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常惠

台灣音樂家及教育家

许常惠(1929年9月6日—2001年1月1日),台湾作曲家及音乐教育家,为国家文艺奖得主。[2]

许常惠
性别
出生1929年9月6日
日治台湾台中州彰化郡和美庄(今彰化县和美镇
逝世2001年1月1日(2001岁—01—01)(71岁)
台湾彰化县和美镇
墓地 台湾新北市金山区金宝山墓园[1]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29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2001年)
职业音乐家
学历
经历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系主任(1991年-1994年)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1991年-1994年)
    • 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副教授 (1964年-?)
    • 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教授(?-1980年)
    • 亚洲作曲家联盟中华民国总会理事长 (1980年-1990年)
    • 中华民国作曲家协会理事长(1989年-1991年)
    • 中华民国音乐教育学会理事长(1993年-1995年)
    • 中华民国民族音乐协会理事长(1991年-1993年)
    • 中家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1995年-2001年1月1日)
    • 中家音乐著作权人联合总会董事长(1994年-2001年1月1日)
    • 原住民音乐文教基金会董事长(1996年-2001年1月1日)
    • 亚洲作曲家音乐联盟执行委员会主席 (1997年-2001年1月1日)
    • 亚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长(1997年-2001年1月1日)
    • 总统府国策顾问(1996年5月20日-2001年1月1日)
    •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2000年-2001年1月1日)
受影响于
影响于
许常惠
汉字 許常惠
白话字 Khó͘ Siông-hūi
台语罗马字Khóo Siông-huī

生平

许常惠出生于日治台湾台中州彰化郡和美庄,1939年时到日本留学就读小学及中学,主修小提琴,并开始接触西洋古典音乐。在1946年战后返台就读台中一中,于1949年就读省立师范学院音乐系(今台湾师范大学),1954年在台湾省立交响乐团担任小提琴手。[2][3]

1954年公费至法国留学,就读法兰克福学院,与科莱特·德·利昂考特库(Colette de Lioucount)学习小提琴。之后他转学到巴黎大学音乐学研究所,随雅克·柴利英语Jacques Chailley习音乐史,同时旁听奥利维埃·梅西安在巴黎音乐学院的音乐分析课程,1958 年通过考试,取得巴黎大学文学院音乐学研究所音乐史高级研究班文凭。。作曲方面,许常惠在1958年至1959年期间师从安德烈·若利韦[4][5]1959年,他将“昨自海上来”一诗写成女高音独唱曲,获得意大利现代音乐学会的比赛入选,此后开始了他作曲的生涯。[3][6]

许常惠在1959年回到台湾师大音乐系任教,除了音乐创作之外,也积极的收集台湾各地民谣,并将中国音乐以西方作曲方法重新编写,颇受好评。其知名的作品有源自《红楼梦》一书的“葬花吟”清唱曲、以及《白蛇传》歌剧、《百家春协奏曲》等。[6]

除此之外,许常惠也组织不少现代音乐的团体,并致力于现代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的保存。他曾与邓昌国藤田梓张继高等人合组“新乐初奏”乐团(1961年),引进西方的现代音乐。[7]其他还有如“亚洲作曲家联盟”等重要音乐团体,也多有他的参与和贡献。[6]

获奖与荣誉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作品节选

器乐独奏
  • 胡琴曲三首,作品20,1977年
  • 琵琶曲《锦瑟》,作品21,1977年
  • 五首钢琴插曲,作品30
  • 《中国民歌钢琴曲》三本
  • 小提琴独奏曲《留伞调》(变奏与主题),作品44,1991年
室内乐
  • 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作品27
  • 三重奏《台湾》,为小提琴、单簧管与钢琴,作品28,1973年
管弦乐
  • 交响曲《白沙湾》,作品29,1974年
  • 钢琴与民族乐团协奏曲《百家春》,作品36,1981年
独唱作品
  • 《杨唤诗十二首》,作品23,1973年
  • 《友谊集》第一集,作品31,1979年
  • 《桥》,为女高音和管弦乐,作品42,1986年
合唱作品
  • 儿童清唱剧《森林的诗》,作品25,1981年
  • 儿童清唱剧《狮头山的孩子》,作品37,1983年
其它
  • 歌剧《白蛇传》,作品33
  • 民族舞剧《桃花开》,作品31,1977年
  • 《桃花姑娘》,为民族乐队,作品33,1983年
  • 《陈三五娘》,为管弦乐,作品39,1985年

参考资料

参照
  1. ^ 梁任玮; 刘俞青; 聂世杰. 金寶山讓八成帝寶住戶點頭 (杂志). No. 1126期. 今周刊. 2018-07-19 [2023-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5) (中文(台湾)). 
  2. ^ 2.0 2.1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許常惠-簡介. 台湾音乐群像数据库.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7). 
  3. ^ 3.0 3.1 许常惠文化艺术基金会. 許常惠-生平. 财团法人许常惠文化艺术基金会.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4. ^ Liang 1993,第83页
  5. ^ 顾雅文 检索日期:2022-11-02,网址:TBDB台湾历史人物传记数据库,http://tbdb.ntnu.edu.tw/showBIO.jsp?id=3C8AB3E0-86C9-33E5-E991-189B50D0EE04. 文化人物-許常惠. TBDB.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6. ^ 6.0 6.1 6.2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 許常惠-生平.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7). 
  7. ^ Liang 1993,第87页
  8. ^ 總統令(華總二荣字第8910021060號). 总统府公报 (总统府). 2000-05-05, 第6338号: 5页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9). 
  9. ^ 總統贈頒給文藝界傑出人士.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00-05-03 [202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期刊论文
  • Liang, Mao Chun. 許常惠音樂創作研究. 音乐研究学报. 1993, 2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 苏育代,许常惠师年谱稿。国立师范大学音乐学系硕士论文,1994年
  • 林韵,许常惠师音乐作品之分析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系硕士论文,1995年
  • 徐丽纱,自西徂东:浅探许常惠教授在民族音乐学的成就。台中师院学报,no. 11,1997年:611-37
  • 吴美莹,论台湾作曲家音乐创作中的传统文化洗礼:以郭芝苑、许常惠、马水龙的作品为例。国立艺术学院音乐学系硕士论文,1998年
  • 廖珮如,“民歌采集”运动的再研究。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
  • 戴仁文,许常惠钢琴独奏曲研究。东吴大学音乐学系硕士论文,2004年
  • 林含章,马水龙《霸王虞姬》与许常惠《国姓爷郑成功》曲体风格之探讨:台湾九十年代末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谋合的两个实例。国立台北师范学院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
  • 陈碧娟,“有一天夜在李娜家”:许常惠钢琴作品研究。人文艺术学报,no. 4,2005年:211-43
  • 姜智尧,受到西方音乐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从许常惠的葬花吟谈起/毕业音乐会。东吴大学音乐学系硕士论文,2005年
  • 吴玲宜,许常惠钢琴独奏曲《五首插曲》之复古倾向与浪漫风格。艺术学报:综合类 1,no. 2,2005年:137-53
  • 萧植穗,“时代精神”到“民族精神”:从“时间”与“空间”的辩证论许常惠现代音乐运动的接受史(1950-1970)。国立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
杂志专书
  • 王维真,《扎根于传统的创新──作曲家许常惠》,音乐与音响杂志,1986年2月
  • 邱坤良,昨自海上来:许常惠的生命之歌。台北:时报文化,1997年
  • 苏育代,许常惠年谱。彰化市: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7年
  • 徐丽纱,传统与现代间:许常惠音乐论著研究。彰化市:彰化县立文化中心,1997年
  • 李娓娓,许常惠钢琴独奏曲:赋格三章/“有一天夜在李娜家”作品分析及演奏诠释之研究。台北:逸云艺术,2000年
  • 陈运通,台湾音乐教父:奇人雅士许常惠。中外杂志 69,no. 4,2001年:146-54+10+129+131+133
  • 赵琴,许常惠:那一颗星在东方。台北:时报文化,2002年
  • 简巧珍,台湾新音乐发展之轨迹。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2012年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