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莎剧
此条目疑似为广告或包含宣传性内容。 (2022年8月3日) |
豫莎剧依据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成豫剧的剧本,并以豫剧表演形式于舞台演出的作品类型的统称。目前在台湾共有《约╱束》、《量 ‧ 度》、《天问》三部豫莎剧,其原作品是《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李尔王》(King Lear)。[1][2]
台湾莎剧的戏曲改编
豫莎剧是台湾首次以主题性、系统性制作于舞台演出的作品类型的统称。台湾近20年来计有70余部由不同剧种改编莎士比亚的舞台戏剧作品。台湾第一个以莎士比亚剧本作改编的戏曲作品是1981年大鹏剧队的《席》(改编自《椅子》),后续有1986年当代传奇剧场的《欲望城国》(改编自《马克白》)、2001年当代传奇剧场《李尔在此》[3](改编自《李尔王》)、2003年国立台湾艺术学院毕业公演《李尔王》(改编自《李尔王》)等诸多作品,由于各剧团在经费、人力、理念、目标的不同考量,所以此类改编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大多是零星出现,缺乏整体制作脉络可以依循的规则。[4]
计划与执行
以豫莎剧主题制作的剧本,依据豫剧板式、声腔改编,并非纯粹的语言翻译。台湾大学彭镜禧教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陈芳教授依据情节和故事背景,让剧本内含更多的创造力,原著的抒情段落也可改写成曲唱、身段表演、念白铺陈等形式来呈现。[5]依据剧本改编的核心主轴,表演呈现方面由台南人剧团吕柏伸担任导演,演出团队是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豫剧团。[1][2]
在整体的思想脉络和呈现都有一个主体原则,陈芳教授于2023年3月发表的〈变形记──当莎士比亚遇到戏曲,台师大陈芳带你看懂当代莎戏曲的异化与创新〉专栏、2012年出版《莎戏曲─跨文化改编与演绎》、张瑛著作的《中国的,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戏剧在当代中国的跨文化改编》等,皆对豫莎剧跨文化改编进行论述和研究[1]。台湾第一部豫莎剧是2009年的《约╱束》,改编自《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原著出版于1600年,1913年在中国演出,是最早在中国演出的莎剧。《约╱束》以三个事件:彩匣、一斤肉契约、定情婚戒,表达主题约束,却又难以约束的情节,作为剧名订定的依据。[6]该剧曾参与英国第4届莎士比亚双年会展演,2011年于美国第39届莎士比亚年会演出,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斯克兰顿大学等地巡演。[7]《量 ‧ 度》改编自《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以“情、理、法”三方进行辩证,从多元面相对宗教、人性和法律等进行观察,是一个社会问题剧的呈现。[8]《天问》改编自《李尔王》(King Lear),该剧将主角性别从男性变为女性,由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扮演李尔王,结合豫剧唱腔与戏曲身段,呈现王者在权力转移与下放后,体悟人情世故的心境变化。[9]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林, 雯玲. 從《李爾王》到豫莎劇《天問》:中國化語境下的教化衝動與改編議題 (PDF). 戏剧研究. 2017-07, (20): 66 [2022-09-01]. doi:10.6257/JOTS.2017.2006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9-01).
- ^ 2.0 2.1 李, 佳霖. 豫莎劇的社會意涵《天問》. 表演艺术评论台. 2015-12-18.
- ^ 李, 政翰. 「我」:悲劇的多重視角《李爾在此》. 表演艺术评论台. 2020-10-15 [202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 ^ 林, 于湘. 在場的問題,缺席的答案:重探莎士比亞「問題劇」 (PDF). 戏剧研究. 2013-07, (12) [2023-11-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0-15).
- ^ 陈芳. 變形記──當莎士比亞遇到戲曲,臺師大陳芳帶你看懂當代莎戲曲的異化與創新. 人文.岛屿. 2023-03-29 [202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2).
- ^ 段, 馨君. e世代戲劇研究:以莎學與電視劇《犀利人妻》為例 (PDF). 资讯社会研究. 2011 [2023-06-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15).
- ^ 2012年度大戲 豫莎劇二部曲《量‧度》" Measure, Measure!". 2012 [2023-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0).
- ^ 陈芳. 書寫跨文化:量度《量.度》. 华艺线上图书馆. 2013-01 [2023-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6).
- ^ 郑哲智. 臺灣豫劇團《天問》 跨文化劇場改編研究.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