在运河边散步时,看到一个女孩惊恐的看著河面的案例。“在他完全想清楚之前,身上还穿著外套和领带就跳进水里。但当他在水中时,才意识到那个女孩所看著的是个落水的学步年龄小孩,而终能把小孩救起。”[11]

情绪再学习

美国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勒杜克斯对于人类学习控制杏仁核在情绪爆发上所扮演的角色持正面态度,认为情绪系统可以学习,甚至可以教导人们的新皮质如何抑制他们的杏仁核。[12]

参见

参考文献

  1. ^ Conflict and Your Brain aka The Amygdala Hijacking (PDF). [2010-04-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05). 
  2. ^ Nadler, Relly. What Was I Thinking? Handling the Hijack (PDF). [2019-04-15]. 
  3. ^ Battle for the Noosphere: How the human mind can be highjacked via the amygdla | Gnostic Warrior By Moe Bedard. 2021-10-31 [2022-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美国英语). 
  4. ^ Freedman, Joshua. Hijacking of the Amygdala (PDF). [2010-04-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November 22, 2009). 
  5. ^ 5.0 5.1 Horowitz, Shell.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Stop Amygdala Hijackings (PDF). [2010-04-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11). 
  6. ^ Hughes, Dennis. Interview with Daniel Goleman. [2010-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7. ^ Daniel Goleman,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1999) p. 87
  8. ^ Golema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 144
  9. ^ Rita DeMaria et al., Building Intimate Relationships (2003) p. 57
  10. ^ Golema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 14
  11. ^ Golema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 17
  12. ^ Goleman, NYTimes, Brain's Design Emerges As a Key to Emo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