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禄(?—1430年),原名薛六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莱州府胶州(今青岛市胶州市)人,明朝军事将领,阳武侯

薛禄

大明太保兼镇朔大将军总兵官
爵位 阳武侯
籍贯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莱州府胶州
族裔 汉族
字号 景阳
出生 不详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莱州府胶州灵山卫
逝世 宣德五年(1430年)
北直隶顺天府
亲属 薛安(曾祖父)
薛大(祖父)、薛遇林(父)
薛五(兄)
薛勋、薛桓(子)
薛诜、薛濂(孙)
薛翰、薛琮(曾孙)
薛伦、薛𬬮、薛钰(玄孙)
薛濂(来孙)
薛赞、薛干(后代)

生平

建文年间

薛禄家族排行老六,人称薛六,后改名薛禄。靖难之役中,他以士兵身份跟随燕王朱棣起兵,夺取北平九门。真定之战中,他持槊刺左副将军李坚坠马,并生擒他,后升任指挥佥事。之后跟从朱棣援救永平,并攻下大宁富峪会州宽河等地。后还师北平,并击败中央军游骑,进指挥同知。攻打大同时,他身为先锋。此后在白沟河之战后追击中央军至济南,升任指挥使。东昌之战中,以少胜多。当时朱棣被盛庸打败,退守北平。盛庸通知真定诸将屯守威县深州,薛禄均击败各部。在滹沱河之役中冲锋陷阵,出入数十次战斗,并追至夹河[1]单家桥之战中,薛禄被平安生擒,但之后挣脱绳索,并拔刀斩杀守卫,飞驰返回燕军并继续战斗。此后接连攻破顺德大名彰德西水寨,并生擒都指挥花英[2]。之后趁胜攻破东阿东平汶上,在淝河战役小河战役灵璧战役中功劳最大。后随朱棣攻破应天府,升任都督佥事[3]

永乐年间

永乐六年(1408年),进升为都督同知。两年后,担任骠骑将军,跟随明成祖北征,晋升左军都督府右都督。永乐十年(1412年),他上疏请求训练武臣子弟。永乐十五年(1417年),以行在后军都督身份管理营造事务[4]。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迁都北京,他被封为阳武侯,俸禄一千一百石。二十一年(1423年),率领右哨跟从朱棣北征,班师后平定长兴盗患。二十二年(1424年),再统领右哨,跟从北征[5]

洪熙宣德年间

明仁宗即位后,任左军都督府都督,加太子太保,予世券洪熙元年,充任总兵官,镇守塞外。之后因获寇功,再增俸禄五百石。同年,佩镇朔大将军印,巡抚开平大同边疆[6]。明宣宗即位后,召还,他陈述边疆守卫五事,后再次派遣巡边[7]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谋反,薛禄跟从明宣宗亲征乐安,并担任前锋。朱高煦被捕后,留薛禄与尚书张本镇守。次年春,奉诏巡视畿南诸府城池。同年夏,复佩大将军印,北巡开平,还驻宣府。期间率领精兵偷袭瓦剌。后召还。宣德三年,再此跟随北征,在宽河获胜,之后留守蓟州永平。再佩镇朔印,进行巡边护饷。宣德五年,在凤凰岭遇敌并获胜,加封太保[8]。他上言永宁卫一些地方宜建城堡守卫,明宣宗批准并派遣三万六千军民赴工、精骑一千五百护行,均听由薛禄调遣。临行前并赐诗赞扬,以仲山甫南仲比喻。薛禄为武将不知其意,于是向杨士奇求教。杨士奇称:“圣上是以古贤人待君也。”薛禄则称:“禄安敢望前贤,然敢不勉图报上恩万一。”同年六月,得病,召还。次月病亡。赠鄞国公,谥忠武[9]

后事

薛禄有勇好谋,且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善抚士卒,同甘苦。靖难功臣中,张玉朱能和薛禄的功劳最大,而薛禄历任三朝元老,为宿将[10]。其孙薛诜继承爵位,之后传至曾孙薛翰,薛翰死后无子,族人相争袭位,久而不得请,后,田宅归入公家。万历五年(1577年),再封其族人薛𬬮为侯,传至薛濂崇祯末年,李自成攻占京师,薛濂被害,爵位遂断绝[11]

逸事

薛禄要出生时,正好大雨磅礡,薛禄生下来,哇哇大哭,但其父听见门口有人说话,打开门一瞧,原来是两个在他家门前避雨的将军,一左一右地站在那儿,按著刀,倒像在给他家站岗站哨似的。后被一位相士知道以后,就说这孩子降生之际,居然有两将军守门,将来必成大器,后来薛禄果然拜将封侯,富贵之极。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得知一名道姑美貌,欲收为妾。却已经被都督薛禄先娶走了。纪纲非常愤怒,一次在大内遇到薛禄,气得鞭打薛禄,还用铁挝敲打薛禄头部,薛禄的脑袋受了重伤,差点死去。[12]

文学作品上的薛禄

聊斋志异》上有一篇《阳武侯》就是薛禄的传奇故事。

参考文献

  1. ^ 明史》(卷155):“薛禄,胶人。行六,军中呼曰“薛六”。既贵,乃更名“禄”。禄以卒伍从燕起兵,首夺九门。真定之战,左副将军李坚迎斗。锋始交,禄持槊刺坚坠马,擒之。擢指挥佥事。从援永平,下大宁、富峪、会州、宽河。还救北平,先驱败南军游骑。进指挥同知。攻大同,为先锋。战白沟河,追奔至济南,迁指挥使。战东昌,以五十骑败南兵数百。时成祖为盛庸所败,还走北平。庸檄真定诸将屯威县、深州,邀燕归路。禄皆击走之。战滹沱河,右军却。禄驰赴阵,出入数十战,破之。追奔至夹河,斩馘无算。”
  2. ^ 明史》(卷155):“战单家桥,为平安所执。奋脱缚,拔刀杀守卒,驰还复战,大败安军。掠顺德、大名、彰德。攻西水寨,生擒都指挥花英。”
  3. ^ 明史》(卷155):“乘胜下东阿、东平、汶上,连战淝河、小河、灵璧,功最。入京师,擢都督佥事。”
  4. ^ 明史》(卷155):“永乐六年进同知。八年充骠骑将军,从北征,进右都督。十年上言:“自古用人,必资豫教。今武臣子弟闲暇不教,恐缓急无可使者。”帝韪其言。会四方送幼军数万至,悉隶禄操习之。十五年以行在后军都督董营造。”
  5. ^ 明史》(卷155):“十八年十二月定都北京,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封阳武侯,禄千一百石。二十一年将右哨从北征。还,讨平长兴盗。二十二年再领右哨从北征。”
  6. ^ 明史》(卷155):“仁宗即位,命掌左府,加太子太保,予世券。洪熙元年充总兵官,备御塞外。寻以获寇功,益禄五百石。是年颁诸将军印于各边镇,禄佩镇朔大将军印,巡开平,至大同边。”
  7. ^ 明史》(卷155):“宣宗即位,召还,陈备边五事。寻复遣巡边。”
  8. ^ 明史》(卷155):“宣德元年从征乐安,为前锋。高煦就擒,留禄与尚书张本镇抚之。明年春,奉诏巡视畿南诸府城池,严戒军士毋扰民,违者以军法论。是夏复佩大将军印,北巡开平,还驻宣府。敌犯开平,无所得而退,去城三百余里。禄帅精兵昼伏夜行,三夕至。纵轻骑蹂敌营,破之,大获人畜。师还,敌蹑其后,复奋击败之,敌由是远遁。召还。三年从北征,破敌于宽河,留镇蓟州、永平。复数佩镇朔印,巡边护饷,出开平、宣府间。五年遇敌于凤凰岭,斩获多,加太保。”
  9. ^ 明史》(卷155):“上言永宁卫团山及雕鹗、赤城、云州、独石宜筑城堡,便守御。诏发军民三万六千赴工,精骑一千五百护之,皆听禄节制。临行赐诗,以山甫、南仲为比。禄武人不知书,以问杨士奇。士奇曰:“上以古贤人待君也。”禄拊心曰:“禄安敢望前贤,然敢不勉图报上恩万一。”其年六月有疾,召还。逾月卒。赠鄞国公,谥忠武。”
  10. ^ 明史》(卷155):“禄有勇而好谋,谋定后战,战必胜。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善抚士卒,同甘苦,人乐为用。“靖难”诸功臣,张玉、朱能及禄三人为最,而禄逮事三朝,岿然为时宿将。”
  11. ^ 明史》(卷155):“孙诜嗣。至曾孙翰卒,无子,族人争袭,久之不得请,田宅并入官,世绝者三十余年。万历五年乃复封翰族子𬬮为侯。再传至濂。崇祯末,京师陷,被害。”
  12. ^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佞幸(卷307)