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巴格拉米扬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原文在en:Wikipedia。 |
伊万·赫里斯托福罗维奇·巴格拉米扬(I)(或称霍夫汉内斯·哈恰图罗维奇·巴格拉米扬,亚美尼亚语:Հովհաննես Խաչատուրի(或者称Քրիստափորի,拉丁化:Christapory)Բաղրամյան;西里尔化:Оване́с Хачату́рович Баграмя́н;拉丁化:Hovhannes Khachaturi Baghramyan 1897年12月2日[1]—1982年9月21日),亚美尼亚族,苏联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陆军总司令、苏联元帅。194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是第一位非斯拉夫民族将军成为苏联方面军司令员,也是数位苏联亚美尼亚族将军里担任历练最多指挥官职位将官[2],也是当时15位苏联亚美尼亚将军里唯一苏军元帅;他的同村同族同乡巴巴贾尼扬后任苏联装甲兵主帅(相当于大将)。[3]苏德战争时期,巴格拉米杨曾指挥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
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 |||||||||||||||||
---|---|---|---|---|---|---|---|---|---|---|---|---|---|---|---|---|---|
出生 | 1897年12月2日[儒略历11月20日] 俄罗斯帝国伊丽莎白波尔 | ||||||||||||||||
逝世 | 1982年9月21日 苏联莫斯科 | (84岁)||||||||||||||||
效命 |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 苏联红军 | ||||||||||||||||
服役年份 | 1915年–1968年 | ||||||||||||||||
军衔 | 苏联元帅 (1955年–1968年) | ||||||||||||||||
统率 | 红军第11集团军 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 波罗的海战区司令员 红军后备部队 代理苏联国防部长 | ||||||||||||||||
参与战争 |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获得勋章 |
| ||||||||||||||||
其他工作 | 回忆录: (亚美尼亚文) Part I Այսպես է Սկսվել Պատերազմը (This is How the War Began). Yerevan, 1975 (俄文) Part II Так шли мы к Победе (Thus We Went to Victory), Moscow, 1977 |
战后,巴格拉米杨担任拉脱维亚与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代表、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52年,他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候补委员。1961年,他当选党的中央委员。由于巴格拉米杨在战时有所贡献,令其在苏联全国与亚美尼亚均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与赞扬[4]。
早年
出生于沙俄帝国南高加索阿塞拜疆沙姆基尔区的一个亚美尼亚族村庄恰尔达赫雷的贫苦农民家庭。
巴格拉米扬的父亲哈恰图罗(Khachatur)靠自学在附近的伊丽莎白堡铁路车站谋到了工作,母亲Mariam出身铁匠家庭,在家照顾7个孩子。父亲没有能力送他进入文理中学,巴格拉米扬在1910年离开恰尔达赫雷村去伊丽莎白堡新设立的二年制学校就读。[5]1912年毕业后,追随父兄的职业道路,进入第比利斯三年制铁路职业技术学校学习。[6]以荣誉学生身份毕业。在铁路上工作几个月后,他预期成为铁路工程师的职业梦想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征召入伍打破。
巴格拉米扬元帅的七个弟弟之一的阿列克塞·巴格拉米扬在南高加索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成为恰尔达赫雷村团支部书记,办识字夜校、村俱乐部。1924年新年后,阿列克塞·巴格拉米扬升为区团委书记,巴巴贾尼扬继任恰尔达赫雷村团支部书记。1925年夏天,区团委书记的阿列克塞·巴格拉米扬通过亚美尼亚共青团中央推荐巴巴贾尼扬到设在埃里温的亚美尼亚步兵学校就读,巴巴贾尼扬走上从军之路,在苏德战争期间历任集团军作战处副处长、步兵团团长、机械化旅旅长、近卫坦克军军长,1969年任苏联装甲坦克兵主任。1975年晋升苏联装甲坦克兵主帅军衔。
第一次世界大战
巴格拉米扬在一战爆发初期就熟知高加索战线的军事形势。1914-1915年冬季,沙俄陆军在萨勒卡默什保卫战中击败了奥斯曼土耳其的进攻。巴格拉米扬从他的跨境居住的亚美尼亚族亲戚的书信中知道了奥斯曼土耳其发动的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的悲惨细节。巴格拉米扬的志愿入伍请求没有被批准,因为他年仅17岁,还是铁路机械专业的学生。巴格拉米扬后来回忆:“我的位置应在前线”。[7]
1915年9月16日,巴格拉米扬以志愿兵身份,加入沙俄陆军第116预备营,派往阿哈尔齐赫接受基础训练。1915年12月分配到沙俄高加索集团军的高加索边境第2团, 参加了从波斯驱逐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8]巴格拉米扬在阿萨达巴德, 哈马丹以及克尔曼沙赫经历了战斗胜利。
在学习如何运用建制体系内人力时,团参谋长Pavel Melik-Shahnazaryan将军建议巴格拉米扬报考第比利斯的准尉军事学校.[9]但入学标准要求有文理中学文凭,巴格拉米扬在阿尔马维尔获得了文理中学文凭后,1917年2月13日入读准尉军校。1917年6月毕业后分入在尔米亚湖的亚美尼亚第三步兵团。[10] 十月革命后,他所在的部队复员。
1918年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成立,巴格拉米扬征召入伍在亚美尼亚第三团服役。[6] 1918年3月3日,奥斯曼土耳其与苏俄签署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1918年4月1日, 巴格拉米扬调入亚美尼亚第一骑兵团,与试图消灭残余的亚美尼亚的奥斯曼土耳其第3集团军在Karaurgan, 萨勒卡默什与卡尔斯省展开战斗.[6] 巴格拉米扬参加了著名的1918年5月萨达拉巴战役,此战亚美尼亚残胜。出于对亚美尼亚令人绝望的社会与政治局势的不满,1920年5月巴格拉米扬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在亚历山德罗波尔发动的五月起义,[11][12]失败后起义领导人就义,巴格拉米扬被判处监禁,送往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的前线惩戒营。1920年12月,苏俄红军第11集团军接收了亚美尼亚,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军队解散,巴格拉米扬加入红军第11集团军任骑兵团团长。[13]
大战之间
亚美尼亚加入苏联后,社会转为安定。巴格拉米扬开始追求他从20岁时就仰慕的女性Tamara Hamayakovna. 塔玛拉当时居住在纳希切万,她的丈夫是亚美尼亚军官,在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中阵亡,留下了遗腹子莫夫谢斯(Movses). 巴格拉米扬与塔玛拉于1922年底结婚,抚养莫夫谢斯长大成人后成为画家;巴格拉米扬与塔玛拉的女儿玛格丽特(Margarit)后来成为一名医生。塔玛拉于1973年去世。[14]
1920年12月,任红军第11集团军骑兵团骑兵第1连连长。1921年9月,任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亚美尼亚军事委员会书记,参与平叛战斗。1923年12月至1931年,巴格拉米扬任亚美尼亚步兵师所属亚历山德罗波尔骑兵团团长。1924年8月-1925年7月在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指挥员训练班学习,与后来成为二战元帅的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叶廖缅科是同班同学。高等骑兵学校的领导人是国内战争时期契尔沃哥萨克 骑兵第8师师长普里马科夫。不久著名的骑兵理论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托尔斯基接任校长兼指挥员训练班班主任。1925年夏天巴托尔斯基直接领导训练班进行野外战术训练。
1931年完成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高级首长进修函授课程,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4年毕业后任基辅军区骑兵第5师参谋长。[6]1935年11月29日授予上校军衔。1936年10月伏龙芝军事学院战役系改为苏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巴格拉米扬进入第一期学习,同班同学有华西列夫斯基、瓦图京、戈沃罗夫、扎哈罗夫、安东诺夫等后来的苏联元帅或大将。1938年10月毕业后,留校任高级高级兵团战术教研室主任教员。[15]
1940年,巴格拉米扬给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朱可夫大将写信要求调往野战部队。1940年9月巴格拉米扬调任基辅特别军区属下的苏联陆军第12集团军作战处长,上校军衔。[15]巴格拉米扬的学术论文《现代进攻作战的行动》获得朱可夫的肯定,1940年11月提拔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作战部长。[6]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乌克兰
1941年6月,纳粹德国破坏《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巴巴罗萨作战。与大多数苏军边防部队面对攻击猝不及防相比,作为军区司令部作战处长的巴格拉米扬与其上司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从一开始就相信德军的入侵是不可避免的[16] 。然而基尔波诺斯上将忽略了巴格拉米扬关于防范德军会像1939年对波兰和1940年对西欧的行动那样,采取闪电战攻击苏联的观点。[17] 自1939年冬天起,巴格拉米扬开始研究苏联红军如何防御德军自西边对乌克兰的进攻,该作战计划经过数次大幅修改后在1940年5月10日(德军攻苏前一个月)被批准。[18]
6月22日早晨,他奉命率领军队转移阵地到捷尔诺波尔,当他的部队通过靠近布罗德城的苏联空军机场时,德军战斗机开始临空摧毁机场,数小时后,他们抵达捷尔诺波尔,但遭到德国空军两次袭击[19]。德军入侵苏联开始三天后,巴格拉米扬设想的防御计划得以实施,但是此时部队大多已经因为突然袭击而陷入混乱,反击行动也随之崩溃。[20]巴格拉米扬参加了与德军在乌克兰西部的坦克大会战以及基辅战役,这场战役中他的上司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上将阵亡,巴格拉米扬则是此战中逃出德军包围圈的少数苏军高级军官之一。
巴格拉米扬随后得到元帅铁木辛哥赏识,指派他担任铁木辛哥部队参谋长,并且在稍后罗斯托夫战役与当时担任部队政委、日后是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赫鲁雪夫认识且并肩作战,赫鲁雪夫在他回忆录里非常赞扬巴格拉米扬."[21]
赫鲁雪夫把这些注重战场数据的报告要求谢苗·布琼尼一战老元帅也需做到,并汇报给莫斯科当局STAVKA参谋总部,都是受到巴格拉米扬参谋作为影响 [22]他还常说,参谋官需至战场领军作战经历更佳,布琼尼老元帅也对巴格拉米扬这位年轻将军赞赏,"[23]巴格拉米扬参谋报告能得到当时莫斯科信任并非易事,因为苏联前线败仗连连导致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史达林也责怪大部份红军将军是“半个敌军”不肯轻信,却只有他被例外深信不疑"[24]
巴格拉米扬在反击德军有思索出两套作战谋略,12月苏联红军终于反败为胜的莫斯科战役就是他研发谋略,也因此战功他晋升为中将[6]同月份,他被苏联红军委派督导三个方面军(超过百万兵力)作战的重责大任: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及布良斯克方面军。[17]1942年三月,他及政委赫鲁雪夫、元帅铁木辛哥三人带著新想出来的“抗战计划”到莫斯科向史达林汇总报告,那就是著名的乌克兰作战方案:卡尔可夫战役(后来德苏出动数百万大军反复争夺此区四次,战斗非常惨烈)史达林非常嘉许他并予同意实施,4月8日晋升巴格拉米扬为“西南方前线参谋长”,1942年5月12日,西南方前线苏联红军发动“第二次卡尔可夫战役”攻击当地德军却失败,败在苏联红军负责主攻的部队是自巴尔文科夫这地区抽调出来,但是巴尔文科夫是德军设置包围圈即将收套的战场,巴尔文科沃红军连续作战过累且腹背受敌,导致战败。[25]
当红军起先胜利在望的“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此时他们已经自我发现大势不妙:红军踏入德军设计包围圈且即将在巴尔文科沃地区收网合围;5月18日巴格拉米扬要求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应该紧急修改原订作战计划,但是铁木伸哥认为史达林对原议没有意见,所以他也拒绝修改。[26]导致苏联红军此仗惨败,失去红军第6集团军全部,及第9集团、第57集团(接近18–20师,约有25万红军)占了西南方前线战区大部份兵力,6月28日苏联参谋总部调离巴格拉米扬“西南战区参谋长”职务,根据赫鲁雪夫描述,巴格拉米扬在此战结束后收到红军损失这么多兵力恶耗后精神倍遭打击,"他的眼泪溃堤般涌出,号啕大哭...他为红军弟兄而哭泣."[27]负起战败责任及参谋谋略失算,他被降调为苏联红军第28集团军参谋长.[28]数天后,他写信给史达林请求派给他在战场上将功补罪的机会。."[29]英国军事历史学者John Erickson认为巴格拉米扬是为史达林犯的错代受罪。[30]
红军第16集团军
之前他从未率领一个“军”单位作战,这次他为自己争取到率领一个“集团军”单位于西方面军下指挥作战,朱可夫元帅特别也对巴格拉米扬在谋略方面的才华印象深刻,[31] 朱可夫元帅要求参谋总部将巴格拉米扬调派当他麾下红军第16集团军司令,替换原先固守布良斯克前线战区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将军;7月31日苏联红军发动反攻,目标是把之前已经攻占到首都莫斯科附近伏尔加河的德军击退,这是苏军在西部俄罗斯发动热泽夫战役的延续;接著两个星期,苏联红军如作战规划取得胜利光复大批失土,8月11日起,德军为阻苏军凌厉攻势,便在西部俄罗斯南侧谋略发动牵制作战,德军先击败当地驻守红军第16集团军、接著又击败红军第61集团军,德军7月发动这场攻势作战让苏军又失守不少战区南侧领土。[29] 由于德军7月这场攻势已经威胁到苏联南方防线,朱可夫元帅令巴格拉米扬速率军救援上述两个战败红军集团军;巴格拉米扬也以运动战反击德军运动战,终于在9月9日起击退德军再立战功。
这时候苏联“东方防线战区”几乎所有焦点都聚集在史达林格勒攻防战,以及德军试图穿过史达林格勒把大军推攻至更南的高加索地区;苏联红军第16集团军也等不及休息至1943年二月就已经开拔作战,此时德军第6集团军在史达林格勒已经被红军包围,红军第16集团军也是包围作战建功部队之一,它是由苏联4个师与1个旅组成军团,此时又发动明快新攻势;巴格拉米扬军团因为屡建战功,又得到两个编制师、一个旅、4坦克旅,以及许多炮兵团兵力扩编为奖励。[32] 苏联红军第16集团军经扩编后就研自布里昂斯克市起,沿著“苏联西区防线战区”及“布里昂斯克防线战区”优异地担负起抗击德军作战重任,也由于第16集团军的努力及战斗辉煌胜战纪录来看,别名称呼为近卫第11集团军荣誉当之无愧。[6]
库尔斯克
在史达林标志赞誉的苏德战争反败为胜的转捩点库尔斯克的这场战事,德军特别重新整编于1943年夏天于苏俄库尔斯克发动这场著名战役;德军高层调派能征惯战多年精锐部队到这里肆虐毁灭攻击导致恶名昭彰,包括德军第9集团军与第4装甲集团军(内有党卫军第2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及肯普夫集团军级战役集群[33],在库尔斯克的两个苏联方面军司令部(STAVKA)早已先行闻讯德军这惊人的战事发动,也迅令红军朝德军防线科泽利斯克这座小镇猛攻,因为这将压迫德军侵苏中路方面所有德军惊恐,德军侵苏中央集团军群势必全力朝此反击固守,来打乱减缓德军早先主动攻势布局:红军此攻势作为,会把德军“中央防线”击破拉出一个长达75哩的缺口,此缺口若再扩大势必让德军中防线全线崩溃并且阻挡德军援军来救之路,红军此反击若是成功,仿佛1942年史达林格勒攻防战大胜利将在此重演;可是巴格拉米扬反对采用“包围战”;他的异议是对的。
巴格拉米扬第11近卫集团军被附予攻击作战任务,上级还另外加派3个步兵师与2个坦克军增援他,共计15个师兵力,巴格拉米扬批评红军总参谋部想再来一次像Uranus包围战成功包围德军的策略过于大胆冒险,他要求不能过度拉大他率领的红军包围圈包缩聚在博尔霍夫的德军,那反而会被德军趁缝突围溜走,以免年前“第二次卡尔可夫战役”红军转胜为败情形发生,他坚持要求:布良斯克前线红军第61集团军应该增援红军第11近卫集团军弃打“包围战”,改打“攻坚战”共同消灭博尔霍夫地区的德军,因此免除红军第9集团军在北方的包围作战任务[34] 他恳请他的上级西方面军司令索科洛夫斯基与 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波波夫两位上将但是他们都拒绝他的谋略;四月红军地方战区司令部奉莫斯科军令,取消两位上将的原先“包围战”作战计划,改派援军给巴格拉米扬准备“攻坚硬战”军需准备,史达林最后也支持准巴格拉米扬所拟作战谋略。[35] 巴格拉米扬上司给他20天让红军第11集团军备战,5月24日他回复已经完成备战,共计他领军团兵力有:135,000兵力、280辆装甲运兵坦克、2,700门炮、数百架军机支援空投物资 [36][37]但是史达林后来又认为更远战线德军正败战中,乃调派别支军队先攻打远方虚弱德军,巴格拉米杨所拟在这里作战计划因此放缓停滞.[38]
1943年7月5日经过几个月的迟延未战,德军发动代号“城堡军事行动”(等不及红军攻击,德军先攻击库尔斯克,最初因为红军前线防守有备导致德军攻击不利,把握德军失利战机,在7月12日巴格拉米扬部队发动代号库图佐夫行动,迅速突破德军防御,至7月18日共突破45哩(72公里)[36]到7月28日,战事圆满胜利,他也因此升级为上将;到下个月,他发动红军大规模坦克部队作战有效击败德军猛攻,并迫使德军残兵被动防御,无力再主导发动作战(另外,因为盟军此时已经登陆义大利,德军参谋本部令抽调此区德军至义大利防御,导致德军战力衰退不足致败;并非皆巴格拉米扬一人战功所致)。
波罗的海
1943年11月,巴格拉米扬任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任职伊始,即实施了歼灭威胁其方面军右翼的敌戈罗多克集团的战役,围歼了敌人数个兵团,改善了方面军部队对维捷布斯克德军集团的战役态势。后在进行1944年白俄罗斯战役时,方面军利用这一战果,突破德军防御,从行进间强渡西德维纳河,协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所属兵团围歼了德军维捷布斯克集团。因方面军部队在白俄罗斯战役中的辉煌战果和表现的勇敢精神,巴格拉米扬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在尔后的继续进攻中,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又进抵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以强击攻占了德军重要支撑点希奥利艾城,同时方面军右翼兵团前出至里加湾沿岸地带。1944年10月,方面军向梅梅尔方向突击,进抵波罗的海沿岸一带,切断了德军“北方”集团军群30多个师与东普鲁士的联系。 在1945年1—4月的东普鲁士战役中,巴格拉米扬发挥了显著作用。他参加该战役时,先后任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副司令兼泽姆兰德军队集群司令(因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1945年2月24日改编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泽姆兰德军队集群)。1945年4月19日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
战后
战后,巴格拉米扬先后任波罗的海沿岸军区司令(1945—1954)、国防部总监察长(1954—1955)、国防部副部长(1955—1956)、苏军总参谋部军事学院院长(1956—1958)、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武装力量后勤部长(1958—1968)。工作中,他广泛而全面地运用所积累的指挥工作和司令部工作的经验。1968年起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从事大量的军事科学工作。撰有不少著作。1952年起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61年起为中央委员。是苏联第二——九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1973年妻子去世后,巴格拉米扬从莫斯科市区公寓搬到郊外的别墅直至逝世。
荣誉
巴格拉米扬生前荣获苏联英雄金星奖章两枚,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和三级“在苏联武装力量中为祖国服务”勋章各1枚,奖章多枚,镌名荣誉武器1件,外国勋章、奖章多枚。
著作
- 《苏联武装力量的战斗传统是教育劳动者的强大工具》,莫斯科1965年版
- 《第聂伯河上的军人城》,莫斯科1965年版
- 《苏联人民的伟大胜利》,莫斯科1970年版
- 《战争是这样开始的》,莫斯科1971年版。描写战争爆发后的头187天,巴格拉米扬任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长的西南方面军的战斗历程。
- 《在伟大胜利的道路上》,莫斯科1975年版
家人
巴格拉米扬营
阿布哈兹战争期间,阿布哈兹境内的亚美尼亚族居民组建了巴格拉米扬营站在阿布哈兹政府与俄罗斯政府一边,积极参加反对格鲁吉亚军事统治的战斗。1993年2月,以巴格拉米扬元帅命名的摩托化步兵营在加格拉成立,由Vagharshak Kosyan指挥。随着参加过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的亚美尼亚人老兵在加格拉组建了第二个营,共有1500名亚美尼亚人参加巴格拉米扬营(占阿布哈兹军事力量的四分之一),242人阵亡,20人获得“阿布哈兹英雄”称号。1993年2月25日,该营率先突入苏呼米,夺取阿布哈兹政府大楼。时任阿布哈兹总统的弗拉季斯拉夫·阿尔金巴称该营非常有纪律、有组织、有执行力。1994年随着维和人员的入住,该营撤销。
参考连结
^ 注解(I):Pronunciation: Bagramyan's name is most commonly written in English as Bagramyan "bahg-rahm-yahn" or Bagramian. However, the Armenian transcription of his name is Baghramyan. This is primarily due to the fact that Western sources that used his memoirs,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Russian, transliterated the Russified form of his last name which omits the letters -gh in its pronunciation. The Armenian pronunciation is Hovhannes 宽式IPA:/hɤvhaˈnɛs/ Khachatury [xat͡ʃʰatɯˈɹi] Baghramyan [baʀɹamˈjan].
- ^ 儒略历11月20日
- ^ Jukes, Geoffrey. "Ivan Khristoferovich Bagramyan" in Stalin's Generals. Ed. Harold Shukman. Phoenix, Arizona: Phoenix Press, 2001 p. 25 ISBN 1-84212-513-3
- ^ Walker, Christopher J. Armenia: Survival of a N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0 p. 356 ISBN 0-415-04684-X
- ^ Time Magazine. Mileston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时代. 1982-10-04. Retrieved 2007-05-02.
- ^ (亚美尼亚文) Mnatsakanyan, Aramayis N. Մարշալ Բաղրամյան, Կյանքի և Գործունեության Ուրվագիծ (Marshal Baghramyan: An Outline of His Life and Work). Yerevan: Hayastan Publishing, 1978, p. 10.
- ^ 6.0 6.1 6.2 6.3 6.4 6.5 6.6 (亚美尼亚文) Khaleyan, Yervand M. Բաղրամյան, Հովհաննես Խաչատուրի (Baghramyan, Hovhannes Khachaturi). Armenian Soviet Encyclopedia. vol. ii. Yerevan: Arme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76, p. 258.
- ^ Mnatsakanyan. Marshal Baghramyan, pp. 13–16.
- ^ Mnatsakanyan. Marshal Baghramyan, p. 16.
- ^ Mnatsakanyan. Marshal Baghramyan, pp. 18–19.
- ^ Mnatsakanyan. Marshal Baghramyan, pp. 19–20.
- ^ Salisbury, Harrison E. The 900 Days: The Siege of Leningrad. Cambridge: Da Capo Press, 2003, p. 112. ISBN 0-306-81298-3.
- ^ (俄文) Победа.py Generals of Victory – Marshal Bagramy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April 8, 2007.
- ^ Mnatsakanyan. Marshal Baghramyan, pp. 37–44.
- ^ Mnatsakanyan. Marshal Baghramyan, p. 47.
- ^ 15.0 15.1 Jukes. Stalin's Generals, p. 25.
- ^ Erickson, John. The Road to Stalingrad: Stalin's War with Germany, Volume One.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359 ISBN 0-300-07812-9
- ^ 17.0 17.1 Jukes. Stalin's Generals, p. 26
- ^ Salisbury. The 900 Days, p. 71
- ^ Salisbury. The 900 Days, p. 73
- ^ (俄文) Bagramyan, Ivan K. Тak Шли Mы K Пoбeдe (Thus We Went to Victory). Moscow: Voenizdat, 1977 pp. 129–130
- ^ Khrushchev, Nikita. Memoirs of Nikita Khrushchev: Volume 1, Commissar (1918–1945).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322 ISBN 0-271-02332-5
- ^ Khrushchev. Memoirs, p. 321
- ^ Khrushchev. Memoirs, pp. 321–322
- ^ Khrushchev. Memoirs, p. 317
- ^ Jukes. Stalin's Generals, pp. 26–27
- ^ (亚美尼亚文) Baghramyan, Hovhannes. Այսպես է Սկսվել Պատերազմը (This is How the War Began). Trans. from Russian. Yerevan, Armenian SSR, 1975 pp. 116–117
- ^ Taubman, William. 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3 p. 166 ISBN 0-393-32484-2
- ^ Tompson, William J. Khrushchev: A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995 p. 80 ISBN 0-312-16360-6
- ^ 29.0 29.1 Jukes. Stalin's Generals, p. 27
- ^ Erickson. The Road to Stalingrad, p. 359
- ^ Zaloga, Steven J. Bagration 1944 - The Destruction of Army Group Center. New York: Osprey Publishing, 1996, p. 19 ISBN 1-85532-478-4
- ^ Jukes. Stalin's Generals, pp. 27–28
- ^ Newton, Steven H. Kursk: The German View. Cambridge: Da Capo Press, 2002 p. 18 ISBN 0-306-81150-2
- ^ Ibid., p. 28
- ^ Ibid. p. 28
- ^ 36.0 36.1 Jukes. Stalin's Generals, p. 28
- ^ Newton, Steven H. Hitler's Commander: Field Marshal Walther Model—Hitler's Favorite General.. Cambridge: Da Capo Press, 2005 p. 256 ISBN 0-306-81399-8
- ^ Erickson, John. The Road to Berlin: Stalin's War with Germany, Volume Two.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76 ISBN 0-300-07813-7
- ^ 巴格拉米扬之孙访谈:战争只有残酷. [2017-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1).
传记
- Memoirs:
- Erickson, John. The Road to Stalingrad: Stalin's War with Germany, Volume One.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____________. The Road to Berlin: Stalin's War with Germany, Volume Two.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Grigorenko, Pyotr. Memoirs. New York: W. W. Norton, 1982
- (亚美尼亚文) E. Khaleyan. Բաղրամյան, Հովհաննես (Baghramyan, Hovhannes). Soviet Armenian Encyclopedia. vol. II. Yerevan, Armenian SSR 1976
- Khrushchev, Nikita. Memoirs of Nikita Khrushchev: Volume 1, Commissar (1918–1945).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Newton, Steven H. Kursk: The German View. Cambridge: Da Capo Press, 2002
- _______________. Hitler's Commander: Field Marshal Walther Model—Hitler's Favorite General. Cambridge: Da Capo Press, 2005
- Parker, F. Charles. Vietnam: Strategy for a Stalemate. New York: Paragon House, 1989
- Salisbury, Harrison E. The 900 Days: The Siege of Leningrad. Cambridge: Da Capo Press, 2003
- Shukman, Harold ed. Stalin's Generals. Phoenix, Arizona: Phoenix Press, 2001
- Taubman, William. 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3
- Tompson, William J. Khrushchev: A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995
- Walker, Christopher J. Armenia: Survival of a N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0
- Wegner, Bernd ed. From Peace to War: Germany, Soviet Russia and the World, 1939–1941. Providence, RI: Berghahn Books, 1997
- Zaloga, Steven J. Bagration 1944 - The Destruction of Army Group Center. New York: Osprey Publishing,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