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曼德尔森
文德森男爵,PC(英语:Peter Benjamin Mandelson, Baron Mandelson,1953年10月21日—),英国工党政治家,他与贝理雅及白高敦等人被视为把工党在1990年代重新塑造成“新工党”(New Labour)的关键人物之一。[1] 文德森本于1992年至2004年任下议院哈特尔普尔选区议员,后来自2004年至2008年出任欧盟贸易专员。
The Right Honourable 文德森男爵 Peter Mandelson, Baron Mandelson PC | |
---|---|
首席大臣 | |
任期 2009年6月5日—2010年5月11日 | |
君主 | 伊莉莎白二世 |
首相 | 戈登·布朗 |
前任 | 约翰·普雷斯科特 |
继任 | 威廉·海格 |
枢密院议长 | |
任期 2009年6月5日—2010年5月11日 | |
前任 | 罗卓雅女男爵 |
继任 | 尼克·克莱格 |
商业创新及技能大臣 | |
任期 2009年6月5日—2010年5月11日 | |
继任 | 文斯·凯布尔博士 |
商业企业及规管改革大臣 | |
任期 2008年10月3日—2009年6月5日 | |
前任 | 夏敦 |
贸工大臣 | |
任期 2008年10月3日—2010年5月11日 | |
前任 | 夏敦 |
继任 | 文斯·凯布尔博士 |
任期 1998年7月27日—1998年12月23日 | |
总理 | 东尼·布莱尔 |
前任 | 玛格丽特·贝克特 |
继任 | 拜尔斯 |
欧盟贸易专员 | |
任期 2004年11月22日—2008年10月3日 | |
总统 | 若泽·曼努埃尔·巴洛索 |
前任 | 帕斯卡尔·拉米 |
继任 | 艾嘉莲 |
北爱尔兰事务大臣 | |
任期 1999年10月11日—2001年1月24日 | |
前任 | 毛美琳 |
继任 | 约翰·里德 |
不管部大臣 | |
任期 1997年5月2日—1998年7月27日 | |
前任 | 缪柏安 |
继任 | 祈卓礼 |
英国下议院议员 哈特利浦 | |
任期 1992年4月9日—2004年9月8日 | |
前任 | Ted Leadbitter |
继任 | 伊恩·莱特 |
英国上议院议员 俗职议员 | |
现任 | |
就任日期 2008年10月3日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英国伦敦 | 1953年10月21日
母校 | 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 |
职业 | 工党政治家 |
签名 | |
经历
|
文德森在1997年有份协助贝理雅率领工党,在当年大选击倒保守党首相马卓安上台执政,结束保守党前后掌政18年的局面。作为贝理雅的重要党友之一,文德森在1997年工党上台后立即获委入内阁,但此后两度从贝理雅内阁辞职。在2004年第二度从内阁辞职后,他出任欧盟贸易专员一职前后四年,至2008年获继任首相白高敦邀请下重返英国政坛,并在2008年10月13日晋身上议院,加入白高敦内阁,[2] 出任首席大臣、商业创新及技能大臣、贸易委员会主席兼枢密院议长等职,至2010年5月因工党在大选落败而卸任。
生平
早年生涯
文德森在1953年10月2日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托尼·曼德尔森(Tony Mandelson,?-1988年)在《犹太纪事报》(The Jewish Chronicle)任职广告经理,母亲玛丽·莫里森(Mary Morrison,1921年5月30日-2006年2月14日)是前工党副首相及外相赫伯特·莫里森的独生女。[3][4]
文德森在1965年至1972年就读于伦敦的赫顿郡文法学校(Hendon County Grammar School),虽然生于工党世家,但他在中学时因不满工党支持美国参与越战,一度加入英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示不满。[5] 文德森后于1973年至1976年升读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主修哲学、政治学及经济学,政治立场亦重新支持工党。毕业后,他曾于1970年代末担任英国青年协会(British Youth Council)总监,任内在1978年与阿瑟·斯卡吉尔等人,代表协会前往古巴哈瓦那出席由苏联举办的第11届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同行人士中,有几位日后亦当上工党阁僚。[6][7]
另一方面,文德森自大学毕业后还在英国职工大会辖下的经济事务部门工作。在得到职工大会的支持下,他在1979年9月当选兰贝斯自治镇议会(Lambeth Borough Council)议员,但后于1982年随著工党变得左倾而卸任。
“政治化妆师”
文德森离开自治镇议会后,加入伦敦周末电视台(LWT),为时事节目《周末世界》(Weekend World)担任制片。在1985年,文德森获叔父亚历山大·巴特勒(Alexander Butler)穿针引线下,出任工党传讯总监,成为英国第一代“政治化妆师”,他为工党在背后从事公关工作,令他被传媒冠以“黑暗王子”(Prince of Darkness)的绰号。[8][9] 在1986年,文德森为工党筹划当年富勒姆选区补选(Fulham By-election)的竞选计划,成功令工党候选人击败保守党,夺得议席。在1987年,他再为工党统筹1987年大选的竞选策略,但结果保守党的戴卓尔夫人成功连任。
下院生涯
影子内阁
在1990年,文德森放弃党职,并获工党推荐出选属于工党票仓的下议院达拉谟郡哈特尔普尔选区。此后文德森全心专注竞选工作,并成功于1992年大选中当选,由此晋身下议院。[10]
文德森早年在下院大力支持欧盟,并与贝理雅和白高敦两位被视为工党明日之星的影子内阁阁僚结成朋友。不过,当时工党党魁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只视文德森为副贰,未有对他加以重视。直至1994年史密斯突然去世后,文德森表态认为贝理雅比白高敦更适合出任党魁,[11] 并在党魁选举中加以造势,促成贝理雅的当选。虽然文德森与白高敦日后仍是盟友,但两人因此事而蒙上隔阂。[12]
贝理雅上任工党党魁后,对文德森加以信赖,彼此视对方为重要盟友。文德森凭借他早年从事传讯方面的经验,为贝理雅献计,力主改革工党落伍形象,并以“新工党、新英伦”(New Labour, New Britain)为号召,吸引选民支持工党。[13] 文德森也是工党在1997年大选的竞选总干事,在以“新工党”作号召下,工党最终以大比数击败由马卓安领导的保守党,贝理雅入主唐宁街,结束保守党执政18年的局面。[14]
加入内阁
工党于1997年5月上台执政后,文德森以不管部大臣身份加入内阁,负责协调各部门运作,到同年6月20日,文德森进一步获贝理雅委任接手处理千禧巨蛋筹建事宜,使他被传媒戏称为“巨蛋大臣”(Dome Secretary)。然而,内阁一直对是否兴建千禧巨蛋存有分歧,其中文化媒体及体育大臣冼敏治(Chris Smith)等阁僚更对方案带来的成效深表质疑。此外,文德森的外祖父赫伯特·莫里森曾在1951年成功筹办英国节,因此外界多将文德森筹办千禧巨蛋一事与其外祖父作比较。[15] 可是,千禧巨蛋在筹划过程中屡生丑闻,其中文德森被指专断独行,引发创作总监史蒂芬·贝利(Stephen Bayley)在1998年1月10日宣布辞职。[16]
文德森本身后来因另一丑闻而在1998年12月退出政府,千禧巨蛋的工作改由范克林勋爵接手,但丑闻依旧不绝。在2000年,千禧巨蛋被指在开幕仪式上安排混乱,表演项目欠缺水准,而且内部管理失当,浪费大量公帑,结果千禧巨蛋行政总裁珍妮佛·佩奇(Jennifer Page)被指要为事件负责,在同年2月遭政府撤换。但在2000年6月,佩奇出席下议院文化遗产专责委员会,对指控加以反击。她批评,文德森和继任的范克林过份插手千禧巨蛋的筹办工作,致令项目错漏百出,她又辩称自己已就此多番作出提醒,但是不得要领。[17]
除了千禧巨蛋的工作外,文德森在1998年7月再兼任贸工大臣,任内向国会提交《千年虫及电子商务草案》(Millennium Bu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Bill),以及草拟一份《竞争力白皮书》(Competitiveness White Paper)。同年,他进一步获委任为枢密院顾问官。
首次辞职
在1998年12月,文德森被揭发在1996年接受富商兼工党下院议员杰佛里·罗宾逊(Geoffrey Robinson)提供373,000英镑免息贷款,以购买位于诺丁山一处住宅物业,但文德森从未就贷款作出申报。同时间,身兼财政部主计长的罗宾逊因其私人商业业务出现问题,而遭贸工部展开调查。[18] 虽然文德森坚称自己已经刻意不过问、不插手有关调查,事件不存在利益冲突,但他承认自己应该及早就贷款一事作出申报,并决定为事件负责,在同年12月23日宣布辞去内阁所有职务。[18]
事件发生后,向文德森提供按揭服务的不列颠尼亚房贷互助会(Britannia Building Society)指他在申请按揭时,没有就罗宾逊的贷款作出申报,向文德森展开调查。互助会后来认为文德森在申请上没有违规,决定不作进一步行动,亦不把个案转介警方,但同时决定日后不再受理文德森的按揭申请。[19] 据消息引述,文德森最初相信自己可应付有关事件,不过事实是事件愈闹愈大,贝理雅遂认为文德森辞职是唯一解决方法。[20]
尽管从内阁宣布辞职,但仅约10个月后,文德森在1999年10月再获贝理雅招揽入阁,接替毛美琳出任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在上任后第一篇下院演说中,他误将自己的职位称为“爱尔兰大臣”,受到反对党派议员的激烈责难。[21] 在任内,文德森推动权力下放方面的改革,见证北爱尔兰议会和北爱尔兰行政院成立,并著手重新改组当地警队成为北爱尔兰警务处。
在2000年10月16日,有传媒披露杰佛里·罗宾逊指责文德森在贷款丑闻一事上向下议院隐瞒真相,致令两人双双从政府辞职。然而文德森没有承认罗宾逊的指控。[22][23]
再度辞职
在2001年1月,文德森被揭发曾经致电内政事务政务次官欧柏文(Mike O'Brien),涉嫌协助印度富商斯瑞查得·欣杜贾(Srichand Hinduja)申请英国公民身份。由于欣杜贾家族涉及卜福士丑闻(Bofors scandal),正被印度政府调查,所以有关的英籍申请一直未获得英国内政部批核,而另一方面欣杜贾的家族财团又曾经出资参与千禧巨蛋部份项目,文德森的行为遂被外界质疑有私相授受之嫌。文德森坚持自己并无任何失当行为,但仍于2001年1月24日宣布辞去北爱尔兰事务大臣一职,第二度退出内阁。[24][25] 文德森辞职后,政府委任安东尼·哈蒙德爵士(Sir Anthony Hammond)就事件展开独立调查,最终结论无人犯错。
退出政府后,文德森继续任下院议员,并在2001年大选寻求连任,但就受到社会主义工党的阿瑟·斯卡吉尔、以及自称“真工党人”(Genuine Labour)的前工党新闻主任约翰·布斯(John Booth) 挑战。[26] 尽管受到丑闻困扰,但文德森却比上届大选取得更多票数,成功连任。[27] 他随后在发表经电视直播的致谢演说,强调“我是战士、不是轻易放弃的人”(I'm a fighter, not a quitter)。[1]
欧盟贸易专员
尽管文德森在哈蒙德的调查中获证明清白,但从政治上考虑,他再重返内阁将相当困难。到2004年,英国欧盟专员金诺克和彭定康的任期刚好双双届满,文德森遂透露意向有意接任。不过欧盟规定,出任专员者不可担任其他工作,这意味文德森必先放弃他的下院议席。当时党内有舆论担心,一旦文德森退出下院,他的议席就要透过补选填补,议席随时有可能落入其他党派手中,不过文德森设法向党内作出游说,保证工党将可在补选中稳胜。
在2004年7月23日,政府决定提名文德森接任英国欧盟专员,他随后在同年9月8日放弃其下院议席。[28] 一如文德森所预期,在9月30日的哈特尔普尔选区补选中,工党候选人成功夺得议席,票数比第二位的自由民主党候选人更多出约2,000票。
文德森在2004年11月22日正式出任英方欧盟专员,同时出任欧盟贸易专员,负责代表欧盟各成员国与其他贸易伙伴进行谈判。在2005年4月22日,《泰晤士报》報導,文德森在刚过去的新年元旦参加保罗·艾伦在豪华游艇上举行的派对。艾伦本身是微软创办人之一,而当时欧盟又正对微软是否垄断市场一事展开调查,有关报导一度惹来舆论揣测。[29]
文德森任内以作风高调著称,其中在2008年夏天,他更与法国总统兼时任欧洲理事会轮任主席尼古拉·萨尔科齐陷入公开不和。[1] 萨尔科齐指责他出卖欧洲农民,并在世贸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中不顾法国利益;他又指文德森的贸易政策令欧洲人民质疑欧洲统合,致令爱尔兰在公投中否决《里斯本条约》。[30][31] 文德森则批评,萨尔科齐的言论损害他在多哈谈判中的影响力,又指自己并非最先挑起争端,澄清只是“站起来替自己辩护,不会被人欺凌”,另外,他还以事件重申警告保护主义正随环球经济衰退而冒升。[1]
在2008年9月,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曝光,中国国内多名婴儿因饮用含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中国制奶制品而患上肾结石,至少四名婴儿死亡,一时间引起国际对中国奶制品的恐慌。文德森在事件爆发后不久,刚好到访中国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其中在9月26日的论坛上,他公开喝下一杯中国制酸奶,以示对中国奶制品投下信任一票,翌日,中国总理温家宝以“我很感动”回应文德森的行动,并对他加以表扬。[32] 然而,事隔十日后,文德森在英国因肾结石送院进行小型手术,虽然两件事之间相信并无关联,但两件事仍被传媒一同广泛报导。[33][34]
文德森在2008年10月卸任欧盟贸易专员,返回英国加入内阁,但随即被传媒抨击,指他过去数年与俄国富商奥莱格·德里帕斯卡互有联络,其中《泰晤士报》披露,文德森曾在2008年8月登上德里帕斯卡停泊于希腊科孚岛的游艇作客。[35] 由于德里帕斯卡本身拥有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而文德森在任欧盟贸易专员期间曾两度决定宽减铝材关税,两人关系遂引来舆论批评,[36] 质疑文德森与德里帕斯卡存有利益冲突。文德森则对指控加以否认,并指两人从未讨论过铝材关税等议题。[37] 在10月26日,影子外相夏伟林表示“全国上下”促请政府提高“透明度”,披露文德森与德里帕斯卡过往的会面内容,英揆白高敦则回应指两人的对话内容“光明正大”,文德森并无违法。[38] 至于文德森则反驳,与新兴经济国家“不同领域”的商界人物见面,是欧盟贸易专员的职责,他认为没有问题。[39] 另外在2008年10月29日,文德森官式访问俄国时,英国传媒传闻文德森于2005年到俄国会见德里帕斯卡时,[40] 曾获对方安排特快签证,但消息未有得到证实。[41]
重返政府
在2008年10月3日,英揆白高敦改组内阁,文德森意外地获第三度重返内阁,出任商业企业及规管改革大臣 (简称商务大臣),[42][43] 并且以终身贵族身份晋身上议院入阁。[44][45] 在2008年10月13日,文德森正式获策封为赫里福德郡佛依及达拉谟郡哈特尔普尔的文德森男爵(Baron Mandelson, of Foy in the County of Herefordshire and of Hartlepool in the County of Durham),同日到上议院宣誓就任。[46][47] 与第一、二次入阁不同,这次招揽文德森入阁的不是贝理雅,而是与他素有心结的白高敦,外界相信白高敦以文德森入阁,是希望拉拢工党内贝理雅派系的支持。[48] 上任仅半年多后,文德森在2009年6月5日另一次内阁改组中,再兼任首席大臣及枢密院议长两职。[49] 另外,他原本兼任商业企业及规管改革大臣一职的权力获得扩充,职位更名为商业创新及技能大臣,并且继续兼任贸易委员会主席一职。[49][50]
重返政府后,文德森表态强烈支持希思罗机场扩建计划,引来环保份子不满。在2009年3月6日,文德森出席政府一个有关低碳工业政策的研讨场合时,在场外遭一名女环保份子公开以绿色蛋浆泼面,以示对文德森支持希思罗机场兴建第三条跑道的不满。文德森在事件中并无大碍,而该名环保份子事后在4月9日则遭到警方警诫。[51][52]
在2009年年中,英国国会爆发议员滥取津贴丑闻,上下两院多名议员,包括内阁阁僚在内皆受牵连。其中《每日电讯报》披露,文德森在2004年宣布辞任下院议员后不足一星期,曾向下院申领3,000英镑,以维修他在哈特尔普尔选区的寓所。文德森辩解指有关维修相当迫切,而所有申领程序均依足国会规定,否认自己违规。[53]
在2010年5月的大选,白高敦的工党政府被保守党击败而垮台,文德森亦卸任第一国务大臣、商业创新及技能大臣、贸易委员会主席和枢密院议长的所有职务。
卸任后活动
2024年,文德森参选牛津大学因彭定康卸任而举行的校监选举。9月,文德森到访香港,出席了香港大学一场关于中英关系的论坛,并与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会面。曾俊华透露他访港目的之一是为了在校监选举中争取校友支持[54]。校方在10月16日确认了包括他在内38位参选人的资格。[55]。11月5日,文德森与夏伟林、葛伟富等五人一同进入第二轮投票。[56]
个人生活
文德森未婚,但在1998年10月时任威尔斯事务大臣罗恩·戴维斯(Ron Davies)因丑闻而辞职后,本身也是同性恋者的《泰晤士报》专栏作家兼前下院议员马修·派里斯(Matthew Parris)在BBC一个节目上公开指“文德森肯定是同性恋者”。[57] 在2000年,文德森公开他与巴西籍情人连拿度·阿维拉·达·席尔瓦(Reinaldo Avila da Silva)的多年感情关系,但据知两人已在2007年分手,文德森则转而结识一名比他年轻20年的意大利时装设计师。[58]
荣誉
头衔
- 彼得·曼德尔森 (1953年10月21日-1998年)
- 彼得·曼德尔森阁下 (1998年-2008年10月13日)
- 文德森勋爵阁下,PC (2008年10月13日-)
殊勋
部份著作
- The Blair Revolution, 1996. (Co-authored with Roger Liddle)
- (《布莱尔革命》,1996年,与罗杰·林德尔合著)
- The Blair Revolution Revisited, 2002.
- (《重访布莱尔革命》,2002年。)
注:为方便读者,以上中文书名皆由维基编辑自行翻译,绝不是指这些著作备有中文译本,读者亦不应视以上译名为中文版书名。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Profile: Peter Mandels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3 October 2008.
- ^ Baron Mandelson joins the Lords. BBC. 2008-10-13 [2008-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7).
- ^ Macintyre, Donald. Mary Mandelson. The Independent. 2006-02-25 [2009-11-22].
- ^ White, Michael. Mary Mandelson. The Guardian. 2006-02-21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2).
- ^ Profile: Peter Mandelson. BBC. 2009-10-13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 ^ Wilson, Brian. Revolution revisited. The Guardian. 2003-08-28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1).
- ^ Ahmed, Kamal. Race winner. The Observer. 2003-01-19 [2008-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8).
- ^ Peter Mandelson: 'Prince of Darkness' who travels the world spreading the gospel for New Labour - Profiles, People - The Independent.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31).
- ^ BBC NEWS | UK | UK Politics | 'Prince of darkness' returns.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 ^ 第52903號憲報. 伦敦宪报. 24 April 1992: 7176 [2008-10-21].
- ^ The Tony Blair Story. BBC. 2007-05-10 [2008-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7).
- ^ Brown and Mandelson: It's Love.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 ^ 蔡子强,《新君王论》,香港:CUP,2005年9月第八版,35页。
- ^ Peter Mandelson: Labour's election campaign needs to express its vision and beliefs. the independant. 2001-05-14 [2009-08-12].
- ^ Mandelson: Dome alone. BBC. 1998-12-23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 ^ Watson-Smyth, Kate. The Mandelson Affair: Millennium Dome - Dream of following grandfather ends. The Independent. 1998-12-24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2).
- ^ Page told ministers to stay away from Dome', The Independent, 16 June 2000. [2008-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8).
- ^ 18.0 18.1 Double resignation rocks government. BBC. 1998-12-23 [2007-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10-04).
- ^ Mandelson gets mortgage all-clear. BBC. 1999-01-08 [2007-02-13].
- ^ Andrew Rawnsley, The Guardian, 17 September 2000, The house comes tumbling down
- ^ Mandelson passes first Commons test. BBC. 1999-10-20 [2007-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12-17).
- ^ Mandelson 'lied over home loan' - Telegraph.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 ^ Mandelson 'lied' over loan - UK Politics, UK - The Independent.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7).
- ^ BBC News | SOUTH ASIA | Mandelson resigns over Hinduja affair. News.bbc.co.uk. 24 January 2001 [200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3).
- ^ 第56106號憲報. 伦敦宪报. 31 January 2001: 1223 [2008-10-21].
- ^ Mandelson faces new challenger. BBC News. 5 May 2001 [200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12-02).
- ^ Ask Aristotle. Hartlepool. The Guardian. [2009-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2).
- ^ 第57414號憲報. 伦敦宪报. 20 September 2004: 11832 [2008-10-21].
- ^ Anthony Browne, Daniel McGrory and Lewis Smith "Mandelson, the computer king and a party on a luxury yach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Times, 22 April 2009
- ^ Danke, Simon. 曼德爾森薩爾科齊爆口水戰. The Guardian. 2008-07-03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爱尔兰在2009年第二次公投中终于通过《里斯本条约》。
- ^ Did Mandelson's dodgy Chinese milk stunt give him kidney stones?. Daily Mail. 11 October 2008 [2009-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 ^ Jon Swaine. Peter Mandelson to have kidney stone removed. Telegraph.co.uk. 6 October 2008 [2009-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4).
- ^ Rowan Callick. British politician Peter Mandelson ill after yoghurt in China. The Australian. 8 October 2008 [2009-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9).
- ^ Lord Mandelson and Oleg Deripaska dined together 'a year before they met’. The Times. 2008-10-21 [2008-10-23].
- ^ U.K. Conservatives Linked to Deripaska. The Moscow Times. 2008-10-22 [2008-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6).
- ^ Peter Mandelson dogged by his links to Russian oligarch. The Times. 2008-10-13 [2008-10-23].
- ^ Tories seek Mandelson 'clarity'. BBC. 2008-10-26 [200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9).
- ^ Mandelson silent on Deripaska. The Guardian. 2008-10-28 [200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6).
- ^ Mandelson hails thaw in relations with Moscow. The Guardian. 2008-10-29 [200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5).
- ^ Veteran KGB spy revealed as Deripaska's right-hand man. The Evening Standard. 2008-10-29 [2008-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1).
- ^ Mandelson becomes peer amid controversy - politics.co.uk. [2009-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14).
- ^ Peter Mandelson goes to Lords amid new controversy | Politics | The Guardian. [2009-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3).
- ^ Mandelson to return to government. BBC News website. [2008-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1).
- ^ 第58848號憲報. 伦敦宪报. 10 October 2008: 15551 [2008-10-21].
- ^ Mine’s a double: Lord Peter Mandelson reveals full title. Times Online. 2008-10-12 [2008-10-13].
- ^ 第58855號憲報. 伦敦宪报. 17 October 2008: 15991 [2008-10-21].
- ^ Gambling on Mandelson. Guardian website. [2008-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3).
- ^ 49.0 49.1 Weakened Gordon Brown unable to shift cabinet's bigger beasts. Guardian website. [2008-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01).
- ^ Full list of Cabinet memb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ime Minister’s Office, 5 June 2009
- ^ Mandelson custard woman cautioned. BBC News. 9 April 2009 [200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3).
- ^ Hines, Nico: Protester throws green custard in the face of Lord Mandelson and walks away The Times, 6 March 2009
- ^ MPs expenses: Questions over timing of Peter Mandelson’s house claim. 8 May 2009 [2009-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 ^ HK, Channel C. 曾俊華晤英國工黨資深議員 稱香港改變促珍惜國際地位 「#大學校監選舉競爭都好大」. Channel C. 2024-09-23 (中文(繁体)).
- ^ Imran Khan out of Oxford chancellor race as candidates confirmed.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2024-10-16 (英语).
- ^ Five candidates in the final round of University of Oxford’s Chancellor ele1ction. 牛津大学. 2024-11-05 (英语).
- ^ Mandelson is gay, says former MP. 镜报. 1998-10-28.
- ^ Peter Mandelson's new friend, an Italian designer 20 years his junior.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07-05-13.
延伸阅读
- Jones, Nicholas (2000). Sultans of Spin: The Media and the New Labour Government. Orion Books. ISBN 0-75282-769-3.
- Macintyre, Donald (1999). Mandelson: The Biography. Harper Collins. ISBN 0-00-255943-9.
- Mandelson, Peter (2002). The Blair Revolution Revisited. Politico's. ISBN 1-84275-039-9.
- Rawnsley, Andrew (2001). Servants of the People: The Inside Story of New Labour. Penguin Books. ISBN 0-140-27850-8.
- Routledge, Paul (1999). Mandy: 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 of Peter Mandelson. Simon & Schuster. ISBN 0-684-85175-X.
- Seldon, Anthony (2005). Blair. The Free Press. ISBN 0-7432-3212-7.
外部链接
- BBC简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重召文德森回巢救党 白高敦押上最大政治赌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8年10月12日
- 文德森在下院的参与纪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官衔 | ||
---|---|---|
前任者: 缪柏安 |
不管部大臣 1997年 - 1998年 |
继任者: 祈卓礼 |
前任者: 贝嘉晴 贸易委员会主席 |
贸工大臣 1998年 |
继任者: 拜尔斯 |
前任者: 毛美琳 |
北爱尔兰事务大臣 1999年 - 2001年 |
继任者: 韦俊安 |
前任者: 金诺克 |
英国欧盟专员 2004年 - 2008年 |
继任者: 艾嘉莲女男爵 |
前任者: 彭定康 | ||
前任者: 帕斯卡尔·拉米 |
欧盟贸易专员 2004年 - 2008年 | |
前任者: 夏敦 |
商业企业及规管改革大臣 2008年 - 2009年 |
继任者: 商业创新及技能大臣 |
前任者: 商业企业及规管改革大臣 |
商业创新及技能大臣 2009年 - 2010年 |
继任者: 祈维信博士 |
前任者: 邓俊安 创新大学及技能大臣 | ||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彭仕国
|
首席大臣 2009年 - 2010年 |
继任者: 夏伟林 |
前任者: 罗卓雅女男爵 |
枢密院议长 2009年 - 2010年 |
继任者: 尼克·克莱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