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

拜占庭帝国主题精选条目展示

精选条目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1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是公元7世纪到11世纪发生在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战争从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扩张开始,经过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等时期,到11世纪中期结束。公元7世纪三十年代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今沙特阿拉伯)开始的急速扩张使得拜占庭很快损失了南部的一些省份(埃及、叙利亚)。在之后的五十年里,倭马亚哈里发多次袭击小亚细亚,两次威胁到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占领了阿非利加地区(今突尼斯一带)。公元718年,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围中战败后,阿拉伯人的攻势没能延续下去。阿拔斯王朝时期多次交换停火协议的情况下,双方关系趋于缓和,但冲突仍然存在。在阿拔斯和地方统治者的支持下,几乎每年都有军事袭击。这种僵持的状况持续到公元10世纪。战争的最初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总是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为避免与穆斯林在空旷的地带发生正面冲突,拜占庭帝国更愿意撤退到防守坚固的要塞当中去。在约740年后,拜占庭帝国才开始打反击,但阿拔斯王朝能利用对小亚细亚巨大而有毁灭性的入侵来实施报复。随着公元861年后阿拔斯王朝的衰落,拜占庭马其顿王朝时的国力有所强大,战势逐渐逆转。在公元920年到976年这大约五十年间,拜占庭帝国终于打破了穆斯林的防守,重新夺回了北叙利亚与大亚美尼亚地区。战争的最后一个世纪主要是拜占庭帝国与法蒂玛王朝在叙利亚边境上的战事,但边境线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直到1060年后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穆斯林在这场战争中开始使用海军。从公元650年开始,地中海便成为战场。地中海里的岛屿和海岸边的港口等聚落时常有军事冲突发生。穆斯林在9世纪末10世纪初占领了克里特岛、马耳他岛和西西里岛之后,取得了地中海的制高点,使得他们的舰船可以轻易地到达法国、克罗地亚等地的海岸,甚至能到达君士坦丁堡周围。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2

斯科普里北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也是马其顿最大的都市,马其顿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斯科普里。斯科普里也是马其顿的政治、文化、经济、学术的中心都市。斯科普里在古罗马时期的名称是斯库皮。斯科普里附近地区自约公元前4000年以来就有人居住。在今日斯科普里市中心的斯科普里城堡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集落遗迹。1世纪前夕,集落被罗马人攻克,成为罗马军队的野营地。罗马帝国在395年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斯库皮由首都位于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统治。在中世纪的早期,拜占庭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争夺巴尔干地区的霸权。972年至992年期间,斯科普里是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首都。1282年开始,斯科普里由塞尔维亚统治。1346年,塞尔维亚帝国将斯科普里设为首都。1392年,斯科普里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奥斯曼人称斯科普里为于斯屈普。斯科普里在此之后被奥斯曼统治超过500年,是于斯屈普帕夏桑扎克的首府。之后又是科索沃州的首府。在这一期间,市内建造了许多著名的东方样式的建筑物。在1912年巴尔干战争期间,斯科普里被塞尔维亚王国征服,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斯科普里成为新建国家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后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斯科普里被轴心国国家保加利亚王国军队占领。1944年,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加盟国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斯科普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了急速的开发。但因1963年发生了地震,其发展一时停滞。1991年,斯科普里成为自南斯拉夫独立的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斯科普里位于瓦尔达尔河的上流,地处连接贝尔格莱德和雅典的巴尔干半岛南北走廊中央。斯科普里的主要产业有金属加工和木材、纺织、皮革、印刷产业。斯科普里的产业发展除了贸易、物流、金融部门之外,也将文化和体育事业设为开发的重点。据2002年最新的一次人口普查,斯科普里有人口506,926人。而据2010年的两个非官方的调查,斯科普里有人口668,518人,另一数字则是491,000人。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3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年-1099年)是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旨在收复在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黎凡特圣地的一项军事行动,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鲁撒冷收尾。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后来,东征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夺回圣地及耶路撒冷城,并将东方基督教伊斯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十字军成员主要为来自西欧各国的骑士农民,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君士坦丁堡,而后又将战矛转向耶路撒冷。队伍中的农民数量大大超过骑士,但由于他们并未受过战斗训练,因此最初十字军并未到达圣城。1099年,重新组织的十字军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并屠杀了城中大量的穆斯林犹太居民。东征过程中,西方人在黎凡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埃德萨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由于十字军对耶路撒冷这座461年未在天主教控制下的圣城怀有极强的热忱,因而他们拒绝将夺取的土地归还给拜占庭帝国。至今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定位为防御性还是侵略性仍存在争议。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势力扩张的一次回应,其后的近两百年内,第二次东征第九次东征纷至沓来。同时,东征也间接重开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衰落的国际贸易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4

圣索菲亚大教堂,现名阿亚索菲亚清真寺,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

索菲亚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神圣智慧,希腊语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学里的耶稣。大教堂称为“圣索菲亚”(Ἁγία Σοφία),是特别献给天主圣智的那一位,即为耶稣基督。这种对耶稣的称呼可能源自使徒保罗对基督的描绘,哥林多前书1:24 “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 犹太人、 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Σοφία)”。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5

君士坦丁堡城墙是一道围绕并保护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石墙,城墙自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建都以来已存在。君士坦丁堡城墙经历过无数的加建及修补,是现存的古代要塞体系,也是世上最复杂及最精密的要塞体系之一。

城墙最初是在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时兴建,全方位地环绕着新都,防御来自陆路及海路的攻击。随着城市扩张,一道被称为狄奥多西的新城墙在五世纪动工兴建。虽然城墙的某些部分略欠精巧,在部署得当的情况下,君士坦丁堡城墙在任何中世纪时代的围攻下都坚不可破,有效地在阿瓦尔人阿拉伯人罗斯人保加利亚人等的围攻下保护君士坦丁堡及拜占庭帝国。直至攻城火炮的出现,使得君士坦丁堡城墙不再是神话般难以攻破。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城市失陷据称是因为奥斯曼帝国军队打通了其中一道城门,并非城墙被突破。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君士坦丁堡城墙大抵都能维持原状。直至十九世纪,城市的发展已超出中世纪时的城界,部分城墙被移除。纵使君士坦丁堡城墙在此后日久失修,城墙的许多部分至今依然屹立。1980年代,一个大规模的复原计划开始启动,使游客能够鉴赏其原貌。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6

拜占庭-奥斯曼战争奥斯曼土耳其人与拜占庭罗马人的一连串军事冲突,导致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及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拜占庭帝国在1204年失去了君士坦丁堡后,国内陷入分裂及混乱。罗姆苏丹国乘虚而入,吞并小亚细亚西部的地区,直至尼西亚帝国将塞尔柱土耳其人击退。1261年,尼西亚帝国在拉丁帝国手中重夺君士坦丁堡。不过,受到敌对国家伊庇鲁斯专制国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威胁,拜占庭帝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依然不稳,加上罗姆苏丹国(拜占庭帝国在亚洲的对手)的势力减弱,拜占庭帝国将在小亚细亚的军队转移到欧洲,以维持拜占庭帝国对色雷斯的控制。罗姆苏丹国的威胁减弱对拜占庭帝国来说并非幸事,狂热的回教徒要拜占庭帝国付出代价来建立他们的势力范围。许多安纳托利亚贝伊参与对拜占庭帝国及塞尔柱帝国地区的征服,当中又以奥斯曼一世的势力对尼西亚帝国及君士坦丁堡最具威胁。1299年,奥斯曼一世在确立了势力后自称贝伊,其势力范围被称为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一世建立了奥斯曼帝国的五十年内,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势力消逝。约1380年,奥斯曼人得到拜占庭帝国控制的色雷斯地区。至1400年,曾经强大的拜占庭帝国只不过是一个摩里亚采邑的综合体,掌控一些爱琴海岛屿及首都附近的小块土地。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战役、1402年的帖木儿入侵及1444年的瓦尔纳战役使拜占庭帝国仍得以苟延残喘,直至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陷落。奥斯曼帝国的胜利使她成为地中海东部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7

迪沃尔条约安条克公国博希蒙德一世拜占庭帝国阿莱克修斯一世于1108年十字军东征结束后所签订的条约。此条约以拜占庭帝国的堡垒迪沃尔为名,它本是用于规定安条克公国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附属国,但是拜占庭帝国并没有在短期内强行实施此条约。

早在十字军第一次东征时,在君士坦丁堡聚集的十字军都承诺在归来的时候把他们所征服的土地都归于拜占庭帝国。博希蒙德一世是阿莱克修斯一世的旧敌罗伯特·吉斯卡德之子,因此他在东征结束后将安条克公国所属地域纳入他自己的统治。阿莱克修斯起初并不承认博希蒙德的合法统治权,于是博希蒙德试图在欧洲寻找帮手,并与阿莱克修斯所部展开了战争。阿莱克修斯很快就击溃了博希蒙德,迫使博希蒙德投降,并在他的驻地迪沃尔和博希蒙德签订了条约。

根据条约的规定,博希蒙德同意成为拜占庭帝国的藩属并随时在帝国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作为回报,他被封为安条克公爵及奥古斯都,可以把他的爵位传承给埃德萨伯爵。签订完条约后,博希蒙德撤退至阿普利亚并逝世于那里。博希蒙德的继承者,时摄政安条克公国的坦克里德不承认此条约。安条克在1137年短暂地再度纳入拜占庭帝国,不过直到1158年它才彻底臣服于帝国。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8

安纳托利亚军区,或者叫做安纳托利孔军区,为拜占庭帝国7世纪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的一个军区。其自从被建立的那一刻起,就是帝国内最大且最重要的军区,长官通常都是人中豪杰,在帝国的漫长历史里数次起兵反叛登上皇位,在长达三个世纪的对阿拉伯人的战争中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在曼齐刻尔特之前此处长期保持和平,与边陲要冲区不同,极少经敌军蹂躏。

据10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记载,安纳托利亚军区为“罗马最大的省份”。下辖有15,000名士兵,共有34处要塞。其将军职位首次是在690年被证实。在所有将军里位列第一级。安纳托利亚将军是帝国最高职位之一,年薪为40金镑。但其也是少数禁止宦官担任的职位。除此之外,还被指派为monostrategos,掌管亚洲各个军区。

军区的详细设立日期仍然是谜,但与其他几个的初始设立的军区相似,安纳托利亚军区也是因雅尔穆克战役之后,撤退的东罗马野战军的残余部队驻扎在此而设立。安纳托利亚军区也正由过去三大野战军(阿非利加,意大利和亚美尼亚)之一的东方野战军而命名。在669年,该军区被第一次证实存在,与当地的军队一起被提及。而当地所驻扎的部队之后在687年演化成查士丁尼二世的御林军。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9

圣像破坏运动指8世纪到9世纪之间东罗马帝国间关于圣像崇拜问题的争论,以及其中数位皇帝所推行的相关政策。从726年皇帝利奥三世颁布禁止偶像崇拜法令为开端,至843年幼帝米海尔三世统治时期,摄政皇后提奥多拉颁布反对破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为止,持续了117年。外表看起来只是破坏偶像主义的兴起,但深层目的是要打击东西教会分裂前的罗马教会希腊教会在境内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内贵族一直垂涎教会的土地,希望藉以没收教会财产。

380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打击异教信仰,以确立基督教的国教地位,大量民族宗教传统和地方神话因此被整合到教会的神话中。然而,由异教皈依基督教的信徒,不习惯崇拜没有形象的神;同时,许多曾为异教制作偶像的艺术家工匠开始转为基督教会服务,教会的艺术风格因而受到罗马既有的艺术风格的影响,描绘的形象趋向栩栩如生。在4到5世纪时期,教会在地下墓穴的绘画和集会所的壁画中,采用了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和形象来代表基督。

在7世纪以前,东方和西方的教会中出现许多基督使徒圣徒、和殉道者的图像崇拜,东方大多都是平面的图像,而西方的教会大都是雕像,这些图像是为了使在基督的真理上未受教育的人可以学习、思想的方式,但不久人们将这些的图像当做是守护神一样,将他们图像上剥落下来的着色之物掺和于圣餐的饼酒之中,亦被视为把这些图像当成偶像一样的崇拜,而有关于图像的争辩是爆发于8世纪而延长到9世纪。

总体而言,利奥三世推行运动是因为人民对当时奢华教会的不满,要求简化宗教仪式,取消圣像崇拜,教会地位崇高及财富雄厚,帝国政府想利用破坏圣像抵抗修院的势力,因而借由认为圣像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偶像,有违宗教原则的指责,发动毁坏圣像运动。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10

希腊火东罗马帝国所利用的一种可以在燃烧液态燃烧剂,为早期热兵器,主要应用于海战中,“希腊”或“罗马火”只是阿拉伯人对这种恐怖武器的称呼,东罗马自己则称之为“海洋之火”、“流动之火”、“液体火焰”、“人造之火”和“防备之火”等等。根据文献记载,希腊火多次为东罗马帝国的军事胜利作出颇大的贡献,一些学者和历史学家认为它是东罗马帝国能持续千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对于希腊火的配方和制作方法,后世知之甚少,原因在于拜占庭皇室的严格的保密措施。拜占庭研制和生产希腊火都在皇宫深处进行,身授御令又被牢固控制的加利尼科斯家族控制着整个运作系统。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七世曾谕其子说:“尔宜照料以上诸事,尤须关切管中喷出之海火。倘有人敢问此机密,如寻常有奏问于朕者,尔当严词拒之。”有关这种武器的所有事情都严格保密,甚至不允许用文字记载下来。所以后世可以征引的希腊文资料中的确少见有关记载,只有几位皇室成员留下了一鳞半爪的资料。利奥六世在其《战术学》中指出,这种“人造火”用虹吸管喷出,而此管由青铜制成,放在战船的前端,能将火射向上下左右各个方面。士兵则用小手筒从铁盾后面放出火。希腊火的配方现已失传,成分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11

602年-628年拜占庭-萨珊战争是发生于拜占庭帝国波斯萨珊王朝之间的一次战争,为罗马-波斯战争中的最后一场,也是最具毁灭性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在结束于591年的上一次拜占庭-萨珊战争中,拜占庭皇帝莫里斯出兵帮助萨珊王子,后来的库斯老二世复位。602年,莫里斯被反贼福卡斯所杀,库斯老二世以此为借口,打着替莫里斯复仇的旗号对拜占庭帝国宣战,拉开了这场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随后演变为长期战争,成为历次罗马-波斯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火几乎燃遍整个中东:埃及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高加索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爱琴海都成为战场。

602年至622年间,萨珊军队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占领了黎凡特、埃及、安纳托利亚的一部分乃至爱琴海中的一些岛屿。610年即位的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在初战受挫后,保持防守姿态,积蓄国力,最终于622年向波斯本土发动了反攻,波斯人难以招架。626年,波斯人联合阿瓦尔人斯拉夫人包围君士坦丁堡,但攻城失败。随后,希拉克略联合西突厥汗国统叶护可汗,于627年向萨珊王朝的腹心——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动进攻,这造成了萨珊波斯的内乱,贵族联合起来杀害库思老二世,向拜占庭求和。

长期的战争使得两国精疲力尽,拜占庭的胜利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实际的益处。战争结束仅数年后,阿拉伯人就团结在正统哈里发旗下,开始了对外扩张;两大帝国无力抵挡,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彻底征服,拜占庭帝国则失去了黎凡特、高加索、埃及和北非,这些地区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被阿拉伯帝国牢牢控制。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12

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旧名,现在则指伊斯坦布尔金角湾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区。它曾经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奥斯曼帝国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为新罗马,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君士坦丁堡是全欧洲规模最大且最为繁华的城市。

后来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领土范围也缩减到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此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再次繁荣起来。西方学者们习惯上将基督教治下(330年至1453年)的该城称作君士坦丁堡,而将此后伊斯兰教治下的城市称作伊斯坦布尔。如今,君士坦丁堡之名仍然被东正教沿用,教众们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领袖,亦是整个东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领袖称作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

君士坦丁堡亦以其宏伟的建筑而闻名。著名的建筑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宫君士坦丁堡竞技场黄金城门,大道与广场在其间星罗棋布。在1204年和1453年两次被劫掠之前,君士坦丁堡还保存着为数众多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在被奥斯曼帝国攻克之时,该城已经逐渐破败,但在此后得到了迅速的复兴与发展,并于17世纪中叶再次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13

717年-718年君士坦丁堡之围或称阿拉伯人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是倭马亚王朝军队对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发起的一次海陆联合进攻。这场战役是数十年来阿拉伯军对拜占庭帝国发动的长期进攻的最高潮。在716年,经过多年的准备,哈里发之弟麦斯莱麦·伊本·马利克率领的军队入侵安纳托利亚,阿拉伯人试图利用拜占庭帝国内部的矛盾,与叛乱的将领利奥结盟,共同攻击皇帝狄奥多西三世。但利奥夺得皇位后(称利奥三世)便背叛了阿拉伯人。

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过冬后,阿拉伯军在717年初夏进入色雷斯,建立了围攻堡垒并封锁了有巨大坚固的狄奥多西城墙保护的君士坦丁堡。阿拉伯舰队本计划与陆军协同,在海上封锁城市,但被拜占庭海军使用希腊火压制,这使得君士坦丁堡可以通过海路补给,而围城的阿拉伯陆军在接下来的冬季中却遭受了饥荒与瘟疫的折磨。718年春,两支前来增援的阿拉伯舰队又因基督教船员的背叛而被拜占庭海军摧毁,陆上增援则在通过小亚细亚时被拜占庭军的伏击击败,与拜占庭同盟的保加尔人又袭击阿拉伯军后方。最终,阿拉伯人被迫于718年8月15日解围,出海而去,归途中,他们又遇到风暴和火山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次围城的失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守城成功使得拜占庭帝国得以继续生存,阿拉伯人则被迫改变了战略,尽管定期的进攻仍不间断,但他们放弃了彻底征服拜占庭帝国的念头。这次战役使穆斯林对东南欧的进攻被推迟数百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14

昆图拉斯橄榄树林战役发生于1205年夏天,战场位于今伯罗奔尼撒半岛麦西尼亚州境内,作战的双方分别是第四次十字军中的法兰克人部队与当地的希腊人、斯拉夫人,战斗以法兰克人获胜告终。

1204年,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第四次十字军攻陷,之后,拉丁帝国在原拜占庭领土上建立,一些十字军领袖在希腊地区还按西欧封建形式建立了一些小国,并进攻当地的希腊势力。十字军中的两个法国贵族纪尧姆·德尚普利特与戈弗雷·德维尔阿杜因率领500-700名十字军骑士与步兵进入摩里亚(即伯罗奔尼撒半岛),打算将其占为己有。在麦西尼亚地区一片名叫昆图拉斯的橄榄树林中,他们与4千-5千名当地希腊人及斯拉夫人组成的部队相遇。这支部队的领袖名叫米海尔,有学者认为他就是伊庇鲁斯专制国的创立者米海尔·科穆宁·杜卡斯。尽管十字军人数居劣势,他们还是击败了敌人,此战的胜利为这两个法国贵族开创亚该亚亲王国奠定了基础。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15

674年-678年君士坦丁堡之围,是倭马亚王朝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发起的一次大规模围攻。这次战役是阿拉伯-拜占庭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战役,是倭马亚王朝攻击拜占庭帝国的第一次高潮。穆阿维叶于661年在穆斯林内战中获胜,成为哈里发并建立倭马亚王朝,十几年后,阿拉伯人发起了对拜占庭帝国的新一轮入侵,希望通过占领君士坦丁堡来彻底毁灭拜占庭帝国。

672-673年,阿拉伯舰队在小亚细亚海岸建立了基地,松散地封锁了君士坦丁堡,占据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基齐库斯半岛并把这里当作过冬基地;之后几年中,开春后对君士坦丁堡发起进攻,冬季再返回基地。最终,君士坦丁四世统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利用新发明希腊火摧毁了阿拉伯舰队,在陆上,拜占庭军也击败了阿拉伯军队,使得阿拉伯人解围而去。这次胜利对拜占庭帝国十分重要,在一段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不久之后,两国签订合约,随后的第二次穆斯林内战期间,倭马亚王朝甚至被迫向拜占庭帝国纳贡。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16

优卑亚继承战争是1256年至1258年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战争的一方是亚该亚亲王国,另一方是因惧怕亚该亚亲王纪尧姆二世·德维尔阿杜安而结成联盟的几个法兰克希腊小国威尼斯热那亚两个共和国也卷入其中。战争的导火线是纪尧姆二世·德维尔阿杜安想要控制优卑亚岛的部分领土,而统治该岛的伦巴底人男爵威尼斯共和国的支援下决定抵抗。随后,雅典与底比斯领主居依一世·德拉罗什及中希腊的几个小君主也决定站在他们一边对抗纪尧姆二世。双方于1258年5-6月在卡里迪决战,最终联军战败,亚该亚获胜,1262年,双方签订了停战条约。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17

门德雷斯河畔安条克战役是在小亚细亚西南部门德雷斯河畔安条克附近发生的一场战役,交战双方为尼西亚帝国罗姆苏丹国,双方的君主狄奥多尔一世皇帝与凯霍斯鲁一世苏丹都亲自上阵,塞尔柱突厥军在战斗初期占优,但苏丹临阵被杀,使得尼西亚军获胜。这次战役的胜利使尼西亚帝国确立了在小亚细亚西南部爱琴海沿岸的霸权。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18

热那亚占领罗得岛指的是1248年-1249年末或1250年初热那亚共和国占领罗得市及其同名岛屿罗得岛部分地区的历史事件。当时罗得岛由附属于尼西亚帝国的希腊豪强统治,1248年,热那亚人以一次突袭夺取该岛首府罗得市,并得到了亚该亚亲王国士兵的协助。尼西亚军队随后开始进攻,并于1249年末或1250年初赶走了热那亚人。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19

斯维亚托斯拉夫入侵保加利亚,指的是基辅罗斯保加利亚拜占庭帝国三方开始于967或968年,结束于971年,在东巴尔干爆发的一系列战斗。基辅罗斯王公斯维亚托斯拉夫应拜占庭帝国邀请,出兵进攻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并大败其军,并在随后两年中占领了其领土的北部与东北部 。拜占庭帝国不愿见到一个新强国在自己的边境崛起,因而打破同盟,出兵击败罗斯人,后者被迫撤回国内,保加利亚东部被拜占庭帝国吞并。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20

克里特埃米尔国是一些穆斯林流亡者攻下拜占庭帝国克里特岛后建立的国家,建立于9世纪20年代后期,961年被拜占庭帝国征服而灭亡。这个埃米尔国承认阿拔斯哈里发为其宗主,但事实上是独立的。

该国的建立者是阿布·哈夫斯·欧麦尔·伊格里蒂希,他率领的一批来自安达卢斯的流亡者于827-828年或842年征服了克里特岛,独立建国。拜占庭将领狄奥克提斯托斯于842或843年在岛上登陆,夺回了大部分地区,但很快被打败,之后拜占庭收复该岛的努力也失败了。在埃米尔国存在的135年中,它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威胁之一,克里特岛控制着东地中海的海上交通,在穆斯林的统治下,它成为了肆虐爱琴海沿岸地区的伊斯兰海盗们的基地和避风港。埃米尔国的内部历史记载不多,但有限的史料表明,除了海盗活动之外,其农业和贸易也相当发达。最终,拜占庭将领尼基弗鲁斯·福卡斯于960-961年指挥大规模远征,夺回克里特岛,消灭了埃米尔国


Portal: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21

宫内军家内官”是拜占庭帝国的一个高级军事职务,存在于8-14世纪。最初,这个职务只是帝国禁卫军“塔格玛”中的一支精锐部队“宫内军”的指挥官,后来其地位迅速上升,至9世纪中期,其持有者实际担任拜占庭军队的总司令。12世纪,该官职的地位下降,其总司令职能被“大家内官”取代,在巴列奥略王朝时期(13-15世纪)则成为一个中等级别的纯荣誉头衔。


提名

请自行将与拜占庭帝国主题相关的,且未展示于上面的Wikipedia:典范条目Wikipedia:优良条目或乙级以上佳作添加至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