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7无后坐力砲
M67无后坐力砲是一款由美国和以后的大韩民国所生产的第三世代90毫米肩扛式反坦克无后座力炮,它亦可用以发射同口径的M590杀伤人员炮弹以用作杀伤人员用途。发射90毫米无后坐力炮弹。[1]
M67无后坐力砲 | |
---|---|
类型 | 肩扛式无后座力炮 |
原产地 | 美国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60年代—1990s年 2011年— |
参与战争/冲突 |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17.01千克(37.5磅) |
长度 | 1,346.2毫米(53寸) |
高度 | 431.8毫米(17寸) |
操作人数 | 3人 |
炮弹 | 90毫米无后坐力炮弹 |
口径 | 90毫米(3.54寸) |
枪管 | 1根,无膛口装置 |
发射模式 | 单发 |
后坐力 | 无后座力 |
载具 | 无,射手肩扛 |
射速 |
|
枪口初速 | 213.36米/秒(700英尺/秒) |
最大射程 | 2,103.12米(2,300码,6,900英尺,1.31英里) |
供弹方式 | 手動后膛装填 |
瞄具 | 光学瞄准镜:具有基线测距功能 |
M67无后坐力砲被设计为以使用两脚架和单脚架在地面上发射为主,但当将折叠式两脚架用作肩托架而单脚架用作前握把以后也可以以肩扛形式射击。该武器为空气冷却和后膛装填,并发射固定弹药。作为直接射击武器,它采用了视距弧线,以典型坦克在射击范围以内时使用的瞄准桥接线为蓝本,用作简易测距。
历史和使用
1960年代早期,M67无后坐力砲获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采用而投入服役以后,与大得多的106毫米口径M40无后坐力炮一起在越南战争中使用。[2]M67被证明是一款可靠和有效的武器,虽然它在战斗中主要是对人员和防御工事用途,而对装甲目标却只有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用。虽然部队称赞其成效,M67也受到了严厉批评,因为武器的重量和长度以及其筒后喷火,这往往妨碍了在进攻行动中的使用。由于这些缺点,一些海军陆战队部队比起M67更倾向于继续使用旧式的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自1975年开始,它在美军的服役上很大程度地被M47“龙”式反坦克导弹系统所取代。
但M67并没有完全地从步兵中退役。相反地,它被保留作为特殊任务或战斗环境以下的替代型标准反坦克武器。由于龙式的电池和BGM-71“拖”的电线可能会因为极低温的环境以下发生故障,M67于部署在北极环境的单位中使用和在许多驻扎西德的步兵单位之中,比如第1营、第15步兵师、第3步兵师都获保留。截至1988年,驻扎阿拉斯加的第6轻步兵师的特殊武器排之中仍在使用M67。1989年,有两枝M67分别被第193步兵旅团的C Co 5/87号(步兵中尉)在巴拿马共和国的“正义之师行动”(Operation Just Cause)期间使用,并且发射M590人员杀伤弹。同样地,西柏林的城市环境促使了美军的第502步兵团第4、第5和第6营,以及柏林旅保留该武器,迟至1991年的冬天;1992年1月,它才被M47“龙”式所取代。陆军游骑兵(包括第75游骑兵团)在他们的每个排的武器中都保留了M67,直到1990年代,当它被84毫米卡尔·古斯塔夫M3所取代。1983年“紧急狂暴行动”(Operation Urgent Fury)期间,游骑兵的M67,在加特林纳达击破人民革命军的四至五辆BTR-60装甲输送车中起了关键作用。最后运用M67的兵科是战斗工兵,它们用M67作为摧毁碉堡和其它硬点目标的破障炮。至少晚至1990年,战斗工兵仍装备M67以用作他们经修改后的编装表(MTOE)的一部分。
在2011年2月的新闻中,提到第101空降师从库存武器中提领了少数M67无后坐力砲用于阿富汗战场,这批M67供给第4作战旅下属之第506步兵团,用以打击敌方防御工事和集结敌军。由于M67可重复装填,且配有M590人员杀伤弹,在静态防护阵地及伏击时对于人类目标效果效果绝佳。[3]但随着美军引进弹药种类更多样化的M3 MAAWS成为制式武器后,M67再次淘汰。[4]
描述
M67的形状像在一根长长的管子以上、沿着炮管身约一半的位置从相反的两侧偏置装上光学瞄准镜组件和扳机。这位置之下的是独脚架,而从那里向后一半、同样之下的是两脚架。该武器需要三个操作人员操作它:一名炮手,副炮手(装填手)和弹药手。后膛是在右侧以铰链铰接,并且必须摆动打开以装填炮弹。然后将其摆动封闭,而当该无后坐力炮开火以后,炮弹弹壳后端破裂,并从炮后膛座的背面炸出炮外。在炮管的左侧,靠近光学瞄准镜和扳机组件的是石棉隔热罩,用以射击时,保护炮手的肩部和颈部避免被炮管身的热量灼伤。
这无后坐力炮能够保持每分钟一发的持续射速,但武器也可在由训练有素的操作人员操作以下将射速加快至以每六秒钟一发(10发/分钟)的速度快速射击。但快速射击被限制为5发炮弹以内,之后必须15分钟的时间进行冷却。
M49A1次口径设备,发射7.62×51毫米北约口径制式步枪子弹,通常用在将光学瞄准镜归零和排位的用途。光学瞄准镜将通过在炮管开口设置交叉型弦线进行目视归零(在炮管的端部具有橡胶圈环和凹槽,以促进保持弦线在正确位置),然后通过子口径装置装置(和交叉型弦线)观看炮管并设置固定的视距,使刻线瞄准上相同的目标。然后该子口径弹可以用于进一步细化零点和出线。
弹药
这门90毫米无后座力炮弹药是以完全固定的形态发配给操作人员。“固定”的一词是指炮弹弹头和炮弹壳体压接在一起。这可确保炮弹弹头和炮弹壳体的正确对准。它也使其可更快的(重新)装填,因为炮弹弹头和炮弹壳体是以一个单位(一整发炮弹)般装填被装载。炮弹壳体的后端是由易碎材料所制成,发射时会被完全摧毁。所使用的炮弹弹头是已预先刻上了膛线带的附膛线弹药,也就是说,被切割出来的回转带是为了配合阳膛孔,用以捕集气体和让炮弹弹头自旋稳定。
M371实训弹
M371是M371A1高爆反坦克弹的训练弹型版本。弹头原来内装的高爆性质炸药填充物被惰性压载物所取代,以保持它在相同的重量和飞行性能。鼻形帽中包含烟雾粒料以标记弹著点。
- 炮弹重量:4.2千克(9.25磅)
- 炮弹长度:713.74毫米(28.1寸)
- 弹头重量:3.06千克(6.75磅)
- 炮口初速:213.36米/秒(700英尺/秒)
- 最大有效射程:399.59米(437码,1,311英尺)
- 引信:PIBD M530A1
M371A1高爆反坦克弹
M371A1炮弹采用了特殊的尾翼稳定式炮弹,而且采用了锥形装药原理击破装甲。它的效果并非取决于撞击目标的一瞬间的速度,而是依靠炸药填充物料的浓度并通过它的形状实现效果。圆锥形状的填料用以集中炸药爆炸以后的力,聚焦形成一条高速高热射流,使得压力能集中于一点以贯穿装甲。填料的形状是由金属锥状成形内衬所保持,当填充物料爆炸以后就会形成独头弹。这独头弹或金属可能会亦可能不会与跟随爆炸射流贯穿装甲。炮弹的末端部是一个相对于长度而言的狭长独立物,可让高爆反坦克弹的高热射流用以实现对目标最大效果。
高爆反坦克弹主要是对装甲用途的弹药。它也可以对次要目标,比如炮架设位和碉堡使用,并具有极佳的效果。它能够贯穿3.5英尺(1.1米)的填充土壤、2.5英尺(1.2米)的钢筋混凝土或1.15英尺(350毫米)的(钢制)装甲板。[5]
- 炮弹重量:4.2千克(9.25磅)
- 炮弹长度:713.74毫米(28.1寸)
- 弹头重量:3.06千克(6.75磅)
- 炮口初速:213.36米/秒(700英尺/秒)
- 最大有效射程:399.59米(437码,1,311英尺)
- 引信:PIBD M530A1
M590杀伤人员碳罐弹
M590(XM590E1)杀伤人员(碳罐)弹(简称:M590炮弹)的碳罐内藏箭形弹,设计用于近距离打击集结步兵攻势的防御。炮弹是由一个炮弹壳体压接到铝制炭罐。碳罐是由薄壁、深拉、铝合金罐身,内藏2,400八粒(0.5克)、低风阻、尾翼稳定、钢丝制飞镖弹的有效载荷。当碳罐离开炮口,压力使碳罐沿着刻有用以标识的划线破裂以释放内藏飞镖弹,并向碳罐前方以约8度的锥角分散。
与可比的武器性能相比较
武器 | 口径 | 炮口初速 | 弹头 | 装甲贯穿深度 | 有效射程 | 照准具倍率 |
---|---|---|---|---|---|---|
M67 | 90毫米 | 213米/秒 | 3.06千克HEAT | 350毫米 | 400米 | 3× |
卡尔·古斯塔夫M2 | 84毫米 | 310米/秒 | 1.70千克HEAT | 400毫米 | 450米 | 2× |
LRAC F1反坦克火箭筒 | 89毫米 | 300米/秒 | 2.20千克HEAT | 400毫米 | 600米 | N/A |
RPG-7 | 85毫米 | 300米/秒 | 2.25千克HEAT | 320毫米 | 500米 | 2.5× |
B-300反坦克火箭筒 | 82毫米 | 280米/秒 | 3.00千克HEAT | 400毫米 | 400米 | N/A |
数据来自简氏步兵武器1984-85年版本。
流行文化
参见
资料来源
- ^ Jane's Infantry Weapons 1984–85, p. 740
- ^ Green, Michael, and Stewart, Greg, Weapons of the Modern Marines, (2004), St. Paul: MBI Publishing Co., p. 51
- ^ Menzies, Kimberly K. Currahees add to their Weapons Arsenal. Task Force Currahee Public Affairs. Clarksville TN Online. 2011-02-12 [2011-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 The U.S. Army Wants to Give Troops a New Super Missi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arisboring.com, 16 December 2015
- ^ Worldwide Equipment Guide 2001 (PDF). [2016-09-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5).
参考文献
- (JIW) Hogg, Ian. Jane's Infantry Weapons 1984–85, London: Jane's Publishing Company Ltd., 1984.
外部链接
- (英文)—Modern Firearms—M67 recoilless rifle / antitank grenade launch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globalsecurity.org—
- (英文)—Gary's U.S. Infantry Weapons Reference Gui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Vietnam war info
- (英文)—ArmyRanger.com
- (英文)—Military Guns and Related Small Arms throughout History—M67 Recoilless Rif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Recoilless Weapons - M67 90 mm Recoilless Rifle and M72 LA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