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神

基督教教义相信一位独一的,名为YHWH/YHVH新教圣经和合本译作耶和华天主教圣经思高本译作雅威)或可译作亚威,亚呼威,祂是自有永有、全能、全善、永恒的神,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与维护者。按照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的结果,祂是三位一体的神:有圣父圣子、(圣经和合本译作圣灵,圣经思高本译作圣神)三个位格[注 1]。祂创造了人,也拯救犯罪堕落的人,祂派自己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为人类赎罪,拯救一切信靠祂的人。

神的概念
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印度教
巴哈伊
耆那教
锡克教
琐罗亚斯德教

名字

四字神名希伯来语יהוה‎,转拼为YHVH/YHWH)是这位神启示给人他的独特的名字,这件事情记载在圣经出埃及记》,当时以色列人埃及做奴隶,神呼召摩西,让他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

摩西对神说:“看哪,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神差派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对我说:‘他叫甚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甚么呢?”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永有的差派我到你们这里来。’”神又对摩西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耶和华-你们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差派我到你们这里来。’这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称号,直到万代。《出埃及记第3章第13-15节(和合本修订版[注 2]

耶和华这个名字跟文中提到的“自有永有”这个属性在字根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自有永有的意思,就是神是自己存在,不依靠任何别的存在而存在,他自己就是圆满的存在,他是永恒,他不是被造。耶和华这个名字在圣经中共出现6220次[1]

犹太人的传统里面将耶和华看作一个至圣的名字,避讳直接读这个名字,他们将圣经中的耶和华读作“主”(希伯来语אֲדֹנָי‎,音Adonai),只有祭司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面祷告的时候可以读耶和华这个词。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圣殿被毁,犹太人散居各地,就不再有人直接读这个字。古代的希伯来文字又是只写辅音不标志母音的,久而久之,这个词的确切读法已经失传。后来的文献将“主”(Adonai)的母音加进这个字,读为“耶和华”,中文如此音译。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认为这个词更可能是读为“雅威”的音。不像犹太教,基督教并不避讳直接读这个名字,也没有学者提议重新音译。

基督新教各圣经译本都音译为“耶和华”,天主教思高译本意译为“上主”。

当旧约圣经被翻译成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的时候,译本用“主”(希腊语κύριος,转拼为kyrios)来翻译“耶和华”,跟Adonai的希腊文翻译是一样的,这是继承了犹太人传统里对“耶和华”这个名字的敬畏。新约也继承了这个传统,如马太福音4:10[2]

因为经上记著说:“当拜(Kyrion,命令式)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和合本神版)

这里引用的经文在旧约有多处提到,如申命记6:13[3]

你要敬畏耶和华(YHVH/YHWH)你的神,事奉他。(和合本神版)

天主

天主(希伯来语אֱלֹהִים‎,音Elohim;希腊语θεός,音Theos),即埃洛希姆,是圣经中对神所使用的一个常见称呼,在中文里,基督新教又译作上帝天主教译作天主或神。

圣经原文

中文的神/上帝/天主在旧约圣经中是אֱלֹהִים,下用音译Elohim代指,在新约圣经中是θεός,下用音译Theos代指。

希伯来文Elohim在旧约圣经共出现2598次[4]。这个词其实是一般意义上的“”(אל,音译El,或 אֱל֫וֹהַּ,音译Eloah)的复数态,但用于指耶和华的时候做单数使用。旧约圣经中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词指耶和华神。在诗篇82:1这个词在一句话里做两个用法[5]

(Elohim)站在有权力者的会中,在诸神(Elohim)中行审判。(和合本神版)

希腊文Theos在新约圣经中共出现1327次[6]。这个词也可以用于指一般意义上的“”,如哥林多前书8:5-6[7]

虽有称为(Theoi,Theos的复数)的,或在天,或在地,就如那许多的(Theoi),许多的主;然而我们只有一位(Theos),就是父,万物都本于他(和合本神版)

当新约圣经引用旧约圣经时,用这个词来翻译Elohim,如马太福音4:10[2]

因为经上记著说:“当拜主你的神(Theon,Theos的属格),单要事奉他”(和合本神版)

这里引用的经文在旧约有多处提到,如申命记6:13[3]

你要敬畏耶和华你的神(Elohika,Elohim的属格),事奉他。(和合本神版)

Elohim与一般意义上的“神”(El)是同一词根,Theos与一般意义上的“神”(Theos)是同一个词,这带来很丰富的对比。除了上面引用的两处经文,还有比如《出埃及记》20章颁布十诫:[8](Elohim)吩咐这一切的话,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Eloheka,属格),……,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Elohim)”。这里面将两者对比得更加清楚。

中文翻译

在其他语言中,这个词都有一个通行的翻译,比如拉丁语Deus,英语God,但在中文中却出来三个不同版本的翻译:基督新教上帝,与天主教天主,这是三个主要版本,另外还有一些并未广传的的翻译。

约635年[注 3],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称为景教,其文献中对其独一神有两种译法,一是意译为“天尊”[9],是藉用当时佛教的术语。二是音译为“阿罗诃”,例如敦煌鸣沙山石室发现的唐代景教写本《尊经》,这是对基督教所敬拜的独一神的最早翻译。

16世纪末明朝末年,天主教耶稣会利玛窦将基督教传到中国,1584年十诫译为中文,称为“祖传天主十诫”[9],又著书《天主实义》,这是“天主”译文的来源。圣经中的“天”是耶和华的居所,“主”是对耶和华的另外一个称呼,顾名思义为天主

利玛窦也开启了另一个译文“上帝”,他在其解释基督教的《天主实义》[10]中将此“天主”与中国儒家经典《中庸》《诗经》《易》《礼》中的“上帝”相互印证,说“吾天主即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历观古书,则知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利玛窦的意思并不是要用“上帝”来翻译,但这个词语迎合了本土的语境,不胫而走,很受欢迎。天主教内部就基督教中的“天主”与中文原来语境中的“上帝”是否可以如此类比展开了辩论,1645年9月12日,教宗依诺增爵十世宣布禁止用“上帝”称呼造物主。1715年3月19日,教宗克莱孟十一世发布“自登基之日”通谕:“……所以在中国之西洋人,并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并不许用‘上帝’字眼,……”。天主教于1968年出版的思高本译为“天主”,将指一般神明的地方仍然译作“神”。

后来,基督新教传入中国,1823年马礼逊出版《圣经》的第一本完整的汉译本,将此独一神有的地方译为“神”,有的地方译为“天”,有的地方译为“神天”,这是另一个译文“神”的正式出场。

1843年,英美传教士重译《圣经》,也就是“文理委办译本”,英国传教士坚持使用“上帝”,美国传教士坚持使用“神”,后来这成为双方中断合作的一个原因,各自出版自己的中文翻译。

1887年-1888年,在《万国公报》上若干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发表一系列文章,辩论“上帝”与“神”的翻译问题[11],赞同使用“上帝”的意见基本承接了以前利玛窦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化里的上帝与基督教的独一神即使不是一回事,也是大有可比之处,他们都是至高之神,不是地方神明,用“神”可能与中国的众多神明误会。赞同使用“神”的意见认为原文的Elohim/Theos是个属类词(generic name),本身有一般神明和耶和华神的双重的含义,用神来翻译颇合原意,上帝一词与皇帝颇多关联,可能会有误解。

1919年,英美传教士再次联合翻译《圣经》,就是现在仍然最通行的《和合本》,这个译本同时出了两个版本:上帝版和神版,除了上帝/神的称呼,完全一样。神版将Elohim/Theos译为“神”,上帝版将指耶和华神的地方译为上帝,将指一般神明的地方译作“神”[12]。为了排版的方便,神版在“神”前面加一个空格,以便与上帝版使用除此以外同样的排版。(这个空格不是为了敬畏神而加的,这是常见的误解。)

20世纪后半叶出版的中文新译本译为“神”,这似乎反映了现代华人基督新教神学家的意见倾向。

现在的基督新教的教会使用“神”的用法似乎更多一些[13],一般在“上帝”或者“神”之间选择一个自己习惯的用法,不再为两个翻译激烈辩论[14],有时候为了行文和诗歌音节的方便而加以取舍。但有些教会坚持只用“神”,而反对使用“上帝”,因觉得上帝不能表示基督徒的神。[需要解释]

“主”(希伯来语אֲדֹנָי‎,音Adonai,希腊语κύριος,音kyrios)也是一个常用的称呼。

在旧约圣经中Adonai共出现448次[15],这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主人”(希伯来语אָדוֹן,音Adon‎)的强调式,专门用于指神。中文将两个字常常都译作“主”。

在新约圣经里面Kyrios共出现722次[16],一般用来特指三位一体神中的圣子耶稣,也用于指一般的“主人”,耶稣的比喻中的“主/主人”常常就比喻他自己,中文的“主”很清楚地反映了这两种意思。而在一些英文翻译中,将指神的“主”译为Lord,将一般的“主人”译为lord,Sir,Master等[17]

神论

基督教系统神学是系统阐述基督教信仰的理论,可以分为神论耶稣论人论救赎论圣灵论教会论等一些方面。耶稣论、圣灵论也可以看作神论的一部分,但因为他们都各自太重要了,所以抽出来。基督教对神大致有以下的观点[18]

  • 独一真神:神——那永恒的存在与万物的创造者,只有一位。
  • 有位格:神有自我的意识,并进而有思想、意志、情感。
  • 三位一体:独一的神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圣父完全是神,圣子完全是神,圣灵完全是神;子是父的化身和彰显,灵是父子的实际和实化。
  • 是一个灵:神的本质不是局限于肉体或者物质的存在。
  • 自有永有:神非被造,他存在于万物以先,他自己就是圆满的存在。
  • 永恒:神是初,是终,从永远到永远。
  • 全能: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 全善:神就是爱,是圣洁、公义、信实。
  • 全在:神无所不在。
  • 创造:神创造宇宙万物,宇宙万物都是他所造的,神照著他的形象造人。
  • 护理:神自从创造这个世界,他就一直在护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靠著他的护理才能继续存在。
  • 救赎:神通过耶稣基督救赎犯罪的人,这一点展开来,就是救赎论。

与犹太教、伊斯兰教的神观比较

基督教与犹太教伊斯兰教殊途同源,关系错综复杂。按时间的先后——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后来出现的信仰对前面的信仰多多少少有些承认,同时又有很多的发展和变化,而前面的信仰却不承认后来的信仰。下面做简略比较:

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属性 神的名称 四字神名 (耶和华上帝) 安拉(汉语又称:真主[注 4]
独一性 独一真神,全知、全能、全善、全在、永恒
三位一体
工作 创造与审判 神创造天地,并造人。神是世界的审判者
拣选 拣选亚伯拉罕
拣选亚伯拉罕的二儿子以撒
(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所生,是以色列人的祖先)
拣选亚伯拉罕的大儿子以实玛利
(亚伯拉罕与其妾夏甲所生,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拣选亚伯拉罕的孙子以色列的后裔:以色列人 拣选一切相信耶稣基督的人 拣选一切相信阿拉的人
救赎工作 神拣选以色列人 耶稣付上赎价,人信耶稣 阿拉的仁慈,人行功德
圣者 耶稣是谁 亵渎者 圣子真神 先知
穆罕默德是谁 亵渎者 最后使者先知天启诸教复兴者
圣书 希伯来圣经是什么 圣经 旧约圣经
(与犹太教的解读有很多不同)
先知启示,但因为人的誊录流传,错误甚多
新约圣经是什么 亵渎 新约圣经,神最终的启示
可兰经是什么 亵渎 神最终的启示
总结 对犹太教的看法 - 是基督教信仰的前身,但错误理解拣选和律法 是对阿拉的不完全的理解
对基督教的看法 是亵渎神 -
对伊斯兰教的看法 是亵渎神 -

注释

  1. ^ 还有一部分派别认为基督教的神没有三个位格,祂被耶稣称为“天父”,又称“圣父”;但非三一派通常被视为异端。
  2. ^ 和合本将“这是我的名,直到永远”翻译为“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原文此处无“耶和华”,和合本修订版在这个细节上更精准。
  3. ^ 当时为唐贞观九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载:“大秦国有上德阿罗本……贞观九祀,至于长安。”
  4. ^ 但实际上阿拉是阿拉伯语的意思,而非神的名字

参考文献

  1. ^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1). 
  2. ^ 2.0 2.1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9). 
  3. ^ 3.0 3.1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4. ^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6). 
  5. ^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7). 
  6. ^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6). 
  7. ^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31). 
  8. ^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8). 
  9. ^ 9.0 9.1 陈少兰《中文圣经翻译简史》环球圣经公会2005
  10. ^ 《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第二册,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0年,转引自李炽昌编《圣号论衡》上海世纪出版公司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1. ^ 李炽昌编《圣号论衡》上海世纪出版2008年
  12. ^ 上帝站在有权力者的会中,在诸神中行审判(詩篇82:1).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3. ^ google.com搜索“神爱世人”1.2百万结果,“上帝爱世人”0.6百万结果
  14. ^ 比如在《基督日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上搜索“上帝”和“神”都有很多结果,用“神”的更多
  15. ^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3). 
  16. ^ 存档副本. [201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17. ^ 比如马太福音13:27 http://biblehub.com/matthew/13-27.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亚他拿修信经;章力生《系统神学》存档副本. [2014-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8).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