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返神经
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是人体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Vagus Nerve)的分支,脑神经出现在所有的脊椎动物上,因此在其他种类的脊椎动物身上也具有喉返神经。
喉返神经 | |
---|---|
基本信息 | |
来源 | 迷走神经 |
支配 | 喉 后环杓 侧环杓 杓 甲杓 杓状会厌 食道 |
标识字符 | |
拉丁文 | nervus laryngeus recurrens |
MeSH | D012009 |
TA98 | A14.2.01.166 |
TA2 | 6344 |
FMA | FMA:6246 |
格雷氏 | p.912 |
《神经解剖学术语》 [在维基数据上编辑] |
功能
控制喉部(larynx)的运动,除环甲肌之外的喉部肌肉均受到其支配。
解剖位置
喉返神经随迷走神经分为左右两侧,左侧由左迷走神经下侧神经节到达主动脉弓之前从迷走神经分支出来,跨越主动脉弓下方后环绕主动脉弓向上返回气管,最后进入喉部。[1]而右喉返神经同样分支在下侧神经节,不过是环绕右锁骨下动脉后再返回喉部。
喉返神经是从食道前绕一圈,部份变异是直接从食道后面过去。
特色
喉返神经一如其名,解剖路径先向下深入心脏周边再返回喉部,支配喉部运动。其最著名的特色,便是在所有的脊椎动物中,随著颈部的长度增加,喉返神经便要绕更远的路径来返回喉部,因此在长颈鹿身上的喉返神经便长得惊人,常令生物学家与解剖学家称奇,而且也一如其他的痕迹器官与DNA遗迹,喉返神经被视为脊椎动物演化上一个十分著名的历史遗迹。
演化论角度看喉返神经
喉返神经最早应是在原始鱼类身上出现,做为控制腮部肌肉的一条脑神经,而随著脊椎动物登陆以及羊膜动物的演化,动物出现明显的颈部,喉返神经的路径并无法从头设计,没有重新接驳到更流畅的路线,而是延续祖先绕路心脏后再回到喉部的特征,只能随著不同动物的颈部演化出不同的长度,而这条神经在同为脊椎动物的恐龙身上也具有,在颈部特长的大型蜥脚类恐龙(Sauropod dinosaurs)中,特别是波塞东龙(Sauroposeidon)、迷惑龙(Apatosaurus)、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与易碎双腔龙(A. fragillimus)这些著名的长颈恐龙身上,喉返神经可以达到夸张的20米至40米长度。这条曲折离奇的神经突显出演化论的核心精神之一,便是演化无法从头再来,只是旧有构造的新适应,如动物的前肢,直立人类的灵巧双手,鸟类的翅膀等,均是鱼类祖先身上胸鳍的新应用。
注释
参考文献
- 临床神经解剖学(Clinical Neuroanatomy for Medical Students, 5/e) 艺轩出版,原著:Richard S. Snell,刘亮廷 译。
外部链接
- Anatomy figure: 21:04-01 at Human Anatomy Online, SUNY Downstate Medical Center
- (英文)cranialnerves 在韦斯利诺曼的解剖课上(乔治城大学) (X)
- 喉返神经:进化走的弯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在Youtube上观看喉返神经与演化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issection of a giraffe displaying the laryngeal nerv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ouTub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