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换气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2年7月28日) |
循环换气又称作循环呼吸、回圈换气、吞气,是管乐器的演奏技巧,这种技巧以同时以鼻吸气及口吐气,使声音不因换气而中断,可以连续吹奏很长(超过半分钟以上,只要条件许可甚至可以吹奏数小时)的乐段,以达成乐曲需要或舞台效果。
起源
循环换气法最早起于何时何地已不能确定,传说古希腊时代的吹笛手已经能使用这项技巧。此外中国的唢呐乐手以及马来西亚的scrunai乐手,都在很久以前就能掌握这种技巧。
原理
循环换气的基本原理,是在以嘴巴吐气吹奏时,将部分空气预留在口腔内或咽喉一带,以会厌封闭口腔气道,同时以鼻吸气,用下颚和口腔将预留的空气吐出,以持续吹奏乐器,如同风笛将空气预留在气袋内挤出。其困难在于吐气和吸气之间气量力度能够持续。
唢呐、笙、竖笛等,因为吹奏时可鼓腮,而且乐器设计可封闭嘴唇,使用循环换气较为容易,而吹奏竹笛、长笛时不能鼓腮,而且口腔是开放的,所以使用循环换气的难度较高。
双吐循环换气
早期的循环换气大多用于长音,或是连续不断的旋律,较容易使用。但1990年代以来,快速断奏同时循环换气的双吐循环换气逐渐受运用,尤其在笛子的曲目中使用。其困难在于在舌头快速奏出断奏的同时,鼻子要配合灵活地快速换气,且不能因换气而减小吐音的力度。必须使下颚、丹田、舌头、口形充分灵敏的配合才能达成。
各种乐器中的运用
唢呐
唢呐是中国乐器中较早就使用这项技巧的乐器,在吹打乐中,以循环换气来吸引听众是很常见的,而许多取材自民间音乐的现代唢呐曲如《百鸟朝凤》等,也运用到循环换气,唢呐独奏家在演这类曲目时,通常会刻意把这些乐段或长音吹得很长,以炫耀技巧。
笛子
1957年赵松庭将其学习唢呐的经验应用到笛子上,并用于其创作的乐曲如《早晨》、《三五七》、《鹧鸪飞》,目的不在于炫技,而是在于乐曲需要。此后,笛子演奏家也开始学习并用于各种乐曲中。
长笛
1950年代,安托宁.马赫首先使用于长笛,1970年代由澳洲演奏家兹德尼克.布鲁汉德斯加以发展,已成为长笛演奏常用的技巧之一。
单簧乐器
双簧管
被运用于独奏曲,以及在交响乐中必须吹奏较长高音乐段的部分,如《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中的双簧管独奏乐段。
小号
在一些独奏曲中使用,以增加舞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